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挪威智库观点摘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走上世界舞台

    Marc Lanteigne[162]

    原文标题:China Takes the Stage

    文章框架: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实力与自信;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国在制定外交政策方面的努力;中国在经济方面的自信;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里程碑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仍然面临的挑战。

    观点摘要:

    1. 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其实力与自信。自从30多年前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外交政策发生了一系列重要转变。而自从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中国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各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更为显著的是,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力以及不断增长的自信使得中国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一事实已被反复证明。

    2.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堪培拉举行的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然而,习近平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决心不会动摇。中国人民珍惜和平,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184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动荡和战火,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根本无从谈起,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需要和平,中国最需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任何动荡和战争都不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中国虽然是个大块头,但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人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纵观历史,任何国家试图通过武力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都是要失败的,历史上那些不可一世的帝国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人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共同应对威胁和破坏和平的各种因素,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的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市场、资金、资源、信息和人才等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愿意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发展开放型经济,全方位加强和拓展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尽管中国和其邻国存在领海争端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外交基调将会变得更加温和。此外,中国也在努力改善和日本之间的关系。自2011年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战略(也被称为“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对美国在亚洲实施的安全政策保持警惕并时刻关注其动态。虽然华盛顿方面坚持,亚太地区仍将是美国军方关注的主要焦点,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局势依然紧张且冲突不断,例如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ISIS(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出现以及其他中东暴力行为,包括利比亚和也门出现的恐怖袭击事件。

    3.2014年,中国的军事预算继续增长,约为13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约12%,但可能仍然只是美国国防开支的1/5。随着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中国一直在努力制定一项注重合作与发展的外交政策。在2014年10月的一次外交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讲述了他对中国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想法。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尊重并肯定过去,比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毛泽东思想(强调主权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倡导多极世界反对单极世界。讲话中也提到一些新理念,比如与美国建立“大国关系新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性,这表明中国正在恢复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如今的发展策略与邓小平那个时代的策略相去甚远,当时中国倡导“隐藏实力,等待时机”,而且与胡锦涛时期的发展政策也不一样。

    4. 中国可能会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至少在购买力平价方面。然而,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依然很低,因此中国急需改变这种现状。中国依然在努力解决贫困、收入不平等和腐败等问题,并且努力使国家发展成为一个福利国家。20多年来,北京加入由西方主导的金融机构,并接受了它们制定的规则以及指导方针。今天,中国更倾向于制定新的双边和多边经济协议,这些协议不仅可以支撑中国经济,而且对“二战”后形成的机构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这些组织是由美国和欧洲国家(已经主导全球金融体系)所建立的。自由贸易协定就是其中一个例子。2014年,中国分别与瑞士、冰岛签订的《中国-瑞士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开始生效,并与澳大利亚签订了协议。现在,中国是自由贸易的积极支持者。

    5. 在区域以及全球范围内,我们从各个角度都可以看到中国在经济方面的自信。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积极参与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南亚的峰会外交,目的是签署新的经济和贸易协定。在遥远的北极地区,自从中国2013年在北极理事会中获得观察员身份,其就积极参与各种经济事务,加强与一些北极经济体的经济联系,包括俄罗斯,旨在增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扩大其影响力。这种政府对政府的外交类型对于中国来说已经不新鲜了,但有所改变的是,除了参加现有的组织,中国对发展区域和国际组织更感兴趣。例如,北京是欧亚安全组织的主要政策制定者,如上海合作组织(SCO)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中国在金砖国家(其他四国为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新兴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金砖国家虽然看起来不是特别起眼,但是在世界上已经发展成为大型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金砖国家宣布建立一个新的贷款机构。它成为世界银行(W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替代品”。

    6.2014年,随着几个亚太地区和亚欧大陆的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加快了成立亚投行(AIIB)的步伐。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主席指出将发展涵盖整个太平洋的自由贸易区。如果该计划成功的话,这个贸易区将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此外,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可以替代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该协定去年在外交会议上遇到挫折。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习近平提出首次“亚太梦”,目的是与其他国家共同致力于实现亚太繁荣进步,让经济更有活力、贸易更自由、投资更便利。众所周知,习近平在上任不久后就提出“中国梦”,事实上,“亚太梦”与“中国梦”息息相通。基于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许多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德国和英国,正在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中国进行合作,甚至开始制定自己的“重返亚洲”政策。

    7. 在亚欧大陆和印度洋地区,习近平主席一直在构建“一带一路”(OBOR)政策的框架。“一带”指的是一系列的陆路运输路线,通过中亚、俄罗斯和高加索地区连接中国和欧洲市场;而“一路”并不是一条道路,它经过印度洋,建成后可以加强中国与非洲、南亚和欧洲南部地区的贸易往来。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还停留在萌芽阶段,但它们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北京方面已经呼吁转变其经济政策,减少中国对出口货物的依赖。全球经济衰退将会刺激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短期内,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主要依赖出口。这些计划如果成功的话,将会进一步增加欧洲国家和中国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一些评论家甚至把“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曾发起的“马歇尔计划”联系起来。几十年来中国都在参与西方成立的组织并接受其规范,然而现在中国开始提出并成立一些新组织来替代西方国家已经成立的组织。

    8. 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中国仍然面临艰巨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速放缓、反腐败运动的政治风险以及最近香港示威等带来的影响。在国际上,中国也必须应对东海和南海的争端问题。总而言之,在外交政策方面,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信心在不断增强,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编号:20150326Z12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