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一起回眸汉室基业-政治腐朽——大汉退出历史舞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虽然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国家稳定和百姓安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惜,章帝之后的皇帝多昏庸懦弱,以致外戚、宦官把持朝政,朝廷混乱不堪,统治腐朽黑暗,百姓苦不堪言。黄巾起义爆发,军阀割据自立,在军阀混战中,东汉王朝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党锢之祸,抨击宦官

    外戚、宦官干政

    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成为汉王朝政治一大恶毒。外戚、宦官交替乱政始于和帝。

    光武帝刘秀统治时,鉴于王莽代汉的教训,不让外戚干预政事,明帝令外戚阴、邓等家互相纠察;梁松、窦穆虽娶了公主,但是都由于请托郡县、干乱政事而受到屠戮。章帝后兄窦宪以贱价强买明帝女沁水公主园田,章帝切责窦宪,还说:“国家弃宪如孤鹐腐鼠耳!”对于宗室诸王,光武帝申明旧制“阿附藩王之法”,不让他们蓄养羽翼。建武二十八年(52年),光武帝命郡县收捕诸王宾客,牵连而死的千数。明帝兄弟楚王英被告结交方士,作符瑞图书,楚王被迫自杀。永平十四年(71年),明帝又穷治楚王之狱,被株连而致死或徙的外戚、诸侯、豪强、官吏达千数,系狱的还有数千人。

    汉章帝以前,皇帝还能掌握自己的权力,外戚、宦官不能干预政治。

    章帝以后,皇帝多幼年即位,“主少国疑”,而由皇太后临朝称制。太后执政,往往依靠娘家人,于是外戚便粉墨登场,挟持幼帝,执掌朝政,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皇帝长大后,不甘心当傀儡,于是就与外戚发生种种矛盾。皇帝要夺回皇权,往往依靠自己身边的宦官。有的宦官帮助皇帝夺 取权力后,又把权力掌握在手中不肯放,从而又形成宦官擅权的局面。皇帝死后,另一外戚集团又拥立幼帝,皇帝长大时又依靠宦官夺权。如此往复循环,导致了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混乱局面。

    88年,汉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即位。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母舅窦宪总揽朝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氏外戚集团得势,其子弟亲戚骄纵不法,胡作非为。特别是在窦宪击破北匈奴后,窦氏更是势焰熏天,刘家朝廷实际成了窦氏天下。92年,汉和帝在宦官郑众等的帮助下,消灭了窦氏势力。郑众因功封侯,参与政事,从此宦官势力开始抬头。

    105年,和帝死,邓皇后废和帝长子,立出生仅百日的婴儿为帝,即殇帝,临朝称制,把持政权。不久殇帝死,邓太后又立13岁的刘祜,即安帝,由其兄邓骘辅政。邓太后吸取窦氏失败的教训,抑制其子弟的权力,更多地依靠宦官控制政权。安帝亲政后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了邓氏势力。由国舅阎显和帝舅耿宝并为校卿,典掌禁兵,宦官李闰等掌机要,形成外戚、宦官共同把持朝政的局面。外戚、宦官狼狈为奸,政治败坏,百姓深受其害。125年,安帝死后,阎显恃其妹为皇太后,独揽朝政,排斥宦官。不久,宦官孙程等得势,设法消灭了阎氏势力,迎立被废的皇太子刘保为顺帝。顺帝即位年仅11岁,其生母李氏,先前已被阎氏所害。所以顺帝即位之初,没有外戚控制朝权,而宦官因拥立有功被封侯,势力大长。顺帝长大后对居功自傲的宦官给予严厉打击,所以宦官在顺帝朝未酿成大害。

    135年梁商为大将军,朝政逐渐为梁氏外戚集团把持,梁商死后,其子梁冀继任大将军,外戚专权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44年,顺帝死,梁太后抱着他2岁的儿子置之宝座之上,是为冲帝。冲帝在位1年,夭死。为了把持朝政,梁太后与梁冀会商后,又从皇族中选定一个8岁的孩子,作 为政权的象征,是为质帝。但是质帝幼而聪明,他在8岁的时候,便认识到梁冀是一个“跋扈将军”,他不愿做傀儡,所以不到一年,遂被“跋扈将军”毒死。接着而来的,就是15岁的桓帝。

