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新斌

    “光州固始”,一个将豫、闽、台三地永远联结在一起的历史地名,一个闽台人心目中的圣地,一个南北文化交流的永远的历史印记。

    一、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1.“光州固始”与地理沿革

    “光州固始”联称,始于唐代。固始,为光州的属县,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

    关于固始之名,《括地志辑校》卷二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县,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云: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城县界,故胡城是也。”又:“光州固始县,古蓼国,南蓼也。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皋陶,为传说中的东夷族首领,舜时为掌管刑法之官,他的后人受封于蓼。《左传·文公五年》:“冬,楚子燮灭蓼。”蓼,即廖姓,可见固始县也是廖姓的一个重要源头。

    固始之名,始于东汉。《后汉书·郡国志》载:固始,“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该书《李通传》:“建武二年(26年),封固始侯,拜大司农。”可见,东汉时不仅有固始县,也有固始侯。在此之前,秦与西汉时固始为寝丘邑。自东汉之后直到唐代,除梁时固始改称蓼县外,均以固始名县。但是早期的固始县治,在今固始东北,隋开皇年间正式移治今县。

    固始之属光州,时间较晚。固始位于三省交界之地,隶属变化极为复杂。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分属于汝南郡、六安国、庐江郡;东汉时分属于汝南、庐江二郡;三国时,域地内分置6个县,分属于汝阴、弋阳、安丰、庐江四郡;两晋时,分置6县,分属于4郡;南北朝时,政区变化频繁,亦分属于新蔡郡、安丰郡、弋阳郡、边城郡等;隋朝建立后,固始县属弋阳郡;唐代时,光州与弋阳郡互有替代,但《旧唐书·地理志》云:武德三年(620年),改弋阳郡置光州。光州治所,早期在光城县(今河南光山县),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后,直到明清没有变化。

    2.“光州固始”与地理环境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管辖。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人口达163万。固始县有如下特点:一是人口多。固始县为河南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县之一。二是面积大。固始县域总面积,甚至超过了河南的某些省辖市面积,如鹤壁、济源等,因此固始也是河南面积较大的县之一。三是地形多样。固始境内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境面积的40%以上,山地面积占全境面积的1/10。全县最高峰位于县南的曹家寨山,主峰海拔1025.6米,最低的地点则在县域北部淮河之滨的三河尖,海拔高度仅有23米,也是河南最低的地点。四是三省交界。固始东部与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金寨县接壤,南部隔商城与湖北省黄冈麻城市相望,为三省交界之地与结合部。五是中原水乡。固始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达1066毫米。固始县物产丰富,有“固始鸡”、“固始鸭”、“固始笨蛋”,有水牛、茶叶、板栗、腊味等名优特产,境内水渠纵横,鸭鹅成群,稻谷飘香,可以称为“中原江南”,有“南方人见了亲,北方人见了新”之感觉。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知,“光州固始”尽管在唐代以后,已成为习惯性联称,但以唐代开端最具意义,尤其是该概念中的核心词“固始”,最具意义。固始人口多,面积大,过渡特征明显,区位优势突出,无疑应为南方与北方的结合点。

    二、从史料文献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1.唐高宗时期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使闽南发展步入新阶段。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诏命玉铃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为统领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人,到闽粤交界处平定“蛮獠啸乱”,其子元光随父出征。陈政大军入闽后,势如破竹,但在与“蛮獠”酋领苗自成的决战中受挫,后退守九华山。陈政母亲魏太母,以及陈政的两位兄长中郎将怀远将军陈敏、右郎将云麾将军陈敷率中原58姓将士前往增援。陈政的两位兄长,在前往闽南途中相继因病身亡,魏太母代为挂帅领兵,在九华山与陈政会师。陈政大军,在当地边垦种边休整,使兵力得以恢复。尔后南下夺取陀岭,挥师云霄,并对这里的清澈江水感叹而发:“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也。”(见《闽书》卷28)漳水实则在今河南的林州一带,由中原之水,而形成了闽南的漳江、漳州。

