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关系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工作中免不了要和同事合作、分享、争论、互助……同事关系也是我们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一,在合作中有竞争、在分享中有共赢,所以也总是难免在同事之间会产生困扰。
吕青参加工作已有3年了,在单位没有朋友,感觉到很受孤立,经常因为和同事之间发生不愉快而烦恼。吕青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之所以能够在单位工作3年也仅仅是因为自己的技术过硬,其实自己的个性在单位很不受欢迎。“因为平时不太爱说话,所以很多同事也不主动和我来往,他们平时说笑聊天,有时候我也会跟着笑笑,插上两句话,可能是因为我的表达能力不好,不够圆滑,连我自己也觉得不是很自然,也许他们不喜欢我怪怪的样子,所以觉得不舒服。”
吕青很不喜欢同事之间相互猜疑,看见两个同事关系好一些就怀疑人家关系暧昧,看到领导找人谈话也揣测原因,这让吕青时刻提醒自己要谨慎行事,尽量和所有人都保持一样的距离,不要疏远也不要太密切。但是,吕青发现自己被同事们渐渐地疏远了,感觉职场人际关系太复杂,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吕青说:“大家在一起工作,彼此之间心存芥蒂,表面上关系很好,但较真儿的时候照样背地里‘使刀子’,关系实在难处。”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都是对自己内心的真实坦白,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对事情就有什么样的看法。如果一个人内心善良,那么对事情评价也友好;内心紧张有敌意,那么眼里的世界也是缺乏善意的。这是人的认知心理存在的一种现象。复杂的世界总是由我们内心里有限的认知模型去理解的,所以对于很多含义丰富的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解读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而我们心理的解释系统总是把丰富的事情简单化。你内心里如果只有善和恶两种解读系统,那么所有的事情就只有善和恶两面,对自己也只有善和恶两种结果。
在生活里对人际关系的解读,也正是对自己内心认知系统的最好表白。所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调整的是建构灵活的认知解读模型。
心理咨询师:“在你和同事的相处中,你感到很难相处,不被接纳,很难受,在一起工作也令你遇到很多烦恼,是否还有和你一样有同感的同事呢?”
吕青:“同样感受的?我不清楚,我很孤立,没有人和我交流这些真实的东西……”
心理咨询师:“那么,在你的同事里,你是否感觉到有人和你的感觉相反呢?”
吕青:“嗯……绝对相反的人不一定有,但是我觉得他们并不像我这么苦恼,也不像我一样孤立,他们还是能打成一片,肯定跟我感受不一样……”
心理咨询师:“如果他们的感受不同,你能猜想一下,他们是怎么看待同事关系的呢?是什么样的态度使你们的感受会有不同?”
咨询师通过问话把新的认知模式引入吕青的认知模型里,促使他在思考中构建新的视角。
我们总是习惯于抱定一种态度看待问题,有时候就会形成偏见,比如我们会认为性格内向是不受欢迎的,其实并非如此,抱定一种态度也限制了我们认识的灵活性,限制了我们改变、适应的可能性。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是自己内心状态的反映,所以改变人的内心才能改变人面对的现实。我们对世界要从内心里保持积极的态度,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善良友好的,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样我们看别人、看自己、看事物就容易看到积极、美好的一面,看到一切积极的可能性。
2.我总是嫉妒朋友:嫉妒心
谭子总是想改掉自己妒忌朋友的心理,可是没有办法,觉得自己总是被嫉妒这个恶魔控制着,想改也改不了,心里实在太矛盾了。“因为嫉妒心,我总是不能和人真正地成为朋友,苦恼死了,我感觉自己连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朋友都没有。”谭子说。
