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够走多远:曾纪鑫读史-鄂西三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神奇的梭布垭

    提及石林,人们自然会想到云南石林。而梭布垭,则是新近发现的位于湖北恩施境内的又一石林景观。它与云南昆明那享有“天下奇观”之称的石林虽同属喀斯特地貌,却各具特色,互为补充,交相辉映。

    梭布,土家族语,意为“三个”。梭布垭,也就是三个垭的意思。梭布垭尚未全面开发,不像云南石林那样广为人知,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风物景观与风土人情,更富原生态韵味,更显神奇,也更令人神往。

    走进鄂西,便走进了大山的怀抱,这里群山起伏,苍翠葱绿,连绵不绝。正是在这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兀然出现一片绝然不同的独特景观——石林,不由得令人叹为观止:一座座大山,历经千万年的风雨磨砺侵蚀,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作弄着,形成了一道道奇异的山峰、一条条曲折的沟谷、一根根高耸的石柱、一块块嶙峋的怪石、一个个莫测的洞穴……梭布垭的外形像一只巨大的葫芦,步入其中,就像进入了石头的世界。这些形状各异的石头,幻化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其独特怪异,有时简直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便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幻与魅力!在这些石头组成的屏风与画廊中漫游,如果没有导游,将陷入八卦连环阵般的迷宫世界打转,难以找到“葫芦”的出口。

    梭布垭面积二十一平方公里,集石林、溶洞、森林于一体,被专家誉为生态石林,有雄、险、奇等特点,目前仅开发了三分之一,共八个景区一百多个景点。我们的车在景区停车场刚刚停下,就有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走上前来。他是家住附近的本地农民,农闲时当当导游赚点外快补贴家用。他开出的导游费仅二十元,瞧着他那朴实得有点木讷的样子,我们想都没想要还价,就跟在他身后一个劲地往前走。

    经过凉风洞、四丘田、南天门、拇指峰、千斤顶、莲花宝座、一柱擎天、观景台等景点,满眼皆是石峰、石柱、石锥、石笋、石芽、石屏、石幔、石壁、石沟、石缝……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绵绵不尽的石头间,只谷底或石缝,间或长着不多的矮树与野草。这些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石头裸露着,没有过多的遮掩,也就露出了或狰狞或温柔的本来面目,显出其独有的姿态——有的似鹰隼、豹子、蝙蝠等动物,有的像莲花、竹笋、梨子等花果,有的仿佛皇冠、椅子、马桶等物件,有的则呈出将军荷戟、美女望月、夫妻摇摇等诸多造型。石是凝固的,千百年如斯,可那形状,却从不同侧面,联想出万千种酷肖的形似与神似。比如,导游或众人说那些石头是一群蹲伏啸天的青蛙,尽管你看着不像,但大家都这么说,看得久了,或是换一个角度,那眼里的显现,也就真的有了几分青蛙朝天而叫的味道。

    溶沟交错,岩石层层,人随景转,景随人移。石与石之间,有时窄到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如果你稍微胖点,或是担着物件,那就只有望石兴叹了。据说土家族儿郎娶媳妇,其中一道关卡,就是必须肩挑扁担,身背情人,不碰石壁从这条头顶只见一线蓝天的窄缝间通过,不然就过不了关,难以抱得美人归。

    正被眼前这些见所未见的神奇石头吸引着,就听得一阵歌声从对面山岭悠悠传来。这时,我们的导游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三两步跨上一块高高的石头,挺挺腰,呼应着对面的山歌,大声唱了起来。歌词不太清晰,但那宏亮的嗓门,浑厚的旋律着实优美动人。唱了几首,导游担心冷落了我们,马上回到原地,引导着继续前行。这时的他,动作似乎变得敏捷了许多,闪烁的目光也分明灵动起来,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于是,就贴在他的身旁,问他刚才唱了些什么,并要求他再唱两首。这时的他,竟变得不好意思起来,说只要听见歌声嗓子就痒,就按捺不住喊几声献丑了。我就说你刚才唱得真好,并要同伴予以证实。一行人连连点头赞许,也就给他增加了几分自信。他问我唱什么,我说随便,只要尽兴地唱就行。他望望四周说,要不就唱梭布垭吧。于是,宏亮的歌声再次响起,如波浪般在山谷间悠悠回荡:“一副石磨天作合,二个傩神成仙家。三条阴河何处去?四丘田里看稻花。五把椅子今犹在,六步关外啸群蛙。七歪八斜怪石多,九龙聚合接云霞……”

