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的88个心理学小技巧-幸福心理学——积累心灵正能量,遇见幸福的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56 你为什么会在意别人的眼光

    玛丽亚每天都会在房前的空地上练习唱歌。一位邻居听了,冷笑着说:“你即使练破了嗓子,也不会有人为你喝彩,因为你的声音实在是太难听了。”

    玛丽亚回答道:“我知道,你所说的这番话,其他人也对我说过多次,但我不在乎,我是为自己而活着,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我只知道在唱歌时我很快乐,所以无论你们怎么指责我的声音难听,都不会动摇我唱下去的决心。”

    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认可里,快快乐乐地为自己活,潇潇洒洒地“自恋”,哪怕别人把自己当成“精神病患者”,我们也要做快乐的自己。这就是一种自我的强化,更是一种独立意识的表现。

    如果你追求的快乐是处处参照他人的模式,那么你的一生只能悲哀地活在他人的标准里。事实上,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一定要压倒他人,也不是为了他人而活,一个人所追求的应当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自我的珍惜。一个人是否实现自我并不在于他比别人优秀多少,而在于他在精神上能否得到满足。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孩却常常为同学一句无意的嘲笑,或在工作中为同事一次无心的抱怨而闷闷不乐,甚至开始彻底地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其实,这样的心态是不对的。虽然我们有必要听取别人的评价,但也不能过分在乎,否则,烦恼的是你自己,痛苦的也必定是你自己。

    有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种看法。因此,没有谁能真正地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实际上,这个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聪明的人必须意识到这一点,让自己从自我设置的牢笼中挣脱出来。的确,一个人一生为别人的评论而活着是很累的,也是很愚蠢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说:“未经你的同意,没有人能使你感觉卑微。”古希腊谚语也说:“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侮辱我们。”

    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知识和信息来自别人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但你怎样理解是属于你个人的事情,这一切都要你自己去选择。对你来说,谁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歌德说:“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吓倒,不被他人的观点所牵制。”请记住,让人人都对自己满意,这是不切实际的,应当放弃这种想法。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经验中,别人对你的看法大多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你的本来面目和完整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想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任何事情都希望做到尽善尽美,他们常常因为别人的不满意而烦恼不已,费尽了心思去让更多的人对自己满意,他们小心翼翼地生活,唯恐别人不满意,但即便是这样,还会有人不满意,他们为此又开始伤神,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如何达到别人满意的这些事情上,所以身体累,心也累。这都是因为他们活得没有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独立意识。

    有一个女孩,她自小的梦想是成为一位歌唱家,可是她长得并不漂亮。她的嘴很大,还有龅牙。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夜总会里,她每一次演唱的时候,都想把上嘴唇拉下来盖住她的牙齿。她想要表演得“很美”。但结果呢?她大出洋相,总也逃脱不了被别人嘲笑的命运。

    可是,她的一个观众却认为她很有天分。“我告诉你,”他很直率地说,“我一直在看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藏的是什么,你觉得你的牙长得很难看。”听了这番话,这个女孩子有点儿尴尬,可是那个观众继续说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说长了龅牙就罪大恶极吗?不要去遮掩,张开你的嘴,观众欣赏的是你的歌声。再说,那些你想遮起来的牙齿,说不定还会带给你好运呢。”

    观众的这段话深深地触动了她,她接受了这个观众的忠告,没有再去注意自己的牙齿。从那时候开始,每次演出时,她只想到自己的观众,她张大了嘴巴,热情而高兴地歌唱,这样反而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好评。后来,她成为电影界和广播界的一流红星。她的名字叫凯丝·达莉。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不论你怎么认真努力去迎合他人,你终究无法做到完美无缺。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只会让你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让你因此顾虑重重,活得太累。只有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受别人的影响,不管别人如何评论,坚持走自己的路,能够自得其乐,你的生活才会是幸福的。

    57 为什么说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如果问人们究竟是把钱花在自己身上更快乐还是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更快乐,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事实真是如此吗?