    桓帝即位以后第一道诏令,便是大封外戚。他增加梁冀的封邑13000户;又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倍于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皆为万户侯。隔了3年,再增封梁冀1万户,合以前所封,共为3万户。并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加赐赤绂,和长公主同等待遇。第二年,又增梁冀之封为四县,赏赐梁冀金钱、奴婢、彩帛、车马、衣服和甲第,并且特许梁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不与三公站在同一席上,10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从此以后,事无大小,都要经过梁冀决定,才能执行。不但文武百官的升迁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就是皇帝的近侍,也都由梁冀派遣,皇帝的一举一动,都要报告梁冀。又隔了两年,梁冀的孙子和侄孙也封了侯。总计“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在位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官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外戚的权势高涨,宦官的威风就相形见绌,因而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到延熹二年,梁太后死,裙带断,便决裂了。当时皇帝与宦官同盟,发动了政变,把梁氏一门不分长少,都斩尽杀绝。但是从外戚手中接受政权的,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当时主谋诛梁冀的宦官中常侍单超、徐璜、具瑗、左倌、唐衡五人,同日封侯,世称之日五侯。又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亦封为乡侯。此外,以冒诛梁冀之功而封侯者,尚有侯览。宦官登台以后,其威风亦不减外戚。单超之丧,皇帝除追封为车骑将军,又赐东园秘器,棺中玉具,赠 侯,将军印绶,赐国葬。葬后,又派王营骑士、将军、侍御史护丧。从此以后,四侯骄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

    167年,桓帝死,12岁的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其父窦武以大将军辅政。窦武欲尽诛宦官,因事不密,结果反遭其害,太后被囚,窦武被杀。宦官从此独霸朝政,成为皇帝的衣食父母,为所欲为,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

    清议和党锢

    在宦官、外戚的反复争斗中,另有一种政治力量在崛起。这就是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东汉时期,士人通过察举、征辟出仕。郡国察举时,“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这在明帝时已是如此。征辟的情形也是一样。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门生、故吏为了利禄,不惜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主、府主,甚至“怀丈夫之容而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赂,以自固结”。举主、府主死后,门生、故吏服三年之丧。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因而也增加了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他们的弟子动辄数百人甚至数千人。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例如世传《尚书》之学的弘农杨氏,自杨震以后,四世皆为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自袁安以后,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他们由于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善于清议的人,被视为天下名士,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乡间舆论,进而影响到士大夫的仕途进退。郭泰就是这样一个名士,据谢承云“泰之所名,人品乃定,先言后验,众皆服之”。汝南名士许劭与从兄许靖,“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大官僚和门阀大族为了操纵选举,进退人物,对于这种清议也大肆提倡。在当时政治极端腐败的情况下,这种清议在士大夫中间,多少起着一些激浊扬清的作用。

    士大夫评议汉朝政,矛头往往直指宦官,因此宦官对之恨之入骨。党锢事件可以说是东汉时期反宦官斗争的一个高潮。

    安帝、顺帝相继扩充太学,笼络儒生,顺帝时太学生多至3万余人。

    太学生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太学成为清议的中心。太学生为安帝以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震动,深感东汉王朝有崩溃的危险。他们认为宦官外戚的黑暗统治是引起农民起义,导致东汉衰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外戚特别是当权的宦官,挽救东汉统治。

    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奏劾贪污的守令,打击横行州郡的宦官党羽,被桓帝罚往左校服劳役。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表示愿意代替朱穆服刑劳作,因此桓帝不得不赦免朱穆。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规得罪宦官,论输左校,太学生张凤等300余人,跟大官僚一起诣阙陈诉,使皇甫规获得赦免。官僚、太学生的这些活动,对当政的宦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太学诸生,特别尊崇李膺、陈蕃、王畅等人,太学中流行着对他们的评语:“天下模楷李元礼(膺),不畏强御陈仲举(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畅)。”李膺的名望最高,士人与他交游,被誉为“登龙门”,可以 身价十倍。李膺为司隶校尉时,惩办不法宦官,宦官们小心谨慎,连休假日也不敢走出宫门。延熹九年,李膺杀术士张成,张成生前与宦官关系密切,所以他的弟子牢修诬告李膺与太学生及诸郡生徒结为朋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在宦官怂恿下,桓帝收系李膺,并下令郡国大捕“党人”,词语相及,共200多名。第二年,李膺及其他党人被赦归田里,禁锢终身,这就是有名的“党锢之锅”事件。