    导游没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他的歌声,是一种天然的妙成,是与周围环境,与梭布垭相互吻合的天籁之音。歌声在石林的缝隙间碰撞,迸射出无数肉眼看不见的音符,铺天盖地地弥漫在天地之间。我被这种没有经过任何雕琢、打磨的歌声深深地陶醉了,恨不得永久地深藏胸间。“十万石林梭布垭,山呼海涌甲天下。”这是我听得最清晰的两句歌词,也是对梭布垭真实的描绘与形象的写照。

    马不停蹄地转了三个多小时,梭布垭之行就要结束了。导游说我们只游览了八个景区中的两个——莲花寨与磨子沟,还有锦绣谷、宝塔岩、六步关、梨子坪、青龙寺、云台观等六个景区没有涉足。而所有这些已经开发的景区,只占整个石林的三分之一。梭布垭之大之奇,由此可见一斑。

    鄂西恩施是土家人的聚居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土家族文化。梭布垭岩壁前入口处有一个广场,一年一度的土家女儿会便在这里举行。独特的民俗、多彩的民风、古朴的民情与美妙的风景融为一体,使梭布垭显得更加神奇而迷人。

    神秘的腾龙洞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大学室友、恩施利川人龚建龙总是不住地念叨他们那儿有一个腾龙洞,是世界上最大的溶洞,并邀我前往一游。我从小就喜欢洞穴,特别向往那黑咕隆咚、曲里拐弯、神秘莫测的味道,弄得仿佛害了一桩心病似的一直牵挂不已,直到近二十年后才得以如愿。

    常言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我真担心一旦身临其境,腾龙洞会辜负这些年来我对它的“痴恋”。那么结果到底如何呢?可真应了这么一句广告词——不看遗憾,看了震撼。

    据最新统计,腾龙洞总长五十九点八公里,比早期公布的五十二点八公里又多出了整整七公里,洞内可容纳一千万人,在目前发现的洞穴中,容积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数字是抽象的,你只有亲临此洞游览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大而长、雄而奇、幽而险的独特景观。

    隔老远,就见着了腾龙洞巨大的洞口,犹如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是的,如果没有开发,如果孤身一人,要想进入洞中,谁也不免心惊肉跳。洞口垂直高度为七十四米,宽达六十四米,曾有直升飞机在此盘旋表演,“潇洒自如”地从洞口飞进又飞出。另有人说,十六辆大货车可并驾齐驱驶入洞内。我们刚刚步入洞中,就见到了一个名为佛到池的水塘,高大的洞口倒映在清亮的池水中,上下映衬,构成一幅奇妙的“双洞联璧”图。

    空旷的洞穴,大得简直令人无法想象。好在洞中备有电瓶车,乘坐几公里后直达洞穴剧场,游客可省却不少脚力,留给迷人的景点。洞穴剧场,依洞内天然地态形貌而建,每天都要上演大型土家族情景歌舞《夷水丽川》,演绎古老而原始的土家风情。一旁的大型激光秀,则以现代科技为手段,集声、光、电、水、雾于一体,再现宇宙天地的自然变迁——腾龙洞的地质形成、宇宙的奇特景观、火山地震爆发时的山崩地裂、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等。剧场为全国最大的原生态洞穴舞台,而激光秀在全国也属唯一,与腾龙洞的巨大相互匹配。

    可能是开发商担心腾龙洞过于空旷单调,便投资打造了这样的表演留住游客。其实,洞内吸引眼球的景点不可胜数,石柱、石笋、石幔、石花、石人、石猴等奇形怪状的石灰岩地貌随处可见;洞内主洞牵着支洞,大洞套着小洞,旱洞连着水洞,浅洞与竖井般的深洞相通,形成一个迷宫般的洞穴世界;最为奇特的是,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最高的山峰达二百二十五米;在一个高约八米的洞穴内,科考专家发现了长达三公里的钟乳石带,各式各样的钟乳石晶莹透明、光洁如玉,故命名为“白玉石林”。而腾龙洞近六十公里的长度,像这样奇特可供游览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诸如千丘梯、千层塔、野猪林、地龙盘旋、蘑菇云梯、定海神针、八仙过海、孔雀开屏、大象吸水等象形石就有一百四十多种……当然,人文景观的打造,也为腾空洞注入了一定的文化内涵,比起单一的游览,自不可同日而语。专业导游在介绍景点、讲述传说的同时,不时将土家民歌穿插其中,并与游客互相唱和。那熟悉的《龙船调》旋律,惹得我跃跃欲试,嗓音在腾龙洞回旋,竟比平时浑厚悦耳了许多。