    志愿者林小燕基本上每周末都不在家里,她不是到东街的几位老人家里帮忙做家务、和老人聊天,就是上街清除垃圾、刮除路上的小广告、下乡进村做宣传、支教……

    林小燕说,一年52个星期,也许只有春节前后的那一两个星期有休息日,光这些活动都快顾不过来了。她还把自己的工资给穷苦老人买生活用品,支持贫困学生上学等等。因为她这样的举动和德行,别人都称她为“善良的小燕子”。

    尽管如此忙碌,在提起志愿者的工作时,她依然笑着说:“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她说她的组员在陪年迈的阿婆聊天、做家务时,看到的是老人开心的笑容,大家都觉得做志愿者帮助别人真的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付出是一种快乐,林小燕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并把这种价值发扬光大,再一次传播,让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人。

    有专家做了一项全国调查。参与者们被要求为自己的快乐程度打分,说明自己的收入状况,并提供一份详细的他们给自己和他人买礼物,以及捐赠慈善机构所花费金额的清单。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衡量了一些公司职员在分得3000~5000美元公司红利之前和之后的消费模式对其快乐程度的影响。

    这项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将收入更多地花在别人身上的人,比将收入更多地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更有满足感、成就感和愉悦感。也就是说,从科学上讲,通过帮助别人来帮助自己,我们的大脑产生的直接反应会让我们感觉更快乐。

    同时,俄勒冈大学的神经学家威廉·哈堡及其同事也做了一个相关的实验,更加验证了“付出让人更快乐”这个结论。实验者给参与者们100美元的虚拟银行存款,然后请他们躺在大脑扫描设备中。参与者们首先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钱通过强制税收的方式给了一些有需要的人,然后,研究者询问被测试者剩下的钱愿意捐献出来还是自己留着。

    大脑扫描的结果显示,当参与者们看到自己的一部分钱送到了有需要的人那里时,他们大脑深层的两个原始区域——尾状核和伏隔核——变得活跃起来,而当参与者自愿捐献一部分钱的时候,这两个区域尤其活跃。而根据仪器的显示,当我们大部分基本需要(比如品尝美味的食物或者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满足时,这两个大脑区域也会活跃起来,这就是说,这两个大脑区域的活跃就代表着我们情绪上的愉悦和满足。这就说明在帮助别人和获得快乐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付出可以得到快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把自己的全部所得都给别人,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这样的结论只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有所付出,得到的就会更多。

    58 心理失衡时,如何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我们在走向幸福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生活中的苦难和压力蒙蔽了感知幸福的心灵,所以,我们要学着平衡自己的心理。心理失衡的现象在感情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遇到与恋人争吵、被恋人误解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会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

    这时我们需要的是“心理补偿”。纵观古今中外的强者,他们都善于调节心理的失衡状态,通过心理补偿逐渐恢复平衡,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喻: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我们就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心理平衡,信心百倍地去从事那些有待我们完成的任务,并有充分的兴致去享受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加重自己心理补偿的砝码呢?

    首先,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情绪是伴随着人的自我评价与需求的满足程度而变化的。所以,人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有些人就是由于自我得不到肯定,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未能及时进行必要的自我调整,因而处于郁闷或怨恨状态,甚至悲观厌世,最后走上绝路的。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估量自己,对事情的期望值不能过高。当某些期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要善于劝慰自己,不要为平淡而缺少活力的生活而遗憾。遗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剂”,它给人增添了发奋追求的动力,使人不安于现状。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所说:“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没有遗憾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同时,我们需要正确地对待他人的评价。经常与别人交流思想,依靠友人的帮助,是求得心理补偿的有效手段。

    其次,我们必须意识到,遇到烦恼是生活中难免的。心理补偿是建立在理智基础之上的。人都有七情六欲,遇到不痛快的事自然不会麻木不仁。没有理智的人喜欢发牢骚,到处辩解、诉苦,好像这样就能摆脱痛苦。其实这往往无济于事,现实还是现实。明智的人勇于承认现实,既不幻想挫折和苦恼会突然消失,也不追悔当初该如何如何,而是想到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并非是老天跟自己过不去。这样我们就会减少心理压力,使自己尽快平静下来,客观地对事情作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次,在挫折面前要适当用点“精神胜利法”,即“阿Q精神”,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进行心理补偿。例如,失恋了,要想到有更美好的恋情在等着我们。

    最后,我们在做心理补偿时也要认识到自我宽慰不等于放任自流和为错误辩解。一个真正的达观者,往往是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最无情的批判者,是敢于严格要求自己的进取者,是乐于向自我挑战的人。

    59 你的心情为什么会随着想法的改变而改变

    许多人都说自己并不快乐,似乎这种“非快乐状态”才被众人所接受和认可。然而,真正的快乐到底来源于什么呢?

