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经济发展现状与分析
历史上,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清代保安族东迁的过程中,保安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人员大量减少,幸存者遭受饥饿、疾病困扰,经济生活以糊口维持生命为目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无从谈起。定居大河家等地以后,由于无任何经济积累,加上临夏地区的军阀及当地政府的压迫与歧视,保安族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至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畜牧业为主,以传统手工业“保安腰刀”的生产和商业活动为补充,勉强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保安民族获得了新生,经济社会取得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至1998年,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镇甘河滩、大墩、梅坡和刘集乡高李四村已全部脱贫,保安族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经济社会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
一、保安族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2000年底统计,保安族聚居的甘河滩、梅坡、大墩(“保安三庄”)农业基本情况为:甘河滩村,保安族266户,1946人,总耕地面积1725亩,人均0.81亩,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梅坡村,保安族343户,1624人,总耕地面积2784亩,人均1.06亩,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大墩村,保安族321户,1517人,总耕地面积2053亩,人均0.96亩,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三个村人均收入982元。人均收入和占有粮食高于积石山县平均水平。
甘河滩现有个体工商户20户,在冬季约280户、300人从事腰刀生产,全村年产保安腰刀10万把左右,年产值100万元,其中规模较大的腰刀生产户有4家,户均年产4000把,产值户均6万元,纯利润户均1.5万元至2万元。全村有300人左右在夏季搞劳务,主要深入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修路、挖虫草、淘金,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另有畜牧养殖户1户,主要从事牦牛养殖,规模25头。全村50%的家庭有电视机,有20户通了电话,有运输卡车4辆,面包车2辆,主要从事货物及客运运输,另有小车2辆,有农用车10辆。综合起来,全村富裕户80户左右,相对贫困户130户左右。该村建有私营建材厂一家,注册资金72万元,以制砖为主,这是目前保安三庄乃至全县最大的制砖企业,吸收本村120人就业,人均工资300元至400元之间,该厂生产、销售情况良好。另有私营腰刀厂一家,从业人员15人。
梅坡村个体工商户约35户,从事腰刀生产的家庭不多,共有17户。其主要经济生活除农业生产外,以劳务输出和畜牧养殖为主。从事劳务输出的人基本上户均1人,其收入平均每人1000元左右。劳务输出主要去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从事挖虫草、淘金、修路等工作。全村有养殖大户5家,以家庭为单位养殖山羊,户均100只以上,以羊毛、羊绒、育肥收入为主,年收入户均2万~3万元。梅坡村建有砖瓦厂一座,为1994年兴建,年产值50万元,利润8.5万元,吸收本村劳动力70余人就业。目前,该村约60%的家庭有电视机,全村有12部电话,客运车4辆,货运卡车1辆,小车3辆,农用车30余辆,35户左右的家庭有摩托车。目前,全村富裕户占15%,贫困户占13%。
大墩村有个体工商户6户,常年从事腰力生产的1户。全村经济活动除农业生产外,以劳务输出为主。全村80%的青壮年劳动力去青海、新疆、西藏等地从事挖虫草、淘金、修路等工作,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本村有客运车4辆,小车4辆,有18户家庭装有电话,全村富裕户40余户,相对贫困户55户左右。
刘集乡的高李村,有个体工商户50余户,腰刀生产户40余户,年产腰刀1万余把,每把利润5元一6元。劳务输出年平均400人左右,也是去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从事淘金、挖虫草、修路等工作,年人均收入1500元左右。全村大多数家庭都养羊,但数量和规模不大,每户养羊三四只到十几只不等,未形成专业养羊大户。全村70%的家庭拥有电视机(以黑白电视机为主),电话50部,客运汽车3辆,货运车2辆,小车2辆,农用车50辆左右。私营企业2家,一是积石山县碳化硅铁厂,总投资350万元,其中170万元属扶贫贷款,2000年11月正式建成投产,目前效益较好,还吸收本村劳动力60余人就业。另一个企业是积石山县福利建材厂,以制砖为主,注册资金50万元,年利润10万元左右,该厂吸收本村劳动力80余人。目前,高李村有富裕户72户,脱贫户120户,贫困户100户左右,其中尚有20余户特困户。
二、现状分析
综合甘河滩、梅坡、大墩和高李村四个保安族聚居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和保安族人民的生活状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经过长期的缓慢发展过程以后,在近20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历史上人民生活贫困的面貌,保安族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集中反映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在保安族社会中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
2.保安族经济已突破了历史上单一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的模式,向农、林、牧、工、商多元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生产中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在科学种田、增加灌溉等方面下功夫,提高了粮食产量,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林业方面发展经济林,花椒生产已初具规模。出现了一些规模养殖户,在牛、羊养殖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腰刀生产在以家庭为主的基础上,产生了以追求高效益为目的的腰刀厂。各村陆续兴办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一方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安置了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在政府部门的协调指导下,有规模、有目的地进行,成为解决群众花钱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商贸活动已走出本地,涉及全国许多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3.在近20年的经济活动实践中,保安族人民充分发挥了善于经商、勇于吃苦的精神,上新疆、去青海、进西藏,有的人进北京、下湖南,除了善于经商的特点外,能吃苦是保安人走南闯北的保证,这种勤劳、吃苦的精神不仅是保安人过去创造财富的根本,也是今后不断开拓进取的财富。保安人最初定居大河家时仅数千人,在创造家园、建设家园的同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发展到今天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就是勤劳、吃苦的精神。
