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演艺-杂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杂技习俗

    杂技,是建国后对杂耍、马术驯兽、戏法(即魔术)与滑稽节目的总称。古代称为“杂伎”、“杂技乐”。杂耍还包括武术、气功节目,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

    一、我国杂技的类型

    我国杂技分为:耍弄型、形体表演型、形体技巧、平衡技巧、高空类、口技、滑稽类、乔装动物类、马戏、驯兽、魔术等。

    耍弄型节目:包括口捻子、飞叉、转碟、踢毽子、耍子、蹬技、手抛技、鞭技、飞标、脑弹子、抛青子等。

    形体表演型节目:软功,柔术节目的总称,包括:滚杯、滚塔、叨花、钻木桶、钻子、平腰子。

    形体技巧是一类综合性节目,融集体舞蹈、体操、武术、杂技于一体,使杂技的形体技巧更加完美。一般分为:大武术、小武术、刀门子、跳板等。

    平衡技巧:这类节目除车技外,有杠竿、顶技、晃板、椅子顶、走钢丝、顶碗等。中幡由来已久,比较普及,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之一。倒立技巧也称大砖顶。主要表演倒立一类节目。如:砸楼子、双拨砖、单拨砖、鸭子等。

    高空类包括:一字飞人、十字飞人、空中飞人、浪桥飞人、双层秋千、大吊子、空中坐椅、空中悠绳、空中体操。

    口技:模仿自然界和社会上的各种声音,表演形式有单人口技、双人口技和多人口技。

    滑稽:滑稽多具有喜剧风格。按表演技巧可分为文、武滑稽。文滑稽包括:三套瓶、打碗、顶纸条、吃苹果、哗啦碗、滑稽舞、手帕内变鸡蛋等。武滑稽包括:抢椅子、摔死人等。

    乔装动物类:即人扮动物表演的一类节目,有狮子舞、龙舞等。

    马戏类主要节目有:撂索、大站、深海、倒挂拔旗、镫里藏身、八步赶蟾、倒骑马背、古装马戏、一人马、二人马、三人马、集体马术、独站双马、多人双马等。

    驯兽节目历史修久,流传较广,包括耍猴、驯白鼠、驯狗、驯羊、驯熊、驯象、驯蟒等。

    魔术类:传统魔术包括:手彩、落活、罩子、蛋球子等。现代大型魔术表演有:幻影、三套箱、站块板、炮打真人、空中悬人、飞表、飞杯、钓鱼、鸭台、银球腾空等。

    二、杂技行业信仰习俗

    河北吴桥杂技艺人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为祖师。这一带民间传说,当年吕洞宾收纪晓堂为徒,经过观察考验,觉得他只能凭小伎俩救一些饥民挨饿受冻之苦。于是就教给他360套杂耍戏法,让他住在吴桥县靠近东光、宁津两县地界的道观里,收徒传艺,使这一带出了很多以杂耍戏法为生的人。由于道观地处吴桥县,所以吴桥县出的艺人更多。因此,杂技艺人卖口时还经常说:“天地无所求,无所求,拜吕祖,学套把戏走江湖。箩圈一上一下,原来是吕洞宾老祖留下,里面能藏龙卧虎,不敢当众玩耍。”

    中国口技艺人供奉的祖师爷是孟尝君。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请到秦国软禁起来,孟欲逃归,他托人向秦王宠妃求情,妃子要孟送她名贵的白狐皮袄。孟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因此很为难。幸好他带的门客有位善缩身之术者,从狗洞爬进王宫偷出了那件皮袄。这位门客可谓后世杂技“钻圈钻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说动了秦王,放了孟尝君。但孟刚走,秦王又后悔了,派兵追杀。孟尝君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自然不会叫,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便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战国策》上有记载。

    三、杂技传承习俗

    旧时一般为家传、师带徒、杂技小科班和收买养子、养女等。

    家传杂技传授方式,在杂技之乡吴桥较为普遍,一般是父传子、侄,这种形式叫“门里出身”。许多孩子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独立练功,或者家族成员中的母女、父子、兄弟、姐妹配合练功,这就是所谓的“无小不成班”,吴桥杂技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师带徒的杂技传授方式,在吴桥也较为普遍,以求在短期内学成一、二项初级技术。学艺时,师傅一般都比较保守,只教普通套子,不教要紧关子。头脑灵活的徒弟偷学、琢磨,后来成为杂技名人。

