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散文鉴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散文是一种短小精悍、灵活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较之其他文学体裁,它能更迅速,更广泛、更轻便地反映社会现实,因而素有“文艺轻骑兵”之称。

    在我国文学史上,散文和诗歌一样,一直处于正宗的地位,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今散文大家,如恒河沙数,优秀的散文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我国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其中不少是卓越的散文家,或者是诗人兼散文家。

    由于散文在艺术表现方法上灵活自由,挥洒自如,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因而在散文里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听到喜怒哀乐的心声,领略思想哲理的火花。这在散文鉴赏中是最容易做到的。散文文字凝练,篇幅短小,可使读者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顷刻读完,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鼓舞,扩大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鉴赏一些散文佳作,把它当成自己认识人生的镜子和学习写作的范本,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散文的类别及审美特征

    散文的含义和范围,古今不尽相同。在我国古代,它是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需押韵、不讲对仗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五四”以后,接受西方文学分类的方法,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这样就连骈体文也包括在散文之列了。狭义的散文,则指以记叙或抒情为主,适当进行议论,长短不拘,富有文采的文学体裁。近年来,由于新闻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发展,一些文学体裁显示出了明显的独立性,它们再继续统辖在散文的范围内已经不那么合适了,因此,人们把日臻成熟的新闻文学(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历史文学(大型回忆录和人物传记)和科普文学等,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因此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正在逐渐缩小。而我们这里所讲的散文,则是指狭义的散文而言。

    现代散文按其表达方式的差异,一般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记叙性散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的散文,每篇文章对人、事、景的叙写各有侧重。如夏衍的《忆阿英同志)是以记述人物为主的,彭子冈的《姐弟情上的疤痕》

    是以叙述事件为主的,朱自清的《威尼斯》是以描写景物为主的。这类散文在表达上以叙述和描写为主,同时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娓娓道来,亲切而平实。以形象感人是它的主要特点。

    抒情性散文是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激情为主的散文。情因物感,任何感情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客观环境,所以,作者常把对具体景,事、物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融合在一起。有的采用寓情于景、因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方式,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的则采用托物言志、咏物寄怀的方式,如贾平凹的《丑石》;有的则是直抒胸臆的,如冰心的《笑》。这类散文突出的特点是采用抒情笔法和创造诗的意境。

    议论性散文不同于议论文的逻辑推理,是在叙事、抒情中加重作品的议论成分,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和形象的勾勒来阐释道理。其主要特点是既有文学意味,又富有哲理性。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就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

    作为语言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的散文,也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但它不受真人真事的约束,形式十分灵活自由,是一种“拾得起放得下的最方便最锋利的文学形式,……散文可以写得铿锵得象诗,雄壮得象军歌,生动曲折得象小说,尖利活泼得象戏剧的对话,而且当作者‘神来’之顷,不但他笔下所挥写的形象会光华四射,作者自己风格也跃然纸上了。”

    同其他文学体裁比较,散文的主要审美特征是:

    一、抒情性强散文是偏重于抒写真情实感的文学体裁。优秀的散文作品,必定是饱蕴着作者淋漓酣畅的感情写出来的。抒情性散文固然如此,记叙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也都有其抑扬升沉的感情抒发的轨迹。或慷慨激越,或平和冲淡,或凝重深沉,或含蓄隽永,自有它潜隐的感情的流程。古今许多散文名篇,广为人们传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其根本原因就是文章有真情实感。感情不但是散文的灵魂,而且也是散文的内在线索之一,它支配着人、事、景、物的抒写,能描绘出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而各种融情如画的画面,又能诗意盎然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因此,各种类型的散文佳作,毫无例外地都是真挚情感的产物。

    鲁迅因为对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怀有无比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才写出令人赞赏的名作《藤野先生》;臧克家和在他家卖了五十年苦力的长工“老哥哥”有着深厚的感情,才写出了情深意笃的《老哥哥》;冰心由于“暖意盈怀”,才欣然命笔写出《樱花赞》这一名篇。由此可见,抒情美,是散文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之一。既然优秀的散文作品都是以情动人、摄人心魄的,我们在鉴赏散文时,就应调动各种心理因素,深入到每一具体作品中去,感受作者融注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体验作者心灵中的真善美,从而使自己进入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二、形散神聚形散神聚,散而不乱,这是散文最本质的审美特点,也是散文的长处。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散文的“散”,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题材广泛,它可以冲破时空界限,笔之所至,忽古忽今,时东时西,天南海北,上下左右,纵横驰骋,虚虚实实,思接千载,包罗万象,二是笔法上任意挥洒,不拘一格,或小题大作,或大题小作,或微言大义,或言近旨远,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婉转自然,浑然天成,三是它综合运用了其他文学样式的艺术手法,却又自具特色:散文可以象诗歌那样直抒胸臆,又不必讲求韵律,可以象小说那样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又无需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象戏剧那样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却不要求时间和空间的高度集中,四是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便于文学加工。但散文在强调“散”的同时,还要讲究“凝”,也就是“神”不散。