谭子个性开朗、喜欢交际,也有很多朋友。“在平常生活中其实我身边不乏朋友,我们相处也很开心,但是一旦他们取得了成绩或者进步,我心里就非常难过,特别生他们的气,甚至非常仇视他们。无论是他们在爱情上、事业上、学习上,甚至夸耀自己的男朋友帅、女朋友漂亮,比人多了什么东西,我心理都会不平衡,就连我弟弟考上研究生我都很气愤,看他们不顺眼。我不想这样,只好自我安慰,想象他们肯定是通过关系找到的工作、肯定是一时幸运碰巧考上的。”
谭子说:“我很矛盾,知道自己这样很自私、很虚伪,可越是亲近的人我就越嫉妒,虽然我不表现出来,我觉得自己这样的心理也很黑暗,我因为嫉妒,从来没有分享过别人成功的快乐,没有真正地感受过别人成功的喜悦。”
嫉妒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它并不那么可憎,它源自我们内心里的竞争。在现实中,竞争不过时就通过嫉妒在内心里贬低对方,以实现心理上的平衡。嫉妒本身是一种对自己的不满,并把这种不满投射到别人身上。内心里真正接纳自己的人,没有对自己产生不满和自卑,才不会用贬低、攻击他人的方式表现自己。
嫉妒也并非谭子没有真正朋友的原因,只是他把真正的朋友定义为不能有嫉妒、不能有攻击,所以认为没有真正的朋友,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嫉妒的排斥。善于自我反省的人总是希望把自己不喜欢的那部分切除,也是善于分裂自己的人。健康的心理恰恰是完全接纳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应该不让自己嫉妒,而是接纳和欣赏全部的自己,欣赏自己嫉妒的意义。
谭子:“我虽然嫉妒心很强,骨子里不愿自己有任何不好,可是我特别害怕竞争、逃避竞争、回避一切比较。”
心理咨询师:“你很害怕竞争、逃避竞争和比较,对你变成现在的样子一定是有影响的,那你觉得现在的优点有哪些是因为害怕它们、逃避它们带来的?”
谭子:“现在的优点?……哦,我还真没有想到有什么联系……其实我每次嫉妒别人以后就特别努力、特别好强,这也是小时候父母总拿我和别人做比较的结果……”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嫉妒心源于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不满,接纳嫉妒也是对自己的接纳,对自己越接纳就越不需要内心有嫉妒。
3.我总是在陌生人面前露出窘态:自卑
梁伟强是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一脸阳光,充满自信的样子。但是每次和陌生人见面,他都显得有些腼腆。“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和陌生人接触的时候,心里总是感觉不知所措,有时候特别尴尬,就好像脑子里空白了一样,特别窘。”在平时,梁伟强的朝气蓬勃总给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大家对他的评价也非常好,很有人缘。他说:“我总是在陌生人面前很不自信,很怕自己不好,老觉得自己特别木讷而不会交往,尤其是一碰到陌生人,对自己就特别没底儿,担心哪儿做不好,怕对方不接纳自己。我为什么总在关键时候自卑呢?”
人和人交往,总是会有一些障碍,对这些障碍越是注意,就越会夸大障碍的影响。所有的人在碰到陌生的情况时都难免出现困窘心理,是一种对未知的可能性的困惑,是一种很平常的心态。
心理学认为自卑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警觉,它没有什么好坏,只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一种存在的描述。人的困惑来自于对自卑的不满和排斥,认为自卑对自己不好,想要把自卑和自己划清界限。自卑是对自己保持一种警觉和洞察,是自己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卑感。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成功就在于不断地从克服自卑感中获得动力。因为感到不足,所以才会不断地追求卓越。
