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化
小梅和自己相恋近7年的男友谈婚论嫁时遇到困惑,甚至一度迷茫,突然发觉不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她想到放弃,却难以抉择。
原来,大学毕业后的小梅只身来到异地打工,认识了同一单位的阿祥。小梅性格开朗,做事干脆果断,很快吸引了性格内向、朴实细腻的阿祥的注意。两个人同是外乡人,都来自小城镇,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
两人情投意合、彼此关心,一年以后确立了恋人关系,在外打拼的日子里,有另外一个人的陪伴与关心,小梅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幸福。男友阿祥是个非常体贴的人,感情细腻,经常会给小梅意想不到的爱意表达,如常常收到阿祥送给自己很想要但没有告诉别人的东西,这让她相信和阿祥心有灵犀,自己经常不细心,但是阿祥总能体贴地想到任何细节,这让小梅感到特别踏实。有时候小梅会耍耍小脾气,每次阿祥都不生气,都会迁就小梅,哄小梅开心,有时候也会吵架,吵架以后小梅也会主动承认是自己不对。毕竟小梅也是通情达理的人,阿祥从来不跟小梅计较,两个人很快就和好。两个人虽然都是普通员工,但是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工作都很努力,彼此支持和鼓励。
不知不觉中两人相恋了近7年时间,开始讨论婚姻大事。但很快,两人就好像没有了恋爱的甜蜜。
小梅的父母开始并不同意阿祥做她的男朋友,他们觉得阿祥其貌不扬,什么也不突出,他们希望小梅找一个条件好的男朋友。小梅最终说服了父母,两人的感情顺利通过了小梅父母的考验。可小梅在阿祥的父母那里也同样遭遇了尴尬,阿祥的母亲不同意阿祥和小梅交往,她反对阿祥找一个外地的女朋友,不允许阿祥离开家。小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能争取阿祥父母的接纳,所以努力表现自己让他们感觉满意,但小梅发现,阿祥的母亲对自己很冷淡,并坦诚地告诉小梅:我不觉得你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不同意儿子和你交往。阿祥和小梅陷入了痛苦之中,小梅希望阿祥能够说服父母,阿祥告诉小梅要给他时间。
一次次地等待,一次次都无果而终。这让阿祥陷入了两难的痛苦境地,他既不希望违背父母的意愿,也不想放弃爱情。渐渐地,说服阿祥父母成了两个人不能谈的话题,一谈起阿祥就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逃避、争吵……接踵而来,小梅也越来越失望,她感到自己能理解阿祥的孝顺,但也怪他太依赖父母,在选择自己和父母时,自己总是被抛弃的,她不知道即使自己和阿祥结婚,婚后会幸福吗?
两个人在亲密关系中表达爱的方式,常常受父母家庭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小梅在遇到父母反对的时候采取的行动是主动和父母沟通,说服父母,而阿祥的行为是回避,尽管阿祥希望说服父母,但又不想违背父母的意愿。在内心里,阿祥一旦不能按照妈妈的想法做,就意味着对妈妈情感的伤害,这是和父母心理界线不清、情感过度纠缠的表现。一个心理成熟、独立的人,能够清晰分清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感受,不会因为别人的感受而否定自己。就如小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和父母的感受表达出来,争取获得理解。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当新家庭建立的时候,孩子将从父母那里进一步完成心理上的分化,实现独立。这种分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在分化感情纠葛,孩子要把心理上内化了父母的那部分区分出来,并接纳自己的感受。所以,小梅和阿祥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和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和父母的感受进行分割。在我们的文化里,孩子永远是父母的孩子,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我从小带大的,我了解孩子的一切,知道孩子的任何想法,我的想法孩子也自然知道。孩子也会认同妈妈替代性的照顾,依赖于父母,心理上保持和父母的一致,于是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结的心理系统。通常可以看到,儿子成了母亲内心的物化的自我,母亲成了儿子内心的寓所和依赖。对于儿子来说,要从心理上摆脱对母亲的依赖,对于女儿来说,要从心理上克服对父亲的依赖,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情感转向伴侣,重新建立起家庭心理系统。一般来说,父母情感上不会主动放松对子女既有的联结,和父母建立清晰的情感界限以及重建独立的情感系统是孩子成长的任务。
2.婆媳过招的烦恼:自我界限
新婚的徐凤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搞不好婆媳关系,心里一直担心结婚后在家里不受婆婆欢迎。好在结婚后并没有很多机会与婆婆在一起生活。结婚的时候,婆婆虽然不太满意徐凤,但毕竟是儿子愿意的婚姻,所以并没有太多地干涉。不过,婆婆对待徐凤的态度一直很冷淡,夫妻二人回到家里就感觉自己像是路过的客人一样,无论有事要做还是聊天,婆婆什么都跟儿子说,对自己只是客气地说些不要拘束之类的话,两人陌生得就像隔了一条河一样。
徐凤自认为是为人热情、孝顺、勤快的人,而且平常和周围的人相处都非常融洽,无论是同龄人还是长辈,她都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结婚前,妈妈就嘱咐徐凤一定要孝顺婆婆,搞好婆媳关系,无论什么事情自己要主动,不要让婆家人看不起。徐凤一开始就特别注意搞好和婆婆的关系,经常给婆婆买些小礼物,什么事情都要想着给婆婆打电话。但是,徐凤就是得不到婆婆的认可,始终是不冷不热的。婆婆虽然没有当面说过什么,不过徐凤还是感到了婆婆的不满意,她问丈夫,婆婆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得到的答案是婆婆认为自己长相太普通了,带不出屋。渐渐地,徐凤感到自己很无奈,也很受挫,就好像自己的长相亏欠了婆婆一家所有的人一样。
徐凤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做,都得不到婆婆的认可,心中很是不平,有时候会把不满转嫁给丈夫,比如,每次回家看丈夫和婆婆聊天,心里就恨;看到婆婆什么事都找丈夫,心里就火,心里想有事儿没事儿就叫儿子,自己就跟不存在似的。慢慢地,徐凤就在婆婆有事找丈夫的时候故意找茬难为丈夫。徐凤知道这样让丈夫当夹心饼干不对,心里既不忍又气愤。徐凤心想,反正不经常和婆婆碰面,自己无论怎么样都要忍让,争取婆婆的认可。
现在徐凤更烦恼的是,找不到自己在家里的位置,无论什么事情婆婆只和丈夫说,即使需要自己做什么事情也都通过丈夫来转达,徐凤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事到如今,婆媳之间不想冷战也不行了。