    “党锢之祸”发生后,士大夫闻风而动。他们把那些不畏宦官势力,正直的士大夫,分别加上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美称,清议的浪潮更为高涨。度辽将军皇甫规没有被当作名士列入党锢,甚至自陈与党人关系,请求连坐。

    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名士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窦太后之父)共同执政。他们起用李膺和被禁锢的其他名士,并密谋诛杀宦官。

    宦官矫诏捕窦武等人,双方陈兵对阵,结果陈蕃、窦武皆死,他们的宗室宾客姻属都被收杀,门生、故吏免官禁锢。建宁二年(169年),曾经打击过宦官势力的张俭被诬告“共为部党,图危社稷”,受到追捕,党人横死狱中的共百余人,被牵连而死、徙、废、禁的又六七百人。熹平五年(176年),州郡受命禁锢党人的门生、故吏和父子兄弟。直到黄巾起义发生后,党人才被赦免。

    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的反宦官斗争,在当时虽具有一定的正义性,但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东汉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农民起义爆发,被禁锢的党人获得赦免,他们立刻同当权的宦官联合,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农民起义被镇压下去后,官僚士大夫与门阀大族重整旗鼓,发动了对宦官的最后一击,终于彻底消灭了东汉盘根错节的宦官势力。

    名家回眸

    宦官弄权从和帝时就开始了,慢慢地他们越发猖狂。尤其是到了桓帝、灵帝时,宦官总揽了朝政,他们以权谋私,戕害大臣,胡作非为,酿成了两次迫害儒生的“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后,宦官的权力更是达到了顶峰,他们横行乡里,鱼肉百姓,导致整个东汉政治更加黑暗。

    黄巾大起义

    东汉时期,民间流传一个称为“太平道”的道教支派。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太平道。张角一边到处为人医病,一边传播太平道,蓄养弟子。经过10余年的积累,已经拥有来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数10万徒众,其中不乏豪强及朝廷宦官、宿卫人员。张角决定利用太平道,秘密组织一场全国性的大起义。他将徒众分为36方,也就是36个部。大方统众万余人,小方统众六七千,每方都置有首领。

    张角令弟子们四处传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民谣,在各地进行动员。派出大方首领马元义先召集荆、扬地区信众数万人到邺(今河北临漳),与冀州道徒会合,约期在邺城(今河南东北)起事。又派马元义来往于京师洛阳,联络中常侍封谓、徐奉等人为内应,约定次年,也就是中平元年(184年)农历三月五日内外同时起义。

    不料,起事之前,张角弟子唐周叛变,向朝廷告密,正在洛阳的大方首领马元义被捕,车裂而死。与太平道有联系的官兵、百姓千余人遭捕 杀。朝廷还下令冀州追捕张角,张角被迫提前起义。

    中平元年(184年)农历二月,张角所属36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群众头裹黄巾作为标志,人称“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起义军声势浩大,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旬月之间,天下四处响应,京师震动。

    农历三月,汉灵帝急忙召群臣商量对策,北地太守皇甫嵩奏请解除党人之禁,笼络人心。汉灵帝拿不定主意,咨询中常侍吕强,吕强也建议释放,减少积怨,防止其他党人与黄巾军联合。于是,下诏大赦党人,“党锢之祸”遂告结束。

    农历四月,郎中张钧上书,认为张角能聚众数十万人起义,根源在于宦官,建议斩十常侍之首,悬于京师南门之处,起义军就会自行散去。汉灵帝大怒,宦官是他的依靠,结果张钧被下狱处死。

    尔后,朝廷以皇后的哥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屯于洛阳都亭,增修兵械,又在洛阳周围幽谷(今河南灵宝东北)、太谷(今河南洛阳东南大谷口)、广成(今河南汝州西)、伊阙(今河南洛阳南伊阙山)、铴辕(今河南偃师东南辕山上)、旋门(今河南荥阳西汜水镇西南)、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小平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为古代黄河重要渡口)等八关设置都尉各一人,率兵扞卫京师洛阳。

    这时,黄巾军主要活动于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南阳(今河南南阳)、颍川(今河南禹州)等三个地区。朝廷派遣北中郎将卢植率军攻打冀州地区张角所部黄巾军;命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俊、骑都尉曹操率兵4万剿颍川郡(今河南禹县)黄巾军。