    “神”就是主题。一篇优秀的散文必须主题集中,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要明显地贯穿于全篇,同时,还必须抓住表面看似不相关的人、事、景、物的内在联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经过严密的构思和精巧的布局,使其首尾圆合,语不离宗,为表现主题服务。散文的“散”与“不散”,是辩证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一篇优秀的散文,确如秦牧同志所说:“思想象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的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对所有的散文作这样的要求。有些散文,所写的只是一人一事一物,就无须纵横并合,广泛涉笔。这种散文,形不散恰是它的优点。我们在鉴赏时,对它们表现出的艺术美,都应潜心品鉴、玩味,以做到心领神会。

    三、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艺术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晦涩生硬的行文,啰嗦枯燥的语句,是散文的一大忌讳。作者在有了好的立意和构思的基础上,再在语言的凝练优美以及行文的语调、节奏、韵律等方面下一番功夫,就能写出溢彩流光、耐人寻味的散文来。自古至今,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被人们口耳相传,吟咏不已,固然主要是由作品的思想性所决定,但和作品语言的优美凝练,富于文采也有很大关系。如先秦诸子、唐宋八大家、范仲淹、姚鼐,现代和当代的鲁迅、冰心、朱自清、巴金、刘白羽、杨朔等人,无不以其优美凝练的文笔为人们所称道。人们常说的“散文笔调”、“散文笔法”,是指一种简洁而不粗陋、散漫而不失纪、自由而有准绳,潇洒而不拘谨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或绚丽多彩,或朴素清新,但都要做到简洁精确,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能将作者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徐迟说过:“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写得华丽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也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这就是说,写作和鉴赏散文作品,都要处理好文辞华丽和文辞朴素的关系。如鲁迅的《好的故事》: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这段文字,看似随意挥洒,不加修饰,但稍加留心,便不难发现作者的艺术匠心。参差的句式,字音的抑扬,音节的长短,形式的对称,将一种自然谐和的韵律,从文字中暗暗透出,“夹带”、“闪烁”、“荡漾”等动词,用得新奇却不突然,精微地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虽然语言朴素自然,却又不失风采。

    散文的意蕴美

    意蕴,和主题的概念不尽相同,它主要指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态度和想法,也就是指作者的精神境界。它反映作者的立场观点、品格气质,还包括作者的审美感。

    朱自清说过,好的散文,“乍看岂不是淡淡的?缓缓咀嚼—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密的滋味”,就是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精神境界,和通过某一具体对象所揭示出的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

    散文的意蕴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借一事、一物、一景来寄以深刻的寓意,达到抒情述志的目的。所以,我们鉴赏散文作品,就要善于以小见大,体物入微,领悟它的意蕴美。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往往依附于一定的具体事物,它包含着寓意之物和作者的情意两个部分。叶圣陶对此作了通俗的解释,那就是:“这个里头蕴蓄着那个,那个里头蕴蓄着这个”,“含有象征的意味。”说得明白一点,也就是以形象之“物”来展示作者之“意。”正因如此,形象就成为作者表达意蕴的形式。不同散文作品表现“意”

    的手法是不同的,有的采用直叙见闻的方式,“意”在事中,也有的采用抒情言志的方式,“意”在情中。鉴赏散文,就应沿“象”,探“意”,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领略其中的意蕴美。

    巴金于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五日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的途中,在船上写出的散文《海上观日出》,记述了他在海上的见闻。作者以清新简洁的语言,描绘朝阳冲破云霞、升出海面时的奇美壮丽景观。全文仅四百余字,从作者热切希望观看日出的心情落笔,接着写日出前的瑰丽景色,再写日出时的辉煌图景,最后写太阳出来后光照万物的奇观。读过这篇散文之后,我们就会在眼前浮现出一幅十分壮美的“红日出海图”,直感到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令人陶醉。结尾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文章的意蕴。读到这里,人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品鉴出其中的滋味,思索其中的含义;在脑海中将初升太阳的温暖、光明,朝气蓬勃、光辉灿烂、普照万物等表象特征,和人所特有的思想、品质,情感中的崇高、热烈、积极向上等本质联系在一起,从而感受到文中深刻的哲理意蕴,不由自主地萌发出对于现实生活的美的向往和追求。

