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前革命-增强体质,不给癌症可乘之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都有癌基因,但为什么有人得了癌症,有人却安然无恙?其实,这和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体质好的人,身体里的正气能战胜邪气,疾病就很难有立足之地;反之,邪气的力量压过正气时,癌基因突变成癌的几率就大得多,所以防癌就要增强体质。

    体质分阴阳,防癌需注意

    一个健康的人,体质应该是阴阳平衡的,处于不偏不倚的状态。当然这种人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人的体质属于偏阴、偏阳的,这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体质进行适当的调养。《黄帝内经》把人分为阳人和阴人。所谓阳人就是偏阳性体质的人,一般来说,这种人具有四个特点:

    1.偏动。偏阳体质人饭量大,形体却较瘦,精力旺盛,多动少静。

    2.偏燥。内火重,爱发脾气,自制力比较差。另外皮肤干燥,水泽度不够,总觉得皮肤缺水也是偏阳体质人的一个主要表现。

    3.偏热。这类人的体温偏高,怕热,喜欢喝冷水。

    4.偏亢奋。此类人对事情充满了热情,但由于阳气偏亢,易急躁,爱上火,另外还容易大便干燥、头晕、失眠等。

    阴人就是偏阴性体质的人。这类人性格内向,喜静少动,精力不如偏阳体质人旺盛。另外,这类人脸色苍白,畏寒怕冷,手脚冰凉,食量小但很容易发胖。

    判断自己属于何种体质,除了上面的方法,还可以从胖瘦、地域来判断。简单地说,偏胖的人偏阴、偏虚。俗话说“胖人多湿多痰”,湿、痰都属于阴,胖人多湿多痰是阴盛的表现。与之相反,偏瘦的人偏阳,俗话说“瘦人多火”,火属阳,所以瘦人很怕热。从地域看,南方属火,天气比北方热,导致人的体质也多偏阳、偏热。北方属水,天气寒冷,所以北方人的体质多偏阴。当然我们说的只是一个整体的情况,并不是南方人就属于偏阳体质,北方人就属于偏阴体质,这要具体分析,综合考虑。

    知道了自己属于哪种体质,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下面是一些具体方案,我们可以参考参考。

    1.偏阳体质人的调养方案

    这类人要注意三点:首先,在精神方面,以静阳为主。由于这类人好动,所以要把动压抑下来,就要心态平和,重点在抑阳,把阳性的东西去掉一些,然后阴性的东西可以往上拔。

    其次,在形体运动方面不要做太剧烈的活动,要做静功,做慢运动。比如静坐,呼吸的时候要深、细、匀、长,都要以慢为主。静坐内丹功主张打开小周天(任脉、督脉上会于百会,下交于合阴,连成一个圆周,称为“小同天”):第一步叫炼精化气,第二步叫炼气化神,第三步叫炼神还虚。无论是偏阳还是偏阴的人都可以练,但是偏阳性体质的人,更要注重炼精化气——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慢慢地温暖;随着下丹田的呼吸,气微微地开始隆起,腹部隆起、收缩、隆起、收缩;然后慢慢减缓,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变成一种自然呼吸。总之,以虚静、缓慢为主。

    最后,在饮食方面,偏阳性体质的人,要多吃一些偏阴凉性的食物,如苦菜、白菜、黄花菜、冬瓜、紫菜、海带等。偏阳内热体质的人,往往阴虚,一般要吃一些补阴的食物。

    2.偏阴体质人的调养方案

    这类人同样也从三个方面来养生。

    第一,因为其精神、情志、性格往往是以静为主,所以精神上的调养侧重于让他活跃,情趣饱满,昂扬向上。

    第二,形体锻炼方面,要做一些以动功为主的养生运动。比如跑步,但注意不要剧烈地跑,跑到微微出汗就可以,若是跑到喘不过气来,氧气供应不足,做无氧运动就不好。当然,运动量也是因人而异,如果体质是偏阴性强一些,其在五行里属水,则运动也可以加剧些。

