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生物世界—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动物世界

    动物之最

    刺最多的动物:豪猪是世界上刺最多的动物,每只豪猪身上大约有36000根刺。

    最大的龟:象龟是陆地上龟类中最大的,它以腿粗似象而得名,壳长达15米,重375公斤,寿命可达300余年。

    脚最多的虫:脚最多的是非洲的千脚虫,它有700多只脚。

    最凶猛的动物:犀牛是世界上最凶猛的动物,它的皮肤厚而结实,可以挡住枪弹,发起脾气来,狮子、大象都有点怕它。

    跑得最快的动物:非洲猎豹每小时能跑110公里,和火车的速度差不多,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游速最快的鱼:剑鱼,平均每小时游速达90公里,而短距离游速达可110公里。

    最小的脊椎动物:生活在菲律宾群岛附近海洋中的一种微小鱼类,是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成鱼从头到尾仅有七八毫米长。

    微型鼠:生长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一种微型老鼠,是世界上最小的老鼠,这种小老鼠长大后只有指头那么大。

    微型蛙:生活在非洲的一种花心蛙,是世界上最小的蛙类,它身长不足25厘米,平时静卧于花内,肤色如同花色。

    微型虾:在贝加尔湖内生长的一种虾类,是世界上最小的虾,这种虾1000只才有1克重,微型虾通过不断让湖水透过自己的触网膜,以捕捉浮游生物来果腹。

    微型蛇:非洲喀麦隆西部有一种细如手指的银枪蛇,铅炭色,有四字形花纹。当地妇女喜欢用它做耳环。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

    自石器时代以来,除战争与事故造成人类死亡以外,有一半的死亡要归于疟蚊属的蚊子携带的疟疾寄生虫。

    最毒的蛇:陆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亚西部的长1.3米的小型蛇,一条蛇的毒液能毒死25万只老鼠。 最毒的鱼:红海和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的河豚有一种致命毒素,这种毒素存在于鱼的卵巢、血液、肺、小肠及皮肤里,仅0.1克就足以在20分钟内毒死一个成年人。

    最毒的水母:过去100年里,澳大利亚沿岸的盒水母的毒液已杀死至少70人,据称,如没有足够的药物,一些受害者会在4分钟内死去。

    最危险的海胆:花海海胆释放的毒素能使人产生剧烈的疼痛,呼吸困难与瘫痪。

    最危险的蜜蜂:源于非洲的杂交蜜蜂的毒性并不比其他蜜蜂强,但成群蜇人时足以致命。

    最毒的蜈蚣:所罗门群岛上有一种危险奇特的蜈蚣,它的毒性非常大,能通过前肢而不用颌攻击人,据说受害者会把他们被咬的手伸进滚烫的水里以减轻疼痛。

    最危险的熊:北极熊是唯一主动攻击人类的熊,北极熊的攻击大多发生在夜间。

    最凶残的鱼:锯齿鱼攻击所有受伤的动物或在水中制造混乱。据报道,1981年一艘超载在巴西奥比多斯停泊时颠覆下沉,导致300人被锯齿鱼吃掉。

    最骇人听闻的鱼:生活在巴西和圭亚那的淡水里的电鳗,通身有两对纵向器官可放射出650伏的电击,其能量以点亮一盏电灯泡或使成年人失去知觉。

    最危险的小哺乳动物: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小哺乳动物是老鼠,它们携带20多种病源,其中包括能导致淋巴腺鼠疫或黑死病的细菌。

    世界上10种最珍贵的动物

    爪哇犀牛:生活在印度尼西亚。

    红狼:生活在美国。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

    直角大羚羊:生活在阿拉伯地区。

    夏威夷海豹:生活在美国。

    考艾鸥鸟:生活在夏威夷群岛。

    毛里求斯茶隼:生活在毛里求斯。

    加利福尼亚神鹰:生活在美国。

    新西兰鹦鹉:生活在新西兰。

    西班牙王鹰:生活在西班牙。

    东方神犬——藏獒

    藏獒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猛犬,原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其性格刚毅,力大凶猛,是世界上唯一敢与野兽搏斗的犬,因此被赋予“东方神犬”的美誉。

    藏獒是由10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鬃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种,是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犬类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横行四方的野兽。藏獒一生都是在为别人而战,它们的战斗是为忠诚、为道义、为职责。一只具有纯正血统的藏獒根本就不把豹之类的凶猛野兽放在眼里,草原狼包括雪狼、藏马熊在内的野兽都知道藏獒的嗅觉是最可怕的擒敌工具之一。

    动物的寿命

    什么动物的寿命最长呢?过去常说“千年鹤,万年龟”,其实这只是语言上的夸张,据说体重达250~260公斤的大乌龟能活300~350年,也可算是动物界的长寿者了。

    大象的寿命一般来说仅为60~70年,很少能有达到100年的。鲸鱼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寿命最长者也不超过100年。