    巴辛是一名银行职员,他的心情总是很好,从来没人见过他有烦恼的时候。当有人问他近况如何时,他总会回答:“我快乐无比。”

    有一天,银行遭遇了三个持枪歹徒的抢劫,歹徒朝他开了枪。

    幸运的是,巴辛被及时送进了急诊室。经过18个小时的抢救和几个星期的精心治疗,巴辛出院了,只是仍有小部分弹片留在他体内。

    6个月后,他的一位朋友见到他,问他近况如何,他说:“我快乐无比。想不想看看我的伤疤?”朋友看了伤疤,然后问当时他想了些什么。巴辛答道:“当我躺在地上时,我对自己说有两个选择:一是死,一是活。我选择了活。医护人员都很好,他们告诉我,我会好的。但在他们把我推进急诊室后,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了‘他是个死人’。我知道我需要采取一些行动。”

    “你采取了什么行动?”朋友问。

    巴辛说:“有个护士大声问我有没有对什么东西过敏,我马上答‘有的’。这时,所有的医生、护士都停下来等我说下去。我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大声吼道:‘子弹!’在一片大笑声中,我又说道:‘请把我当活人来医,而不是死人。’”

    巴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持一种快乐的状态,只有这样的生活状态才能促成人生的成功。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就是杜利奥定律的一种体现。人的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如果能保持热情和积极的心态,人生将无比美好。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这个充满了压力和竞争的社会上“快乐地生存”呢?

    叔本华说:“一个悲观的人,会把所有的快乐都看成不快乐,好比美酒到充满胆汁的口中会变苦一样。”所以,人生是幸福还是困厄,生活是快乐还是愁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对生活的看法。与其抱怨、忧愁和苦闷,不如充满热情,珍惜当下,积极地迎接快乐,让它走进我们的生活。

    国学家张中行曾经说过:“快不快乐,完全是由自己的想法决定的。”其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让人伤心或者烦恼的事,作为生活的主角,我们应该学会适应自己的处境,不钻牛角尖,乐观地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心理自我调整”。一个善于调整自己心理的人,必定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60 如何以一颗平常心化解生活中的烦恼

    一对老夫妇谈恋爱的时间是1967年元月,当时百姓生活艰难。那时候,粮店里的米与副食店里的肉、豆腐和百货店里的肥皂、布匹,以及煤铺里的煤等生活物资均要凭票供应,普通人家的生活清苦至极。男方的家在城郊的小菜园里,用现在的话来说,那里是当地的蔬菜基地。

    女孩第一次“访地方”(当地将女方到男方家里去了解情况称为“访地方”)时,男方留她和媒婆吃午饭。菜很简单,只有两道:几个荷包蛋外加一碗萝卜丝。其中,那几个鸡蛋是向邻居借的,萝卜则是自己种的。

    在回家的路上,媒婆说男方人穷又小气,劝漂亮的女孩不要嫁过来。女孩却说男方煮的萝卜丝很好吃,说明他很能干。

    过了一段时间,当女孩一个人再次来找男孩时,男孩刚好捉了一些鲫鱼。招待女孩的菜仍然是两道,除了油煎鲫鱼外,还有一碗红烧萝卜,吃饭时,女孩称赞男孩的萝卜做得很有特色,并说自己很喜欢吃萝卜。男孩说:“是吗?你下次来我请你吃另一种口味的萝卜。”在后来的来往中,女孩尝尽了男孩所做的不同口味的萝卜:清炒萝卜、清饨萝卜、白焖萝卜、糖醋萝卜、麻辣萝卜、萝卜干……