    科考专家认为腾龙洞具有险胜、怪诞、和谐、巨大、新奇等五个美学特征,而我则以为,腾龙洞最大的特点,就是神秘——

    远古之时,这里曾是一片浅海,沧海巨洞的奇观如何形成?只要想想那水滴石穿的伟力,那漫漫时日的变迁,就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造化与神秘。

    腾龙洞穴共有上下五层,集山、水、洞、石、峡、林于一体,已经探明的有五座山峰、十个大厅、十多处地下瀑布、一百五十多个洞厅、三百多个大小支洞。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未知的洞穴里面,又该藏着多少诱人的秘密啊!随导游漫步,一不留神就是一个黑乎乎的洞口,便极想钻入其中探个究竟。这时,导游便不失时机地提醒你,让你的脚步拐向开发过的灯光闪耀处。当然,即便进入,里面不是竖井、天坑、伏流,就是“乌龟大如斗、蝙蝠形似伞”的奇特动物,单枪匹马没有任何探险工具,非但不能打开神秘之门,反会令自己陷入危险与恐惧之中。

    偶见水中静卧的蝌蚪、小鱼,因长期不见阳光,竟然通体透明,连肝脏脾肺也清晰可见,而眼睛则退化为一层薄膜。洞中的昆虫,也有全身透明的。这种特征,会影响生命的正常功能与律动吗,是否形成基因代代遗传?如果人类长期生活在腾龙洞中,又该变成怎样的一副模样呢?

    腾龙洞又名干洞、硝洞、龙骨洞。古时有采硝者出入此洞,刚入洞口的大厅便是硝客筑灶熬制硝盐的地方,留有硝坑、灶孔等遗迹。称为龙骨洞,是因为洞中生活过大量哺乳类动物,发现了大熊猫、苏门羚、东方剑齿象等大量动物化石,地质年代至少在二十万年以前。远者已逝无可追寻,那么近二十万年以来,腾龙洞的自然生态呈现着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呢?只要稍加想象,就感到神秘莫测,令人探索不已。其实,腾龙洞于当地百姓而言,一直就是一处未知的神秘所在,清光绪十年(1884年),曾有十多人想探个究竟,“秉烛而入数十里”,结果“惧而返”。只是近二三十年来才有探险队、科考队进入其中,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了一角。

    而最具神秘意味的,莫过于长达十六点八公里的地下河。土家人的母亲河——八百里清江流经此地,突然被群山吞没,汇入腾龙洞底不见了。江水陡然下落,形成一道宽大的瀑布,发出惊心动魄的轰然巨响。“一口吸尽狂澜狂,雷转犹听鸣饥肠。”站在卧龙桥上观赏落水洞口,觉得古人的诗意描述,可谓一语中的。清江汇入山中,穿越洞底,又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我缓步走到桥下,出神地望着远方,让思绪的翅膀飞进暗河,随汹涌不息的河水在黑暗的长洞中翻卷前行,恨不得将其神秘一一破解。据说伏河流经之地,有湖泊四座,瀑布五处,可见光亮的“天窗”十八处,然后再从另一黑呼呼的洞口奔腾而出。流出的除了滔滔江水,还常有被山洪卷走的人与动物尸体。两个当地农民划船进入暗河,此后就再也没见活人归返。“卧龙吞江”,是腾龙洞展现给世人的又一种姿态,也正因为有了这一神秘奇特的伏流,清江才能无所阻碍地顺畅而下,神奇的土家文化、灿烂的巴蜀文化,才得以孕育而出……

    腾龙洞神秘多多,实非笔墨所能一一描述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此洞距利川市区约七公里,不远也不近,地理位置极佳,是一个适宜游客前往的好去处。

    神妙的鱼木寨

    如果说梭布垭、腾龙洞是位于鄂西恩施境内著名的自然景观,那么鱼木寨则是一处人文胜景,属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世界土家文化遗留中心等美誉。

    鱼木寨位于利川市西部,是一个偏远的自然村落。我们一行人从市区出发,越往前行,道路越显蜿蜒崎岖,加之久雨初晴,六十多公里的路程,小车竟簸箕了两三个小时之久。

    这是一座典型的孤山古寨,据《万县志》记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古寨四周悬崖峭壁,垂直高度达数百米,动物无处立足,草木无隙落根,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得鱼木寨自成一体,易守难攻。

    从古至今,若要进入鱼木村寨,唯有两条险道:三阳关与亮梯子。

    三阳关是一条铺着大小碎石的山路,两侧是悬崖绝壁,近寨处赫然耸立一座青石修砌、高达五米、形似堡垒的关卡。寨堡正面,开有一扇可供进出的大门,门额横排正楷阴刻“鱼木寨”三个大字,往上则是一排用于射击的方形孔洞。“悬崖脊上建寨楼,一夫把关鬼神愁。”寨堡大门一旦紧闭,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雄风。