    据说动物的寿命大体上与身体的尺寸成正比,但有些鱼虽小却也有很长的寿命。鲤鱼可活60~75年,鳟鱼和鲈鱼的寿命则为15年。堪称百兽之王的狮子能活20~25年,食肉性热血动物一般较之杂食性、食草性动物命短。

    灵长类的猴子能活50年,熊能活20~30年,马的寿命是20~35年,蛇及大蜥蜴能活25~35年,蛤蟆能活30年左右,鹿能活18~25年,公鹿衰老较快,母鹿则直到生命最后还能产仔。

    狼的寿命为10~15年,狐狸为8~10年,骆驼为40~45年,猫为13~20年。狗活1年大至相当于人类活7年,因此20岁的狗,如若为人类的话,应是140岁的老人。山羊的寿命是15~20年,猪是20年,犀牛是50年,兔子和松鼠是8~10年,蝙蝠和老鼠是3~5年。在鸟类中,鸵鸟能活60年,秃鹰能活50年以上,鹦鹉的寿命大体与人相同。有的乌鸦能活100年,但平均寿命不过25~30年。塘鹅能活50年,山雀、鸣禽类小鸟一般只能活5~18年。

    最初的动物园

    早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开始捕捉和驯养野狗,到了新石器时期,又开始驯养野马、野牛和野山羊等。后来有人把捕捉到的动物用栅栏圈起来,招引宾客观赏,这就是最初的动物园。远在西周时,周武王破天荒地建立了“宫廷猎园”,园内养有许多虎、鹿、犀牛和各种鸟、蛇、鱼、龟等,当时还设有专门管理各种鸟兽、鱼类园囿事务的人员。

    “大熊猫”名字的由来

    大熊猫仅产于中国四川的西部和北部、甘肃南部、西藏东部及陕西西南部。

    1896年,一位来华传教的法国神父在四川省宝兴县获得熊猫的毛皮,喜出望外,寄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被鉴定为新物种。当时用通行的拉丁文为其定了学名,意思是似猫足兽的熊,中文就译名为“猫熊”。

    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北碚首次展出熊猫标本时,说明牌上的拉丁文学名,为了和外文书写方式保持一致,就从左到右注上“猫熊”。当时中文均是从右至左认读,于是观众就误读为熊猫,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国旗上动物的象征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有不少国家的国旗上,饰有动物图案。它代表什么呢?

    阿尔巴尼亚:双头鹰,是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征。

    不丹:龙,表示权力与宏大。

    多米尼加:鹦鹉,是多米尼加的国鸟。

    委内瑞拉:骏马,代表独立和自由。

    乌干达:皇冠鸟,标志自由和幸福,是乌干达的国鸟。

    西班牙:狮子和鹰,象征威严和勇敢。

    巴布亚新几内亚:天堂鸟(极乐鸟),象征独立、自由和幸福,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国鸟。

    蒙古:两条鱼,表示警惕。因为鱼在白天和黑夜都不闭眼。

    危地马拉:格查尔鸟,象征自由与友谊,是危地马拉的国鸟。

    安道尔:两头牛,象征着贝尔恩伯爵的权力。

    津巴布韦:国旗左方有一只津巴布韦鸟。它既是津巴布韦特有的标志,也是古老文化的象征。

    基里巴斯:国旗上的军舰鸟是该国最常见的海鸟,也是力量和自由的象征。

    秘鲁:国旗中有象征动物群落的南美骆马。

    鸟为什么会飞行

    鸟儿有翅膀,这是它们飞行的首要条件。不同的鸟儿翅膀是不一样的,科学家们认为,鸟类翅膀的复杂性不亚于鸟类整个机体的复杂性,一对翅膀的差异就会造成鸟儿飞行水平的不同。

    鸟类的身体外面是轻而温暖的羽毛,羽毛不仅具有保温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形呈流线型,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于飞翔。

    鸟类特殊的骨骼也是它们能飞行的条件。科学家发现,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软,这样,翅膀极容易带动起来,从而使鸟能够轻松地飞翔。

    鸟儿体内还有很多气囊,它们与肺相连,能够增加空气浮力,从而使鸟能够更好地在空中飞翔。

    一些国家对动物的忌讳

    公鸡在我国是黎明的使者,在法国也受到偏爱,但在美国俚语里,公鸡含有诲淫的意思。

    熊猫是一种珍贵的动物,但在穆斯林国家里,熊猫却因形似猪而不受欢迎。

    孔雀是印度的国鸟,在我国是美丽的象征,但在欧洲,孔雀被视为祸鸟。

    乌龟在日本被看做寿星和吉祥的象征,在中国有时却被用于骂人。

    仙鹤在一些国家是长寿的象征,在法国却是蠢汉和淫妇的同义词。

    大象在斯里兰卡被视为庄严的象征,但在欧洲,大象却是笨拙的代名词。

    动物雅称

    中华鲟:水中熊猫

    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开始于与恐龙同期的第三纪,衍生至今已有一亿五千多万年,是难得的珍稀鱼类,有“活化石”、“水中大熊猫”等美誉,在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牦牛:高原之舟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动物,毛厚而长,可以卧雪御寒,体矮力健,能爬山负重,善于驮运,是高原上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藏民不可缺少的牲畜。