    再后来,女孩就成了这些萝卜的俘虏,嫁给了这个男孩。

    当有人质问老太太当时为何不嫁给那些有条件煮肉、炖鸽、杀鸡、烧鱼的男人,却嫁给只会烹饪萝卜的人时,老太太说:“当时我认为,一个男人在那种清贫的日子里竟能够把普通的萝卜烹饪出甜酸苦辣咸等几种不同的味道而令我大饱口福、久久难忘,我想他同样能够将清贫的日子调理得色彩斑斓。谈婚论嫁,既要注重眼前,更要注重将来。这不,如今我和他结婚已30多年了,你看我们吵了几次架?我们不像某些同龄人那样动不动就闹离婚。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了一点,但平淡中更能见真情!”

    老太太说得不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愈是具有平常心的人,生活愈能幸福,而那些整日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人反而苦恼无穷。做人应有一颗平常心。自然,很多人对“平淡”有一定的误解,觉得“平淡的生活”就是清淡和贫苦,是受罪的代名词。然而,并不是奢华的东西才能让我们感觉到精神上的富有。有时候,一顿简单的晚餐,一句真诚的问候,或者一首简单而又甜美的小诗,就能够满足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生活,不需要很奢华,拥有一颗平常心就可以恰到好处地诠释幸福。

    平常心贵在平常,波澜不惊,生死不畏,平常心是一种超脱眼前得失的清静心。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中,都能拥有平常心的人,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就如老太太所言,不是个圣人,也是个贤人。只要我们努力,就能够以平常心去对待纷杂的世事和漫长的人生。

    所以平常心,看似平常,实不平常。当你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时,你就会发现,幸福其实就在你身边。平常心是颗理解、宽容、忍让的心。多一分理解和关爱,世界就多一分真善美。

    61 从比较中能得到幸福吗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Festinger)被誉为“社会比较之父”,他发现人们生活中总是善于比较,而且为了使这种比较更为准确、真实和稳定,人们一般都喜欢同那些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背景相同的人进行比较。人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社会比较的驱动力就越强。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所以与相同的人进行比较才更有意义。

    简而言之,主观幸福感主要由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这两大部分构成。情感成分,是指当事人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般当一个人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时,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就不幸福。认知成分,即生活满意度,包括职业满意度、婚姻满意度和事业满意度。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离妻别子,遁入空门,法号弘一。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和满足的神情面对盘中餐的:那不过是最普通的萝卜和白菜,他用筷子小心地夹起放在嘴里,似在享用山珍海味。正像他的好友、现代学者夏尊先生所说:“在他,什么都好,旧毛巾好、草鞋好、走路好、萝卜好、白菜好、草席好……”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作为认知因素,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衡量主观幸福感更有效的指标。尽管健康、金钱、地位等外在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内在部分。生活的满足感最主要体现在心理感受上。

    “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爱人爱物,到了方知爱自己。”以惜福的心态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怎能不生知足、安详、欢愉、幸福之感呢?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会像野马那样为一点小事抓狂。当我们仔细审视自己时,会发现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敌人。特别是我们在影响别人之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征服自己,就可能错失幸福。

    另外,我们也要学会简简单单地生活,去发觉点滴间存在的小小幸福。你只需要有一颗清净的心和一双未被遮住的眼睛,就能轻松发现幸福的所在。

    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幸福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把幸福的内涵无限丰富,同时善于用心灵去发现、去捕捉,哪怕是一条温暖的短信问候,一句关爱的叮咛,一缕初夏的凉风……我们都要从中感受到幸福,这样才能拥有一颗懂得享受幸福的心。

    62 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你为什么会视而不见

    人们一谈论幸福,总是把物质上的富人和穷人放在一起对比,似乎这样才有说服力。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可是拥有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一场大火把富人的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一天,他走得汗流浃背,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富人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现在口渴时的这碗水。”

    从富人到乞丐,一个人境况不同,怎么对幸福的看法会有如此之大的不同呢?也许下面的这个寓言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民间有个传说,有一个生前善良且热心助人的人,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他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别人,希望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一日,他遇见一个农夫,农夫非常苦恼,他向天使诉说:“我家的水牛死了,没它帮忙犁田,我怎能下田作业呢?”