4.和历史上保安族发展的状况相比较,目前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和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相比,和实现保安族振兴、发展、繁荣的要求相比,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甚至还可以用贫穷落后来概括。保安族集中的4个村虽已宣布全部脱贫,但这个脱贫指标是以当年能吃饱饭为指标的,事实上4个村的全部人口吃饱饭是建立在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前提下的,况且完成脱贫是以人均占有粮食、人均收入来衡量的,而粮食和收入实际上是不可能平均的。在四个村子中,每个村都有程度不同的富裕户,有的富裕户年收入数万,甚至十几万,而同时每个村都有数十户贫困户,有的还是特困户。就总体而言,保安族富裕户仅占少数,基本脱贫户占半数左右,而贫困户仍占相当的比例。所以,发展保安族经济,扶贫工作仍然是主要工作之一。
5.据了解,保安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在80年代腰刀生产和劳务输出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保安族大多数群众在此其间靠腰刀生产和劳务输出挣了钱,从而修了新房,改善了生活。但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及经济生活环境的变化,保安族腰刀生产和劳务输出受到了很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保安腰刀被列为管制刀具,其销路基本上没有了,尽管保安腰刀很受西北各族人民及中亚一些国家的人民喜欢,但由于受到管制而无法运输贸易,所以使保安腰刀的生产受到致命的打击。第二,保安族劳务输出以淘金、挖虫草为主,而由于国家对淘金业进行整顿和管理,淘金规模和收人大幅下降。而挖虫草是以局部破坏植被为代价,国家必将进行严格的管理,所以,保安族劳务输出之路,如不改变方式和目的,必将越走越窄。
6.在保安族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文化素质差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使保安族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文化素质差主要体现在青壮年劳动力文盲率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保安族人在经济生活中表现出观念落后、信息不灵的特点。一句话,保安人出门大多干的是出力的活,靠出力流汗吃饭,有的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干活挣钱,如淘金就是风险很大的工作。提高保安族劳动者文化素质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发展保安族经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要求,结合积石山县“十五”计划纲要和积石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工业、劳务业和旅游业,把保安族地区建成农林牧产品、保安腰刀生产加工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民族商贸与民族风情旅游业,使保安族经济发展呈现出民族特色与区位特色,实现民族繁荣兴旺、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十五”计划的落实,为保安族的发展、经济的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保安族当前和今后几年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十五”计划的落实,为保安族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与保安族人民的愿望相吻合。长期以来,保安族因为人口少,且聚居于相对闭塞的积石关下,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处于长期落后的状态。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保安族人民虽然认识到民族振兴与繁荣的重大意义,但由于条件限制,加上国家的支持有限,现实与愿望之间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人们企盼本民族从根本上改变面貌的愿望日益强烈,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实现这一愿望提供了可能。
2.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结合积石山县“十五”规划的逐步落实,一些具体的项目将会落实,包括一些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将很快落实,为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例如临大公路吹麻滩至大河家段,虽属省级公路,但一直是沙石路,而今年上半年将全面完成硬化铺油工程。
3.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涉及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包括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尤其是“少少民族”地区更多的扶持与照顾,保安族作为西部“少少民族”之一,必将享受到许多实惠,这对保安族的整体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在充分理解和认识目前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保安族社会经济还面临着许多矛盾与挑战。
一、农业基础薄弱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矛盾
1.人均占有耕地少,耕地质量差。保安族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这对于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而言,决定了种植业规模和人均占有粮食的有限性。而现有的耕地面积却是保安族人民数十年来坚持治理荒滩,改造河滩、沙石滩逐步增加的,因此土地表层土层薄,地力有限,产量也有限。
2.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加上水利设施不健全和灌溉水源无法保障,使得粮食生产处于不稳定状态,这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