    另一通道亮梯子,又称悬空栈道,是将长约一米,宽约零点三米的石桩插入石壁之中,一根根石桩铺排开来,在山崖间逐级上升,构成一条别致的石梯通道。人行其上,石桩似颤欲裂,一级一级上下攀缘,石桩没有栏杆,脚底是万丈深渊,上下左右没有任何遮拦,一切豁然透亮,故称亮梯子。

    鱼木寨只要将这两条通道严密封锁,即使千军万马,也难攻克。据传鱼木寨之得名,便源于一次村寨的攻守争战。古时候,当地的马、谭两大土司交恶,谭土司坚守山寨,马土司前来攻打,一时猛攻不下,便将寨子团团围住,待等水尽粮绝不战而降。鱼木寨不仅地势险要,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产稻谷、苞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寨子被困数月,谭土司命人扔下无数条活鱼。马土司见状,不由得望寨兴叹:“要想攻下此寨,如缘木求鱼也。”遂引兵退去,“鱼木寨”也由此而得名。

    一般游客,于令人胆战心惊、魂飞魄散的亮梯子,是不敢“问津”的。于是,我们进入鱼木寨的通道别无选择,唯有三阳关一途。

    穿过寨堡大门,寨子里面却无甚奇崛突兀的地貌,缓缓起伏的土丘上,或遍布郁郁葱葱的青松翠竹,或铺展着层层梯田,时令作物长得旺盛喜人。视野十分开阔,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与寨内相对平坦的地势遥相呼应。据有关资料统计,鱼木寨面积六平方公里,一百多户人家,六百多位村民。寨内静静的,少有行人往来,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陪同我们的大学同学殷良平与村中一位挖土的农民熟识,两人不禁亲热地攀谈起来。此情此景,不由得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鱼木寨还真有几分世外桃源的味道呢。

    村里的道路,铺了一层石板。鄂西到处都是大山,有山便有石,梭布垭是石林,腾龙洞是石洞,而鱼木寨到处也是石头,村民们将丰富的自然资源——青石巧妙地融入生活之中:入口寨堡由青石砌成,路上是一块块错落有致的青石板,房屋由石砖或石片等青石垒筑,而由青石做成的生产、生活器具就更多了,什么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缸、石盆、石瓢等都是。

    青石色泽朴实,质地细腻,刚柔兼济,为鱼木寨村民所青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特别是那些碑墓,更是将青石的功用发挥得淋漓尽致。鱼木寨人不仅注重今世的生活,更看重死后的日子。他们将祖先的坟墓修得富丽堂皇,不少人干脆就建得跟生前居住的庭院与房屋一样。有人生前为自己修好坟墓,是谓生基;而将坟墓埋于自家住宅之中者,则称碑屋。据说村中像这样的生基、碑屋很多,“文革”毁坏无数,清代碑墓现仅存十座。

    我们有幸见到了其中最大的一座——成永高夫妇寿藏墓。

    这是一座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的古墓,三道门,两座院,占地近一百平方米,墓前立有高大的石碑。整座墓地格局布置十分完整,以青石铺地,分前廊后院,有护墙、隔墙、后墙,门楣、石碑、匾额、抬板、石墙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巧夺天工的花卉、风物等图案,还有多种字体的书法作品,如墓联“龙藏鱼木寨,穴居阳和湾”,“墓对文曲水,向朝贵人峰”,便将地理、风水与文化融为一体。

    鱼木寨偏安一隅,生活其中的土家人纯朴善良、刚毅豪放,他们依险立寨、守寨自固、独成一村。这里天高皇帝远,不受封建传统束缚,如成永高夫妇墓碑石刻,就有变形龙雕七十多件,这种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却是村民思想情感内在而真实的体现。然而,他们又尊崇祖先,讲究孝道,遵循千百年来代代相承的传统道德。

    今天的鱼木寨,早已失却往昔那据险以守的战争防御功能,但它作为一处难得的人文遗迹,却传递着一种刻有土家族烙印的奇妙的文化符码。

    走在仿佛没有尽头的青石板上,橐橐的脚步声清脆而悠远。我深深地感受鱼木寨的天然妙成、古墓葬的幽幽神韵、青色石的精美别致、土家人的独特习俗以及他们既封闭内敛又开放进取的山寨精神……这一切,在我眼里凝为两个字——神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