    作者的情思往往构成散文深邃的意蕴。它是内情和外情的高度融合,是客观事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高度融合之后并经艺术加工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如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就是一篇感情激越、以情写“意”的文章。一九二五年五月卅日,在上海发生了帝国主义者屠杀我中国人民的“五卅惨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满腔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者的罪行,热烈地歌颂了一切爱国者,并对那些无视国家利益、胆小怕事的人给予了批评。

    这个主旨是在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作者无论是述事记人,还是绘景论理,都融注着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在作者的笔下,帝国主义帮凶的嘴脸是“泛红的脸肉,深深的纹刻在嘴围,黄的睫毛下闪着绿光,似乎在那里狞笑”;对比之下,革命者的形象是“这么严肃的脸,有如昆仑的耸峙,这么郁怒的脸,有如雷电之将作”;而那些胆小鬼又是一副“如鼠的觳觫的眼睛,如兔的颤动的嘴,含在喉际,欲吐又不敢吐的是一声‘怕……’”的面孔。读者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并与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爱其所爱,憎其所憎,体味到其中的思想内涵。

    还有一些散文是以“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的方式来体现其意蕴的。这种作品往往言近旨远,在关键处闪耀着作者闪光的思想。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一篇“借景抒怀”的名篇。文章从作“记”的背景写起,写到气象万千的洞庭壮观、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之后,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这是全篇文章的核心,表达了作者为人的理想。原来,作者将湖光水色、楼台风光写得那样有声有色,诗境画意,其意是借景抒情,借景议论,寓理于景,最终将那个振聋发聩的响亮主旨推向高潮,使文章意蕴深邃、余味无穷。

    托物言志,就是借物抒发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独特情怀。这类文章古今有许多名篇。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先提出陶渊明爱菊花,唐代以来时人多爱牡丹,而作者自己独爱莲花,并对这三种花作了品评,表明作者对当时人们争权夺利的极端厌恶之情。法国启蒙时代的科学家、文学家布封写的《马》,通过对骠悍、强壮、俊美但又不幸被人类征服和驾驭的马的生动描绘,曲折地表现了作者的感情和理想,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这类作品的特点主要是诉诸理趣。作者凭着他敏锐的艺术直觉,将生活中寻觅到的思想、见解、哲理寓于事或物中,但又不是简单的比喻和类比,而是交汇着作者的直觉、思索和感情。所以,鉴赏这类散文的意蕴美,需要在理解文中所记事物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沿着作者的感情踪迹,联想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情理是非,体会文章中的微言深“意”。这样,读者所领悟到的“意”,就有可能比作者所创造的“意”更生动,更深刻,也更现实。

    散文高远深沉的意蕴,有时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来表达。这是古今中外常用的艺术手法。高尔基的《海燕》、郭沫若的《银杏》、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都是人所熟知的运用象征手法寄以寓意的名篇。

    我们在鉴赏这类作品时,应通过此类象征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而不可就事论事,浅尝辄止。

    意蕴美的前提是:其“意”本身应该积极、健康、深刻、新颖。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堪称这方面的典范。雷峰塔倒掉了,作者并不伤叹杭州从此少了”雷峰夕照”这一景,而是为白娘子能免去塔镇之苦而庆幸。这篇文章表现了鲁迅对一切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无比憎恨,从而使它成为众口皆碑的名文。散文中“意”的表现要自然、要深藏,就是所谓的蕴藉隽永。散文的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上则要追求尽可能大的容量,在形式上追求“短而婉”。这样,含蓄就常常成为散文创作上的一种传统的手法。优秀的散文作家绝不将他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说尽道绝,而是将其寓于艺术形象之中,或寓于不言之中,以取得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应。只有这样的散文,才是值得反复品鉴、玩味的文章。

    而鉴赏这样的文章,也就需要鉴赏者在作品提供条件的引导下,调动各种心理要素,进行再创造,从有限到无限,从局部到整体,见微知著,从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思想意义来,从而领略到更丰富的美,把握到文章更深层次的底蕴。