    骆驼:沙漠之舟骆驼耐饥耐渴,人们能骑着骆驼横穿沙漠,所以骆驼有着“沙漠之舟”的美称。

    鲨鱼:海中之狼

    鲨鱼,被一些人认为是海洋中最凶猛的动物,鲨鱼食肉成性,凶猛异常,连鲸鱼对它也得退避三舍,号称“海中之狼”。

    南极为什么没有熊

    北极和南极都是冰雪世界,十分寒冷。北极有一种个头很大,浑身雪白,看起来十分威风的动物,那就是北极熊。可是同样在寒冷的南极,却没有熊。这是为什么呢?

    北极熊之所以只在北极有,和它出现的时间以及地壳运动有关。北极熊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两千多万年前才开始出现,而在此以前,地壳运动已经使南极大陆分离出去,孤零零地待在极地了。于是,浩瀚的大海隔断了北极熊前往南极的道路。

    螃蟹为什么横着走

    螃蟹为什么横着走?这是因为螃蟹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在地球形成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地磁南北极已发生多次倒转。地磁极的倒转使许多生物无所适从,甚至造成灭绝。螃蟹是一种古老的回游性动物,它的内耳有定向小磁体,对地磁非常敏感。由于地磁场的倒转,使螃蟹体内的小磁体失去了原来的定向作用。为了使自己在地磁场倒转中生存下来,螃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干脆不前进,也不后退,而是横着走。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螃蟹的胸部左右比前后宽,八只步足伸展在身体两侧,它的前足关节只能向下弯曲,这些结构特征也使螃蟹只能横着走。

    昆虫如何过冬

    昆虫是变温动物,它们怎样过冬呢?原来它们各有一套秘诀。

    蜣螂能做成很大的卵块,一块就有300~400粒卵,连同分泌物一起形成卵囊。外面是一层很厚的保护层,黏附在向阳的树干上,不怕冰雪和寒风。

    负子虫将卵产在自己的背上,然后潜伏在水下的泥土中过冬。

    切叶蜂把成叠的椭圆形叶子运到地下或空心木头里面,筑成一排排蜂房,形成椭圆形的“住宅”。住宅内备有花蜜或花粉,产卵过冬。每只切叶蜂可以建造30个蜂房,所需要的椭圆形叶子至少1000张,工程之浩大,让人叫绝。

    金龟子的幼虫,身体很肥胖,贮藏着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躲藏在泥土的深处,呈休眠状态过冬。

    天牛有一只天生的极其锋利的嘴巴,在树干上挖一条“隧道”,幼虫在这条“隧道”里过冬。

    灯蛾的蛹外面具有一层坚硬的几丁质外壳,能忍受严寒的侵袭,蛹体内又贮藏了较多脂肪,可防冻伤。

    蜜蜂到了深冬季节,除了取食贮存的蜂蜜获得热量外,还围着蜂王“抱成一团”,组成一个蜂巢团,使蜂巢里的温度保持在35℃左右。如果外层的蜜蜂冷得受不了了,它们就来个里外“换防”。对那些幼虫,工蜂会像称职的保姆那样,每天给幼虫喂食1300多次。同时,工蜂们还聚集在一起,形成一道保温层,使幼虫免受严寒的侵袭。如果幼虫仍感到寒冷,工蜂们便张翅舞足,使蜂房内温度升高。

    蝗虫妈妈在朝阳背面的斜坡上,用坚硬的“尾巴”(产卵瓣)掘地打洞,然后把身体的腹部拉长伸进洞里,把卵一粒一粒地产在一起,产完卵再分泌胶液把卵块包起来,就像个胶袋,又保暖又不怕水泡,真是万无一失。

    大青叶蝉的产卵管像一把锯子,用它锯开树皮,把卵产在里面,让卵在树皮里过冬。

    盲椿象的嘴巴和针一样。它先用嘴在植物上刺个小洞,然后掉过头来把产卵管伸到小洞里产一粒卵。卵露在外面的一头有个小盖子,既能挡风又能透气,一举两得。

    小麦叶蜂不会造房子,但它知道在土壤浅层里睡觉太危险,于是拼命往深处钻,那里不但暖和,而且来年农民耕地时也伤害不到它。

    黎星毛虫最喜欢吃早春的嫩芽。它们爬到老树干的向阳面,钻到树缝和老树洞里,然后脱去身上的长毛,再吐丝织成个“毛毯”,紧紧裹在身体外面,这样就不会受冻了。

    甲虫那坚硬的翅鞘和厚厚的皮肤,像穿了一身防寒服。冬天快到时,它们最不怕冷,在落叶下、碎石里、树洞中,随便找个隐蔽的角落,都可以安全过冬。

    此外,科学家研究发现,耐寒昆虫的“皮肤”里,有一种特殊的色素细胞。这种色素细胞的大小能随时变化。当细胞膜张大时,皮肤的颜色就变浅,使昆虫的身体能很好地反射光线;当细胞膜缩小时,皮肤的颜色就会变深,身体就能吸收更多的光和热。如果身体被晒得太热了,昆虫体内的色素细胞就会膨胀,以防体温过度升高。

    可见,昆虫为了安全过冬都要做充分的准备,你若了解这方面的常识,将会更好地消灭害虫、保护益虫!

