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学院的一位领导,曾在另外一所民办学校服务过,他坚定地认为,民办教育应该福利化而非产业化,目的是使更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如果搞产业化,就会弄成赢利手段。收费当然是应该的,但收费不等于赢利。
他从一些办不好的民校垮掉了或接近垮掉,深感其中教训深刻。有些学校因为隶属于某部门,部门要它交利润,有利润指标;还有些学校,一开始就不虑及学校的长远发展,有了收益就想法子分了,不是再投入学校建设。于果正是在不断地大大超收益的投入中,赢得了民心。
另一个多年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领导则看到民办教育的两个问题,一是资金问题,所收学费毕竟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积累滚动投入还不够,有些背后有大企业或财团支撑的学校,投入巨大,发展很快,蓝天学院不能没有紧迫感;二是民办学校的竞争是必要的,但是确有一些民办学校从管理等各方面看都缺乏实力,应该考虑合并一些民校。企业兼并是可行的,学校互并为什么不行?当然,这也要慎重行事,强扭的瓜不甜。
他们的担忧中表现了一个现实悖论:一方面,民校为了更好地发展,不能太着眼于经济;另一方面,民校为了更好地发展,不能不着眼于经济。
民校没有国家投资,却需要快速发展,用于果置之座右的一句话来说:有为才有位。
10年前,就有一个博士这样表述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的愿望:为了与省长对话。
而如今在江西,文教副省长由博士、教授担纲。这不能说不是时代的巨变。
有为才有位,成了方方面面的共识,这当然可以催人砥砺奋发。积贫积弱之国,难以在世界上有位;经济落后省份,也不易在大事上争得话语权,这是不争的事实。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平权,只有理论上才成立。强手如林的阵前,弱小者不是苟安,便是出局。
于果在把自己的大学打造到全国名列前茅的学生在校规模,这本是他可以搴旗的资本,但,大有大的难处,为之手心捏着一把汗的不仅是学校,还有省里分管教育工作的头儿。人多当然比人少难管,这个道理再浅显不过。1万多天南海北、嗜辣喜甜、性情各异、初涉人世的毛头小伙与花季姑娘,那是可以比之江河湖海的奇思异想、浪漫情怀,也不会没有违拗一般世情的滑稽、唐突与怪诞。
年轻人所聚集的地方,必定潮涨潮落、五色缤纷。年轻人是一个最容易犯错的年龄,也是一个最需要引导、最需要宽谅的年龄。
既着眼于大规模,于果及其学校各方面加倍的劳心劳力,就势所必然;但,蓝天因之而来的更宽阔的话语空间也就若出笼之鸟,一飞冲天。
资金问题,会是制约蓝天学院今后大发展的瓶颈吗?望着学校内拔地而起的图书馆、实验大楼……人们在问。
面对学校日益增长的开支,国外大学是怎么办的呢?