    散文的结构美

    一篇好的散文作品,既不是纯客观地实录生活,也不是纯抽象地概括生活,而是按照作家的愿望、憧憬和理想来反映生活的。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应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散文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创作出来的,作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化在能够激起人的美感的形式之中,建立起美的结构形式。因此,品鉴散文不可忽视对散文结构美的欣赏。

    散文的“散”和“凝”的辩证关系,表现在它的散而有序上。要使散文散而有序,关键在于把握作者的“情”。

    “情”是一篇文章中隐伏的线索,它把全篇文字组织成有机的整体。鉴赏散文,若能把握住这种似乎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情韵,便能透过巧妙构思和经营布局之文,看到整篇作品是运动着的、多层次的、严谨有序的。因此,鉴赏散文的结构美,应当顺着动态化、立体化、有序化三个方面去探索。

    一、动态化散文取材不管有多“散”,其结构总是内容的发展和延续。这个结构不是静止的、凝固的空框子,而是富有生气、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形式,乍一看,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是动态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唐代李德裕也说过:“气不可以不贯”,清代方东树也说:“血脉连贯”。他们以人体来比附文章结构,指出了文章结构是有生命的,是动态化的。因此,我们鉴赏散文的结构美,应首先领略散文结构的动态美。

    何为的《临江楼记》,就是一篇在结构上具有动态美的散文佳作。我们在读过这篇文章之后,首先在脑海里形成三个片断,这就是:临江楼的由来、外貌及为人瞩目的原因;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二九年十月上旬曾经住在这里;作者在一九七六年十月三次登临此楼的感怀。这三个片断似乎是各自独立的,静止的。但细细琢磨,便会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作者在第一个片断中交代了毛泽东同志曾在临江楼上写下著名词章《采桑子·重阳》。如果说这是作者的一个思绪的话,那么,这个思绪在第二个片断里就成为一股思潮,作者从缅怀先烈、慨叹当时时势的心情抒写了毛泽东同志来此暂住的情景。当时,革命失利,毛泽东同志身体不适,时逢重阳,遍地菊花,他来到这里休养。

    到第三个片断,这种思潮得到了升华,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作者感到自己已经置身于“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

    作者的感情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在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感情的体验中,领略到这篇文章结构上的动态美。

    二、立体化散文的组织决不是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个立体结构。就每一段文字、每一个素材来说,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线”。作者再根据素材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表达的需要,由线而面,由面而体,组成富有立体感的有机实体。

    古人把构思文章和造房子相比,已经看到了文章结构的立体性。茅盾说过:“结构指全篇的架子。既然是架子,总得前、后、上、下都是匀称的,平衡的,而且是有机性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结构的立体化特征。

    秦牧的《土地》,其结构就有立体化的特点。作者在文章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从农民热爱土地的感情联想到一个个关于土地的传说和故事。这里有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出亡途中向农民乞食,农民送给他一块泥土的故事;也有人民为了反抗殖民主义者强迫他们献土地而遭杀戮的历史,还有海外侨胞珍藏“乡井土”的事情,以及沿海人民保卫土地的壮烈斗争业绩,湛江“寸金桥”的命名原因等。接着,作者又联想到我们的人民战士,就是为着保卫祖国的每—寸土地而战斗在边防前线。进而,作者又进行了一连串的追述,从几十万年前人们在和自然的斗争中开辟出土地,到阶级社会人们在土地上挣扎着、斗争着,而今天,土地一旦回到人民手中,就一改以往的丑陋黄土而为锦绣山原。作者对人民的土地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在这里,作者不是在平面地讲知识,而是将这些素材有机地组织在几个侧面上,这几个侧面就是:伟大时代中的一些美好事物引发了作者产生联想,追求古今人们为获得土地而进行艰苦斗争的历史;我们有责任保卫自己的土地,我们应改造得来不易的土地,让它更加丰饶。这些侧面互相衬托,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能产生大于几个侧面效应相加的整体结构。鉴赏散文的结构美,就是要这样找出组成文章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将点连成线、进而连成面、连成体,用立体的视角去透视,把彼此连接的接口、界面和潜在连接线找到,获得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概念,以发现散文结构的整体美。

    三、有序化“言之有序”是一切好文章的特征。散文所追求的是灵活而又集中、潇洒而又严谨、在不经意中见法度、在自由中见规矩,其内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有序化的结构。