    第三,饮食方面,要注意吃一些偏阳性的食物。这类食物有热性食物,如辣椒、花椒、香菜、羊肉、狗肉等还有温性食物,如南瓜、大葱、大蒜、韭菜、桂圆、橙子等。

    强身健体要顺四时而养

    古人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所以,要想强身健体,抵制癌症入侵,就要随着四季的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1.春季养生注意事项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这时候邪气最容易从头部入侵人体。所以我们要保养好头部,防止疾病入侵人体。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双手十指自然屈指并拢;用指端自前向后、自中绕至两侧,对整个发际较有力地划摩数次;再用十指依前顺序较有力地一点一点地按压数遍;然后用十指依前顺序做短距离往返搔抓数遍;最后用十指依前顺序轻缓按摩数遍,每2~3小时一次。

    春天气温升高,人体的气血也从内脏向外走,毛孔由闭合到开放,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否则,正准备张开的毛孔,会被你这一冻给闭合回去,不利于气血的生发。

    另外,春季与肝脏相对应,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所以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有些人在春季容易抽筋、腹泻,这是肝旺脾虚。五行中肝属木,脾属土,二者是相克的关系。肝气过旺,气血过多地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相对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运送血液灌溉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运血无力,造成以上诸般症状。这时,可食用红枣、山药薏米粥等以健脾养血,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

    春困秋乏,渐暖的天气会让人的血液流向皮肤,而脑部的供血量减少,人自然会困倦,所以在春季要早睡早起,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此外,还要注意放松形体,多穿宽松的衣服,头发也不能老扎着,要散开来。

    2.夏季养生注意事项

    夏天的时候,人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相对不足,所以遇到事情就容易生气发火。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夏天的时候,本来你的气血都在外面了,你再一发脾气,血压就上来了,心脏也罢工了,哪里还能健康?

    另外,夏季饮食要清淡,这是因为气血跑到了外面,体内的阳气也跟着出来了,里面的阳气不足,没有动力消化过多、过油腻的食物,所以夏季饮食要以清淡为主。

    以前人们都喜欢住四合院、住平房,这可以接地气。然而,现在人们住在高楼大厦里,不接地气不说,还没了四时的温差概念,一天到晚吹空调。现在不少人在夏天有浑身不舒服的感觉,睡一觉起来胳膊腿都疼,这就是因为经常待在空调环境里的缘故。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上班,办公室开空调;下班,家里开空调;坐车或者自己开车,车里还有空调。过去有句老话叫“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迟早要坐病”,因此,建议大家该热的时候就要热着过,尽量少开空调,实在热得不行,要开空调的时候,就别怕费电,多少开点窗户。

    3.秋季养生注意事项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开始储备能量的季节。这时气温下降,地气内敛,人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

    以前北方有个传统:秋风起就吃涮羊肉。为什么呢?因为羊肉是温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到了秋冬时节,由于人的气血都到里面去了,吃一点羊肉、牛肉这些滋补的东西,就能够充分运化,转化成你需要的气血,为冬天的收藏做准备。所以在秋天的时候,吃一些滋补性强的东西是有益的。

    另外,有些人每逢秋天就开始出现肩背部疾病,这就是邪气入侵的缘故。对此,你可以把手心贴在缺盆穴(人吸气时两肩的锁骨处会形成一个窝,这个窝的中间就是缺盆穴),轻轻地蠕动,慢慢地提捏,提捏的劲道采取“落雁劲”,就好像是大雁落沙滩那样,看似轻柔,但内带劲力。没事的时候多做做就可缓解肩膀疼痛。

    4.冬季养生注意事项

    冬天,人体的阳气潜藏于内,由于阳气的闭藏,人体新陈代谢水平相应降低。因而需要生命的原动力“肾”来发挥作用,以保证生命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人体能量和热量的来源于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火力”,火力旺说明肾脏机能强,生命力也强,反之,生命力就弱。冬天,肾脏机能正常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将会导致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防寒养肾。