据学人介绍,私立大学强大而且众多的美国,是把大学作为生意、作为一笔大买卖来做的。美国的大学招财进宝主要有四条途径:学费,校友捐款,学校的自营产业和投资,还有教授拉科研经费与赞助。
美国公立大学学生每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已涨到平均8000美元左右;普通私立大学则高达2万美元;像哈佛和普林斯顿这样的常青藤大学的学费和住宿费更是超过3万。这样的学费使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产阶级家庭都感到难以招架,更何况一个年收入仅为35500美元的中等家庭。于是不少家庭只有贷款就学。美国国会通过法律,规定个人破产时不得免去其用于个人教育的贷款。
在美国,校友也是一笔重要的财富来源。据云,校长、院长只看三类人的眼色,即教授、学生和校友。美国大学到各地招一些成绩优异的苦孩子,日后果然有出息的,对母校不忘真情回报。学校有基金,投资房地产等赢利的不在少数,甚至富可敌国。美国20年代末的一位总统克立芝说过:“美国的一切的一切,就是一本生意经。”教授也是一流筹款高手,拉到钱就可以招来大批研究生为其干活,出了成果自然是挂在教授的名下。所谓做博士后,在那里,就是给教授(老板)做课题,打工。
美国诸大学,也有奖学金,甚至是很重的奖学金,但并不意味着大学如欧洲福利国家那样属于福利化。事实上,欧洲福利国家的福利也止于本国国民,对“外”收费,毫不心疼手软。如今,不仅美利坚,英德法澳日等西方国家,也越来越看好教育作为招徕世界性财富的辉煌前景。
这样对比,就看出两种不同文化与经济背景的国度,其办学尤其是办大学的的基点不同。
于果及其中国民办高校的难点具有普遍性。
在中国,大学一味的福利化行不通,而且在若干个十年内还看不到这个令人神往的前景,大学的福利化、义务化,必须建立在福利化国家的经济基础之上,即使有了那种国力,是选择义务性福利性大学教育还是选择大学教育产业化,仍是见仁见智的。如同美国与北欧的取向不一致一样。囿于条件,在校友捐款、校办(校营)产业方面几乎也没有起步,单凭低廉的收费,产业化又从何说起?
或许中国的优秀民办大学也到了需要向台港澳暨海外华人寻求支持的时候,国内外的慈善团体与个人应该给虽弱小却充满潜资的民办大学以扶助,就像他们迄今未中断的对公办大学的数不清的扶助那样。民办大学也应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与宣传上下点功夫,以寻求更广阔的腾挪自如的生存空间,在与国内外的名牌大学合办、与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与有号召力的思想合谋等方面,趟出层出不穷的路子来。
蓝天学院的思考,不能不是有作为的全体中国民办高校的思考。
蓝天学院的吁请,不能不是有作为的全体中国民办高校的吁请。
十一、综合化与技能化能否比翼齐飞
蓝天是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迄今为止,我国的民办大学基本上都聚集在职业技术的大纛下。
这是国家教育部的基本定位,也是国家现实情境使然。
比综合,比基础,比重点科学实验与研究,我国晚生的民办教育自然不能与综合性公办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相比。
于果却不甘自我圈囿,他甚至提出一个远大的目标,要把蓝天学院办成中国的哈佛。
如果锁定这一目标,那就远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宏图鸿猷!
不要过于嗤笑这一目标的惊人,试想,五六年前,江西高职在铁路边的南昌手表厂租一幢房子做教室的时候,谁又能预料仅仅几年后,蓝天学院就完成了三级跳,现已拥有18万平方米自主房产、一万八千名大学生的大学呢!
大学固然如酒,日久弥香。但是,秀竹新发、后生可畏、后来居上的例子也随处可见。
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校长田长霖博士1996年4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
……再就是要松绑,建立自己有特色的大专院校,可以办一些私立大学,甚至不太好的私立大学,这没关系。过去,在日本、美国有很多私立大学,在亚洲都不是最好的,但过了十年之后,现在在信誉上都是最好的,如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大;在台湾也一样,像台湾的东海大学就办得不错。私立大学在办的过程中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要给它们机会让其改进。我们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特色的大专院校之间的竞争,要自己思考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有中国特色的科系,然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地方。
应允许办私立大学甚至办一些不太好的私立大学,以期竞争,10来年后,优胜劣汰,留下的是好的。国外与台湾的大学为此作了证明。这才是学者见识、史家眼光。
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指出,清华大学1925年在原有的留美预备学校里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建立清华大学,但只用了10年时间,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已成为世界知名的大学,可以从她的成功中找出许多原因,但重要的是她在开始时能够吸取现代大学的精华,就是大学独立和教授治校,这是现代大学的命脉,切断这个命脉,大学的一切就要变形,当年国民党也千方百计想在大学插足,但收效不大,因为那里的教授不买这个账。
有风格卓异的教育家作头领;有良好的师资;教授治校;有优秀的生员;放开双眼看世界,将一切人类的知识精华拿来我用,一所大学就具备了如鹰隼般强劲的羽翼,她的振翮奋飞就是谁也拦阻不住的。
于果和他的蓝天学院不满足于它的职业技术的人为定位——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它已显露自己的优势,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发展,也是发展中的我国腾飞的前提,劳动力素质的普遍不高成了制约中国驱动双脚大步跨越的负累——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就意味着向综合性大学看齐。
蓝天学院已在教育规划中大致划定了突破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表。
即使国家将民办大学主要定位于技术教育,又为什么不可以马上遴选一些有潜力的民办大学,发展为综合性大学呢?就是从构成竞争的局面于公办大学有利的一面,也应该立即着手这样做。这对民办大学,也是强烈的激励。田长霖博士要松绑的吁请,实在是经验也是肺腑之语。
那么,现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与长远的综合性大学目标是龃龉的,还是可以互补的、交错并进的、比翼双飞的?