    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在讨伐陈谦之乱时,不幸病故。陈元光正式接掌父印,经过数百战,彻底平定了东南蛮獠之乱。永淳二年,诏命元光为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以闽南为大本营,正式向皇帝奏请建州立县,从根本上对闽南地区进行治理。垂拱二年(686年),正式设置漳州,及漳浦、怀恩两县,陈元光为漳州刺史兼漳浦县令,晋升为中郎将、右鹰扬卫府怀化大将军。陈元光在当地不仅设置行台与堡所,以保障行政的推行;还将随行而来的中原将士,量才而用,使当地得以政通人和。他对当地蛮民采取了安抚与感化政策,以唐朝廷的“恩惠”感化蛮民,以中原的先进文化开化蛮民,提倡汉蛮通婚,促进了族群间的融合。陈元光还以军垦强化军队的实力,发展农业,鼓励工商业的发展,首创了松州书院,教化民众,使当地的社会风气,在元光主政漳州的26年间有了明显的变化。

    陈元光之后,自开元十三年(715年)至元和四年(819年),元光之子陈响、元光之孙陈丰、陈丰次子陈谟均接任漳州刺史,为漳州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陈氏家族在闽南的事迹,几乎不见于正史,但陈元光的《请建州县表》一文,收录在《全唐文》卷一六四,陈元光的诗文则辑录在《龙湖集》中。在地方文献,如《闽书》、《福建通志》、《广东通志》、《漳州府志》、《云霄县志》中,对陈氏家族的事迹均有较多的保留。从《光州志》中可知,陈氏家族与祖籍地固始还保持着较多联系。《光州志》卷六载,陈元光的孙子陈泳已被称为闽人,曾受命为“光州司马”与“光州团练使”。陈泳的儿子陈章甫,后代称之为“光州司马”,陈泳死后,“章甫扶枢归葬于漳”。可知在当时,陈氏家族已将漳州作为故里。该志卷之八亦载,陈元光的孙子陈鄞(丰),为辰州宁元令,到京师(今西安)进见权贵李林甫、杨国忠时,专程“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他不仅回到了祖籍地,而且将旧居翻新后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到闽南任漳州刺史,为当地民众所爱戴。

    陈元光的故乡固始,至今还有在旧居基础上建造的“陈将军祠”、陈氏祖茔,以及敬奉魏太母的太山奶奶庙。陈元光被福建人奉为神只,明初封为“威惠开漳圣王”。因此,云霄县的威惠庙被称为“开漳圣王祖庙”,漳州也有保存完好的“陈元光墓”。开漳圣王庙不仅在福建有较多的分布,在台湾亦有70余座遍布全岛。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的陈元光诞辰日,闽台两地居民,同祀开漳圣王,以表达对陈氏父子的崇敬之情。

    2.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国,为福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末黄巢起义后,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中和元年(881年),寿州屠夫王绪聚众而起,先后攻下了寿、光二州。光州之民响应者甚众,固始农民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亦加入到义军之中,因才干举为“军校”。在义军南下江、洪、吉诸州的过程中,王绪因猜疑杀戮而遭抛弃,王潮因才干出众,以“拜剑选帅”的仪式而成为“将军”。王潮义军入闽后,攻克泉州,勇克福州,风卷建州和汀州。乾宁二年(895年),唐廷封王潮为武威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乾宁四年(897年),王潮病故,王审知自称“节度使留后”。光化元年(898年),唐廷正式任命王审知为武威军节度观察留后、刑部尚书,后为节度使兼三司发运使。王审知主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发展经济。首先,王审知采取与周邻的杨行密的吴国、钱镠的吴越、刘隐的南汉交好的方略,积极向中原王朝纳贡,以取得正统王朝的认可。当时的唐廷名存实亡,无论从政治上与经济上都看重王审知的纳贡。后梁建立后,对王审知的进贡更为看重。开平四年(910年),朱全忠正式晋封王审知为闽王,并专门派大臣赴闽主持册封仪式。其次,选拔人才,兴办教育。王审知招抚流亡的儒士,如韩偓、李洵、王涤、杨赞图等,均委以重任。他还重视本地人才的选拔,浦城章仔钧,被委任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仙游郑良士,被授予四门学士、御史中丞。王审知十分注重吏治的整肃,兴办儒学,强化礼制,使偏居东南的闽地,文化上有了大的发展。再次,发展农业,稳定民心。王审知在任时,招抚流民,安置他们开荒垦地,兴修水利,因而粮衣丰足,民心稳定,将中原动荡之时,变为福建发展的黄金时机。最后,外贸繁荣,国库充盈。王审知利用福建的沿海优势,发展海外贸易,使泉州港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尤其是铸行铁钱后,市场更加繁荣,财源充足。可以说,闽国建立的数十年间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福建后来的崛起,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王潮、王审知兄弟的事迹,见于正史。如《资治通鉴·唐纪》中,提到了光、寿二州举义之事等。《新唐书·僖宗皇帝纪》亦有简述。《新五代史》与《旧五代史》有《王审知传》、《闽世家》。《全唐文》中,收录有相关碑文。在地方文献中,《十国春秋》成书较早,记述的史实较为丰富。《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方志,亦多有记载。王潮、王审知的墓园,至今在福建还有保留。1991年在《文物》杂志上公布了王审知夫妇合葬墓的清理情况的报告,出土的《大唐故扶天匡国翊佐功臣、威武节度使、观察处置三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福建王都督府长史、食邑一万五千户、实封一千户闽王墓志并序》中,专门记载王审知曾祖王友则,居家于光州固始的情况。