    植物世界

    国花种种

    美国:玫瑰花

    英国:玫瑰花

    法国:玫瑰花

    意大利:紫罗兰、雏菊

    德国:矢车菊

    西班牙:石榴花

    俄罗斯:葵花

    日本:樱花

    朝鲜:木槿花

    新加坡:万代兰

    泰国:睡莲

    茶叶趣话

    中国是茶树的发源地,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据考证,我国茶树选种活动始于晋朝,仅据《东溪试茶录》来看,我国茶树选种工作也有近1000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我国茶叶已作为商品饮料向海外传播。

    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茶树种类在350个以上,商品茶种类也最多,除有大宗茶类的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外,还有再加工茶复制的花茶等。各个茶类中又有许多花色品级,详细划分可达上千种。

    植物的血型

    植物的血型是人们偶然发现的。一次,有位日本妇女在她的居室死去,为了确定死因,法医山本将现场采集到的血液进行了化验。经化验,死者的血型为O型,可枕头上的血迹为AB型,于是便怀疑是他杀。可后来一直未找到凶手作案的其他佐证。这时候有人提出,枕头里的荞麦皮会不会是AB型呢?这句话提醒了山本,便取来荞麦皮进行化验,发现荞麦皮果然是AB型。

    这件事引起了轰动,促进了山本对植物血型的研究。他先后对500多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进行观察,并研究了它们的血型,发现苹果、草莓、南瓜、山茶、辛夷等60种植物是O型,珊瑚树等24种植物是B型,葡萄、李子、荞麦、单叶枫等是AB型,但没找到A型的植物。

    山本发现,植物的血型物质除了担任植物能量的贮藏外,由于本身黏性大,似乎还担负着保护植物的任务。

    人类血型,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的细胞膜表面分子结构的型别,植物有体液循环,植物体液也担负着运输养料、排出废物的任务,体液细胞膜表面也有不同分子结构的型别,这就是植物也有血型的原因所在。

    奇树名木

    最高的树——澳大利亚草原上的杏仁桉或杏仁香桉,一般高约100米,最高的竟达156米,比美洲的巨杉还高14米,相当于50层楼的高度。

    最粗的树——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猴面包树,高只有10~20米,可直径就有10多米。地中海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坡上生长的百骑大栗树,又叫百马树,树干直径达175米,周长达55米。

    最轻的树——南美洲及西印度群岛有一种巴尔沙木,它比用来做软木栓的皮栎还轻一半,比重为每立方厘米01~02克。我国广西、福建、云南、台湾、海南岛已大面积引种。

    最稀有的树——我国浙江省普陀岛上慧济寺西侧,有一棵普陀鹅耳枥树,高约14米,胸径60厘米,树冠幅宽约12米,树皮灰色,小枝有小毛,后渐脱落。它是1930年被发现的,是全世界仅存的一棵,因此属最为稀有的一种植物。

    一些植物的老家

    玉米、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明代中叶引入我国。

    茄子:原产于印度、泰国,我国晋代即有引入记载。

    菠菜:唐代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由尼波罗国(即尼泊尔)传入我国。

    西红柿:原产于美洲,18世纪初传入我国。

    葡萄: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

    西瓜:原产于非洲,南宋初年传入我国。

    花生:原产于巴西,明代晚期传入我国。

    苹果:我国现栽培的苹果少数几个品种系我国原产,多数为19世纪从欧洲引入。

    枫叶为什么秋天就变红

    枫叶为什么秋天就变红?植物叶片除了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外,还有一种叫花青素的特殊色素,它在酸性液中呈红色。随着季节更替,气温、日照相应增减,叶片中的主要色素成分也发生变化。

    到了秋天,气温逐渐降低,光照减少,对花青素的形成十分有利,枫树等红叶树种的叶片细胞液此时呈酸性,整个叶片便呈现红色。古人有“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的诗句,正是秋天的气象条件染红了它。

    我国十大名花

    梅花:凌霜傲雪。梅花傲风雪、斗严寒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伟大风骨。

    牡丹:总领群芳。牡丹雍容华贵,被人们誉为“花中之王”,它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菊花:独立冰霜。菊花是我国传统名花,格外受到人们青睐。