要搞就搞最大的,要做就做最好的,从事民办教育建设几年来,于果既为外界的形势鼓舞,也为自身的实绩激励,他能够处理好职教与综合发展的矛盾吗?他能够在有生之年看见自己的决心,编织出一根美丽如五彩祥云的绶带吗?
前途并非平坦,但是,改革开放的中国,给他提供的辗转腾挪的平台越来越大,则是无可质疑。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十二、平民化与精英化如何统一
蓝天的平民化教育,当然跟它的创办人兼领导者的平民化视角有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故而于果认为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我国目前还只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大学教育未必是什么精英教育,但,确实只有少部分适龄青年能够上大学;如果把广大农村的适龄青年加起来,这个比例更小。于是,于果以始终面向广大城乡的不易跻身公办大学的年轻人敞开大门,赢得一片喝彩。
一是中国大学的容纳有限,二是因为费用等问题,不少大学生即使考上也难乎为继。说到底跟国力财力有关。如今公办大学一是通过扩招二是通过发放助学贷款来缓解这方面的问题。
中国的民办大学固然还没能够与公办大学平分秋色,但是优秀的民办大学为国分忧担责的成绩,已是有目共睹。短短6年,仅蓝天学院就已经向社会输送英语、财会、计算机、企管、服装等各类技能行人才1万多名。仅此一项,给社会创造的有行与无形的财富就是巨大的。事实上,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就业,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就是当今与以后许多年内的最大贡献。
如果于果不是坚持面向基层(包括农村)、面向平民、面向就业的办教育方针,我们的蓝天学院就不会有这样显著的收获。
与锦上添花比较起来,蓝天学院更着眼的是雪中送炭。
花是美丽的,炭是温暖的。在“温饱”尚不得解决的时候,美丽又从何说起?
但是着眼于平民化毕竟是吃力的,是可能没有回报的,而且,从长远看,也多少障碍了于果向中国乃至世界一流迈进的雄心或野心。
不是吗?