    卢植率军连破张角,斩首万余级。张角退至广宗(今河北威县东)。

    卢植准备围攻广宗,汉灵帝派宦官左丰至冀州视察。由于卢植不肯贿赂左 丰,左丰回京师后诬告卢植作战不力。汉灵帝将卢植征还京师治罪,改命中郎将董卓进攻广宗。

    农历五月,皇甫嵩、朱俊、曹操合兵大破颍川黄巾军,斩首数万级,皇甫嵩以功封都乡侯,曹操迁济南相。朝廷继续向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北)、陈国(今河南淮阳)进军,大败黄巾军。朱俊以功迁镇贼中郎将。

    农历八月,皇甫嵩在苍亭(今山东阳谷北)大破东郡黄巾军,斩首7000余级;农历十一月,皇甫嵩乘胜进击,与巨鹿太守郭典大破张角弟张宝军于下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张宝战死;同月,朱俊攻破宛城,杀黄巾军万余人,南阳平定。至此,黄巾起义在坚持了9个月的斗争后,主力被全部消灭,起义失败。但是,黄巾军余部在各地仍然活跃,各地并不平静。

    听说黄巾军主力被剿灭,汉灵帝大为振奋,以为危机解除,于是继续大肆搜刮、暴敛天下。

    中平二年(185年)农历二月,京师洛阳发生火灾,南宫被毁。宦官中常侍张让、赵忠等劝汉灵帝税田亩以修宫室、铸铜人。于是,汉灵帝诏令天下,除正常租赋之外,征收天下田亩税十钱,作为“修宫钱”。又诏令州郡,将材木文石运送京师。宦官、刺史、太守都从中谋私利,复增私调。此外,又规定百官升迁要纳“助军钱”;郡国贡献赋税,要交纳“导行钱”等。繁多的搜刮名目,最终都落到百姓头上,百姓因此怨声四起。

    一时间,农民起义再度蜂起,黄巾军余部在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南北部)众至十余万人;中原地区有山、黄龙等义军数十股;复起的青州黄巾军众逾百万;冀州黑山军众至百万;黄巾余党郭太等复起于西河白波军,有众十余万。义军攻打郡县,诛杀官吏,声势浩大,此起彼伏,形成燎原之势。

    中平四年(187年)农历八月,多年修好的南匈奴也开始反汉。

    为了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中平五年(l88年)农历三月,汉灵帝在太常刘焉的建议下,改刺史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选派列卿、尚书出任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史本为监察官,经此一改,职位甚重。从此以后,州牧各据一方,形同割据政权,为最终进入东汉末期诸侯割据的军阀时代埋下了伏笔。

    名家回眸

    朝廷的腐败黑暗、地主豪强的盘剥压迫使当时的人民苦不堪言,再加上灾害频繁发生,以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烧毁府衙,杀掉贪官,铲除强权势力,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虽然他们最终被镇压了下去,但是在他们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谁也无力挽回它灭亡的命运了。

    董卓乱权,汉朝名存实亡

    汉灵帝刘宏去世前,想让皇子刘协即位,临死将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刘协是刘宏与王美人所生。光和四年(181年),王美人生下刘协后,就被何皇后毒杀。汉灵帝为此大怒,要废掉何皇后,何皇后重金买通宦官为她说情,才没有废黜她。汉灵帝怕何皇后加害刘协,就将刘协交给母亲董太后抚养。

    14岁的刘辩即位后,其生母何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何太后 以其兄大将军何进与太傅袁隗共参录尚书事,执掌朝政。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为陈留王。新皇帝即位后,宦官蹇硕仍想立刘协为帝,打算诛杀何进。中常侍赵胜素亲何氏,将此事告知何进。于是,何进诛杀蹇硕,将其所统禁兵悉归于己,由此取得西园八校尉的指挥权。接着,何太后令何进将董太后之弟骠骑将军董重下狱。董重自杀,董太后忧惧而死。

    这时,袁隗的侄子中军校尉袁绍,嫉恨宦官专权,写信给何进,建议诛除所有宦官。何进打算接受袁绍的建议,诛除宦官,但是何太后反对,认为宦官统领禁省是汉朝制度。何进又没了主意。袁绍又建议何进,召州郡兵马入京,胁迫太后,逼她答应诛除宦官。