婆媳关系始终是一个由家庭琐事和微妙关系交织在一起的难题,造成了很多人形容婆媳关系是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战争,或者把婆媳关系看成是制造家庭矛盾的双面胶。的确,婆媳关系是组建新家庭后需要面对的一场挑战,徐凤能够勇于面对挑战,并积极争取建立良好的婆媳关系,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在协调婆媳关系中,徐凤扮演了主动者,但心理上却是被动者,希望通过忍耐和讨好来赢得婆婆的接纳。在人和人的关系里面,如果过多地放弃或者忽略自己的感受、想法以迎合别人,这种关系实际上是不正常的人际互动,在相互的关系里不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还会使自己在人际关系里变成“隐形人”。这是自己对自己的忽略,良好的关系是彼此都能在坦诚、接纳的情况下交流,而且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也不意味自己总是被对方认可。恰恰相反,良好的婆媳关系需要一定的界限,毕竟婆婆的家和儿子儿媳的家是两个系统。认为婆媳关系一定是婆婆接纳媳妇、媳妇要争取婆婆接纳本身就有问题,过度地认同婆婆而忽略了自我,模糊了自我界限。婆媳之间是成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过多地卷入子女和家长的关系、情感就会造成婆媳之间的矛盾和误解。
婆媳关系并不只是婆婆和儿媳之间的关系,好的婆媳关系中好儿子兼好丈夫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婆媳关系产生问题,常常是因为有个不成熟的丈夫。作为儿子在情感上和母亲过度地卷入,过度依恋母亲,就会造成家庭系统的界限模糊,从而婆媳关系纠缠不清。徐凤的丈夫在婆媳关系中,就像依偎在母亲旁边的孩子,没有和妻子一起与母亲建立平等的关系。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婆媳关系实际上是在两个家庭系统下建立起来的成人关系。虽然在血缘和亲缘上是上下两代人的关系,但是在心理层面应该是摆脱了依赖关系的成人关系,儿子和媳妇与父母确立的是人格平等的成人关系,父母应该从心理上接纳独立成熟的子女及他们的新家庭,给予独立的空间,子女应以平等心态尊重父母,以明确界限。
3.我们总为小事争吵
家庭中的心理规则
参加完朋友张超的婚礼不久,我就收到了他一封特别的求助信,在信里他告诉我,他们两口子自从结婚以后就经常为小事儿争执,虽然没有什么大事儿,但是两个人还是很担心这样的争吵会伤害感情。现在结婚以后马上离婚的人很多,张超害怕自己珍惜的感情因此受伤而破裂,这倒是一个报警信号。
在信里,他像列菜单一样列出了吵架的情况:
某日早晨,张超的袜子不见了,两人翻遍卧室,发生争吵,妻子责怪张超生活习惯不好,家里被弄得乱七八糟。
某日晚上,一向承担了做饭洗碗工作的妻子搞“罢工”,并逼迫张超洗碗,两人由玩笑闹到不愉快,导致碗没人洗,第二天早上没有早饭吃。
某日中午,两人煲电话粥时,为了下班后是回自己家还是回父母家引发激烈争论,导致晚上冷战。
某日早上,因为挤牙膏、放毛巾的小事两人又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妻子问张超:“你爱不爱我,爱我就听我的!”张超以无奈状回避,心里很是不快,事后妻子认错,于是两人不计前嫌。
某日晚上看电视时,因《双面胶》故事情节引发争论,造成两人不欢而散,各自睡去。
妻子说张超小心眼儿,心里算小账、记小仇。张超说妻子太认真,要学会吵吵闹闹,不吵不热闹。
妻子抱怨难以适应张超浑身上下的臭毛病,张超抱怨妻子有事儿没事儿就折腾人。
夫妻之间争吵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通过争吵,两个人在平时没有机会充分表达的内容可以有机会表达出来,同时争吵也是两个人关系紧密的一种表现,没有争吵的夫妻,两个人的内心也是有距离感的。尤其是新婚夫妻,争吵也是解决矛盾或者不一致的快捷方式。两个人走到一起,难免有差异,争吵有时候可以快速解决差异造成的问题,统一思想,达成一致。但是,任何争吵都是具有杀伤力的,担心争吵破坏感情并不是多余的,最好的结果是,争吵之后能够彼此理解,或者能够有主动弥补的措施。
新婚夫妇的争吵还有另外一层心理含义,有时候可以看做是两个家庭的磨合,而不单单是两个人的斗争。心理学研究发现,夫妻二人都带有各自父母家庭的行为模式、心理特点、家庭规则。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己家庭氛围、习惯的影响,因此睡在卧室里的绝对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家庭。这样就需要在新的家庭里重新明确家庭规则。可能的情况是,在丈夫原来的家里,家庭成员之间是比较随意的,各自独立,彼此尊重、友好,没有刻板的规则;在妻子原来的家里,家庭气氛是拘谨的,成员之间有明确规则,各自有独立的空间。这样,丈夫和妻子带着来自各自家庭里不同的习惯和方式一起生活,当吃饭的时候,妻子头脑里有明确的想法:丈夫理应知道洗碗的事情如何分担,而丈夫的习惯是吃过饭一切就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以后遇到洗碗的事儿该怎么分工呢?这就需要有新的家庭规则替代以前各自印象里的规则。
这是一场真正的心理战,确立心理上的家庭权威,争吵正好有这个功能,通过争吵或者讨论,心理上一方能认同另一方,或者发展出双方共同认同的新规则、新行为。新婚夫妇因小事而争吵,但意义却不小,因为这是在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心理层面的家庭规则。有时候,新规则的建立并不是通过争吵实现的,而是很自然的认同,比如妻子可能因为爱丈夫,所以也爱屋及乌地接纳丈夫不讲卫生的习惯,这其实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认同。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家在对家庭的观察中得出结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规则,即成员之间彼此默认的规则。比如在家庭里遇到生气的人,一定要忍耐,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丈夫是有绝对权威的,对于孩子,母亲是真正的管理者等。这种规则的确立实际上需要磨合的过程。
4.妻子的抑郁症:母子缠结的症状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任何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都是非常聪明、有很大潜能的人,而且有些情况下,有心理问题的人还是为别人做贡献的人。就像有些孩子通过自己出现问题而牵住父母以保持婚姻和家庭稳定。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问题都是人和人的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人出了问题,通过调整关系可以化解心理问题。
张女士是因为抑郁的困扰而求助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师对张女士的家庭进行了深入了解。
咨询师:“下面让我们来谈一谈你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情况。你的家人有没有什么问题?”