    杂技小科班,一般是富人投资,雇用艺师,招收儿童组成班子,谓之“小科班”。训练前,多视儿童素质,分门别类,各有侧重地传授,对培养杂技人材,普及提高杂技艺术起了一定作用。

    收买养子、养女是一种廉价收徒的杂技传授方式。

    1985年,河北吴桥县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门培育杂技人材的中等艺术学校——吴桥杂技学校,开始了开放教学的传授模式。该校是我国唯一加入世界马戏学校联合会的成员。1999年,吴桥杂技学校由国家文化部批准成为吴桥国际杂技艺术培训中心,开始向全世界招收留学生,承担起为国内外培育杂技人材的任务。

    四、演出习俗

    吴桥杂技演出形式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流浪卖艺地摊演出。起初,他们或者一家子,或者两三个伙计,推着小车,挑着箩圈柜子,背着铺盖卷儿,扛着刀枪把子,每到一个村镇,找个合适的场子,敲起锣鼓家伙,等围拢过来一些人后,表演一些跟头、小戏法、简单的武术节目和耍猴、驯白鼠等,向观众要个干粮果腹,然后收摊走人赶往下一个地点。此后,逐步增添了飞叉、转碟、地圈、刀门子等,每班人数也有所增加,在一个城镇较为固定的地点摆地摊、撂明地演出一些日子再换地儿。二是大棚演出。后来一些较富裕的艺人成为班主,购置车辆棚杆、大型道具,招收演员,组成班子,增加马术、驯兽和高空节目,在大棚或舞台上演出。三是舞台演出。建国后,省和一些市县成立了杂技团队,多在舞台上演出,并且创作排练出一批适合舞台演出和富有时代感的节目。下乡演出、有马戏和大型驯兽节目的团队仍然大棚演出。

    地摊卖艺的情况是,敲过锣鼓招拢来观众围圈后,一个艺人或徒弟要站出来卖口,即说开场词:“各位师父,各位爷们兄弟,各位大娘婶子姐妹,在下替俺师父给您施礼了,问安了。那位问了,你师父是谁?我师父,江湖上送他个艺名神仙手。下面请俺师父给大家耍一手儿。常言说得好,外行瞧热闹,行家瞧门道。请行家师父们多多指教。咱们落棚搬山(行话,即收摊后请客)。”然后师父等上场演出。节目演至三分之一时,一两个艺人或徒弟开始向每个观众撒一根竹签儿(行话叫下叉子),为的是稳住观众。演到最后一个节目时,艺人又开始卖口:“常言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世上没有君子不养艺人。请各位高抬贵手多多捧场,多多捧场。”节目演完,众人送还竹签儿,其中有的赏钱,有的送鸡蛋,有的送米面。艺人收下赏物,整理好道具,一场演出即告结束。接着要赶往下一个村镇演出。有时候一天要赶五六个点儿。流浪卖艺阶段,有的艺人在演出中还兼卖某种野药。为了把药卖出去,中间又少不了卖口。

    五、杂技行话

    俗称“行话”,也叫“春典”、“春典语”。其概括性、保密性强,含义深刻,多以简练的语言,表明一个事物或一个表演过程。旧社会,由于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常受到封建官府、地痞流氓的迫害。杂技用语在一定程度上在内部起着交流思想、约束行动和躲避迫害的作用。杂技用语久经流传,不断发展变化。

    吴桥杂技艺人在长期的练功卖艺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形成自己的一套行话,成为杂技艺人的行业语。例如:老帅——传艺师父,把式——杂技艺人,外把式——男艺人,里把式——女艺人,小把式——小艺人,小抄凡儿、小抄手儿——小徒弟,签子活——杂耍,粒子活——戏法(魔术),磨干——流浪卖艺,卖口、口捻子、口杆子——说开场词,耍生意——演杂技,下叉子——发签子,摆子——布招广告,门子——机关(秘密),叉嘴子——狗熊,出头——钱,羌帖——卢布,骨丁——意外事儿,溜车——走人,马前点儿——快点儿,不转——不懂,台儿——后台、台柱子,落棚般山——收摊请客。等等。

    §§§第二节中国杂技之乡与国际杂技艺术节

    一、中国杂技之乡

    中国杂技经过漫长的发展历史,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传承杂技艺术的传统,如河北吴桥、肃宁、霸州,山东聊城,江苏盐城,河南濮阳,湖北天门,安徽广德,天津武清等,都被誉为“杂技之乡”。