    中平六年(189年)农历七月,何进密召邰乡侯董卓带兵入京。因为当时地方诸将中,只有董卓曾经上书朝廷明确表示要诛杀宦官。何进的决定遭到主簿陈琳、侍御史郑泰、尚书卢植等人的反对。群臣认为,何进身居要职,手握重兵,要诛杀宦官,只要当机立断即可,不需要召外兵进京,董卓进京必为祸乱。但是,何进不听。

    农历八月,董卓还未进京,何进欲诛诸宦官之事已经被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知道。宦官们决定先发制人,矫何太后诏召何进入宫,将其一剑刺死。何进的部下吴匡、张璋在宫门外闻听何进被杀,遂与虎贲中郎将袁术一起攻打宫门,又纵火烧南宫宫门。袁绍也引兵入宫,杀宦官赵忠等。

    张让、段珪等劫持汉少帝刘辩、何太后及陈留王刘协仓皇出逃。

    袁绍随即下令关闭宫门,大杀宦官,不论年纪大小,被杀的宦官有2000多人。东汉以来猖獗近百年的宦官集团遂告覆灭。张让、段珪劫持汉少帝等逃至小平津。尚书卢植等连夜追赶,张让见情况不妙,在河南中部掾闵贡逼迫下,投河自尽。

    与此同时,董卓在进京的路上,远见洛阳火起,便催兵疾进。得知汉 少帝在北芒山(今河南洛阳北)之后,便带兵前去迎接,汉少帝随之回宫,一场皇宫内乱暂告平息。

    董卓是陇西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人,父亲董君雅是颍川轮氏县尉。延熹四年(161年)董卓从军,因有军事才干,被中郎将张奂调至军中任行军司马,随张奂征讨羌族叛乱。战后,董卓“拜郎中,赐缣九千匹”。此后,历任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等职,又因数次参与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升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镇压黄巾起义时,董卓因无功被免官。中平二年(185年)董卓复出,任中郎将,征讨金城人边章、韩遂,全师回还,被封为邰乡侯,食邑千户,驻兵西凉。

    这次董卓只带了3000多士兵进京。为了镇服朝廷百官、掌控全局,董卓经常在晚上把军队秘密派出城,第二天再大张旗鼓地回来,给人造成他有新兵不断进城的假象。同时,董卓将何进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所统部众皆据为己有,又诱使执金吾丁原的部将吕布杀死丁原归附于己。这样,董卓就在军事上控制了局势。

    随后,董卓逼迫朝廷罢免司空刘弘,自为司空。189年农历九月,董卓会集群臣,废汉少帝,改立8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袁绍不同意,被赶出京师。百官摄于董卓的淫威,悲切惶恐,无人敢言。汉少帝刘辩被废为弘农王。董卓开始专制朝政。次年,刘辩饮药自杀,董卓鸩杀何太后。

    农历十一月,董卓自称相国,跃居三公之首,并享有“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汉献帝刘协只是个傀儡皇帝。

    董卓在京师纵兵剽掠财物、妇女,残害百姓,无恶不作,京师人人自危。董卓还无所顾忌地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员: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地位与皇家公主相当;升弟弟董曼为左将军,封雩侯;封年幼的孙女为渭 阳君。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董卓征辟名士,拉拢士人为己所用。董卓试图拉拢典军校尉曹操,升其为骁骑将尉。曹操企图谋刺董卓,事未成便隐姓埋名,连夜逃出京师,回奔家乡。董卓大怒,下令各州郡缉拿曹操。

    中平六年(189年)年底,曹操逃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利用家财和同乡豪强卫兹的资助,组织起一支5000人的军队,起兵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古函谷关以东地区,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诸州郡牧守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共推勃海郡(今河北南皮东北)太守袁绍为盟主。

    农历二月,董卓见关东军气势甚盛,对洛阳形成威胁,便不顾朝臣们的反对,放火烧毁洛阳的宫殿、官府和民房,裹挟数百万百姓,强行迁都至长安。在迁都之前,董卓大杀袁绍家族。同时,董卓在自己的封地修筑了深沟高垒的坞堡,明目张胆地称之为“万岁坞”,还规定官员经过其封地时,都必须下马行大礼。

    不久,关东军内部发生火并,各引兵散去。东汉进入军阀混战、诸侯割据的时代。

    名家回眸

    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同样也出奸雄。不管怎样,在乱世之中,各种各样的人都会粉墨登场,追名逐利。在混乱不堪的东汉末年,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人——董卓,他狡诈凶残,霸道蛮横,残害百姓,滥杀无辜,无视皇权,对皇帝随意废除。他的行为受到了天下人的一致谴责,最终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献帝让位,东汉彻底灭亡