张女士:“是我的问题。”
咨询师:“先不要那么早下结论。”
张女士:“确实是我的问题,我得了抑郁症,家里因为我都很难受,一切不好的事都是我造成的。”
咨询师:“你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问题不一定都出在你身上。让我们继续下去,请你谈一谈你的问题是什么?”
张女士:“我总是心情不好,老是想哭,成天悲观失望,觉得活着很没意思。我到了许多地方看病,医生们都说我得了抑郁症,吃了很多药也没什么用。”
咨询师:“我们根据你的想法来讨论,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原因或问题造成了你这样总是悲观地看问题,或者是不是有什么人总让你生气?”
张女士想了一会儿说:“在家里,我的孩子挺听我的话,每天晚上我都和他在一起,我们一起吃完晚饭。我干家务,孩子就趴在桌上做作业,挺乖的。孩子他爸为人老实厚道,每天晚上都去陪着孩子的奶奶。因为孩子的奶奶住的房子与我们住的房子隔着一个院子,他爸要等到奶奶睡了才回来,也不会让我生气。”
咨询师:“你丈夫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去陪着孩子的奶奶呢?”
张女士:“他们母子俩每天与我们结婚前没什么两样,母子俩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直到深夜丈夫才回来睡觉。孩子的奶奶早年守寡将孩子他爸辛辛苦苦地拉扯大,挺不容易的,需要有人照顾。”
沉默了一会儿,张女士接着说:“我想不出家里有什么问题会使我患上抑郁症,也没有什么人让我生气。”
张女士丈夫:“孩子他妈说得不错,家里确实没有什么问题会使她得抑郁症,也没有什么人让她生气。”
这是我们在教学课程上讨论过的一个案例,从这个简单的案例访谈中,好像看不出有什么问题导致张女士抑郁。
实际上,家庭系统存在着失衡的隐患:年轻的张女士和丈夫很少有在一起交流感情和相互陪伴的机会,而且作为妻子认为丈夫陪伴婆婆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为了让丈夫尽孝而压抑自己夫妻间的情感需要,夫妻之间关系疏远,爱的情感不能流畅地在夫妻之间流动。合理的孝道掩盖的是夫妻关系疏离的问题,夫妻小家庭的系统处于丈夫兼父亲角色经常缺位的不稳定状态,也形成了张女士将失落于家庭系统之外的境地,缺少和家人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
张先生大部分时间陪着母亲聊天、看电视,这是和母亲在心理上分化不足、情感过度缠结的表现,这也是丈夫婚后没有和张女士建立起紧密的夫妻关系,没有形成稳定情感系统的原因。因为没有从母亲的情感缠结中分化出来,儿子无法和母亲建立起界限清楚的成人关系,也无法在夫妻关系中扮演好一个成熟丈夫的角色。
这样的一个家庭状况,实际上没有形成恰当的夫妻、亲子系统,缺乏完整的系统联系,实际上是两对母子住在同一处房子里生活,从家庭成员的心理联系上看,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子女的家庭系统,就像是四个人拼凑的一个家庭。这样,情感上孤单的母亲出现情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问题的根源在家庭的关系而不是某个人出了问题。
对张女士的建议是,张女士的儿子晚上陪着奶奶,由奶奶陪着孙子写作业,丈夫晚上主要陪张女士,平时丈夫和张女士两个人一起照顾奶奶。这样丈夫和张女士就形成了心理意义上的夫妻家庭,奶奶成为独立的家庭,张女士的儿子成为两个家庭的关系纽带,于是两个小系统组成了一个有序、稳定的大家庭,成为一个平衡的、有爱顺畅流动的家。自然,张女士的情感有了寄托,抑郁的问题也就消失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庭的结构常常因为母子的缠结而失去平衡,导致家庭成员无法维持正常的家庭关系。张女士的抑郁症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引起丈夫和其他家庭成员对情感孤单的自己给予注意,以维持仅有的情感联系,避免了家庭结构的解体。
5.从小任性的孩子长大会任性吗
打破对抗的心理联盟
孩子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性格和父母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在和父母的互动中,任性能让孩子牵制父母,并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这样的互动模式维持下来就有可能把孩子塑造成任性的人。不过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总是很微妙的。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中,孩子的任性是由怎样的家庭互动造成的。
7岁的子豪非常任性,老师说他是个牛脾气,犯起劲来谁也拉不回来,不仅蛮不讲理,而且必须什么都要按他的想法做才行。在班里,回答问题的时候只要子豪举手了就必须他先回答,先叫别人回答问题他就不干,大吵大闹,不停地捣乱。在子豪家里也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连爸爸妈妈也拗不过。爸爸是个暴脾气,对他的任性也打过,也骂过,但就是拗不过。就连子豪哭起来都特别任性,无论你怎么样,只要不满足他的想法,他就哭个不停。有一次,爸爸在他身上打出好几道血印,最后还是拗不过,任由妈妈宠着子豪。
子豪的父母来到咨询室求助,想要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心理学早有研究发现,任性实际上是孩子的一种对抗心理,孩子这种偏执的对抗常常能在夫妻之间的对立和争执中看到影子。在咨询中发现,子豪任性的行为实际上就根源于父母的夫妻关系,子豪的任性是一种模仿和学习的结果。
在妈妈眼里子豪并不是总任性,平时也通情达理、善解人意,有时候哄一哄也能高高兴兴地顺从别人。所以,在家里妈妈总是任何事都依着子豪,对他总是好言哄劝,很多时候也是很有效的。不过爸爸是个急脾气,不善言辞,说不通就来硬的,要么呵斥要么强迫。所以,父子两个人常常像两头倔牛一样互相对着干。
在咨询中,我让他们说说子豪出了什么状况,没说两句,子豪的父母就争吵起来。原来子豪的父母一直性格不合,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很倔强;母亲能说会道,总是争强好胜。从一结婚两人就经常争吵,母亲经常指责父亲做事粗心大意,父亲从来不理会,说急了就大吵大闹,这样的关系直到子豪出生才发生了一些变化。妈妈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子豪身上,彼此相安无事。但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又开始因为对子豪的教育而争吵,父亲看不惯母亲太溺爱孩子,母亲责怪父亲教育孩子没有耐心,简单粗暴。刚开始,小子豪在父母争执的时候会变得乖起来,但慢慢地,子豪越来越和父亲对抗,越来越任性,有时候甚至肆无忌惮。每到这个时候,妈妈都会答应子豪的要求以便让他安静下来。于是,形成了妈妈一哄就有效、爸爸怎么管教都无效的局面。爸爸说这都是被他妈妈惯坏了。原来小子豪的任性是和母亲“结盟”对抗父亲的表现。子豪加入这场对抗,就可以利用父母的对抗满足自己的要求,无形中母亲也会为了让孩子站在自己一边对抗父亲而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平息孩子的任性和无理取闹,也成了夫妻斗争的方式,孩子越听妈妈的话,妻子就显得越有道理,丈夫就越显得被动。只有打破了母亲和孩子的“联盟”,把原本夫妻之间的对抗呈现出来,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子豪,在家里你和爸爸更亲还是跟妈妈更亲呢?”我了解以上情况后开始提问,让他们觉察彼此是怎样在互动中纠缠的。
“跟妈妈亲。”子豪回答。
“你们是这样认为吗?”我问子豪的父母。
“是的,他和我更亲,他既怕他爸爸,又反感他(爸爸)吸烟、说话太蛮横,所以很少和他(爸爸)有亲近的行为。你也看到了,他(爸爸)从来不顾别人的感受,谁敢跟他(爸爸)亲近。”
“哼,你们俩是一伙儿的,什么都一样,孩子早晚被你惯坏了,你看看都惯成什么样了,还有对我的尊重吗?我是他爸爸!”
