《建设美丽中国》学习参考-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伟大中国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要点

    第一节 神圣的使命

    我国的古人认为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就是善,美与善调和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完美。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美丽中国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内涵的主要方面有: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从经济建设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兴国之要,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社会建设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强调人与人和谐、重视人与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美丽中国”的基本条件;从文化建设看,让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理念在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中牢牢扎根,增强民众的生态文明自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从政治建设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实现中国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种种迹象表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形势已经使原本美丽的中国不再美丽,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永续发展。因此,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必须通过建设美丽中国,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以完成中国永续发展这一神圣使命。

    第二节 时代的呼唤

    “美丽中国”是我们对社会发展最新文明形态的正确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出现的产物,更是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深化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是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前所未有,主要表现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的制约强化,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水污染、土地污染比较严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草原退化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国土开发格局不合理,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环境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凸显,城乡规划建设的无序。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也有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还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与我们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以及体制不够健全有关。

    建设美丽中国,机遇大于挑战,且前景灿烂,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从内部条件看:一是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可以倒逼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人们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三是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发展意识也正在向有利于生态文明的方面转变;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将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五是新型城镇化、主体功能区、海洋强国战略等深入实施,为再造中国国土开发格局,重扮美丽山河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从外部条件看:第一,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既能够提高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又能够节约技术开发的时间和资金;第二,全球一体化会加速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第三,我国市场潜力巨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业发展、劳动力转移、经济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另外,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也增强了人们的信心。

    第三节 任重而道远

    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具体需要把握六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二是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基本要求;三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理念;四是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五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路径;六是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多方参与、全民行动的基本工作格局。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繁重而创新的任务,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还要运用正确方法。需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二是要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即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生命的绿线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始终,因为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民生的重大任务;三是正确处理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政府依法治理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四是要处理好科学谋划与务实推进的关系,要有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态度。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强化生态治理,为后代留下更充裕的环境财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民生优先,统筹城乡发展;培养自觉意识,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推动改革创新,用生态文明制度护航美丽中国建设。

    思考题解答及拓展

    1.建设美丽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实现中国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坚定中国道路,推动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艰辛探索而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均衡、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等基本国情下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建设美丽中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推动实现中国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国精神。建设美丽中国,是全体中国人坚定改革开放、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所以,美丽中国承载着每个中国人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梦想,我们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只有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首先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才能有效地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中国力量,凝聚全国人民的信心,极大地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延伸阅读

    习近平谈“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论述摘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ᡕ国梦规划 ᡕ了蓝图,也为ᡕ建设美丽 ᡕ中国提供了ᡕ根本遵循。ᡕ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摘编如下:

    1.2013年4月2日,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全民义务植树开展30多年来,促进了我国森林资源恢复发展,增强了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意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

    (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3.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道:

    (1)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3)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4)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5)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6)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7)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8)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

    (9)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4.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向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致贺信时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

    5.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主持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要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布局之中,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自然再生产能力。要从源头上有效控制陆源污染物入海排放,加快建立海洋生态补偿和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开展海洋修复工程,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

    6.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7.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

    (1)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如此严重,导致河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扭转。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2)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反过来,如果就是简单为了生产总值,但生态环境问题越演越烈,或者说面貌依旧,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种评价了。

    8.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

    (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

    9.2014年2月25日、26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大气污染防治是北京发展面临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

    10.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11.2014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强调: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2)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3)现在一些城市空气质量不好,我们要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将来可以制作贵州的“空气罐头”……

    13.2014年6月3日,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14.2014年11月13日,习近平在APEC欢迎宴会上致辞时表示:我们正在全力进行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国都能够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让孩子们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也是中国梦中很重要的内容。

    15.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摘编自:《习近平谈“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生态文明”论述摘编》,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4年8月29日。

    2.建设美丽中国,为什么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怎样理解“融入”的含义?

    答:(1)建设美丽中国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笔者认为这是由生态文明的本质和内涵所决定的。

    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一是要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同存共荣的理念,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二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宜的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山、水、人、文和谐共荣。

    从经济建设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兴国之要。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美丽中国,就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力求内外部协调,实现资源与要素在内外部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力求区域协调,统筹东中西部发展;力求城乡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力求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协调,推动各经济环节的良性循环。

    从社会建设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美丽中国”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倡导人与自然和谐,自觉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强调人与人和谐,诚信友爱,尊老爱幼,互促互进;再次要重视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从文化建设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当中,就必须让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生态文明的自觉意识,提高建设美丽中国的本领,这是紧迫的现实要求。