    兰花:从容优雅。兰花素有“花中君子”、“王者之香”的美誉。兰花可以装点书房和客厅,还能净化空气。

    月季:热情如火。月季不但是我国传统名花,而且是世界著名花卉,世界各国广为栽培。

    杜鹃:繁花似锦。杜鹃为杜鹃花科,属常绿或半常绿灌木,世界著名观赏花卉。我国有650种之多。

    荷花:清新脱俗。荷花又名莲花、水芙蓉,是我国著名水生花卉,栽培历史悠久。

    茶花:富丽堂皇。茶花是“花中娇客”,四季常青,冬春之际开红、粉、白花,花朵宛如牡丹。

    桂花:十里飘香。桂花在国庆节前后开花,“金风送爽,十里飘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水仙:凌波玉立。水仙素有“凌波仙子”的雅称,我国传统名花。

    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简称虫草,是一种动植物兼名的名贵药物。真菌门,子囊菌亚门,麦角菌科,人们常常把它与人参、鹿茸列为三大补品。

    冬虫夏草是由昆虫和真菌联合而生。它是冬虫夏草菌寄生在鳞翅目蝙蝠蛾幼虫上的子座与虫体,冬天为虫,夏天为草,下部是虫,上部是草。冬虫体长3~5厘米,有20~30个环节,腹足8对,隶属鳞翅目蝙蝠蛾科,学名为虫草蝙蝠蛾;夏草形如棒球棍状,长4~11厘米,表面深褐色,折断白色,属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真菌)于冬季前后侵入虫草蝙蝠蛾的幼虫体内,吸收养分而发展菌丝,最后菌丝充满虫体,虫体就会僵死。到了夏季,虫草(真菌)从死虫的头顶长出菌座,露出土面,故名夏草。

    百草之王——人参

    人参为五加科属多年生宿性根双子叶植物,素有“东北三宝”之称。是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中国医学以加工之后的干燥根部入药。生者性微寒,制后性微温,味甘微苦,有补元气、生津液之功能。

    人参有纺锤形或圆柱形的肉质根,根状茎很短,多不明显。人参生掌状复叶,轮生。视人参叶片数同论年限多寡。一年生为一枚三片小叶复叶,称“三花”;两年生为一枚五片小叶复叶,称“巴掌”;三年生两枚五片叶复叶,称“二甲子”;三年参方能开花结果;四年参有三枚复叶,称“灯台子”;五年参有四枚复叶,称“四品叶”,六年参有五枚复叶,称“五品叶”,也有六枚复叶的,称“六品叶”。人参生长六年后,叶数再不变化。野生的人参称“野山参”,栽培的称“园参”。

    无花果有花吗

    无花果实际上是有花的,只是不像桃花、杏花那样漂亮,它的花朵隐藏在肥大的囊状花托里,果实实际上是个花序,花托肉质肥大,中间强烈凹陷,仅在上部开一小口,在凹陷的周缘生有许多小花,植物学上把这种花序称为隐头花序。

    无花果的小花呈淡红色,没有花瓣,上部为雄花,下部为雌花,雄花产生花粉,给雌花授粉,雌花被授粉后就结出细小的种子。无花果的花还有一种叫虫瘿花,里面有寄生蜂产的卵,随着幼果的花序长大,卵也羽化成小寄生蜂爬了出来,它在花里绕来绕去,身上粘着花粉粒,从无花果顶部小孔飞出来又飞到另一个无花果中去。这样,它就帮助无花果授了粉,雌花被授粉后,自身结出种子。我们平常吃的无花果并不是果实,而是膨大为肉球的花托。由于种子小而软,生食时常感觉不出来。

    在植物王国中像无花果这样未见开花就结了果实的还有橡皮树、榕树、菩提树、薛荔等植物。

    教育教学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帝王选拔人才的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取名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朝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科为士人所趋。武则天时设武举。宋初因袭唐制,后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多次发生变化。宋太祖时确定殿试之举,科举考试遂定为三级,殿试及第者即行授官;英宗时定为每三年一试,为后世相袭。宋代扩大了及第名额,提高及第待遇,并建立糊名、誊录制度,严格考试规定。元朝规定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题,用朱熹《四书章名集注》作答。自此,程朱理学占据了科举考试内容。明清两朝仅开进士一科,考试采用八股文体,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诸级。

    科举制度的最初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了一定的客观标准,并使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有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加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的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其结果是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败坏了学风和士风,终因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而被废除。

    科举头衔称谓一览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通过察举和征辟入仕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史、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录取,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也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举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原为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授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将人才贡献给皇帝。

    学位的由来    学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130年,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罗马法的学者以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现了硕士的称号。博士为学位的第一级,硕士为第二级。约13世纪初,法国巴黎大学才首创学士制,作为学位的最低一级。法国最初的学士称号是大学“录取学生”的同义词,但英国的学士学位是作为大学毕业成绩良好的一个凭证。后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英国授予学士学位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目前高等学校的一种较普遍的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只有读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的需要,学校必须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因课程体系变得越来越大,学生只能就一定的专业或学科范围内修习其中部分的必修课程,因此产生了选课制。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普及和改进则是在美国。