“我看出来了,爸爸其实很伤心,你感觉到家人的不理解,觉得他们两个人合起伙来和你对抗。”我感觉到父亲有很强烈的不满,然后对着小子豪和妈妈说,“爸爸此时一定心里觉得孤单,作为一家人,谁愿意对爸爸表示一下理解,安慰一下爸爸?”
一方面,我这样说是对处于弱势的爸爸心理上给予支持,帮助他们消除对抗;另一方面,也是鼓励矛盾另一方发展出新的行为以促进沟通和发生改变。
我说完后,所有人都沉默了,爸爸眼睛里开始有泪水。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开始流泪,很伤心地说:“此时我才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改变他,和他吵,孤立他,他挺可怜的,是我的错,孩子跟他较劲是我的问题……”
此时,呈现出来的家庭关系已经让妈妈认识到,子豪的任性其实是自己和丈夫对抗时扯进孩子做帮手造成的。这样下去,孩子内心一旦有敌意和对抗就会表现得很任性,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蛮不讲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心理学中把孩子和父母中的一方关系过度紧密、缠结称为“心理结盟”,这会在家庭中形成不平衡的三角关系,很多心理问题都来自于这种不平衡的家庭关系。就如子豪因为心理上和母亲连接紧密,认同了母亲对父亲的敌意,无形中形成了对父亲的对抗情绪。当澄清了母亲和父亲之间的对抗,鼓励他们发展出理解对方、关心对方的行为,在发生矛盾时便有了新的互动方式,改变了持续重复的冲突模式,小子豪的任性也就随之改变了。
6.胆小内向的性格能改变吗
陪伴也是心理治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从一出生就开始表现出差异,有些孩子天生活泼好动,有些孩子生来安静平和,有些孩子从小就爱哭闹,也有些孩子从小乖巧,这种从小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因为气质类型不同,是孩子天生的个性特点。
佳莹的父母担心内向的小佳莹有心理问题,所以,想让咨询师帮助胆小、怯懦的小佳莹变得开朗、勇敢。
小佳莹刚刚过了4岁生日,她变得胆小是在7个月前上幼儿园以后开始的。佳莹上了幼儿园以后,慢慢变得越来越害怕见人,本来在家里玩得好好的,只要有客人来,她马上就躲起来不肯见人。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只要有人和她争抢,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十分害怕,不敢再继续玩了,自己一个人跑到一边待着。妈妈说以前小佳莹挺开朗的,特别懂事,和邻居小朋友玩得特别好,妈妈担心小佳莹是不是在幼儿园里受了欺负或者被老师批评了,所以胆子变小了。现在佳莹去公园玩或者到广场玩的时候,老半天才能放开了和别人一起玩。
小孩子都会有一个阶段对人感到害怕,这个阶段在1~4岁之间,通常明显的羞怯和胆小出现在3岁左右,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是孩子获得自主感以克服羞怯和疑虑的关键期。这个阶段中孩子对人的胆怯和回避,是因为孩子处在伙伴交往技能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开始对他人的评价变得敏感,这个时候他们分不清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关系,别人对自己友好就会感到自己很好,别人态度冷淡或者批评就感觉自己不好,就会逃避。如果是这种情况,孩子的胆小一般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
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孩子表现出对别人的敏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作为父母处理这样的情况时务必把孩子的害羞、拘谨看得自然一些,这个阶段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对某些人害怕和羞怯,孩子的这份敏感会使孩子对别人和自己的认识更加成熟起来。此时家长可以像看待小苗发新芽一样看待孩子的害羞,陪着孩子慢慢从害羞变得勇敢。
小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总是会感到恐惧、逃避和退缩,此时如果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包容,这些恐惧、退缩的体验会转变成积极的感受,父母的宽容成为孩子认同的榜样,这样孩子就能顺利度过羞怯的敏感期,克服胆小和疑虑,发展出更加积极的自我感。我也给了小佳莹的妈妈同样的建议:在孩子表现出胆小羞怯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必须打招呼、有礼貌,孩子只是有些害羞了,要尊重她的体验。然后可以说一些理解孩子的话,比如:“头一次见到你,佳莹有些害羞。”“佳莹有些担心,她觉得不好意思呢!”用自己的话说出别人的体验,这种感同身受的表达方式在心理咨询中叫做“共情”,是一种有治疗作用的谈话技术。这在帮助胆小的孩子克服羞怯心理上非常有用。
在对小佳莹的心理辅导中,我还运用了另外一项心理学技巧,就是游戏辅导。在咨询室里,我们通过玩过家家的游戏,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小佳莹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并且在我的表演中给她一些心理支持和指导,和她一起模拟勇敢地和陌生人对话等。这个过程里起到治疗作用的技巧有:
1.陪伴。在游戏的时候,无论小佳莹在表演什么场景,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我们都耐心地陪着她,关注着她的感受变化,体验她曾经感受到的害怕、害羞、回避、愤怒……陪伴也是一种接纳的爱,爱总是让人产生力量和勇气。
2.表达和宣泄。在游戏中,孩子有机会表达被压抑的感受。比如,在生活中,小佳莹每次看到大舅就躲起来、不说话,她的感受从来没有表达过。在游戏中,她表演出了自己不想让大舅看见、不想让大舅来家里、害怕大舅看、怕大舅大声说话等体验。这对小佳莹来说是一种内心的释放。生活中,妈妈总是鼓励小佳莹不要怕,让她热情些,要求她打招呼,而此时小佳莹却一门心思地想赶紧躲开,哪还有机会体验到好的感受,只是在恐惧的同时增加了不被接纳的感受。
笑对恐惧和害怕是有治疗作用的,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和害怕的时候有一个技巧,就是把孩子害怕的对象变成引人发笑的对象,孩子笑起来能够帮助其克服心理的恐惧。我告诉小佳莹的妈妈一个技巧,当小佳莹看到害怕的大舅时,让大舅装可怜相,妈妈负责逗小佳莹笑。这招非常有用,妈妈说大舅说话声像放大炮时,小佳莹被逗笑了。以后每次见了大舅,小佳莹就开始笑大舅放大炮了。