3.农业生产效益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存在许多困难。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保安族粮食生产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缺乏农业科技手段,日光节能温室及其他农业适用技术还没有普及,粮食生产处于较低水平,因而产量有限。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保安族聚居区的农业水利设施,大多是50~70年代兴建的,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水利设施本身不完备,已远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近几年由于水源所限,许多群众的吃水都已困难,更谈不上发展灌水农业。在甘河滩尚有数千亩滩涂地,但由于资金缺乏,加上治理难度大,一直荒芜,未经治理。大河家都有通往保安三庄的简易公路,但路况差,等级低,制约着三庄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
保安人至今依然沿续着传统的经济生活,即以粮食生产为主,以腰刀生产、劳务输出及商贸活动为补充,收入有限且不稳定,这就决定了保安族经济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
四、社会环境封闭,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
保安族人口较少,且又长期聚居,客观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除青壮年搞劳务、做生意出门外,保安人相对固定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容易满足于现状,因而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的状况,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相对落后,加上文化素质较低,从而制约了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总结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保安族经济社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困难,是为了寻求保安族经济振兴发展的对策与措施,而对策与措施是建立在冷静的思考和准确的判断之上的。实际上,对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在思考,在思考中人们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一,保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重视和关心保安族的繁荣与发展,在各个方面都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使保安族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自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其他民族相比,都已经相对落后了。因此有的保安人说,民族平等的政策就目前保安族的发展而言,更多地体现在政治平等方面,经济方面的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观点虽然带有某种片面性,但至少说明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缓慢,保安族人民有着发展本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所以,加快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在近20年来,国家对保安族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没有专项投资和实质性的优惠政策照顾。很显然,对保安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离开国家的扶持与照顾,不可能使各项事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目前,甘河滩地区有大片荒滩需要治理,而根据国家三田建设补助标准仅30元的力度来看,是不可能完成数千亩荒滩治理工作的。据估计,治理此荒滩每亩需300元左右的费用,如果由国家投资进行治理,可增加4000亩左右的粮田和经济林地。保安三庄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群众吃水困难的情况,尤以大墩、梅坡为突出,农业灌溉更因为水源和水利设施问题面临严重困难。从短期看,维修建于1955年的大墩渠需资金40多万元,可基本解决群众吃水与灌溉问题,但从长远看,兴建崔家峡水库势在必行,这一项目已经列入积石山县“十五”规划当中,县有关部门已经进行了勘察与设计,但此项工程需大量资金,仅靠积石山县政府及保安族群众,是根本无法解决的。
在人才培养方面,由于保安族本身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加上国家对保安族没有特殊的照顾政策,保安族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危机。一个显著的标志是,近年来保安族学生能够考入本科的几乎为零,考入专科的也很少,考人中专的相对较多,但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却又上不起。去年高李村考了2位大专生,但家庭困难,只能贷款上学。甘河滩有一家考取了两位中专生,但家里经济困难,只能供养1人上学。同时,学生毕业后,又面临着就业门路窄、就业困难的现实。这种情况年复一年的延续,致使保安族缺乏人才,必将对保安族的长远发展形成很大影响。有人指出:解放初期,国家对保安族照顾很大,保送了一批学生进入高校,有的甚至进了清华大学,这些学生毕业后,到保安族地区参加工作,对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家每年为新疆西藏专门培养很多人才,而对保安族却没有专门培养,这至少说明有关部门对保安族的发展还重视不够。一些在积石山工作了数十年的保安族老同志说,保安人很聪明,但不培养就出不了人才。保安族中学、梅坡学校都建于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候国家对保安族非常重视,对在校学生连衣服都发。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保安族由于先天不足,在人才培养方面和其他民族、其他地区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现已严重落后了。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而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离不开国家的扶持与帮助。
第三,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积石山县与大河家镇的综合发展。积石山县的发展必须打“保安牌”,这是许多人共同的认识,积石山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除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外,工业及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要加快积石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保安牌”就是特色之一。要充分利用保安族作为甘肃省的特有民族,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开发等特色经济。