    学校溯源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萌芽。

    到了夏代,已经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商代学校又有发展,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主。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古代对学校的称呼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什么是师范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一点上。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后汉书·赵壹传》报皇甫规书:“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文心雕龙·才略》云:“相如好书,师范屈宋。”“师范”已作为一个词组而出现了。现代“师范”一词,成为培养监视教师的学校,尽管名称不同,级别有异,意义仍是指培养“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人才,由此可见,“师范”一词的深义,古今无异。

    幼儿园的产生

    幼儿园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年)所创办。当时,他对工人的处境十分关心,反对10岁以下的孩子进厂做工,并在苏格兰纽兰纳克为1~6岁的儿童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称为“幼儿学校”。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1782—1852),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同样的学前教育机构,但直到1840年才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同时设有幼儿教师培训班。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开办幼儿园。我国幼儿园在清末光绪年间才出现,那时大多叫“蒙养院”。

    学校教育的产生

    早在1300多年前,我国就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之前,实行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公元220年采纳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级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科举制度。唐代武则天执政时,亲自主持殿试,并增设武举。唐代以诗文取士,所以诗风很盛;宋代用经取士,所以理学很盛;明清两朝则用八股文取士;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除,开始推行学校教育。

    试卷为何密封

    现在各种比较重要的考试都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或编号)密封起来,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是谁的情况下评卷,以做到客观、公正。

    封卷评定等第的办法是由唐朝武则天创设的。据唐代《隋唐嘉话》记载:“武后次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用于科举,称封弥,元朝以后才有,明清一直沿用,其目的也还是防止作弊,使判卷者无法知某卷为某人所作。

    义务教育的起源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牛津、剑桥名称的由来

    牛津和剑桥是英格兰两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两座城市因分别拥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驰名于世。

    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牛津市的历史比剑桥稍晚,公元7世纪已有人在那里居住。到公元912年,它已成为英格兰的一个要地。“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

    哈佛大学溯源

    鼎鼎有名的哈佛大学是根据什么起的名字?哈佛是个人名吗?他是什么人?

    哈佛大学坐落于美国马塞诸塞州剑桥。它创建于1636年,最早名称为剑桥学院。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新建的学院内工作。他虽然只有29岁,并且患有肺病,但是由于工作积极,得到好评。1638年9月,哈佛的肺病发作,不久身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师、一所木板房和几十名学生,但是哈佛希望学校能逐步发展壮大。因此,他立下遗嘱,将其全部藏书(约400本)和一半资产(大约780英镑)捐赠给这所学院。哈佛的这些捐赠,对于当时的学校来说,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当时学校刚刚成立,政府一年给予的拨款才400英镑。

    哈佛的义举引起很大反响,当时的州政府和学校意识到,应该让哈佛的善举成为一种风尚。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学校的名称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也正是从哈佛开始,捐赠文化教育事业,成为美国富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

    北京大学溯源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898年12月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末发生在戊戌年的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物。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清华大学溯源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名了。

    “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其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现在清华园的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为“水木清华”四字,“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代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为澄清之意,厅后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诗句题匾为“水木清华”。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学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清华园”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于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校历最长的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有个“文翁石室”(现名石室中学)。这个中学是我国历史上校历最长的学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学校的创设者是前汉初期(前141)蜀郡的郡守文翁。他当年用石头造的讲坛,至今还保留在成都市内,“文翁石室”由此得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公立学校。

    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

    2000多年前,汉武帝尊孔崇儒,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接受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长安创办“太学”,设置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弟子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多人。

    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比欧洲在12世纪才兴办的大学要早1000多年。

    “留学生”溯源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吸取中国的文化。遣唐使因是外交使节,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后来,“留学生”这个词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是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留学生”。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成立以来,累计资助23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希望小学8000余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

    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

    20世纪主要科学成就

    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09年,丹麦的约翰逊提出基因遗传学。

    1912年,德国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1913年,丹麦波尔提出原子结构假说。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受激辐射理论(激光)。

    1919年,英国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26年,美国摩尔根创立了基因学说。

    1931年,美国卡罗瑟首次合成纤维尼龙。

    1931年,美国杨基思发现无线电波。

    1939年,美国纽约实现第一次电视直播。

    1945年,美国费米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1946年,美国埃克特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3年,美国沃森选定DNA模型。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0年,美国梅曼制成第一台激光机。

    1966年,高锟、霍克提出光纤传输信息的设想。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并首创基特网。

    1975年,英国制成单克隆拉体。

    1986年,瑞士、德国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体。

    1987年,美国、中国获得高温超导体。

    1990年,美国成功发射哈勃太空望远镜。

    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方法给植物命名,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