孩子退缩和恐惧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孩子内心的恐惧并非都来自于天生,很多恐惧心理来自于家庭,家庭当中一些因素会引起孩子的恐惧心理。比如,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总是编出一些可怕的事情来说服孩子。小佳莹的妈妈常对小佳莹说,你再不如何如何做,楼下运垃圾的老头来了就把你当垃圾扔进脏车里去。如此,使孩子感到害怕就像父母的一件法宝,时常拿出来吓唬一下孩子。
在家庭里,孩子的感受被忽略是导致孩子产生害怕、退缩的常见因素。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依赖父母的温情和关爱,当孩子不能理解的事情发生时,如果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或受到冷落,孩子就会产生害怕。比如,夫妻吵架的时候,往往小孩子并不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使父母突然发火,而此时夫妻专注于争吵而忽略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产生恐惧。忽略导致恐惧和害怕,那么关注和接纳也能消除恐惧,所以当孩子胆小或逃避的时候,家长要陪伴孩子,陪着孩子感受害怕的担心,鼓励孩子表达恐惧的感受。
严肃、压抑的家庭气氛也是孩子产生害怕的影响因素。如果父母是控制型的人,对孩子要求严格,像总指挥一样习惯于指挥孩子,规矩繁多,就会形成刻板、严肃的家庭气氛,孩子会形成敏感、警觉的个性,在成长过程中要么过多叛逆,要么行为退缩。如果父母性格过于忍耐,则会形成压抑沉闷的家庭气氛,孩子性格也会多疑、胆怯。这是因为情绪是具有感染力的,在家庭里面,孩子心理的力量最弱,更容易感受别人的情绪,更容易受到暗示和感染。当家庭里的气氛是热情、积极的,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而情绪非常好;当家庭里存在压抑、低落的气氛时,孩子也最容易觉察到。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父母帮助孩子克服胆小、羞怯的心理,首先要在孩子感到害怕或者羞怯的时候停止评论和指导,用接纳的态度鼓励孩子说出感受,陪伴孩子度过胆小羞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7.我的孩子太闹了:理解孩子的情绪
君宇是个4岁半的男孩,很多人在刚接触他的时候,都会被他的酷似明星的脸所吸引,因此很讨人喜欢。他看起来比同龄的孩子更顽皮,总是能给身边的大人意想不到的“恶搞”,常常让在场的人哭笑不得。
妈妈说君宇以前特别讨人喜欢,可是现在他越来越顽皮、任性,还经常闹情绪,不是闷闷不乐就是发脾气,有时候一任性什么都不管不顾,无论怎样做都不能让他很快安静下来,直到所有的人都不理他了他才会慢慢乖起来。妈妈很担心君宇总是无缘无故地不高兴,甚至找茬发脾气,比如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的时候,本来一起玩得很好,但他会突然抢小朋友的玩具或者搞破坏,然后会很不高兴,不再继续一起玩。有时候因为一点儿不满意,他就会不高兴很长时间。有一天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因为没有他爱吃的虾团,一个下午他都闷闷不乐,抱怨午饭没有虾团。妈妈担心这样下去,君宇的脾气会越来越坏。
君宇的爸爸妈妈都是公务员,平时工作很忙,但是为了让君宇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妈妈坚持亲自带孩子,从出生到现在都由父母亲自照看。小君宇从小比别的同龄孩子听话,而且聪明,很少哭闹,饮食、睡眠特别有规律,妈妈不知道为什么小君宇开始变得情绪不稳定,非常担心君宇心理上出了什么问题。
小君宇顽皮并不是问题,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真、好奇的天性,顽皮正是孩子生动活泼地展示这种天性的表现。实际上,大人们从内心是喜欢和欣赏孩子顽皮的,尤其男孩子顽皮历来不被认为是问题。不过,爱闹脾气、任性、故意搞破坏并不是顽皮的表现,而是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孩子情绪波动大是需要家长特别关注的现象。
从心理咨询的经验来看,孩子的情绪突然变化往往意味着正在发生某种转变,孩子的心理需要不能满足,内心产生了挫败和不安。一种情况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关系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前是父母双方照顾孩子,但现在有一方家长因为某种原因在一段时间里很少照顾孩子,这会引起孩子心里不安,因此产生情绪波动。再比如,孩子上幼儿园,和父母的互动发生了变化,适应新变化时情绪也会不稳定。还有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孩子发展阶段的过渡,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情绪变化非常明显。
此外,如果孩子有些负面的情绪没有及时得到宣泄,并且得不到及时地关注和处理,积累起来的坏情绪也会使孩子变得情绪极不稳定,经常没有理由地烦躁或者心情低落,就如上面案例中的君宇。
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孩子的“坏脾气”,作为家长都有一个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法宝,那就是亲子游戏,在轻松的活动里理解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情绪。
在对儿童的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和孩子之间并不是像成人一样谈话,通常都是在游戏中咨询。在家庭里也一样,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也是一项很好的心理帮助过程。如果家里每周都能有一次亲子游戏,孩子的负面情绪有机会在游戏里被父母看到、理解和接纳的话,那么孩子的坏情绪就得到充分地宣泄,坏脾气、坏心情就会减少。当孩子遭遇挫败和不安的时候,父母的关注和理解能够帮助孩子化解内心的消极情绪。这是因为,爱会因此在父母和孩子中流动起来,孩子在内心不安的时候获得接纳,亲子之间的心理连接重新协调起来。
以小君宇为例,我们是这样通过和他进行游戏来帮助他处理坏情绪的:
在对小君宇的心理咨询中,我们每周都安排一次家庭游戏。我们约定,在游戏中让小君宇做游戏的总指挥,父母要像和他同龄的孩子一样陪伴他做游戏,我们的任务是调动小君宇做游戏的兴趣,并鼓励他决定游戏的规则。当游戏变得轻松愉快的时候,小君宇常常会表现出坏脾气,这时我鼓励家长在他发脾气的时候不去打扰他,并陪着他直到他情绪不再激烈,慢慢地平静下来。在做游戏的时候,家长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坏情绪,并且不要急着让孩子马上恢复平静,而是带着理解的心情陪着孩子从坏情绪里慢慢平静下来。这样做正是帮助孩子处理坏情绪,使他的心理得到安抚。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坏情绪都意味着心理上的挫折或者伤害。孩子经常发脾气、攻击别人,甚至任性、胆小、闷闷不乐都是心理上遇到挫败或者没有得到心理满足时出现的自然反应。在心理需要受到拒绝和挫折的时候,人们会很自然地产生消极情绪,如果能够充分表达和宣泄消极情绪,所遭受的心理挫折就不会形成心理创伤。
如果一个人有坏情绪的时候没有机会表达,并压抑自己的消极感受,这样积累多了就会形成心理创伤,也会使人经常产生坏情绪,时常被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激发起不满。在孩子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发脾气、烦躁或者任性的时候,家长们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制止孩子的坏情绪,我们常会看见父母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大声呵斥,厉声制止。看起来就像父母的坏情绪比孩子的坏情绪更甚,以致孩子不敢再继续哭闹了,这样孩子就压抑了消极感受。
恰当的做法是,首先积极关注孩子的坏情绪,并且告诉孩子事情没那么严重,如果孩子的情绪很强烈就等他闹一会儿。即使要制止孩子的情绪,也要尽量平和而不发脾气。家长保持关注和平静,意味着家长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处理问题。
下面,我们再换个角度分析孩子的情绪问题。
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良好的家庭气氛,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良好的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气氛是指充满爱和接纳的家庭感受,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则是父母对孩子既有理解和支持,又不替代和溺爱的积极关注。这两条要素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问题而健康成长。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泼、聪明、通情达理,而在孩子情绪烦躁、内心不安、纠缠任性时,父母也一定要知道:孩子的坏情绪是因为遇到了困难,坏情绪是遇到困境时人人都会有的正常反应,此时不能粗暴地制止。做到了这一点,说明你是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孩子会体验到你的爱和接纳。孩子发脾气、哭闹的坏情绪是遭遇挫折、心理受伤的表现,但这也是处理心理伤害的机会。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表达伤心、不满、烦躁等消极情绪的机会,陪着孩子,让情绪得到宣泄。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心里不满、伤心、烦躁是可以过去的,自己可以从坏情绪里走出来。这是父母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人们有坏情绪是正常的,压抑不快的内心感受会形成心理伤害,而宣泄坏情绪是对心理伤害的治疗。家长在孩子遇到烦躁、苦恼、任性、发脾气、恐惧等情绪时,应避免指责、严厉制止的方式,以免压抑孩子的消极情绪而造成伤害。轻松、愉悦的家庭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处理坏情绪的困扰,重建家庭的接纳气氛和亲子关系,而让孩子摆脱坏情绪的秘密是:父母对孩子坏情绪的关注、理解,并耐心地陪伴孩子经历坏情绪的表达和宣泄。
8.我的孩子怕上学
夫妻关系引起孩子的焦虑
娇娇刚刚上小学三年级,两周前的一天,娇娇突然不想上学了。头一天晚上说得好好的,可一到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反悔,吵吵闹闹不去上学,要待在家里。妈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请来咨询师帮忙。
娇娇在学校表现一直很好,老师经常表扬她,她每天在学校里也很高兴。家里爸爸妈妈也都没有批评、打骂过她,通常是白天父母上班,晚上妈妈接娇娇回家,饭后爸爸陪着做作业或者一家人一起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可是,究竟是什么让娇娇突然不想上学了呢?妈妈说娇娇就是不想去上学,也问不出什么原因,怎么也不肯去学校,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哄她上学,每天都要花费很长时间。
最近娇娇总是出现各种问题,要么肚子疼,要么发烧,只要不去上学,很快身体问题也就没有了。妈妈知道这一定是有心理反应造成的身体症状,所以很担心这样下去娇娇身体会真的生病。
在咨询室里,我通过游戏来寻找其中的原因。我让娇娇用玩具摆出一个故事,我来猜是个什么故事。然后让她分5次在玩具柜里选出她想要的玩具,每次最多只允许拿3个玩具,这样我们就在游戏中开始交流了。我看她用一间大房子和3只小猪摆了一个家,在远处摆了一个学校,还摆了滑梯、树、鱼等。于是,我讲了一个小猪上学的故事:猪爸爸早上起来送小猪上学,小猪贪睡不肯起床,路上贪玩不愿意去学校……我边讲边问娇娇我讲的故事对不对,于是娇娇开始对我讲她心中的故事。原来娇娇是因为心里有个特别大的担心才不愿去学校,她担心妈妈会死掉,还怕妈妈去自杀,怕爸爸不要妈妈了。
怎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原来娇娇的父母关系一直很好,从来没有当着娇娇的面争吵过,就在前不久,娇娇晚上睡觉的时候却听到父母激烈的争吵。她听到妈妈说要自杀,内心里特别害怕、特别担心。
娇娇没敢睡觉,一直心里忐忑不安地等到起床,然后就肚子疼,不想上学去了。知道了娇娇的秘密后,我又和娇娇的父母进行了交谈。
“我和娇娇做游戏的时候,知道娇娇是因为心里担心妈妈消失才不愿去上学的,她担心妈妈会自杀。”
“原来如此,她怎么会担心我自杀呢?”妈妈一脸不解。
“你们夫妻最近闹过矛盾吗?感情怎么样呢?”