    当然,防寒一定要适度,不可太过。冬天的时候,由于人的气血是闭藏的,如果通过外界的人为条件把屋子和身体捂得太热了,本来应该闭藏的气血就会向外耗散,气血都耗散出去了,人就会生病,在《黄帝内经》里这叫“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所以,冬天保暖把握好尺度,开空调时,要注意把温度控制在20度左右,不能太高。

    另外,冬季疾病容易从四肢,尤其是双腿入侵人体,这点上了岁数的人可能体会更深。天气冷了,腿就觉得不舒服,伸展不开,遇到潮湿的天气,腿还疼。所以,冬季我们除了要给双腿保暖外,还要经常拍打、活动双腿。

    此外,到冬天的时候,大雪封山,气血也都到里面去了,这时正好是补养的好时节,所以我们要多吃些牛羊肉、木耳、黑豆之类的食品。

    保养五脏,让我们的身体固若金汤

    五脏是生命的根基,是健康体魄的保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五脏的保养对防癌健体是非常重要的。

    1.五脏之心的养护

    心主神明,主血脉。神明就是精神意识活动,血脉是血液和经脉。养心就要从两点入手:

    1)养神。道家里有句话“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这里的神就是由心来主管的,养神就要做到心气平和。《黄帝内经》里有个方法叫“精神内守”,方法很简单:按摩手心的劳宫穴与脚底的涌泉穴,每天临睡前进行,按摩到发热为止。

    2)养心气。心就像一个泵,把血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如果心气不足,那么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来输送血液,身体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人手指冰凉,指甲上的月牙白逐渐消失,这些都是心气不足的表现症状。养心气就要从饮食上下手,多吃桂圆、大枣、莲子、人参、黄芪等。

    另外,上午11点到下午1点这段时间,是心经当令,也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这个时候睡个午觉,就会在阴阳交接的时候保持住心气。有人说中午没有睡觉的习惯,也睡不着,睡不着闭一会儿眼睛也是好的。因为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扰乱天地阴阳的转换,最好还是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

    2.五脏之肝的养护

    肝主怒,主谋略,一个人怒气冲天,谋略、理智全没了,全靠情绪去做事,实际上就是肝功能失调的结果,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养肝就要保持情绪的稳定,遇事不要太激动,尤其不能动怒。

    肝的另一个功能是藏血。这里所谓的藏不仅仅是储藏,还有调控的意思,即肝可以根据身体活动的需要,决定输出血液的量。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有统领全局的功能,这也是肝被称为“将军之官”的一个重要原因。《黄帝内经》里说“卧则血归于肝”,人睡着的时候,体内的血就会归到肝里面去了,所以维护肝主藏血功能的正常运转就要注意休息。

    中医认为,人在晚上9点到11点就要上床睡觉了,凌晨1点至3点人应该处于熟睡状态。因为夜里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人体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循环过程,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如果11点之前你还不睡觉,过后再想睡反而精神起来,睡不着了。而凌晨1点到3点这段时间,是肝经当令,也就是肝的气血最旺的时候,这时人体内部阴气下降,阳气继续上升,我们的一切活动也应该配合这个过程,而不要违逆它。

    虽然睡觉养肝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是对于很多经常应酬的人来说,凌晨一两点钟可能正在兴头上,一笔生意就要谈成了,精神正处于兴奋状态,根本不可能睡觉。其实,这是非常伤肝的,现在有很多得乙肝、脂肪肝的人,就是不注意养肝造成的。

    肝主目,肝血足则眼睛明亮,视物清楚,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看不清东西。养肝血就要注意饮食,多吃枸杞、当归、动物肝脏等食物。