    初平三年(192年)农历四月,司徒王允与吕布等人密谋,将军阀董卓杀死。董卓死后,王允录尚书事,吕布升为奋威将军,共同主持朝政,但两人无力维持关中的政局。王允被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杀死,吕布逃走,朝政落入小军阀李傕、郭汜之手。

    兴平二年(195年)年初,李傕、郭汜反目,相互攻打。他们又纵兵抄掠宫中,劫取御府金帛、乘舆、车服等器物,随后放火焚烧宫殿、官府、民房。

    农历七月,郭汜、杨奉等掠得汉献帝,东归洛阳。农历十二月,李傕又将汉献帝迎至其营。此时,双方攻打数月,死了1万多人。随后,杨奉、董承等出兵击败李傕,护驾回返洛阳。到大阳(今山西平陆西南)时,河内太守张杨派数千人背负粮米前来进献。至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时,河东太守王邑奉献绵帛。汉献帝拜张杨为安国将军,胡才为征东将军,封王邑为列侯。

    建安元年(196年)农历七月,汉献帝在杨奉、韩暹等人护送下,终于回到洛阳。此时的洛阳,经过董卓之乱后,已成废墟,汉献帝居于新修的南宫杨安殿,百官皆无住所,“披荆棘,依墙壁间”。这时,各州郡都陷入军阀混战之中,没人贡奉朝廷,洛阳粮荒,群臣饥乏,处境十分狼狈。

    这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力劝其迎献帝于邺(冀州州治,今河北临漳西南),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但是,另一位谋士郭图和大将淳于琼则不同意,认为皇帝在身边,行动会受牵制。袁绍最终接受了郭图的看法,未迎纳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攻下许县(今河南许昌),派遣大将曹洪至洛阳迎接献帝,被董承阻拦未能如愿。此时,献帝身边的大臣杨奉、韩暹、董承等人不和。议郎董昭心向曹操,认为曹操是天下英雄,于是假作曹操写信给杨奉,说曹操愿为杨奉外援,并说杨奉有兵,曹操有粮,正好互通有无。此时,杨奉、韩暹、董承三人中,杨奉兵马最强,只是缺少外援。在看了曹操的信之后,杨奉大喜,遂劝诸将共同上表封曹操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不久,董承因韩暹、张杨等居功自傲胡作非为,也暗中召曹操入朝,以制韩暹等人。

    于是,农历八月,曹操带兵进入洛阳,朝见汉献帝。汉献帝遂以曹操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假节钺,初执朝政。

    曹操入朝是为了控制全局,将汉献帝控制在手。因此,入朝执政不久,曹操就将首都迁至自己的地盘许县。曹操以亲信充任皇宫宿卫士,又以亲信谋士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曹操出征时,便由荀彧管理朝政。从此,曹操开始专断朝政,权归曹氏,汉献帝只是个傀儡,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但是,献帝并不甘心受制于人,一些大臣也不满曹操独擅朝政。建安四年(199年),献帝下密诏,策划杀掉曹操。车骑将军董承受诏,与左将军刘备、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等人密谋。200年(建安五年)正月,密谋败露,曹操将董承等人三族诛杀。董承的女儿董贵人时有身孕,献帝请求曹操免其一死,曹操不答应。只有刘备在此之前被曹操派出拦击袁术,并乘机占据徐州(时治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不 回,得免于难。

    事后,曹操加强了对献帝的控制,献帝的日子过得越发难堪了。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将自己的女儿立为汉献帝刘协的皇后。

    第二年,曹操晋爵为魏王,后设天子旌旗,为魏国代汉奠定了基础。220年(延康元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任魏王。农历十月,曹丕逼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成为天子,建立了魏政权。走过195年,历经12帝的东汉王朝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名家回眸

    董卓被杀后,汉献帝带领大臣回到洛阳,但洛阳在董卓的浩劫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此时汉献帝非常狼狈,堂堂的大汉天子竟然连皇宫都没有,甚至连吃饭都是个问题。而各地方军阀都忙于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无暇顾及他这个皇帝。这时,曹操出现了,他恭恭敬敬地把献帝迎到许昌,人们以为他要帮献帝重振汉室,但他却以振兴汉室的名义开始创建自己的霸业,最终为其子曹丕创下了大魏江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