“我们感情还可以,不过,确实最近闹过矛盾……”于是,妈妈开始讲述最近发生的故事。原来妈妈前段时间子宫里长了一个肌瘤,可是因为医院的失误把子宫全部切除了,这个事情对妈妈打击很大,情绪很不稳定,变得特别多疑,担心丈夫会变心。
有一天晚上,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妈妈当时情绪特别激动,一冲动就说要自杀,但不是真的想自杀,现在她慢慢接受了事实,也明白丈夫非常爱自己,他们的感情没有变。父母觉得这件事情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很严重的问题,现在一切都慢慢好起来了,还以为娇娇不知道吵架这件事呢。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孩子的焦虑很多时候起因于家庭成员的焦虑,案例中的娇娇是因为感受到妈妈的焦虑情绪而自己焦虑,妈妈对生活的不安使娇娇也有深刻的体会。小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上和妈妈联结紧密,很多时候不能区分自己的感受和妈妈的感受。所以当妈妈焦虑的时候,孩子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9.我的儿子缺乏男子气
亲子关系和角色认同
孩子的健康成长总是依赖于和父母的互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某些生理上的特点,还会从父母那里继承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乃至习惯、交友风格等心理特点。有人形容,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个容易焦虑的妈妈也会把焦虑传给孩子。
韩女士是因为发现儿子不够男性化而来咨询的。韩女士的儿子叫范毅,今年12岁了,上小学六年级,长得很帅气,是个乖孩子。韩女士开始并没有觉得范毅不够男子气。在一次开完家长会后,韩女士和另一位关系很好的家长一起带孩子回家,这位朋友注意到范毅的动作有些女孩子气,说话声调也有些尖声尖气的,就提醒道:“你儿子怎么有些女孩子气,说话尖声尖气的,动作也那么温柔,你可要小心别把儿子养成女儿啊。”一句话说得韩女士紧张起来。通常男孩子带有女孩子气,是不被人们接纳的,而女孩子略微带有男孩子气却时常受鼓励,这是一种偏见而已,心理学家并不认为男孩子带有女孩子气就肯定是有问题。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异性特质,就如有人说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过,心理学家也发现了一些培养男人和女人的秘密。
咨询师:“你发现范毅不够男子气,那么你认为孩子这样和什么有关系呢?”
韩女士:“我也不知道,可能和我的教育有关系吧。孩子长这么大一直都是我管得多,他爸爸上班忙,很少管孩子,是不是因为爸爸管得太少,太娇惯了?”
咨询师:“孩子更愿意由谁来照顾他呢?是你还是你丈夫?”
韩女士:“我感觉孩子还是喜欢由我来照顾他,他和他爸的关系不好,小时候怕他爸,现在是看不惯他爸,两个人老吵架。他们很少说话,一说话就吵。”
咨询师:“你和你丈夫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吗?他怎么看你和儿子的关系呢?”
韩女士:“他总看我不顺眼,觉得我太宠着孩子了,把孩子宠得没样,他就是看我们俩都不顺眼,总骂孩子没出息、爱哭。”
咨询师:“除了在教育孩子上他看你不顺眼,在别的方面你们俩怎么看待对方呢?”
韩女士:“怎么说他呢,他这个人特闷、特直,没什么情调,也不会说话。我们俩简直就没有共同语言,我说什么都像跟对牛弹琴一样,他就知道上班、看电视,在家里基本上就是他看电视,我陪儿子。”
咨询师:“假如以后有一天,你自己变了,变得经常陪着你丈夫了,开始经常照顾粗心的丈夫了,你觉得你儿子和爸爸的关系会怎么样呢?”
韩女士:“不太可能吧……要是那样的话,也许我儿子也会对他爸爸好一些吧,也许就不会太跟他爸爸较真儿了吧……”
孩子在3岁左右,开始对异性父或母发展出更多的情感依恋,对同性父或母产生类似竞争的情感,进入心理学上所说的恋母情结期或恋父情结期。孩子对异性父或母有更多的依恋和认同,从而获得内心的接纳和安全感。在6岁左右,孩子会慢慢转向认同、依恋同性父或母的一方,模仿并学习同性父或母的行为,获得性别角色的行为模式,内化更多同性的行为特质。青春期到成年这一阶段,孩子要实现对异性父或母依恋情感的进一步分离,成为情感独立、心理成熟的个体。韩女士和将进入青春期的儿子在情感上仍然有很深的相互依赖和纠缠,而和丈夫有很多的情感对立,形成母子“结盟”并和丈夫对抗的局面。孩子很难在这种对抗的关系中不再依恋母亲而认同父亲,也就没有机会学习同性角色的行为特点。如果打破夫妻的对抗,并鼓励孩子认同父亲,那么孩子也会学习更多的男性气概。所以我建议韩女士多跟儿子说诸如这样的话:“你爸爸很棒,他是我们的一家之主,辛苦挣钱养了我们一家。”“你做事儿越来越干脆利索,这点儿越来越像你爸爸,很快你就会做得比他好了。”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孩子的成长是在依恋、摆脱依恋的过程中实现的,对母亲的依恋是获得安全感的时期,对异性父或母的依恋是获得自我感、认同感的时期,对同性父或母的依恋是确立性别特点的时期,转移依恋、摆脱依恋是获得独立感、划清自我界限、实现心理成熟的过程。
10.小小年纪为啥烦恼多
接纳青春期心境
范哲是一位朋友的儿子,今年13岁,因为最近总是无故烦恼,无心学习,而被朋友带来咨询室,想请我出出主意。看着个子比我还高的范哲,我打趣朋友说,孩子都比我们高了,你怎么还这么小心地看护着他,孩子的心理智慧比大人聪明多了,你使用了什么“恶毒”的手段把孩子变成这么乖。我们心理咨询师一般是不帮助乖孩子的,通常都是治疗父母,教会父母把乖孩子变成“坏”孩子。
这番话听起来滑稽可笑,却有一番道理。孩子的天性都是乐观、顽皮的,他们富有激情,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友好,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只是父母的过度照顾常常使孩子丢失了自己积极乐观的天性,忘却了自己能做主的能力,从而变得乖巧顺从。咨询中我们常常是通过改变父母而改变孩子,所以咨询师常用“父母有病,孩子吃药”来形容家长教育、看待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却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孩子的现象。
当我把这番“歪理邪说”解释给朋友听时,朋友立刻指出我的一个错误,说他的孩子还没有到青春期,从小孩子就是班里个子最高的,他的心理还没有长大。听他如此说,我没有反驳他,说那我就和你儿子谈谈好了。
来到咨询室,我用很随意的态度请范哲谈谈有什么烦恼。他抓抓头、皱皱眉,一副不知道从何说起的样子。他想了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烦恼,反正就是总心烦。”
“那你什么时候烦呢?有不烦的时候吗?”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谈话。原来,范哲所说的心烦是学习的时候脑子里老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能安静地学习,所以感觉到很烦躁。那么他想什么呢?范哲告诉我,他经常想一些班里的烦心事儿,比如,班里的同学不像以前那么团结了,男生和女生总是分帮分派,今天跟你好,明天跟他好,总有人说别人的坏话,互相传闲话,搞得人人一会儿看我不顺眼,一会儿看他不顺眼。班干部都不负责任,班长从来不管纪律,学习委员和班长有矛盾……班长是女生,生活委员是男生,生活委员和班长一伙儿,同桌大个子男生经常给学习委员出主意……
“你在为班里的同学关系烦恼,是吗?那你想过要做些什么改变一下同学之间的关系吗?”