当不仅是清华北大,几乎所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办高校都在不遗余力地搜罗全国各地的高考尖子或状元的时候,它的良性循环也就如加速器一般飞快旋转。
一位研究者指出,中国现代大学成功的经验,一是好的管理,二是好的师资,三是好的生员。
他可能还忽视了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蓝天学院因为有于果及成洁作为榜样,原本的高考落榜或其它原因没上大学者,感到信心倍增。这才是一道看不见却十分可贵的收获。
一位哲人说过,信心,是不可穷尽的财富。
美国某校曾经做过一次心理实验,他们挑出一群老师与一群学生,然后告诉他们,经了解,他们是最优秀的学生与最聪明的学生。这些老师与学生信心抖增,结果教学相长,如有飞跃。事后才知,学校有意挑选的都是资质平平的教师与学生,学校用的信心暗示法,促使教师与学生一道努力,终有所成。
北大心理系博士生卢致新喜欢援引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自信心的无敌。
有一位美国青年叫亨利,他30多岁了,依然一事无成,整天坐在公园里哀声叹气。这天他的好朋友约翰在公园里找到他,兴高采烈地对他说:“亨利,亨利,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亨利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好消息。约翰迫不及待地告诉他:“我看到一分杂志,里面有一篇文章讲的是拿破仑,他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到美国,这个私生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他个子很矮,讲的是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亨利开始有点半信半疑,但他愿意相信这是事实。当他拿起那本杂志琢磨半天后,终于相信自己就是拿破仑的孙子!这时候,他完全改变了自己内心的对话。从前,他觉得自己个子矮小,很是自卑。如今,他欣赏的正是这一点:“矮个子多好!我爷爷就是靠这个形象指挥千军万马的。”以前他觉得自己的英语讲得不好,像乡巴佬一样,而今他以讲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而自豪!当他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亨利跟自己说:“在拿破仑的字典里是没有难字的。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的信念,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三年后,他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后来,他请人调查他的身世,得到的结论是,他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
如果说,心理学者是用事例来给自卑者建树信念;那么于果和蓝天学院是用三四年的熔炉冶炼,来锻造一批又一批弱势群体的坚强人格。这看不见摸不着的人格重塑,委实比铁水出炉、庄稼收割以及毕业生找到了工作还重要。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说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可能超常发挥。如同台湾作家三毛,当年在校屡屡挨老师批评,自卑得患了自闭症,无法与外界交流了。幸亏她温和的父亲一直鼓励她,帮助她,结果收获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华文大作家。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正视人的智力区别或差异,成绩优秀学生的成果率,一般总是大于普通学生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说,美国教育最成功的一项措施,就是在中国设置了一个中国教育成果的收割器——“托福”。“美国人不必对中国教育付出巨大代价做什么,不必拓荒、播种、耕耘,中国人已经把尖子人才培养好了,并且经由遍布中国的教育、考试、筛选工作把尖子集中到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来了。美国人只需要在中国设置托福这样一个‘中国教育成果收割器’,轻轻松松就把中国培养出来的尖子收割走了。”
在美国,硅谷有一半科技人员来自亚洲各国,而在关键的科研开发上,“智慧的、富有毅力的华人更是担当了重要角色,他们约占硅谷科技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而且多为技术部门的骨干。”
人才若宝啊!报载国内企业一般认为人才竞争发生在大学毕业以后,而跨国公司已经把人才争夺的时间提前了。比如微软公司,听说哪里有天才的儿童就会找上门去,有些中国的孩子上中学就开始拿微软的工资了。在微软,这被称作“争夺人才幼苗”。人才,是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中之重。科技竞争,质其实,是人才竞争。
据最新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在世界最主要的47个国家和地区中,1999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从上一年的第13位大幅下降至25位,排名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在科技知识创新及转化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因此,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
如是分析,则蓝天学院的目前的平民化大学教育而非英才式大学教育,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收获沉甸甸的人才与科技果实。
在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蓝天一些很有潜资的毕业生,在外资公司担当吃重的白领管理之职,收入不菲;还看到一些毕业生,不出两三年,已经自己开疆辟土,独当老板之任,办厂开公司。
一所大学,管理、师资和生员都重要,生员质量或许是第一重要的。有人说,清华北大的老师再差,它的毕业生也差不到哪里去,因为它把全国各地最好的高中生“割”去了,它没有差的理由。