    我们鉴赏散文也应从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探索散文结构井然有序的形式美。如马南邨(即邓拓)的论说性散文《生命的三分之一》,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从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生命可以估计出他的生命的存在意义,作者恳切地告诫人们,要挤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工作和学习。为了阐明这个道理,他讲了四个古代故事:《汉书·食货志》上载一妇人每日夜绩,一月完成四十五日工作量,秦始皇白天处理政务,晚上读书,春秋时的师旷劝晋平公点灯夜读,《北史·吕思礼传》记载大政治家吕思礼夜晚读书,燃剩的蜡烛灰竟有数升。最后,作者激励读者振奋起来,要珍惜这生命的三分之一。文章大的结构形式是三段论式的,各层次内的逻辑性也很强。其中第二个层次旁征博引、论古说今,选用的素材似乎随手拈来,涉笔成趣,但其排列却井然有序。第一个故事讲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因为夜晚劳动,多出十五天,即为“生命的三分之一”,一下就点明了题目。接着,一连举出三个故事,说明不管是平民还是皇帝,即使七十岁的老人,都要利用夜晚工作、学习,珍惜生命。文章无论是大的顺序,还是局部的安排,都是层层深入的。这篇文章的有序化,构成于它的和谐统一的形式美。

    散文在结构形式上讲究灵活自如、浑然天成,再加上要创造含蓄深远的意境,有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留下一些空白和断线,让读者去加以补充,丰富和拓展,所以,我们鉴赏散文的结构美,就要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深入体验,以补足其中的空白和断线。由于读者在鉴赏过程中进行了二次创作,因而得到的美感,也就更为深刻和生动。

    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篇幅短小,它不象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象戏剧那样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因而作者就要以更多的精力来锤炼语言,以保持这种体裁的艺术魅力。

    秦牧曾对散文在语言上的严格要求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时常无损于大山的壮观。但如果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易破坏园林之美。同样的道理,短小的文章特别需要写得简洁和优美。

    任何的败笔冗笔在篇幅短小的文章中,时常显得格外刺眼和难于掩饰。”可以这么说,语言对于散文来说,犹如筋骨命脉,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篇文章的成败得失。

    在散文创作的艺术追求中,现代散文作家对语言的锤炼十分重视,而这又较多地受益于我国古典散文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受益于明清散文小品的影响。鲁迅、巴金、冰心、曹靖华、秦牧等散文作家,都曾谈到古典散文和诗词对他们创作的重要影响。杨朔多次说他在动笔时,不以为自己是写散文就可以放肆笔墨,总要象写诗那样地去推敲字句。朱自清惨淡经营“在”字句、“是”字句、“有”

    字句,尽可能去掉沉闷的静态。这都说明了散文作家努力追求作品的语言美。因而,我们在鉴赏散文作品时,同样应注重对语言美的品鉴。

    散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洁流利一切文学语言都要求简洁流利,可是散文语言的简洁流利,却有其独特的风姿。如廖静仁的《纤痕》:

    我的家,座落在资水中游北岸。傍江极近。一条窄窄的纤道,就在门前的阶沿下,随江水向两端蜿蜒。大概从我蹒跚学步的那天起,我就几乎每天都跟着姐姐以及邻家的伢儿们,在这窄窄的纤道上爬滚。

    也许,因为爸爸是纤夫,他的儿女们也就那么自然而然地感觉到这纤道的亲切罢。

    这段文字,笔简意丰,干净利索,句型长短错落,却无冗词赘句,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儿时留下的资江岸边纤道的眷恋之情,在语言上呈现出一种简洁潇洒之美。

    二、形象生动散文的语言应绘声绘色,有立体感,使人读后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景,如入其境,并能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如刘白羽的《雪》:

    偶然从窗上望出去,见对面屋瓴上象蘸了一层白霜,才知道今夜月光竟如此皎洁。月光是引人清兴的,因此在中国的诗词中,不知有多少关于月的。吟咏,象“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但那多半是赞秋月的,而今夜是冬月,没有浓浓的树影,淡淡的秋风,没有花的清香,虫的吟唱。但空旷、辽阔,走出去一看,只见一丛丛丁香枝条,象炭墨随意画的粗线条,在空中凝然不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黑白画,却令人胸襟开朗,仿佛偌大世界只剩下一片月光。这时,你会突然悟到,无论黄色、绿色,再不能比这没有颜色的颜色对月光的描叙更为相宜了。