    3.五脏之脾的养护

    养脾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吃好睡好、多运动、少生气就没问题。

    怎样才算吃好呢?其实就是该吃饭的时候吃饭,不要饥一顿饱一顿,也不要暴饮暴食,该吃什么吃什么,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多喝粥,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盐,清淡饮食,等等。

    怎么算睡好呢?就是到时候就要睡觉,不要熬夜,10点之前最好上床睡觉,每天保证8小时的睡眠,睡到自然醒。多运动,但不是让你天天大量运动,只要散散步、打打太极就可以,也不要太刻意,收拾屋子也算运动,只要不老是躺着坐着就行。

    生气对一个人的伤害很大,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生气造成的,尤其是癌症。患有癌症的人大多脾气不好,爱急躁、爱生气,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生气,凡事心平气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没事了。

    4.五脏之肾的养护

    中医有“未有此身,先有两肾”的说法,肾是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髓是造血的。血液对于人体就如同汽油对于汽车,汽车离了汽油就跑不动,人体没了血液也就没了命。所以,保养肾脏是很重要的。

    平时多喝点骨头汤,最好是牛骨汤。熬汤时,要把骨头砸碎,然后加水文火熬煮。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有很强的补肾作用。

    肾主藏精,精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物质,养肾保精就要节欲,房事要有节制,不能过度,欲望也不能过多。

    肾主水,在自然界中,水多是寒凉的,所以肾是最怕受寒的。肾,俗称腰子,位于后腰两侧,有些人这个部位总是凉的,这是因为肾虚。养肾就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后腰两侧的保暖。

    另外,养肾还可以多搓搓腰,就是用两手搓后腰,每天早晚各一次。两手握拳,大拇指和食指组成的小圆圈叫拳眼,用拳眼分别对准后腰脊椎两侧肾脏的位置,然后一边水平地来回搓,一边把肾脏向中间挤压。搓的过程中能够给肾脏带去热量,提升肾阳,向中间挤压的过程能够提升两肾脏的能量,所以,你要一直搓到两侧肾区都感觉到热为止。

    5.五脏之肺的养护

    很多人都奇怪,为什么中医摸摸手把把脉就能看出你脏腑的情况,这是因为人体内有个肺经。肺在《黄帝内经》里被称为“相傅之官”,相当于一个王朝的宰相,可见其地位之重要。

    肺主气,司呼吸。肺是主管全身呼吸的器官,主全身之气,所以养肺就要调适呼吸,即采用腹式呼吸法。

    肺喜润而恶燥,因此平时,尤其是干燥的秋季要多吃些梨、莲藕、银耳、玉米等润肺除燥的食物。另外,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湿度,防止因干燥而伤肺。

    肺主悲,很多时候我们悲伤过度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就是太过悲伤使肺气受损了。反过来,肺气虚时,人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而肺气太盛时,人容易骄傲自大。所以说,过犹不及,凡事处于平衡时,才是最好的状态,身体也是一样,只有各个器官之间、器官内部平衡、和谐,身体才是舒适的,人也才是健康的。

    天天泡脚,好好养育我们的根

    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脚是人体健康的根基,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洗脚泡脚,中国民间就有“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的说法。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穴位,经常洗脚就可刺激足部的太冲、隐白、太溪、涌泉以及踝关节以下各穴位,从而起到滋补元气、壮腰强筋、调理脏腑、疏通经络,促进新陈代谢,防治各脏腑功能紊乱、消化不良、便秘、脱发落发、耳鸣耳聋、头昏眼花、牙齿松动、失眠、关节麻木等症的作用,以及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现代医学也已证实,脚的健康不仅关系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寿命有很大关系。因为脚掌有无数神经末梢,与大脑紧密相连,同时又密布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脏”之称。另外,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保温力差,且与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会引起上呼吸道局部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热水泡脚可以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并有益于大脑细胞增生,增强人的记忆力,同时,能使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泡脚很重要,不可糊弄了事。