那么,我们的民办大学,如果不能招到与公办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一样优秀的生员,却要求他们培养出如上大学一样出色的学生,这是不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着力发展一些优势民办大学,让声望日高的民办大学先办一些特色专业,招收一些一二类投档生,已经迫在眉睫。
说到不公平的事情,民办大学当然还可以“倒”出很多,譬如教师调入后的户口、关系等问题,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还有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规范的冲突,自主考试与计划化考试的矛盾,面向企业学习与文凭考试的龃龉……这些问题如何处理,非学校一厢情愿可为,处理得好,不仅将给民办大学带来更蓬勃的生机,也会给公办大学带来经验。今春“两会”期间,萧灼基等经济学家对几十年一贯制的大大落伍时代的“政治经济学”统一教材,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新时期的中国民办高校起步时间短,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在太短的时间里取得辉煌的成就。加强管理,提升师资,办出特色,确实是当今时代对民办高校的要求。与此同时,全社会也应该给予民办高校以更广泛的支持,包括思想、道义、政策、资金、人力及中长期规划方方面面的支持。
全国各地民办大学的头儿一致吁请,给民办学校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他们有如下希望:
制定有关政策时务必针对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民办学校,允许学校根据成本开支收取学费;
有计划地帮助一些有一定基础和社会影响的民办学校解决校舍用地,也可以划拨停办的公立学校和工厂厂房给民办学校使用,对于租用公立学校和工厂厂房做教室的,限制租金额并签订长期合同;
给民办学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允许他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主经营;
允许他们跨地区招生,妥善解决学籍和户籍之间的矛盾;
允许他们自设专业、自编自选教材;
对民办学校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也应该提供贷款,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对于民办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应该有政策保障他们享受与公办学校一样的待遇……
民办学校的各类问题有个性也有共性,就校舍和宿舍而言,于果年年丰收的招生,确有应接不暇之感,囿于校舍紧张,他在大学周边一口气买了几十栋因房地产滞销而价位低廉的别墅,作为学生公寓。这也是一个聪明的举措,学生多时住学生,学生少时可腾做它用。
其实,各级领导对民办教育一直深表关怀,这也是于果事业成功的要素之一。
在2000年冬季于南昌召开的江西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舒圣佑省长就坦率陈言:“不加快民办教育发展,是没有出路的,也是难以为继的。”他鼓励逐步缩小非义务教育的公办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兴办高中、高职乃至有条件的也可以举办本科教育。
舒圣佑省长认为,鼓励民办教育发展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给政策,为此,他提到六个方面的具体举措:一是民办学校的新建和扩建,政府可无偿提供办学用地,免收校舍建设配套费用;二是现有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将学校剥离后交给社会,可以转为民办学校,原有的资产所有权不变,供民办学校无偿使用;三是关闭破产的企业,其厂房可以用于办学校,企业闲置的厂房适当改造后,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也可以给民办学校无偿使用,政府在改建时应给予支助;四是全面清理对民办学校的收费,能调减的坚决调减下来,严禁向民办学校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五是按照公办学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办好义务教育和重点中等、高等学校的前提下,一部分公办学校可以退出,转为民办。六是在修建学生公寓、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教学质量评估、考试管理等方面,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江西的民办大学之多,且有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头牌,能否“走出彼得堡”,在计划经济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来,意义所在,当不止影响一个江西。
2000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分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亲切勉励于果:“为民办教育事业作出榜样”,体现了国家高层领导的支持态度。江西省教育部门正积极出台各种措施,譬如拟成立社会力量办学处,分管民办教育工作,也是关爱的一种表现。
舒圣佑提出,对现有民办学校,要努力搞大、搞强、搞好,帮助他们端正办学方向,建立现代管理机制,提升层次,树立品牌,争取建成一批全国有影响的的名牌民办学校。
分管文教的副省长胡振鹏也提出,加强对民办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建成一批国家承认学历的、水平与质量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道路,利用竞争机制,促优汰劣,创建几所在国内有良好信誉的民办高校。
无论名牌之期也好,良好信誉之望也罢,蓝天学院都身负重荷,它是大海波涛之上的一只头雁,展翅翱翔在烟波浩淼的云水之间。
瞩望21世纪初的中国民办大学,能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跟政策有关,跟自身的建设有关,跟师资力量有关,跟生员质量更有直接的关系。
师资与生员的质量,又与大学的声望,互为倚重。
平民化与精英化,孰重孰轻?二者能在同一所大学找到一个有机的平衡点吗?