在陌生人面前拘谨不安,常常和以往的不愉快经验有关,多次经历在陌生人面前的窘迫,会强化自己的困窘感受,也会使我们太强调窘迫对我们的困扰,无形中把困扰扩大。困窘是自己不能够接纳自己,而担心对方不接纳,实际上是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投射。
心理学理论提出对人性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天性积极的,都是乐于和人交往的,都具有勇敢和乐观的天性。因此,人和人之间能够享受彼此的关系,但是人会受挫、受到伤害,这会使人的某些天性的方面被消极的情绪掩盖,就如人天生能和别人自然交往,但是如果交往受挫,自己被交往中的不愉快体验和情绪影响的时候,就会被不愉快情绪掩盖住和别人自如交往的能力。
因此,心理治疗就是把困扰我们的情绪宣泄掉,重新构建内在的评价体系,从而恢复我们本来的能力和天性。
也许我们也和梁伟强一样,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会遇到困窘、自责等消极情绪,遇到这种情况时,有一个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解困:及时说出自己的感受,比如,面对陌生人不知所措,就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即“初次见面,我有些不知所措,如果失礼请多担待”。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是释放掩盖我们能力的情绪。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越是自卑的人越需要善待自己,因为一切恐惧和担心都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感受,自卑是对这种恐惧和担心的觉察。
4.我总是无法拒绝朋友的“好意”
说“不”的心理意义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与各色人等交往难免遇到问题。有人经常遭遇无法拒绝他人的困境,常常感觉代人受过。
精神分析心理学看待人性时习惯于看到人性自私的一面,认为不善于拒绝别人也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人本主义心理学则习惯于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认为不肯拒绝别人是自己希望被人接纳、满足归属的需求。
紧张工作了一天的小张,下班了只想扑到床上休息。可同事突然兴高采烈地提出来一起去逛商场,小张感觉很为难,犹豫不定的时候,同事热情的邀请,终于使小张没有说出“不”字。
领导找到胡敏谈话,仍然遵循着老套路:先是嘘寒问暖,再小心试探,最后委婉要求。
领导“关心”地问胡敏:“这一段时间看你工作挺上心的,感觉怎么样啊?”
“还好!”胡敏小心回答着,心想不知道又有什么想不到的事。
“那就好,最近单位的工作忙,事情过多,所以偶尔需要大家额外付出些努力,不过我都看在眼里了,不会亏待每个人的,你对加班的事儿有没有自己的看法啊?”领导接着说。
“我还成,没有想很多!”胡敏心想,有看法又怎么样,还不是你有道理,想到这儿也不愿多说什么。
“是啊,我看大家也都很理解,你是咱们单位的精英,也是元老了,什么事情单位都指望你牵头儿,后面任务更重了,有些事情我就交给你了……”
最后,领导按照自己的老套路把加班的事情“满怀希望和热切期待地”交给了胡敏,胡敏一肚子的想法却没法儿拒绝。出了办公室,胡敏是既恨领导又恨自己。
拒绝,反映了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成熟程度,心理学认为不能拒绝别人的心理,是一种自我界限模糊的表现。
难于表达拒绝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人碍于情面,不忍扫别人的兴致;有人迫于利害关系,担心拒绝会破坏关系;有人顾虑拒绝会让对方感觉尴尬;有人出于不敢违抗他人的命令……所有的这些理由,都是当事人内心里给“不肯说不”的合理化解释,实际上是在放弃自己的某些心理权益。心理学对忍让的解释是,放弃坚持自己,认同别人的意见侵入自我。一个善于体谅别人的人,很可能是没有主见、习惯了认同别人想法的人。这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自我界限不清,造成别人的意愿很容易使自己分不清,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要是什么。