    首先,泡脚时间要掌握好。一般人都会选择在临睡前泡脚,这样一是方便,二是利于睡眠。如果有充足的时间,特别是老人,可以在下午4~5点左右,也就是膀胱经和肾经气血最旺盛的时候泡脚,这时补肾的效果最好。每次泡脚一般以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泡完脚后要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最好是一边泡脚,一边喝温水或生姜红糖水,让身体内部多产热,通过出汗让寒湿及时排出体外。

    其次是泡脚水的温度。泡脚水的温度没有明确的界限,这要视人的承受能力而定。刚开始泡时温度可以低一些,然后再慢慢地增添热水,不断加温,泡到全身发热。

    最后是泡脚水的多少。很多人认为泡脚就是泡脚心,每次就放一点点水。其实泡脚时,女性水要淹到小腿三分之二处近三阴交穴,男性要到脚踝。

    有些人认为在泡脚的水中加点中药,效果会很好。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在泡脚的水中最好不要随便加东西,因为由于热力的作用,泡脚用的药物是很容易被吸收的。如果用药不慎,身体就会受到牵连。还有一点就是千万不能在泡脚的水中经常加盐,那样会伤肾,容易引起全身浮肿。不过脚气严重的人可以在泡脚的水中加入醋,能杀菌、止痒。能坚持长年用温水泡脚已经是非常好的保健方法了,没必要加各种中药。

    每天坚持泡脚,让经络畅通起来,再配合食疗补足气血,人就很少生病。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泡脚。健康的人是没有必要多泡脚的,洗洗就可以了,只有那些体质较差、经常出虚汗、爱生病的人才适合泡脚疗法。另外,糖尿病人也不适合泡脚,因为泡脚后会引起血糖升高。如果你家里有糖尿病患者,那一定要提醒他。

    摩腹、捏脊,有效增强体质

    一个人身体状况如何,是由体质决定的。体质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体质是父母赋予我们的,我们无法改变,后天体质却是由我们自己掌握的。

    《黄帝内经》里说,脾胃是后天之本。补益脾胃是改善体质的关键和前提,除了饮食外,摩腹和捏脊也可以增强脾胃功能。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巨著《千金要方》中说:“摩腹数百遍,可以无百病。”摩腹,实际上就是对肚脐的一种按摩。肚脐附近的丹田,是人体的发动机,是一身元气之本。经常按摩肚脐,能刺激肝肾经气,达到祛病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每次进食以后30分钟开始摩腹,顺时针进行;力量一定要轻柔,稍微带动皮肤就可以了;速度不要太快,每分钟30圈就可以了。如果腹泻,那么就要改变摩腹的方向,要做逆时针方向的按摩。

    《黄帝内经》里说,督脉是诸阳之会,人体阳气借此宣发,是元气的通道。我们常说“挺直你的脊梁”,就是因为那里最展现人的精气神,所以,打通督脉,可以增强体质,祛除许多疾病。怎么打通呢?捏脊就是其中之一。捏脊能很好地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特别是对胃肠功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可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但需要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帮助。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取俯卧位,然后让家庭成员用双手的拇指、中指和食指指腹,捏起你脊柱上面的皮肤,然后轻轻提起,从龟尾穴开始,边捻动边向上走,至大椎穴止。从下向上做,单方向进行,一般捏3~5遍,以皮肤微微发红为度。

    在给家庭成员捏脊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沿直线捏,不要歪斜。

    2.捏拿肌肤松紧要适宜。

    3.应避免肌肤从手指间滑脱。

    打通督脉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暖脊功,这其实是瑜伽的功法,这里借用一下。很简单,就是抱成团,在地上打滚。不是真的滚,而是脊椎受力,以头臀为两头,像小船似的两边摇,很有效,大家可以试试。在地板上做效果才好,在床上,特别是床垫上则没什么效果。

    免疫力就在一呼一吸间得到提升

    呼吸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事,人离不开呼吸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呼吸中的张弛之道。