这是未来的五年、十年给于果及蓝天学院出的一道难题。
这也是给全国有志既坚守特色又寻求突破的民办大学的一道难题。
既然于果及蓝天学院,在以往的办学中给全国提供若许积极的表率作用,人们有理由期待进入新世纪后,他依然是肩挽重轭的先行者。
十三、把创新写向蓝天
即使在冗务缠身、常常是一个盒饭打发自己的时日中,于果也没有停止这样一种思考:究竟以怎样的姿态,构想蓝天学院的未来,究竟以怎样的实绩,铺垫蓝天学院的前程。
还在99年,于果就撰写并发表了一篇相关论文,题目是:《机制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活力之源》。他提到,民办高校的成功就在于运用了与公办院校迥然不同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高层次上的机制创新,它应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新、培养人才观念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等。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省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当然也包括一所学校的生命所系。
整个国家教育体系都在加大创新力度,大学在此方面也是争先恐后,奖励创新的措施频频出台。暨大就具体到:研究生的一篇论文最高可能获得10万元奖金。按规定,该校研究生凡有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NATURE)或美国《科学》(SCIENCE)这两本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顶尖级权威刊物上的,可获奖金10万元。如果说这个目标过于“崇高”,那么还有:论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杂志收录的,可获奖金3000元;发表在《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等176种国家核心期刊的,可获奖金400至2000元不等。若研究生有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学校再额外按授奖部门拨付奖金数额的6倍进行奖励。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说,“我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一位经济学专家在考察深圳后,语出惊人:
“深圳20年,最大的成就不是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算哪天深圳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只要这套机制还在,20年后,又是一个深圳!”
机制创新是纲,其它都是目。
于果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纲,才在过去的年月里,攻关夺隘,斩将搴旗,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
打仗,只是一种未必恰切的比附。
事实上,中国以往诸多作战式、运动式的大红大紫、大轰大起,结果都不美妙。
市场经济不是打仗,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更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学校与时俱大,于果更加积极地读书学习,吮吸中外高校成功的经验。
他在与同事们制定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时,想到,应该聘一个教育专家最好是“两院”院士之一来蓝天当校长;自己以董事长的身份,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为学校的融资、广开生员与就业渠道、联系多方面联合办学等事情谋划出力。
他想到,随着发展,学校的办学层次增加了,学校的所有制形式可以变化,让有能力有热情的管理人员与教师参股,共同推进学校建设。
他想到,待得实力增强、经济壮大以后,学校可考虑与国内外名牌大学联手办学,朝一流的目标坚定迈进。
他想到万千艰难困顿都化作大风卷去的沙砾尘埃……
他不是看不到脚下的源自主客观两方面的短处,他能感受到学校越发展越有一道道新课题、新难点置于目前,搁于肘腋。
紧迫感,无日无之。
子规夜半犹啼血,那是怎样的一种勤勉?
不信东风唤不回,那是怎样的一种决心?
人从虎豹丛中健,那是怎样的一种胆识?
天在峰峦缺处明,那是怎样的一种豪情?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他把自己融入时代的激流,把个人荣辱置之脑后,把智慧的火把高擎,把理想的号角吹响,他就无敌!
如果说战士认定了钢枪,鹰隼认定了蓝天,巨轮认定了海洋,那么,你认定了什么呢,于果?
你的回答写在琅琅读书声的课堂里,你的回答写在1万名天南海北的毕业生的行囊里,你的回答写在若大潮般源源不断涌进蓝天学院的学子的笑靥里。
一个人的事业,如果与千千万万人的命运相依相连,他的价值就记载在历史的编年之中,他的生命就汇聚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他的品格就镌刻在祖国的丰碑之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