    从政治建设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

    由此来看,建设美丽中国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2)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的关键是“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不是表面的结合,不是某一两个方面的结合,不是权宜之计的结合,也不是凑合,更不是代替或者被代替,而是融合,是整体的融合,是全过程的融合,是自觉的融合,是互融共兴的融合。生态文明就如一条生命的“绿线”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始终。

    第一,生态文明是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见到实效,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生态环保的力度有多大,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生态文明建设将推动构建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二,生态文明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政治体制改革可以在这一领域加大力度,这是因为这一领域是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也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我们可以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生态环境领域的决策,让人民群众对涉及生态环境的政策及项目实行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将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将生态文明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把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第三,生态文明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弘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精髓,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同时,生态文明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动听的歌声、壮美的画卷、优秀的文化创意及丰富的旅游项目等都来源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生态文明是社会民生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群众关心的社会民生问题不再单纯是“吃饱穿暖”,而是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其中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群众对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关注就可见一斑。而且据调查,环境问题也是很多富裕人员移民海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实质就是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大建设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五位一体的,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五位一体”的互动才能根本解决环境能源危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认为,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而是以一种综合性的思维与实践去实现一种高度综合性的目标。从理论层面上说,我们要从过去的片面的经济增长转向更加全面与平衡的综合协调发展;从实践层面上说,要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个方面实现“五位一体”。

    案例

    张家港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 绿了家园 美了生活 富了百姓

    从全国首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到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市,再到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诞生,到搭建生态文明基本框架,再到首届“省生态文明号”评选活动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特别贡献奖”,张家港这个江苏苏州的县级市已经用并将长期用实践证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转型升级生态经济领航发展

    “在城市发展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吸纳重大项目、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砝码,是集聚高端人才提升城市品位的靓丽名片,更是关乎民生福祉、提升幸福指数的具体体现。”张家港市委书记说出了张家港人对生态文明的理解。

    正是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张家港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转型贯穿于决策、管理和执行各环节,全面引导和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一是较早提出绿色行政理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张家港市就率先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创造了环境保护一把手亲自抓、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和评先创优环保“一票否决制”的“三个一”经验,得到了原国家环保总局的充分肯定,在全国广泛推广。实现了环境保护工作由“城区”向“整个城乡”延伸拓展,由单纯的防污治污向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的历史转变。二是为解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等问题,张家港坚持从审批环节入手,不断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对建设项目实行总量指标和容量许可双重控制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控高能耗、高污染、群众反响强烈项目的进入,近年来先后否决或劝阻项目近600个其中包括投资上百亿元的超大项目。三是严格采用“绿色GDP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对各镇、开发区实行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双重考核”,“既考核GDP,又考核COD”。同时,把辖区内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双山岛等确定为“不开发区”,实行“只考核COD,不考核GDP”,促使干部放下包袱,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四是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组织领导、多元投入“三项机制”。专门聘请专业机构编制生态市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先后出台《生态市创建实施方案》《2003—2005年生态建设八项重点工程》《生态文明建设2009—2011三年工作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加强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工作机制的意见》;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各镇(区)一把手为成员的专门领导小组,并聘请知名学者担任顾问,形成了齐抓共管、科学决策的有利局面;实行“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市政府制定了《生态市建设奖励(补助)办法》,并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通过BOO、BOT等模式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就这样,张家港市充分发挥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引领作用,将生态文明体现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提升等各领域,在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生态环境指标权重占到21%。

    从2006年起,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连续实施两轮环保“三三三”工程(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水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化工行业专项治理三年行动),累计投资62亿多元,完成各类整治工程10495个,拆除燃煤锅炉509台、烟囱154根、关停砖瓦窑30座,市区二环路以内建成全国首家“清洁能源使用区”。全市累计关停化工生产企业235家。122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完成提标升级,81家企业完成中水回用工程。紧接着,又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三年(2012—2014年)行动计划》,力争省级以上工业区全面建成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张家港推崇绿色招商、链式发展,在企业内部、工业园区、社会层面初步构建循环经济空间布局。目前全市90%以上企业进区入园,实现产业发展循环化、环境质量生态化。

    二、生态宜居绿色人文深入人心

    来到位于张家港市中心城区的小城河边,但见这条昔日被市民戏称为“龙须沟”的黑臭小河,经过投资20亿元的景观河道综合整治,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两岸绿树成荫。时常在这里休闲的市民自豪地称其为“城市会客厅”。