行为治疗学派的心理学家经常使用行为训练的方式,帮助人们学会表达拒绝。通常由两个人来模拟对话,一个人提要求和建议,另一个人说“不”,表达拒绝。不妨我们在生活中也用这个方法来练习。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认为说“不”的意义不仅限于拒绝别人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一个自我界限模糊的人,一个不清楚自己的要求和想法的人很难做到表达自己、坚持自己。同样的道理,说“不”也可以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建立界限。
5.有些人不是缺心眼儿就是缺德,没法交往
自我中心
在人际交往中,总会遇到一些善于批评和指责的人。批评和指责是一种控制别人的手段,如果你是内心力量不强的人,很可能被别人无理的批评和指责影响,认同或者顺从他人的建议。有些人还善于用批评和指责他人来保护自己,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措施,这些人内心脆弱,不易建立信任感,内心接纳不足,就会对别人挑剔。比如,有些人总是觉得别人小心眼儿,其实是自己小心眼儿,所以看谁都是小心眼儿。
曾经有一段时间,年轻人中流行“傻帽儿”这个口头语。本来是一句戏谑之言,但我的一位同学经常愤恨地用它来骂人,看到一些令他不满意的人和事就大骂“傻帽儿”。一天,心理课上老师讲到投射心理,举例子说,骂人傻的人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傻,但是心理又不肯接受这个想法,所以就会恶狠狠地骂别人傻,以表示是别人傻而不是自己傻。从此以后,我的这位同学再也不敢轻易骂别人“傻帽儿”了。
常靖是一位自由职业者,向来独来独往,没有什么朋友。他经常写一些文章,都是些笔锋犀利的杂文。他来咨询是因为经常心情不爽,感到很多事情不顺。
他讲了一次不开心的经历:早上去商店买东西,老板迷迷糊糊把钱算错了,还强词夺理,结果两人吵起来,干脆东西也不买了,结果老板还追出店来,骂骂咧咧个不停。自己简直被怨恨和气愤憋爆炸了!中午到楼下的小店吃饭,因为心情不好,想把饭带到楼上去吃,结果老板断然拒绝,话说得很难听,说他们的盘子和杯碗等被这样带走无数了。当时常靖心想:又不是我拿你的盘子,你为什么态度这么恶劣,何况我经常来你这儿吃饭,难道是为了要你的盘子吗?于是反驳两句,又发生了争吵,临出门老板娘竟然还要动手打人,幸亏被人拉住没有打在他身上。常靖愤愤地说:“有些人不是缺心眼儿就是缺德,没法儿交往!”
人们习惯于把内心的困扰归因到外界,心理学的观点却习惯把外部困境看成是内心的困境,明明是自己不善于交往或者交际能力不足,常靖却由己推人地认为是别人没法儿交往。
老板说盘子被人偷走,可能只是借机发泄不满,并非指责常靖,但是常靖却认为老板是在责备自己,所以态度恶劣。如果你产生这种感受,心理咨询师会提醒你,这是自己内心的逻辑,不是饭店老板的逻辑,退一步讲,即使那位老板“智障”,你也大可不必为他那副“德行”而大动干戈。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习惯使用投射自我防御措施,用自己的心理逻辑代替别人的想法,往往自己怎么认为,就觉得别人是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人经常以己之心推测别人之意,而又不能自察,就很难理解别人,容易造成误会,使沟通不畅,交流困难。人际关系出现问题也是自然的结果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人际交往中,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交往会常常遭受指责,平息他们指责和批评的言行的技巧之一,就是指出他们内心外投的心理机制,提醒他们以己推人。这一技巧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指出其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语气平和、态度友善,否则就会失效。
6.人心隔肚皮,受伤的人总是我
坦诚与真诚
待人处事贵在真诚,然而有人却因为真诚而在人际关系里受伤害,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否人心不古,不再需要真诚了呢?