“我什么也做不了……有时候我也想帮老师管管,可是我又怕管不好,而且管他们也挺烦的。”
“你班里的好朋友管吗?他们看到这些有什么想法?”
“他们有的暗地里给班长出主意,有的管也没人听,有人还趁机瞎胡闹,来回传话故意让别人吵来吵去,烦死人了,他自己却开心了。我看到他们折腾来折腾去就烦。”
“哦,听起来你们班的同学在一起吵吵闹闹挺有意思啊,男生喜欢和女生开玩笑,女生喜欢和男生争来争去,你的朋友都加入他们的‘游戏’了,都长大了嘛。青春期到了,个个都挺活泼的。你呢?你怎么一个人在一边烦恼,不跟他们一起闹一闹?”我故意问他,鼓励他加入“游戏”中。
“我不愿意,我不想影响学习。”
“这怎么会影响学习呢?即使爱学习,也要有放松的时间啊,你不过是下课或者偶尔加入他们的‘游戏’而已。”
从咨询室出来我对他的妈妈说,你的孩子长大了,有青春期的烦恼了,有烦恼很自然、特正常,回家多关心一下儿子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等这样的成人化的话题,烦恼就没有了。第二个星期,朋友高兴地告诉我孩子不再烦恼了,还说孩子特别喜欢和我聊天。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父母常常忽略孩子已经长大,还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孩子,这常常成为孩子心理成熟的阻碍。青春期的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像大人一样思考、像大人一样做事情。范哲的烦恼是对自己青春萌动心理的焦虑,应鼓励他加入同学间的游戏,接纳他的青春萌动,帮助他接纳自己青春期的种种心态,这就会化解他的烦恼,促进他的心理成熟。
11.我“嫁”给了儿子,丈夫“娶”了工作
亲子关系失衡
杨云来咨询的过程非常有意思。她是一位37岁的妈妈,有一个9岁的顽劣儿子和一位常年在外工作的丈夫。她求助的问题是孩子有多动症、智商低、经常性地有破坏行为和情绪冲动。打电话预约心理咨询后有3次改时间,都是因为丈夫出了种种状况不能一同前来。
一家人终于来到咨询室,第一次咨询却又因为丈夫的中途离开而半途结束。这样的一个预约过程让我感到她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出了问题,或者问题根本没有在孩子身上。于是,我坦诚地告诉杨云,我感到她的预约过程更像是她希望解决丈夫的问题,或者她和丈夫之间因为孩子的问题而有更严重的纠葛。心理治疗师对心理问题的考察总是以家庭的角度来看,一般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问题,通常会和家庭关系有密切联系。杨云总是希望拉上丈夫来咨询,一定是有原因的,为了找到藏在他们家庭中的症结,我建议她自己先来咨询。
坐在咨询室里的杨云显得非常憔悴、一脸的愁苦,说话时每说完一句总有一声叹息,让整个咨询室里充满了压抑的气氛。她说自己一切都给了孩子,为给孩子治疗,她想尽了一切办法。这么多年她一个人带着孩子艰辛地走过来,非但没有改变什么,孩子还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让她很无奈,感到生活太苦闷了。
咨询师:“孩子的问题都是你一个人在努力吗?你的丈夫有没有帮助你做些什么?”
杨云:“他工作特殊,从结婚以来就在家里时间少,常年在各地跑,咳……”她的沉重叹息,让我觉察到丈夫常年在外让她感到的烦恼比孩子带来的烦恼一点儿也不少。
杨云:“孩子的问题也跟他不在家有很大关系,刚有孩子的时候,我们俩就因为他总不在家而闹些小矛盾,那时候我们俩一闹矛盾他就离开家,我心情不好就不管孩子……孩子小,没人照顾,即使有什么问题也没有得到像别的父母那样的及时教育。后来孩子大一些的时候特别爱捣乱,经常哭闹,那时候我又没有耐心,就经常打骂孩子。可是,他爸爸在的时候责怪我对孩子太没耐心,他不但不管还什么都惯着孩子,说孩子大了就好了。反正他在家也没几天,我也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也应该多照顾孩子……”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通常会形成一个情感三角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会让两人的婚姻关系得以稳定。想到杨云一再想要丈夫一起来咨询,我意识到杨云和她丈夫之间的感情一定是有故事的,否则她不会借着孩子说事儿而拉住丈夫。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需要照顾、看管的孩子,杨云才有了一个拉住丈夫留在家里的情感筹码。
在心理咨询中,孩子成为夫妻的情感筹码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妻子会说为了孩子我不离婚,丈夫会说孩子你都教育不好还说什么对我有感情支持,我不愿意一辈子被人依赖。案例中,正如杨云自己所说,丈夫“娶”了工作,我“嫁”给了儿子,我和丈夫之间除了孩子哪里还有什么感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孩子没有问题,杨云可能是最先要崩溃的家庭成员,对感情的急切需要而又从丈夫那里得不到满足和安全感的杨云,如果没有一个问题孩子帮忙牵着丈夫,她的情感里还有什么筹码呢?看来,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帮助杨云梳理情感困惑,拯救她的婚姻。
你可以用到的心理策略
没有一个孩子单纯因为自身原因而产生心理障碍,夫妻情感的失衡将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而孩子的问题成为联系父母情感的纽带,我把这条纽带称为问题行为的家庭功能。只有让夫妻沟通彼此关系时不再需要这样一条间接的纽带,孩子的问题才能得以化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