    河北吴桥杂技。

    吴桥县属河北省沧州市管辖,是河北和中国着名的“杂技之乡”。杂技在该县俗称“耍玩意儿”,民谣说:“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道出了杂技在吴桥县城乡普及的程度。该县成为“杂技之乡”,有其深刻的历史、经济和文化背景。早在1958年,该县小马厂村发掘的一座南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550)的古墓壁画中,就有表演蝎子爬、倒立、肚顶、马术等杂技画面,足见当时这一带杂技已经很流行。

    吴桥地处古黄河下游,河流纵横,地势低洼盐碱,十年九涝,加之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人民靠贫瘠的土地难以维持生计,人们不得不三三两两地离乡背井,流浪街头,靠打跟头、耍刀枪、玩猴、驯狗等赖以糊口。杂技逐渐成为吴桥人民求生存的第二职业。

    由于养家糊口的需要,不仅使练杂技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促使人们不断提高技艺,这就需要人们以技会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再着,随着杂技的不断发展,原来家用的叉把农具、罐碗碟等作道具已不够使用,需要购买专用的刀枪器械、杂技魔术道具和动物,于是在黄镇(今属山东省宁津县)便出现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九月十五的杂技魔术器械、道具庙会,同时也成为杂技艺人交流切磋的好时机,形成了发展武术杂技的浓郁文化氛围,并确实促进了它的发展。

    旧时杂技艺人多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卖艺。每年八月至九月黄镇庙会期间,班主们延揽高手,组团结队;艺人们添置道具,碰班搭伙,迎接即将来临的冬春演出季节。他们有的北上天津、北京、东三省,有的南下上海、广州;有的从东三省出境到苏联和其他欧州国家,有的下南洋,从东南亚到欧州;其中有的留居海外,成为华侨。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遍及中国各省,世界各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替和演出形式的变化,杂技节目也在由简单向复杂,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地变化发展着。杂技最初包括杂耍和戏法两类节目。杂耍包括杂耍、武术、气功、驯鸟兽和马术。地摊演出时期的杂耍有:抖空竹、踢毽、单手顶、对手顶、顶子、顶碗、转碟、水流星、耍草帽、柔术等;大棚和舞台演出后增加了走钢丝、走立绳、蹬技、软杠、双拐子、晃圈、钻火圈、荡秋千、定车、高台定车、顶竿定车、鞭技、晃板、排椅倒立、空中飞人、跳板坐椅、木砖倒立、车技、喷火、跳火、飞车走壁等。武术包括马叉、镖刀、杠子武术等;气功类包括卸索、力断铁链、头顶碎砖、汽车轧人等。驯鸟兽最初包括驯白鼠、驯鹦鹉、驯羊、耍猴等,以后发展到驯猩猩、驯虎豹、驯狮子、驯象、耍蟒等。马戏包括马术关公劈刀、滑稽驯马、马钻火圈等等。戏法最初是仙人摘豆、变鱼、变烟、巧变大碗、耍扑克等,后来发展了巨型魔术,如大变酒篓、人头说话、人头吸烟、无头人打拳、大锯活人、炮打活人等。

    在大棚和舞台演出中,节目之间更换道具时,便由丑角出来逗乐儿,以避免冷场,同时也为活跃场内气氛,调动观众情绪,久之便形成一类特殊的节目——幕间滑稽,并先后出现了《三角顶》、《兔子吃面包》、《擦镜子》、《抢椅子》、《抬桌子》、《求婚》、《假流星》、《茅台酒》、《照相》、《喝酒》、《转伞》、《飞手帕》、《三张大牌》、《吹粉》、《剪毛线》、《吐鸡蛋》等。

    吴桥杂技艺人为了吸引观众,在同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刻苦练功,不断出新,逐渐出现了一批有名的艺人。他们或者自起艺名,或者观众给他们送绰号,在观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像吴桥县王士良村耍艺人王德信,人称“铁手扣”;20世纪20、30年代因耍马叉名震上海大世界的张万顺,人称“马叉王”;旧时吴桥县“上八仙”杂技团的走钢丝女艺人因爱穿红色演出服而取艺名“红蜻蜓”;民国年间吴桥县双井镇薛宝德驯熊有方,江湖人称“狗熊薛”,足迹遍及西欧十几个国家;吴桥籍杂技大王孙福有的“孙家班”和“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在国内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海外到过俄罗斯和南亚各国;王玉林因有解开各种绳扣儿的绝活,而获得“卸索大王”的美称;魔术高手张志国艺名“小快手”;魔术大师穆文庆号称“大天一”;出生于吴桥县王库吏村的王汝利,是苏联家喻户晓的马戏大师,曾荣获苏维埃劳动勋章和列宁奖章。河南濮阳杂技。