    面对自然禀赋不足状况,张家港人通过一些“变废为宝”的创意之举,造就了一个个生态建设的“点睛之笔”,成为人工生态建设的典范:把废弃的窑洼地变成山水相依的张家港公园,把修建沿江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了集居住、旅游度假与商贸为一体的暨阳湖生态园区,把市中心梁丰生态园建成有1500多种植物的城市“绿肺”,把百里沿江滩涂湿地建成芦苇摇曳的天然生态屏障……

    张家港市力求“让清水贯通城乡、让鲜花开满港城”,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工程、“三清三绿”工程(清洁村庄、清洁家园清洁河道,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91平方米。全力打造城市水循环体系,深入开展河道的综合整治。实施农村大环境改造工程,突出村容村貌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绿化美化,着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建成工业固废填埋场、危险废物焚烧处置中心和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城乡居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100%。就这样全市各区镇实现了国家生态镇创建“满堂红”:凤凰、南丰等镇正着力打造生态内涵丰富、富有特色品位的生态文明示范镇,各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100%。

    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张家港,始终把生态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全力打造生态课堂,发动骨干企业积极参与绿色小先锋、公众开放日等校企合作的“责任关怀”公益活动,还先后培育暨阳湖生态教育馆、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教育基地。在张家港,无论是利用重大环境节日城乡联动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传,还是倡导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都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倡导绿色出行,张家港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城区182个服务网点累计投用公共自行车3900辆,每年有效减少碳排放量近900吨。

    三、美丽构想迈向生态文明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战略层面。张家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率先提出建设“美丽张家港”的战略构想,及时出台了《张家港市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620工程”(即生态意识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优化、生态示范创建、生态制度完善六大行动20项具体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全力打造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三大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以“现代、都市、生态、景观”为主题的多功能生态农业体系,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到“十二五”期末力争达到1000亿元。

    同时,张家港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对全市重点水污染企业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在市域范围初步建成东部、西部和市区三大水循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治理,推行“黄标车”限期淘汰制度,加强主干道路、建筑工地等扬尘污染监管,以畜禽养殖区和规模化养殖场为重点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张家港还注重城乡统筹,重点指导一批条件较好、富有特色的城镇和以永联村为代表的10个行政村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试点。高标准通过国家生态市复核,高品位开展绿色系列创建,力争在园区、社区、学校等十大领域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值得学习借鉴的生态文明亮点工程。

    “让产业更加先进、生态更加优美、城市更加现代、民生更加幸福、社会更加文明……确保到2015年年末,初步达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要求,全力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这不仅是现任市委书记姚林荣的心声,更是张家港市150万人的希望。我们坚信,张家港人会用实践给人民呈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编自孔炯、闫艳、李莉、高杰:《张家港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 绿了家园 美了生活 富了百姓》,环保部“环保要闻”,2013年5月8日;《谱写中国梦新篇章——张家港争当苏南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现代快报》,2014年10月13日。

    3.结合本地区或本部门工作实际,思考怎么从政策上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要求。

    答:笔者是北京市水务系统的一名普通职工,近年来北京市水务系统顺应新常态、把握新趋势、落实新要求,坚持以保障首都水安全为核心、以节约保护为先导、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深入推进治水思路的战略性转变,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

    一是贯彻治水新思路,转变水务改革发展新理念。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和城市发展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要求,牢固树立“量水发展”“安全发展”理念,我们提出新时期首都治水管水要实现“六个根本性转变”,即:由强调水务服务保障功能向突出水务引导约束功能转变,由强调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向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理念转变,由强调工程治理向注重系统治理和水源涵养保护转变,由重视城市供排水管理向城乡供排水统筹兼管并重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转变,由水安全区域化管理向流域化管理转变。

    二是坚持“四定”原则,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第一,推行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洪水影响评价三项行政许可整合为“水影响评价审查”一项,并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置条件。此外,进一步深化涉水审批制度改革。第二,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会同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制定《北京市水环境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实施区县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和污水治理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并建立补偿制度。该《办法》已由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开始实施。第三,实施阶梯水价制度。全面提高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居民生活用水实施阶梯水价,大幅提高特殊行业用水水价。市水务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等11个部门制定了《特殊行业用水联合执法工作方案》,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东城、西城、昌平、平谷、顺义等区县全面开展辖区内洗车、洗浴和现场制售饮用水机执法检查工作,确保新水价调整方案实施到位。