    从以上的记述可知,以陈政、陈元光父子,王潮、王审知兄弟为代表的两次固始移民活动,在正史上有所记载,但以地方文献记载为主。他们为发展当地的经济和社会作出了较多贡献,他们所带来的中原文化,对于当地的文化提升、族群融合,均具有积极意义。他们都经历了由人到神的转化过程,在闽台都有以他们为神只的庙宇,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氏父子与王氏兄弟所代表的“光州固始”,实际上亦是中原文化的象征,是福建文化发达的代名词。

    三、从家乘谱牒的角度看“光州固始”

    家乘谱牒,是家族历史的反映。在闽台的家谱中,保留了较多“光州固始”的印痕。据研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4姓,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姓氏为83姓,去掉重复的姓氏,入闽的固始姓氏达116个。而据我们查证家谱及方志资料,入闽的固始姓氏,至少有王、陈、杨、郭、叶、廖、何、萧、罗、高、詹、魏、孙、曹、傅、蒋、姚、唐、石、汤、欧、邹、丁、韩、钱、柳、刘、黄、李、郑、许、方、曾、吴、谢、尤、沈、施、余、颜、吕、龚、柯、蔡、彭、宋、潘、康、涂、苏、赖、卢、董、洪、戴、庄、张、侯、林等60个。

    家谱中可见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姓氏。如《浯阳陈氏族谱》:“太始祖讳政公,原系汝宁府光州固始县籍也。”《太平康陈氏公谱》:今晋江东石镇平坑陈氏始祖陈九郎,为光州固始人。也就是说,入闽的固始陈氏,有的属陈政的直系后代,有的仅为固始陈氏。《台湾通志》引《杨姓大族谱》:始祖杨胄,亦为随陈元光入闽的固始人。《台湾通志》引《何姓族谱》:固始人何嗣韩,从陈元光入闽,因家焉。《云阳方氏族谱》:始祖方子重,系光州固始人,随陈氏父子入闽,侨居漳州。《桃源潘氏族谱》记载,在永春西达埔一带的潘氏先祖,亦为随陈元光入闽的光州固始籍人。另外,《漳浦县志》(康熙本)卷19,在谈及随陈氏父子入闽的将校时,涉及姓氏20余个。如“婿卢伯道、戴君胄,医士李始,前锋将许天正,分营将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等五人,军谋祭酒等官黄世纪、林孔着、郑时中、魏有人、朱秉英等五人,府兵校尉卢如金、刘举、涂本顺、欧真、沈天学、张光达、廖公远、汤智、郑平仲、涂光彦、吴贵、林章、李牛、周广德、戴仁、柳彦深等一十六人”。以上这些人物,不但在其他方志中得到印证,也为某些家谱所认可。