    经常坐办公室的人一到下午通常会感觉头晕、乏力、嗜睡,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一上午的工作,劳累所致,其实这里面就有呼吸方式的原因。现代人基本都是用胸式呼吸法,每次的换气量都非常小,身体在正常的呼吸频率下根本吸收不到足够的氧气,体内的二氧化碳也不能完全排出,因此二氧化碳越积越多,氧气越来越少,无法满足大脑需求,人就会疲惫、嗜睡。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呼吸方式,在呼吸中又如何做到张弛有致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有意识地注意并调整呼吸。

    常见的呼吸方式主要有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我们常做的呼吸就是胸式呼吸,但是在胸式呼吸时只有肺的上半部肺泡在工作,占全肺4/5的中下肺叶的肺泡却在“休息”。这样长年累月地下去,中下肺叶得不到锻炼,长期废用,易使肺叶老化,进而引发疾病,所以胸式呼吸并不利于肺部的健康。

    腹式深呼吸可以弥补胸式呼吸的缺陷,是健肺的好方法。所谓腹式呼吸法是指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压缩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常做腹式深呼吸运动,可使机体获得充足的氧,也能满足大脑对氧的需求,使人精力充沛。腹式呼吸运动还对胃肠道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许多中老年人大腹便便,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使健康受到损害,缩短自己的寿命。坚持做腹式深呼吸,既可锻炼腹肌,消除堆积在腹部的脂肪,又能防范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在古人看来,一呼一吸6.4秒,这样才是人体经气与自然界阴阳气化相应的最佳节奏。而现在的人,呼吸速度比最佳节奏要快1倍,一呼一吸只需3.33秒,原因在于社会因素的重大影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紧迫感日甚,导致今人的呼吸节奏竟比古人快1倍。

    所以,现代人应该尽量减慢呼吸节奏与天地同步。要渐渐学习不在意呼吸本身,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下腹部,使腹部随着呼吸的进行隆起和收缩。呼气的时候腹部隆起到顶点,吸气时也收缩到极点,这样自然就会把呼吸放慢。起落一开始要用点力。这样的慢呼吸每天至少要做两遍,每遍60次,开始会有点不习惯,经常练习就会变成一种很自然的呼吸方式。

    慢呼吸时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要放慢;匀,要匀称,出气呼气要均匀;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

    慢呼吸时还要讲究“吸入一大片,呼出一条线”。吸进去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清气,要吸入一大片;呼出来的是体内的浊气,要慢慢呼出,呼出一条线。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慢呼吸也要用鼻子呼吸,不能用嘴呼吸。否则就不能保证吸入的是自然界的清气,反而会对人体造成污染和损害。

    孙思邈的“养生十三法”是增强体质的好方法

    孙思邈不仅是唐代有名的医学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老寿星,有人说他活了104岁,也有人说是131岁,还有的说是141岁,具体活了多少岁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养生十三法,因为它可以有效增强人的体质。

    1.发常梳

    经常梳头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所以我们要多梳头,如果没有梳子用手也可以,从额骨攒竹穴开始,经神庭穴、前顶穴到后脑的脑户穴,用手指来回梳十次,直至皮肤感到微微发热、发麻为止。

    2.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在眼部。这套动作可以强化眼睛,纠正近视和懒视。

    3.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须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慢做36下。这套动作能促进肠胃吸收,防止蛀牙。

    4.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内,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经常做这套动作,可强健肠胃。

    5.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噗”一声;重复做10下。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压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发出“噗噗”声。这套动作每天临睡前做,可增强记忆和听觉。

    6.面常擦

    搓手36下,暖手后上下扫面,然后双手同时向外圈。这动作可令脸色红润有光泽。

    7.头常摇

    双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反方面重复。这套动作可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注意要慢慢做,否则会头晕。

    8.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这套动作可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具体方法前文已讲到,这里不再赘述。

    10.摄谷道

    即提肛。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套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11.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套动作可以强化膝关节。

    12.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

    13.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做这套动作,可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