而作为保安族相对集中的大河家镇,打好“保安牌”,是促进大河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大河家镇位于黄河上游甘青两省六县交界处,北与青海民和、化隆隔河相望,西与青海循化县毗邻,东北与永靖县以黄河为界,南靠临夏市。此镇在历史上曾是战略要地,隋炀帝大业三年,曾在大河家设积石镇,唐代在大河家设临津渡,均为当时通往西域的要塞。大河家集镇建设始于民国时期,后经过不断发展,不仅成为积石山县商贸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成为保安、东乡、撒拉、藏、土、回、汉等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中心。改革开放以后,大河家镇抓住机遇,突出民族特色,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保安腰刀、建材、皮革制品、食品加工为主的个体私营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保安腰刀等产品先后在上交会、广交会、兰交会上频频亮相,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0年,大河家撤乡建镇,其社会经济发展上了新的台阶。大河家镇作为全国100个首批农村小城镇试点集镇之一,成为甘肃省50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境内有丰富的旅游、水利、土地、草场资源。现已成立镇旅游服务中心,崔家峡、大墩峡、红土洼、石佛寺、临津古渡、积石雄关、禹王宫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及独特的保安族风情,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总之,大河家镇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了基础性的保障,同时,进一步发展保安族社会经济,是大河家镇快速发展的龙头和突破口。有人说,保安族就是大河家镇的“品牌”,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应该是这样。
第四,“积石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和战略目标”(讨论稿)中提出:到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以上,大河家等乡镇率先向小康目标迈进。大河家镇2001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争取用3至5年时间把大河家建成全县瓜果蔬菜基地、清真牛羊肉加工基地和旅游服务信息开发中心,建成全省一流的农村小集镇。这些计划和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各级部门的努力,更取决于大河家镇各族人民,包括保安族人民的艰苦创业。根据目前大河家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要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难度是比较大的。保安族地区目前属于基本解决温饱,尚没有稳定解决温饱,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许多脱贫户由于积累有限,再加上没有能够提供稳定经济收入的门路,返贫的可能性很大。因此,要实现上述目标和任务,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各级政府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换句话说就是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从根本上寻求发展的出路。
第五,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批专门人才和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干部队伍。保安族专门人才奇缺,这从根本上影响了保安族经济社会发展。目前的现实是,发展高效农业,缺乏农业技术人才和指导;发展教育,缺少高素质的教师,学校修起来了,但老师奇缺等等。而对本民族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同样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一些保安族同志指出,保安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在首都北京没有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在省、州一级也很少。国家和省一级人大、政协都有保安族的代表,但由于各种原因,真正高素质的代表很少,其结果是中央和省上很少能听到保安族人民的呼声,保安族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反映不到实际部门,这无疑会影响国家对保安族的扶持与支援。对保安族这样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而言,国家的扶持与支援,不能仅仅以扶贫、脱贫、解决温饱为重点,重点应着眼于保安族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在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方面给予实质性的扶持与支援。
发展保安族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积石山县“十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原则,即扩大开放,强化基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类指导,整体推进。这一原则同样是保安族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和保安族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五”期间,要把保安族地区建成林牧产品和保安族腰刀生产加工基地,并成为商贸和旅游重点地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对策与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保安族农业在保安族经济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保安族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
1.土地改造。保安族地区人多地少,且耕地土层薄,产出率低,效益不高。因此平整土地,增加土层,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主要措施。
2.兴修水利,增加灌溉,是提高农业效益的基本保证,也是改变保安族农业靠天吃饭的主要措施。除彻底维修原有水利设施外,还要增加投资,兴修新的水利设施,争取使保安族地区的土地全部变为水浇田。
3.推广农业新科技。大力发展地膜覆盖、日光节能温棚等高效农业,对提高农业产量具有革命性意义。通过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新技术、新品种,鼓励农民科学种田,从而提高农业效益。
二、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经济林业,改善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畜牧养殖与经济林,在保安族地区有着许多有利条件,发展前景良好,而且一部分农民已经从这方面获得收益,目前的问题是规模与范围尚小,没有形成规模,应加强扶持力度,合理规划,鼓励农民在养殖业与经济林建设方面加快步伐,以养殖牛羊和花椒栽植为重点,努力扩大规模,提高产值,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市场、道路、水、电、通讯、文化为重点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保安族地区市场建设的力度,重点是加强大河家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河家镇作为重要的贸易流通中心,在硬件建设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道路建设是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保证之一。要充分利用积石山县20周年县庆之际,争取资金,建设好重点乡村道路,要尽快争取资金使崔家峡水库上马,解决保安族地区人畜饮水与农业灌溉用水的困难。