    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类型、大小、数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征,将植物分为24纲、116目、1000多个属和10000多个种。纲、目、属、种的分类概念是林奈的首创。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学名,统一了术语,促进了交流。他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属名,要求用名词;后者为种名,要求用形容词。例如,银杏树学名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属名,是名词;biloba是种名,是形容词;第三个字母,则是定名者姓氏的缩写,L为林奈(linne)的缩写。结合命名,林奈规定学名必须简化,以12个字为限,这就使资料清楚,便于整理,有利于交流。林奈的植物分类方法和双名制被各国生物学家所接受,植物王国的混乱局面也因此被他调理得井然有序。他的工作促进了植物学的发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个种,可以说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被人们称为万有分类法,这一伟大成就使林奈成为18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何为863计划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被誉为“中国高科技发展的第一面旗帜”。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世界科技之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

    矿物之父:矿物家阿格里科拉(德)

    恒星天文学论之父: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英)

    现代磁学之父:物理学家范弗莱克(美)

    核子科学之父: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英)

    现代化学之父:化学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法)

    航空之父:茹可夫斯基(俄)

    科学管理之父:工程师泰罗(美)

    代数之父:数学家韦达(法)

    现代免疫学之父:耶纳 (丹麦)

    声学之父:物理学家克拉尼(德)

    计算机之父:数学家冯·诺依曼(美)

    飞机之父:莱特兄弟(美)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美)

    地质之父:赖尔(英)

    力学之父:阿基米得(古希腊)

    激光之父:卡斯特勤(法)

    近代心理学之父:比维斯(西班牙)

    电波之父:麦克·斯韦(英)

    近代化学之父:门捷列夫(俄)

    汽车之父:李兹(德)

    火车之父:斯蒂芬逊(英)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匈)

    现代航天之父:布劳恩(美)

    宇航学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苏)

    消防车为什么涂红色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光组成的,它们的波长和偏转角各不相同。阳光照射在物体上,各种物体对各种波长不同的光的吸收和反射的能力不同,形成了各种颜色。简言之,某种物体如果能反射太阳光中的某一种或几种光,而吸收其余的光,那么,物体就呈现出被反射出来的单色或复色光的颜色。在可见光中,红色光的光波最长,而且偏转角最小,容易穿过水层、雨点、灰尘和雾珠。橙色和黄色光也不怕阻碍,能穿透上述物体。所以消防车漆成红色不仅是为了让人看见有触目惊心之感,而且还为了在大雾迷漫的天气里,尘土飞扬的环境中,或是狂风暴雨时,使人们很远就能看见它,为它让路,以便尽快完成灭火抢险任务。

    阿拉伯数字溯源

    我们把数字1、2、3、4、5、6、7、8、9、0叫做“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出来的,它产生于印度。那么,为什么又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呢?

    公元7世纪,团结在伊斯兰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围的民族,建立了东起印度,西经非洲到西班牙的撒拉孙大帝国。后来,这个伊斯兰大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国家。由于这两个国家的各代君王都鼓励文化和艺术,所以两国的首都非常繁荣,特别繁荣的是东都——巴格达,这里产生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公元751年,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巴格达王宫,他带来了印度制作的天文表,并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即我们现在用的计算法)也正是这个时候介绍给阿拉伯人的。由于印度数字和印度计算法既简单又方便,它的优点远远超过其他的计算法,所以很快由阿拉伯人广泛传播到欧洲各国。在印度产生的数字被称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语单词clone的音译,是指生物体通过体细胞的无性繁殖,从而得到基因型与母体完全相同的生物个体。

    1997年,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胚胎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对外宣布,1996年7月,用取自一只成年羊的乳腺细胞首次培育成功了克隆绵羊——“多利”。它是克隆技术的结晶,这一轰动世界的研究成果,标志了一个新世纪——生物学世纪提前向人们走来。

    克隆羊成功的理论贡献在于,它使人们相信体细胞,特别是高度分化的成年体细胞,有可能在遗传信息的保存上是全能的,而这个全能性会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在生产实践上,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克隆技术,大量培育转基因羊,从而使利用转基因羊来生产药物的成本大大下降;它还会解决器官移植中的排异问题;有利于建立动物基因模型,可以用来保护像大熊猫之类的濒危动物,甚至还会使已经灭绝的动物再生。

    克隆羊“多利”的横空出世,不仅打破了人们的这种观念,还给人们的伦理道德、社会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羊能克隆,那么人类也能克隆,这是多么让人惊奇和惊恐的事呀!另外,生物需要多样性,人类也需要多样性。否则,人人优生成理想之人,很可能一种新的病毒就使全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但不管怎么说,克隆技术是生物科学上的一个进步,而科学的进步是人力无法遏止的。相信人类是理智的,科学家也是谨慎的。为此,我们有理由确信,克隆技术必将会把人类社会带入一片光辉美好的新天地。