    这段文字,写得有情调,有气氛,富有诗情画意。它以极少的笔墨,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种自然景色与人的思想感情互相融合所产生的优美意境。文辞精彩传神,且耐人寻味。

    三、朴素自然散文语言的朴素美,有如不着脂粉的美人、烟月轻笼的鲜花,风韵天成,是真正美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中的流露。正如清人刘大櫆所说:“华正与朴相表里,以其华美,故可贵重。所恶于华者,恐其近俗也,所取其朴者,谓其不著脂粉也。”语言的朴素美,绝然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加工,但又不是夸饰堆砌,而是从肺腑中流出,造语平实,却光彩动人。请鉴赏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一段文字: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极其质朴,毫无雕琢痕迹,但朴而不拙,平实自然,生动地画出了父亲行动艰难的身姿,背影,也传达出了儿子哀戚难支、黯然神伤的心情。

    四、节奏美散文非常讲究运用汉语特有的声调节奏、叠字叠句,并根据内容的需要,交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句式富于变化,使之情文并茂,音义兼美。曹靖华曾说过;“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不至诘屈聱牙,闻之刺耳,给人不快之感。”好的散文作品,对语言的节奏美都是十分重视的。如袁鹰的《十月长安街》中的一段文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从车间矿井,平原山村,军营学校,大街小巷,涌来了无穷无尽的人潮,卷走了无边无际的旗浪。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欢笑声,在长安街汇成滚滚洪涛,又翻腾冲击着散向四面八方。就象大堤突然开放闸门,满满一库的春水,白浪如山,呼啸着从闸口奔泻出来,就象沉寂多年的火山口突然喷火,蕴藏在地心深处的通红滚烫的岩浆,汹涌飞迸。

    这段文字,长短句交错,还用了许多排偶句,平仄相间,“开”、“海”、“潮”、“涛”、“浪”、“方”、“迸”大致押韵,读来声调铿锵,节奏分明,象是一段旋律优美的诗。

    鉴赏优秀的散文作品,应该强调朗读背诵,反复吟咏,才能体味它的节奏美。正如刘大櫆所说,凡行文多寡长短,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如何意味呢?那就是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朗读背诵散文佳作,就可把握它的语调美、旋律美,节奏美,并进而领悟其精粹的思想和隽永的意境。

    不同散文作家的风格美

    散文艺术表现上的灵活自由,不拘一格的特点,使它能更充分地体现出作家的艺术风格,因而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万紫千红、仪态万千的多种风格特征。鉴赏我国古代散文时,通常说秦文雄奇,汉文醇厚,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这里指的就是散文作家的艺术风格。

    “五四”以后的散文大家,也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鲁迅的深沉冷峻又寄意深远,郭沫若的奔放恣肆且耐人寻味,瞿秋白的清新凝练却舒卷自如,叶圣陶的健美朴实,清隽自然,茅盾的简明质朴,灵活多样,冰心的清倩明丽,澄澈隽永;郁达夫的真率热情,意境清远,朱自清的简约清丽,情真意切,等等。当代散文大家在艺术风格上也是绚丽多姿。如杨朔的幽秀隽雅,刘白羽的雄浑矫健,魏巍的豪放激越,秦牧的博识睿智,方纪的潇洒流畅,吴伯箫的质朴浑厚,碧野的清奇疏放等等。不同散文作家风姿绰约的艺术风格,使散文园地繁花似锦,美不胜收。从而映现出散文领域具有鲜明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的风格美。

    风格,是作家的精神个性在创作中的具体体现。歌德说过:“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所以,一个人如果想写出明白的风格,他首先要心里明白,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

    杨朔善于从一物一景,从平凡事件中提炼诗的意境,讲究感情表达的含蓄蕴藉,从而形成了一种幽秀隽雅、舒卷委婉的风格,这是因为杨朔本人是一位热爱生活、且又参加了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斗争的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的缘故,因而他能以他那颗极为敏感而又火热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刘白羽也是一位长期参加革命斗争的老作家。他以一个军人、战士的身分观察生活,感受世界,因而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革命的激情,在艺术构思上经常出现对新生活的描绘与革命战争场面相互交织的情况,揭示出一个战士的人生哲理。我们鉴赏散文作品,应该重视对具体作家作品艺术风格的品鉴,因为只有对其艺术风格有了具体的把握,才有可能更深入地体会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从而对作家和作品作出恰当的审美评价。那么,如何鉴赏散文作家的风格美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作品的主旨,理解作家的艺术风格。