    于是天使赐他一只健壮的水牛,农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男人,男人非常沮丧,他向天使诉说:“我的钱被骗光了,没盘缠回乡。”

    于是天使给了他钱做路费,男人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又一日,他遇见一个诗人,诗人年轻、英俊、有才华且富有,妻子貌美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天使问他:“你不快乐吗?我能帮你吗?”诗人对天使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够给我吗?”

    天使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

    诗人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

    这下子把天使难住了,天使想了想,说:“我明白了。”然后天使把诗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拿走了。

    天使拿走诗人的才华,毁了他的容貌,夺去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

    天使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一个月后,天使再回到诗人的身边,他那时饿得半死,衣衫褴褛地躺在地上挣扎。于是,天使把他的一切还给他。

    半个月后,天使又去看诗人。这次,诗人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了幸福。

    人人都想有车有房,有好的工作。如果一时无法全部得到,我们就会不停地去想,去追求,并因此有一种不满足感。如果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又会在新的环境中产生新的欲望。因此,尽管得到了我们所想要的,我们仍旧不高兴。

    心理学家指出,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

    这其实和我们拥有多少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不断地产生新的欲望,而这导致了我们的不满足感。我们总是认为,当我们的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快乐起来。可是一旦欲望得到满足后,我们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幸福感。

    幸运的是,有个可以让人快乐起来的方法,那就是改变我们思考的方式,从我们所想要的转而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不要期望你的爱人是别人,而要试着去想她美好的品质;不要抱怨你的薪水低,而要感激你还拥有一份工作;不要期望去夏威夷度假,而要发现你身边的乐趣……

    63 为什么得到越多,幸福感反而越低

    一个饥肠辘辘的人遇到一位智者,智者给了他一个面包,他边吃边慨叹:“这真是世界上最香甜的面包!”吃完后,智者给了他第二个面包,他开心地继续吃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满足感。吃完后,智者又给了他第三个面包,他接过面包,勉强地吃了下去。智者又给了他第四个面包,这一次,他满脸痛苦,最初的快乐荡然无存。

    为何饥饿者得到的面包总数不断增加,而幸福感却随之减少呢?这就是著名的幸福递减定律。幸福递减定律,指人们从获得的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和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的增多而减少。

    正如幸福递减定律所阐释的,人在处于较差的状态下,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可能兴奋不已;而当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人的要求、欲望等就会随之提升。

    所以,当你感觉不到幸福的时候,可能幸福依然在你的周围,只是你的内心失去了对它的敏感。

    可见,幸福不过是人们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灵活多变的,同一个人对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

    这种幸福的递减告诉我们:幸福随着追求而来,随着希望而来,随着需要而来,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它又像过客一样,不会永远停留在某时、某处。既然如此,那不断追求和企盼幸福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我们应学会用心体会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点滴的幸福。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礼物,如果你抱怨食物不够美味,请想想那些食不果腹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工作不顺,请想想那些仍为寻找工作而四处奔波的求职者,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爱人不够浪漫,请想想那些还在为没有结束单身生活而向上帝祷告的人,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如果你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请想想那些渴求孩子却不能生育的人们,跟他们比,难道你不幸福吗?

    所以,请时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麻木,失去对幸福的感知力。

    要点归纳

    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只有懂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受别人的影响,不管别人如何评论,坚持走自己的路,能够自得其乐,你的生活才会是幸福的。

    付出也是一种快乐

    付出可以得到快乐,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非要把自己的全部所得都给别人,让自己变得一无所有。这只是在告诉我们,如果有所付出,得到的就会更多。

    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我们就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心理平衡。

    快不快乐取决于你的想法

    人生是幸福还是困厄,生活是快乐还是愁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看法。与其抱怨、忧愁和苦闷,不如充满热情,珍惜当下,积极地迎接快乐,让它走进我们的生活。

    有时得到越多,幸福感反而会越低

    人在生活条件较差时,为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就可能兴奋不已;而当所处的环境渐渐变得优越时,人的要求、欲望等就会随之提升,就会“身在福中不知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