    算盘的来历

    算盘,是我国发明创造的古代科学成就之一,我国人民使用算盘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远古,人们用石子来计数,很不方便。后来,人们改用像筷子一样的小棒进行计算,叫做“筹算”。唐代末年开始见到筹算乘除法,到了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后来又把算筹改为用“珠盘”进行计算。把珠子放入盘内表示要加的数;取出盘子里的珠子表示要减的数。用珠盘计数,珠子容易滚动散失,于是我国人民发明了珠算。把珠子串起来,并列地连排起来,就成了算盘。

    科学的创始人

    地心说:亚里士多德

    太阳中心说:哥白尼

    未来说:弗勒希特海姆

    现代天体学:开普勒

    控制论:维纳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

    遗传学:孟德尔

    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

    世界语:柴门霍夫

    原子能物理学:居里夫妇

    板块构造说:魏格纳

    人口论:马尔萨斯

    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

    地质力说:李四光

    地理环境决定论:孟德斯鸠

    经典力学和现代光学:牛顿

    世界性重要科技奖项

    巴尔赛奖金

    为意大利报界人士巴尔赛所创立,奖励在和平、艺术、科学三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克霄夫特奖金

    为瑞典实业家克霄夫特所创立。每年以10万美元分别奖给在天文、生物、数学、地学四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沃尔夫奖金

    为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所创立。每年以10万美元奖励在农业、物理、医学、化学、数学五个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维特勒森奖金

    由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颁发,奖励在地学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

    霍维茨奖金

    每年由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颁发,金额为2.5万美元,奖励在医学方面有贡献的人。

    基泰奖金

    每年由纽约一个专门基金学会颁发,奖金为1万美元,奖励在精神病学研究方面有贡献的人。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目前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2000年设立,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奖金额目前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奖励给获奖者个人,45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经费,由其自主选题。

    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使用手机

    手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其内部是一些电子元件,使用手机时,内部就会产生相当微弱的放电现象,产生微小的电火花。如果加油站旁边空气中的汽油气体比例过高,遇到这种电火花,就可能引起爆炸。因此,在加油站附近不能使用手机。

    同样的道理,假如家中遇到煤气泄漏事件,也请不要使用房间里的电话报警。由于在拿起话筒的一刹那,电话机内部能产生电火花,房间里煤气浓度过高,将会引起爆炸。

    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结出各种冰花

    冰花与冰块、雪花一样,都是水在0℃以下结成的冰晶,这种冰晶的形状是六角形的。窗户上的冰花是因为室内的湿热空气在寒冷的窗上凝结而成的冰晶。冰晶本来也是六角形的,但当最初的冰晶形成以后,冰晶就开始向四周散发,因为玻璃窗有的地方比较洁净,有的地方会有污垢;有时候温度比较高,有时候温度比较低。这样,当室内的湿热空气蒙上玻璃的时候,有的地方水湿热空气聚积得多一些,而有的地方聚积得少一些。当冰晶向四周散发的时候,遇到湿热空气聚积多的地方,冰就会结得厚一些,遇到湿热空气聚积少的地方,冰就会结得薄一些。在冰非常薄的地方,遇到一点点热或者压力,它又会立即融化,这样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冰花。

    诺贝尔奖的来历

    诺贝尔奖的设立者诺贝尔是瑞典人,生于1833年,卒于1891年。诺贝尔为后人留下了255项发明,以及所获得的奖金。他临终前立下遗嘱,声明他的遗产不赠予任何亲友,全部变资金,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每年的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对世界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这就是现在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金原设有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共5项,1969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及各方面权威人士推选,然后由各专业委员会经过长期调查,确定得主。长期以来,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声誉最高的科学奖项。

    中国四大发明

    造纸术: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作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化学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顾名思义就是着火的药。它的起源与炼丹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古代炼丹士在炼丹时无意中配制出来的。

    指南针:春秋时期,中国劳动人民就在采矿、冶炼中,逐渐认识了磁石。到战国时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来判定方向,当时叫“司南”,它是在一个无沿的方盘上放置一只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

    20世纪世界四大发明

    原子能:1911年,物理学家发现电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1913年,波尔提出电子在不同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粒子轰击氮和氢,发现了质子。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进而提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938年,物理学家发现重原子核裂变。这就标志着原子能的发现。

    半导体:1947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莱顿和肖克利在研究半导体材料锗和硅的物理性质时,意外地发现了锗晶体具有放大作用,经过反复研究,他们用半导体材料制成了放大倍数达100量级的放大器,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固体放大器晶体三极管。

    计算机: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埃尼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诞生(图1一2)。ENIAC犹如一个庞然大物,重达30吨、占地170平方米、内装18000个电子管,但它运算速度却比当时最好的机电式计算机快1000倍。ENIA的问世,开辟了信息新时代。

    激光器:1958年,贝尔实验室的汤斯和肖洛发表了关于激光器的经典论文,奠定了激光发展的基础。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5年,第一台可产生大功率激光的器件二氧化碳激光器诞生。1967年,第一台X射线激光器研制成功。199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第一台原子激光器。激光被人们誉为20世纪的“世纪之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