    散文风格不是作家孤立的创作特色,而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作家的主观精神世界和作品对客观现实反映相结合的产物。作家对于客观现实的概括和提炼,表现着作家的胸襟、眼界、志趣和气度,因而最能够说明作家的精神个性。不同作家由于思想不同,经历不同,情趣不同,审美理想不同,即使写同一题材,作品的风格也迥然有异。茅盾在《白杨礼赞》中,热情礼赞西北高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树,以象征的手法颂扬了北方军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吴祖光的《高尚的白杨树》,同样采用象征手法,从成排的白杨树两头矮中间高这一现象中发现,中间的树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而拔高。作者由物及人,想到处在狭窄拥挤地区的人却不能采取白杨树的那种竞争方式,“打横拳,伤害别人”。文章赞扬了奋发向上的竞争精神,批判了恶劣的不正常的人际关系。两篇文章都能给人以美感,而风格却不相同。《白杨礼赞》是一支表现中华民族志气,歌颂抗日军民的颂歌,文中洋溢着作者的激情,其风格清新健美。《高尚的白杨树》可以说是对十年内乱时期造成的恶劣社会风气的针砭,透露出作者对于生活的深诘和反思,体现出一种深沉隽永的艺术风格。

    第二,通过作品的氛围,感受作者的艺术风格。

    氛围,就是散文作者在作品中创造的一种特定气氛,它笼罩在作品中,给读者以可感可触的感受,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头两“日”开头创造的氛围,使读者如临其境,并深切地感受到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十一月十七日》中的开头一段是: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津’

    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十一月十八日》开头:

    在信中我这样叙说:“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我在海洋上航行过,我在天空中飞行过,但在我们的母亲河流长江上,第一次,为这样一种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摄了。”

    第一段写的是浓雾中的长江,悬崖陡壁,江面狭窄;第二段主要概述作者游览三峡时那种心旷神怡的特殊感情。这两个开头都使我们一下子进入到那种浓烈的抒情气氛中,感受到祖国江山的瑰丽、美好。作者无论写气象森严的长江,还是写那苍茫万顷的水天景色,都有一种独特的格调。这就是,所写的景象是宏伟、壮丽的,气势是高远、磅礴的,感情是爽朗、豪迈的。这就使读者通过作品具体感受到刘白羽散文所特有的雄伟、浑厚、高昂、矫健的风格美,而这正是一种具有崇高感的阳刚美。

    第三,通过作品的情韵,探索作者的艺术风格。

    散文的情韵指在散文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节奏。散文长于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优秀的散文作家将自己的感情渗透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之中,作品中的景和物都经过了作者感情的过滤,形成景因“我”哀,物缘“我”乐,景物都著上“我”的色彩。这渗透在作品中的感情节奏形成了千变万化、多姿多态的艺术风格。所以,从作品的情韵来鉴赏不同作家的风格美,正是溯源求解的办法。

    朱自清的《给亡妇》,通过对生活琐事的叙述,表达了对亡妻发自脏腑的思念之情。文中所述的生活琐事,有妻子勤苦地操持家务、抚养儿女、间或发生的口角,也有妻子为他艰难地保存书籍文稿,以及在兵燹中带领孩子逃难等,件件都寄寓着作者思念亲人的至情。读者通过作品体验了这种情韵委婉曲折、凄切动人的感情,就能认识到作家如何以朴素细腻的语言表达他真挚深厚的感情,并运用多种手法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以达到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这种于清新质朴的文字之中饱含着醇厚浓郁的感情,正和作家的为人——在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之中蕴藏着伟大的“英雄气概”是一致的。

    第四,通过作品的语言,体会作家的艺术风格。

    风格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语言是风格的物质载体。

    独特的风格都离不开有特色的语言。冰心说:“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感情,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他自己的情感的独特的语言。”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无不是有着自己鲜明个性的语言风格的。

    对不同散文作家风格美的鉴赏,应和对散文意蕴、结构、语言美的鉴赏同步进行,因为它们之间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不能分离的。散文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因而散文的美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整体。人们在鉴赏散文的过程中,对于散文艺术美的感受也是逐步积累的,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由感性向理性、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将点滴的美感交汇综合成为整体的美感。只有到了这时,才能说真正完成了对某一具体散文作品的总体的鉴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