    家谱资料中更多的姓氏与唐末王氏兄弟入闽有关。如,《晋江风头王氏族谱》载晋江城东镇风岭村的王氏为王审知之后。《福清陈氏宗谱》云:唐僖宗光启二年,祖随王潮入闽,开漳,而家福清之南阳村。《塘滨刘氏九耀公派斯谱》载:今晋江英林镇的塘滨刘氏,先祖刘存及侄刘昌,于唐末自光州率部入闽,开基福州风岗一带,后又分居长东、福清,其裔孙于宋末元初由福清徙居晋江塔头,历经十世后又分居塘滨。《东石檗各氏族谱》:今晋江东石镇黄氏的开基祖为黄龙,黄龙的祖父黄岸的祖先,系唐末由光州固始避乱居闽。《芙蓉李氏族谱》云:今南安梅山镇芙蓉李氏,先祖为光州固始人,于五代从王潮入闽,其子孙因家于武荣(南安)芙蓉乡。《铭山周氏族谱》云:今德化(铭山)赤水镇铭爱村周氏先祖周默林,于唐中和三年自固始从王潮入闽,居于仙溪之东乡,后迁居延平郡之周田(今大田)。《诗山古宅吴氏族谱》云:今南安诗山古宅岭兜吴氏先祖,唐僖宗时随王审知由光州固始入闽,宋代吴氏定居今泉州鲤城浮桥镇一带(古武荣黄龙江),称“黄龙吴氏”。明初吴大冶迁居南安古宅,遂称“古宅吴氏”。《颜氏续修族谱》载:今永春达埔镇中村的“蓬莱颜氏”,先祖颜洎,于唐末由固始入闽,居德化顾杰泗滨,又徙居今永春达埔。《沙堤蓬莱龚氏家谱》云:今石狮永宁镇沙堤村龚氏因王潮自固始入闽,遂卜居于龚山。《虹山彭氏族谱》云:今泉州市鲤城区虹山乡彭氏,又称“山顶彭”,先祖于唐僖宗广明元年,由河南光州固始迁闽之泉州,复迁城西之南安,宋初移居鲤城虹山,虹山开基祖为彭枨。《双翰苏氏族谱》云:今德化县春美乡、大铭乡等地分布的苏氏,先祖苏益以都统职随王潮入闽,宋初苏奉礼肇居于德化石城,其族人出洋者达200余人。从目前收集到的家谱资料看,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姓氏较随陈氏父子入闽者要多,也有的姓氏分别记述了这两次迁徙,或者说与这两次有关。

    家谱资料中,也有的记载西晋末年的入闽活动与固始有关。如,《金墩黄氏族谱序》云:“晋永嘉中,中州板荡,衣冠入闽,而我黄迁自光州之固始,居于侯官。”《崇正同人系谱》卷二云:“林氏,系出比干之后……秦汉以降,聚族于河南光州。东晋永和三年,林世荫守晋安,因家焉。晋安,今闽侯也,是为入闽之始。”从目前见到的方志资料可知,西晋末年中原姓氏入闽者有八姓,林、黄、丘、何等,均为入闽的早期姓氏,但从正史及其他资料中,还找不到这次入闽与固始的关系,家谱所记,则另当别论。

    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福建的族群对“光州固始”是十分认可的。一方面说明,唐代的两次移民活动,对福建的影响非常大。闽台家谱,实际上最早的先祖为入闽始祖,入闽之前的世系,则有更多的虚构成分,但入闽始祖之后的族系,应该说是基本可信的。另一方面,“光州固始”之移民,在当时均处于上层社会,社会的认知度也高,不排除当地的一部分居民,包括西晋末年的“入闽八姓”,甚至土着,攀附而上。这种风气,其实由来已久,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家谱》后序中云:“吾祖出荥阳,过江入闽,皆有沿流,孰谓固始人哉?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当然,郑樵的话不无道理,但有些言重了。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有弃恶扬善、攀附名人之风,但所体现的更多的是文化认同,“光州固始”实则是中原文化的化身,也是中国正统文化的代表,这可能是族谱认同的本质所在。

    “光州固始”作为一个较长时段的行政建置,尤其是唐代始有联称之名,因两次大规模的入闽活动,因而对闽台族谱文化与方志文化,有着深深的印痕。直到今天,“光州固始”已成为豫闽台一脉相连的纽带。它所体现的象征性、根亲性与神圣性,已深深地植根于豫闽台三地地域文化之中。毫无疑问,在闽台人的心中,“光州固始”就是唐山,就是原乡,就是中原,是他们永远的根。

    文献来源:2008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