    河南省濮阳市地处黄河岸边,该市华龙区东北庄村原名吕楼,据传是三国时期吕布的故乡。该村自古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与河北吴桥并称为“中国杂技南北两故里”。

    该村杂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村里就有很多人“干杂技”。清朝中期进入全盛时期。清朝乾隆年间,全村有杂技班13个,其中最着名的是刘家班。清朝末年,该村从事杂技的艺人占全村总人数的80%,当时着名的是乔家班。清朝光绪年间,自小就从事杂技表演的东北庄人乔恩海练就了一身绝技。乔恩海有三个儿子,长子乔进美,次子乔进逢,三子乔进芳,当时是“乔家班”的主要演员。乔家班最初是撂“明场子”演出,一阵锣响,一声吆喝,便有观众围成圈子,艺人们在圈子中央表演各项绝活。

    随着岁月的推移,乔家班的演出方式由明场子改为“布搭篷子”,有了专门的舞台和固定的观众席,艺人也从原来的几个人增加到了几十人,并且还增加了驯兽表演。当时乔家班还只是一个民间表演班子,真正使乔家班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是乔进美的儿子乔志清(1875—1950)。在一次外出演出时,乔治清与河北吴桥着名的张家班班主之女张素真相遇并相爱,后结为秦晋之好。乔氏夫妇汲取两家杂技的精髓,将杂技艺术中的武术、气功、驯兽、马术、魔术等融为一体,并以原来的班子为基础,组建了有相当规模的乔家职业班,更新杂技节目,变换演出内容,使乔家班的名声更响了。

    由于名声越来越大,乔家班还多次进宫廷演出,并先后到过日本、印度、俄罗斯、朝鲜等20多个国家演出。民国年间,乔家班驰誉大江南北、名享长城内外。

    解放后,该村的杂技力量成为濮阳杂技和河南杂技的人材基地。带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杂技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喜爱。轻蹬技、顶碗、飞叉等节目参加国家、省区比赛均获好评。其中《双层晃板》获河南省第一届杂技比赛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铜奖及日本杂技研究会特别奖,1987年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节中获银奖。1989年7月作为中国杂技团在巴黎艺术节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2002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上《女子排椅》获金奖,《晃梯》获银奖。据统计,东北庄籍的演员,近10年中捧回国家级、世界级的各种杂技奖杯(牌)达37个。

    二、我国两大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和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我国两大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以“吴桥”命名的国家级国际性艺术盛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吴桥杂技节创办于1987年,1999年第七届起与文化部共同主办,每两年一届。时间为每个举办年的10月底至11月初,地点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历经20年发展积累,吴桥杂技节以其高定位、高起点、高品位,逐步造就了无可争议的国际国内地位,成为河北唯一冠以“国际”名称的标志性文化节庆品牌,成为中国杂技艺术领域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国家级国际性杂技艺术节。

    杂技艺术节期间主要有国际杂技比赛、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国际马戏论坛、杂技艺术交流、参观杂技之乡、杂技图片展览、国际杂技商演洽谈等。至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节目参加了比赛演出,体现了国际杂坛的领先水平,代表了世界杂技最新成果,引领了国际杂技发展方向,给杂技节增添了无限精彩和超凡魅力。世界各大杂技赛场的负责人、各杂技强国的着名团体和国际杂技名流也都曾亲临赛场参赛交流、观摩指导。他们对东方杂技大赛场的节目质量、运作水平和国际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极高评价,被盛誉为“东方杂技大赛场”,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法国巴黎国际杂技节成为世界最着名的三大杂技赛场。比赛所设的最高奖——金狮奖已成为国际杂技艺术家们热切追逐和最为向往的奖项。

    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

    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创办于1992年,由文化部外联局、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武汉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该节每两年举办一届,举办地固定为湖北省武汉市。杂技比赛以公开演出的形式进行,参赛节目包括舞台杂技、空中杂技、魔术、滑稽、驯兽等。比赛设有黄鹤金、银、铜奖,芳草(少年)金、银、铜奖,并颁发奖金。此外,艺术节还设有荣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已形成一套与世界其它赛场基本一致的比赛规则和评奖办法。

    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法国巴黎国际杂技节和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齐名的四大国际杂技节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