四、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
保安族人口文化素质低,是影响保安族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内在因素。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首先要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其次要培养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同时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逐步扫除保安族青壮年文盲。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针对保安族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偏高的客观现实,应当努力在保安族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方面提高儿童入学率和中小学生的巩固率、合格率,降低辍学率和流失率,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学生;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扫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
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保安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存在规模小、效益低、行业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的问题。要从政策上扶持、经营上引导、积极拓宽渠道,加快发展速度。发展保安族非公有制经济,着眼点主要应放在农业经济领域,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经济效益。发展保安族非公有制的突破点在于大力发展保安族商贸流通、产品加工及非公有制企业方面,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才能广开财源、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六、科学合理地输出劳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各种原因,保安族目前劳务输出的路越走越窄,如不及时研究调整,将会对保安族的发展产生影响。目前,保安族的劳务输出,主要集中于青、新、藏地区从事高强度、低科技含量、高风险、低报酬的工作,这种现象的存在和继续,不利于保安族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以组织和引导,增加劳务输出工作的范围和就业渠道,通过培训、计划、引导,使劳务输出工作走上科学合理、效益明显的轨道。
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要依靠保安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与县、乡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但同时,国家在政策、资金、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优惠照顾,对保安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国家出台了对5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扶持整体脱贫的政策,保安族只有1万余人,当然在这一扶持政策的范围之内。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申报立项,争取将保安族整体脱贫项目尽快落实。保安族作为甘肃省的特有民族之一,且人口少,理应优先安排照顾。
2.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应对保安族地区的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例如崔家峡水库的建设,由于县、乡两级政府财政困难,加上保安族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所以这笔建设资金由国家安排,才能使这一工程顺利完成。2000年大河家乡政府请求设立“积石山县甘河滩工业开发小区”,这一计划立足于甘河滩数千亩荒芜的滩涂地。但改造这些滩涂地需要大量的资金(需200万元),这笔资金的筹集同样困难很大,建议国家予以解决。另外还有维修大墩渠(需40万元)等项目同样需要国家的支援。
3.针对保安族教育落后、人才缺乏的现实,建议国家采取一些实际措施,培养保安族人才。如与有关高等院校合作,对保安族学生实行特招、特教、特殊安排等措施,由国家统一计划,提供资金,分批、分阶段地保送保安族学生上大学。同时,为保安族地区培训教师、农业技术人员,增加对保安族基础教育的资金扶持,争取在几年内改变保安族教育落后、人才短缺的现状。
4.国家给予保安族一些特殊政策,帮助保安族选拔、培养干部,促进保安族的振兴与发展。一方面通过选拔,使一些德才兼备的保安族干部上大学深造、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高素质,另一方面要使用保安族干部,使保安族德才兼备的干部能真正对保安族的发展发挥作用。
5.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族特色,建议国家将保安腰刀作为民族特殊用品对待,取消在出口、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管制,准予在国内外市场公开销售。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品,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983年被国家民委、轻工部列为少数民族特需品,共有10个大类、30多个品种,1994年时从业人员达到600多人,拥有生产经营企业7家,家庭式作坊300余户,年产40万把,实现产值800万元,行销全国各地并部分出口国外,为保安族人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自1995年全国“百日严打”活动以来,将保安腰刀作为管制刀具对待,禁止在市场上公开销售,致使保安腰刀行业受到致命打击,至1999年,产品销量下降到5万把,致使大批工匠失业,群众返贫现象严重。这一问题虽经县、乡政府多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但至今没有解决。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保安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走上稳定、快速的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支援下,依靠县、乡两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保安人勤劳、智慧的特点,保安族人民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