    三是落实“节水优先”战略,水资源节约利用推出新举措。坚持“生活用水控制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原则,各区县、各行业把节水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政策、创新模式、加强宣传,2014年一年就节水1.2亿立方米。第一,探索建立农业节水新模式。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按照“细定地、严管井、上设施、增农艺、统收费、节有奖”原则,重点推进“一区一镇多园”试点(“一区”:顺义区,“一镇”:通州漷县镇,“多园”:在区县择优选取的特色农业产业园),编制完成了试点方案,初步提出了严格机井管理、推进水费征收等政策。扩大改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第二,积极推进产业节水。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研究出台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共退出高耗水、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680家;市住建委、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加大了建筑节水、施工降(排)水回收利用和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化的工作力度;加快中心城区市政环卫专用再生水供水点建设。第三,建立完善节水激励机制。设立节水专项奖补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用于区县节水与水资源保护工作;积极推动节水技术普及推广,在城六区开展高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财政补贴试点,组织区县进行节水器具换装。第四,着力提升社会公众节水意识。启动了“节约每一滴水,回报涌泉之恩”系列宣传活动;发挥新媒体的宣传优势,设立了“北京节水执法”“水润京华”微信公众号;开展开学季节水大讲堂活动,动员鼓励市民参与到节水行动中来。初步形成了节水、惜水、爱水的社会氛围。

    四是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确保城乡水环境和水生态得到改善。第一,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建设。各区县、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全力推进三年治污行动方案,着力破解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选址难、落地难、拆迁难、融资难问题。截至2014年年底,中心城区再生水厂建设规划已全部落地,清河第二、槐房、定福庄、高安屯等城区再生水厂均已开工建设,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昌平未来科技城、丰台河西、顺义赵全营等26座再生水厂已建成投入运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每日440万吨,再生水生产能力达到每日206万吨。第二,持续推进河湖水系综合整治。开展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及清河、凉水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着力解决“脏、乱、臭”问题,遏制住了部分河段水环境恶化趋势;开展排水执法和河湖水环境专项执法行动,维护了城市河湖环境秩序;计划用3到5年时间,完成1460公里洪涝灾害易发、工程设施薄弱、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中小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并在河堤铺设污水管线,届时河道水质及周围环境均将有所提高。第三,加快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排水设施建设。重点围绕解决污水直排入河问题,开展入河排污口和污染源的全面排查,建立台账,落实责任,提出分类处置方案;结合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各区县要抓紧提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对涉及的10个区县的供排水设施建设任务要逐一落实,重点抓好项目储备、工程前期和工作对接,对未建设市政管线设施的小区,尽早列入截污纳管计划,对未运行的自建污水处理设施,加强监管,督促恢复运行;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实施,着力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第四,加强源头防控和保护,协同开展“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加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围网和库滨带建设工程,开展库“刷缸”行动,加大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库区6万亩土地退耕禁种,一级保护区17家养殖场全部关闭。落实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完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部门联动,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控,完成废弃机井的封填,优化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结合水务普查成果运用,开展了主要河道及水库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履行市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职责,统筹推进全市生态资源现状图绘制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点改革任务。

    五是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水,提升水务管理效能。第一是健全完善水务法规体系和水政执法体制。新审议通过的《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加快推进《北京市水文管理办法》等水务法规立法前期研究工作;积极推进水务执法体制改革,强化综合执法,切实增强水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创新执法工作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污水、污泥违法排放、盗采地下水等行为。第二是深入推进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和标准;按照依法行政、公开公正、便民高效、严格问责的原则,继续精简、整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同步做好监管、指导等衔接工作;规范完善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流程,实现与相关部门网上办公、并联审批、基础数据信息共享。第三是切实增强水务依法行政能力。依法编制水务行政职权名录,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职责任务;要按照法定职权、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法全面履行各项职责;健全完善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工作水平;以节水、治污、防汛为重点,加大水法规宣传,切实增强全社会的水法治意识和水法治观念。

    六是解决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题,利用社会资本实现新突破。第一,探索创新污水处理投融资模式。实施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特许经营,由北京排水集团承担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郊区按照“企业建厂、政府配网”原则,招标确定若干家国有和民营企业作为投资建设运营主体;首都8家企业发起成立了首都水环境治理产业联盟。第二,积极拓宽中小河道治理投融资渠道。2011年成立的北京水务投资中心充分发挥了投融资作用,确保了中小河道治理资金的落实。第三,尝试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治河。以清河和凉水河为试点,授权委托北京水务投资中心、北控水务集团分别承担清河、凉水河综合治理项目的投资、建设、养护工作,完成清河、凉水河城区段清淤及绿化,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后将积极探索水务领域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推进首都水环境治理产业联盟进一步发挥作用,建立完善运行机制,培育和促进首都水环境治理产业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