冯坤是一家外企职员,他认为做人应该真诚、直率,所以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总是会感到气愤,经常会直接告诉别人,本来以为这样做可以使同事之间坦诚相见,结果同事却纷纷远离而去,关系越来越冷淡,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真诚的态度是袒露真实,但并非没有节制地袒露。有时候真诚地表达需要点到为止,甚至不点痛处。如果我们的真诚,使别人暴露太多的弱点,别人会感觉到受伤害。如果看到不公平而感觉到愤怒,忍不住要“真诚”地表达出来,一吐为快,这说明真诚只是对自己表达愤怒的合理化解释,你意在表达愤怒而非真诚。有时候真诚会伤人。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同学,他左手残疾,所以做很多事情不方便。有一次放假,大家一起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我见他在用绳子把行李绑起来,想帮他一下,我拿过绳子说了句“我来帮你绑”就动起手来,这位同学顿时感觉到很受轻视,脸色变得通红,一把推开了我。如果是真诚让我受伤的话,通常是我们先用真诚伤害了别人。
小齐是个直性子,为人爽快,对人真诚,做什么事情都是直来直去,从来不把事情想得很复杂,用他的话说就是:省点儿脑筋心不累。同事们都很喜欢小齐的大方、率真。开始同事关系处得还不错,但是没多久,同事们就对小齐保持距离了,小齐感到大家似乎对他不再像原来那么热情了。同事说,小齐这人太实在、单纯,人不错,可是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嘛。还有人说,小齐还需要锻炼,没有城府,担不起责任。小齐感觉很委屈,感觉这些人太虚伪,既然想听我对你们的真实看法,我实话实说、真诚相待,你们却别有心计,根本不愿意听到别人的意见,还讽刺别人。他感到心理很不平衡。
人和人相处,有时候别人仅仅需要被你真诚地接纳,而不喜欢听到你“真诚”地告诉他你不喜欢他哪些方面。每个人都希望不管自己有什么缺点,都可以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他们自己都不愿意接纳自己的缺点,我们再提示他们,他们就会感觉到被排斥,信任感就降低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待人真诚不意味着必须全部坦诚交代,有些让人感觉受伤的话越真诚就越伤人,比如“你这么做,我觉得你真是恶心透了”!真诚待人也需要歹话好说,讲究艺术。
7.我欣赏的人都不欣赏我:补偿机制
一个人怎样看待他的人际关系,就像是一个人在照镜子,可以照见真实的自己和镜子中自己的关系。我们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些人,通常是喜欢或不喜欢自己某些特点的反映。
贾欣来信咨询交友的烦恼。
“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自河南农村,在吉林上大学,目前在上海工作。我感觉到特别不适应,人生地不熟,和同事的关系一直很冷淡,也没有朋友,觉得特别孤单,什么都不习惯。我在的公司规模很小,同事大多数是当地人。我不喜欢某些南方人的斤斤计较,所以很少和他们交往。也许是我天生自卑,看不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觉得他们做事没文化,而我自己又觉得不应该看不起别人,尽量和他们保持平等,可还是不愿意接触他们。
“我愿意和那些开朗豪爽的人交往。我们单位有6名大学生,他们都是来自大城市,见过世面,为人处事很圆滑,社会经验丰富。我更乐意和他们交往,但是我在他们中间显得傻里傻气的,什么都不懂,感觉和他们在一起我并不受欢迎。虽然都是大学生,但我觉得他们并不欣赏我,也不喜欢我,所以内心里很失落。
“我感觉现在很不快乐,没有朋友,不被欣赏。我从小就非常要强,什么都和比我强的人比较,只愿意和比我优秀的人交朋友,我不希望放任自己。
“现在我欣赏的人都不欣赏我,我该怎么办?”
我们对别人的看法都是在表明自己,别人的个性或习惯正好触动了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对待内在自我的态度就会反映在我们看待这个人的态度上。人们把自己喜欢、欣赏的情感投射到一些人身上,这叫做正移情;把一些厌恶、愤怒等情感投射到一些人或物上,叫做负移情。如果无端厌恶一些没文化的人,那真正厌恶的是自己没文化;而自己欣赏某些开朗的人、处事能力强的人,则真正欣赏的是自己开朗、善于为人处事的特点;当自己感觉到不被欣赏时,真正的含义是自己不能接纳自己的缺点,不承认自己不够开朗、不够灵活。为了克服自己心理上的某些自卑,人们会努力发展自己的优势,以赶上或超越他人,欣赏并追求某些特点或许正是为了补偿自己不喜欢的那些特点。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卑的心理,如果不能面对自卑,我们就会把这种对自己的敌意投射到别人身上;如果承认自卑,常常就会表现出用努力和优势来补偿。欣赏别人身上具有的自己希望的特点就是一种补偿心理,这种欣赏也会促使自己喜欢所欣赏的东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