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继位后,由于他本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又爱好声色娱乐,相对放宽了对戏曲文化的限制,虽也重申了雍正朝的禁令,但实施中很松弛,如官员剧作家唐英蓄养有家班。二百四十出宫廷大戏的创作演出,皇太后和皇帝本人的祝寿活动,演剧盛况空前,客观上刺激了戏曲艺术的发展、衍变和传播。
清中期的首都北京,已成为全国戏剧演出的中心,各地戏班纷纷来京演出,舞台上诸腔纷呈,争奇斗艳。除明后期已入京进宫廷的昆腔、弋腔之外,尚有山陕梆子腔和山东柳子腔等,长时间在北京舞台上演出,故而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乾隆时期前一阶段北京舞台的热闹,折射了全国演戏状况,随之出现了“花、雅”争胜的盛况,诸多地方新兴剧种与昆曲互相交流、吸收、融合,舞台技艺日益精进,加上清宫节庆及祝寿等盛大演出活动的导向作用,从而使戏曲进入表演艺术发达时代。乾隆时期后一阶段的花雅之争,经过几个回合,最后花部取胜,影响深远。雅部全本演出逐渐减少,折子戏演出越来越多,出现了《缀白裘》折子戏选集。此期传奇杂剧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数量质量大幅度下降,都不能与清前期同日而语。主要尚存有:
夏纶(1680—1753后),字言丝,号惺斋,别署惺斋臞叟,浙江钱塘人。他于乾隆年间,创作6种传奇,各二卷三十二出,1753年合刻为《新曲六种》:即褒忠的《无瑕璧》,为明初建文帝殉节忠臣铁弦之女安排了一个美满婚姻的结局;阐孝的《杏花村》,写孝子王武杀贼报父仇好运连连;表节的《瑞筠图》,述明代章纶继母守节教子;劝义的《广寒悌》,写王香谷助人善报;式好的《花萼呤》,写姚居全受诬陷而遇清官侠士;补恨的《南阳乐》,写诸葛亮完成恢复汉室的理想,以补“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恨。
吴震生(1662—1752后),字长公,号可堂、玉勾词客,别署南村、祚荣、弥俄、弱翁、鳏叟,安徽歙县人。他康熙末年作有传奇《地行仙》,又名《后昙花》四十六出,写蜀国李常和临淮孔岂然游仙学道,与仙女结婚事。之后又创作了12种传奇,合刻为《太平乐府》:《换身荣》十四出,写战国蜀人郑藐变成女子,受蜀王宠幸;《天降福》,写汉宣帝时荀宾娶宫嫔之母王氏为妻,被封侯爵;《世外欢》,写三国时蔡瑁因妻经商致富而不求仕进;《秦州乐》,演李金源因义妹入宫而得宠,升任秦州刺史;《乐安春》,述后魏徐纥因附权贵竟出将入相;《牛平足》,演李廷哲父子归顺北周,加官晋爵;《万年希》,演柳誓因受隋炀帝召见,遂得功名;《闹华州》,演唐德宗时李园士击败叛军之事;《临濠喜》,演五代时刘崇俊因祸得妻与杨行密任濠洲知府;《人难赛》,演宋真宗升张耆为节度使之事;《三多全》,演明太祖女婿赵辉集福、禄、寿于一身。后11种皆为十三出。
石琰(约1700—1770后),号吴人、恂斋。存《石恂斋传奇四种》。《天灯记》三卷三十八出,演杨殿臣遇难入地狱后发生的种种奇事;《忠烈传》三卷三十六出,演狄青、韩琪、裴济平定西夏李元昊之事;《锦香亭》三卷三十五出,演钟景期与葛明霞的爱情故事。
崔应阶(1700前—1776后),字吉升,号松圃、研露楼主人,湖北江夏人。他著有杂剧2种:《烟花债》四折,演冯梦龙“三言”中单符郎全州佳偶之事;《情中幻》四折,渔唐人小说《任氏传》郑六遇妖狐之事。另有传奇《双仙记》二卷三十六出,演无双、古押衙节义故事,与《明珠记》情节相仿。3个剧本都是改编之作。
杨潮观(1710—1780),字宏度,号笠湖,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他创作的《吟风阁杂剧》由三十二个单折短剧组成,剧目名称如下:《新丰店马周独酌》、《大江西小姑送风》、《李卫公替天行雨》、《黄石婆授计逃关》、《快活山樵歌九转》、《穷阮籍醉骂财神》、《温太真晋阳分别》、《邯郸郡错嫁才人》、《贺兰山谪仙赠带》、《开金榜朱衣点头》、《夜香台持斋训子》、《汲长孺矫诏发仓》、《鲁仲连单鞭蹈海》、《荷花荡将种逃生》、《灌口二郎初显圣》、《魏征破笏再朝天》、《动文昌状元配瞽》、《感天候神女露筋》、《华表柱延陵挂剑》、《东莱郡暮夜却金》、《下江南曹彬誓众》、《韩文公雪拥蓝关》、《荀灌娘围城救父》、《信陵君义葬金钗》、《偷桃捉住东方朔》、《换扇巧逢春梦婆》、《西塞山渔翁封拜》、《诸葛亮夜祭泸江》、《凝璧池忠魂再表》、《大葱岭只屡西归》、《寇莱公思亲罢宴》、《翠微亭卸甲闲游》。
金兆燕(1717—1789),字钟越,号棕亭,全椒人。存有传奇2种:《旗亭记》二卷三十五出,演唐代诗人王之涣、王昌龄等人故事;《婴儿幻》三卷三十出,演《西游记》唐僧过火焰山一段故事。
夏秉衡(约1723—1784后),字平千,号谷香子,江苏华亭人。存有传奇2种:《双翠圆》二卷三十八出,演金重与王观两个女儿的悲欢离合故事;《八宝箱》二卷三十出,据《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改编。
曹锡黼(约1730—约1758),字诞文、旦雯,号菽圃,上海人。存有5种杂剧:其中,《桃花吟》四折,演崔护遇谢婷婷谒浆之事;后4种总名《四色石》,由4个单折短剧组成:演翟以罢官与复官前后人情冷暖的《张雀网延平感世》;根据王羲之《兰亭序》敷演而成的《序兰亭内史临波》;描述王勃风送滕王阁作序的《宴滕王子安检韵》;演杜甫以诗歌寄托感慨的《寓同谷老杜兴歌》。
徐曦(约1736—1860后,)字鼎和,号榆村、镜缘子,吴江人。存有传奇《镜光缘》二卷十六出,演余羲与妓女李秋蓉的爱情故事。另有记述自己生平及感慨的《写心杂剧》,现存两种版本,十六折本为《游湖》、《述梦》、《游梅遇仙》、《痴祝》、《青楼寄困》、《哭弟》、《湖山小隐》、《悼花》、《醉魂》、《醒镜》、《祭牙》、《月下谈禅》、《虱谈》、《觅地》、《求财卦》、《入山》。十八折本少了《觅地》、《求财卦》两折,加入了《问卜》、《原情》、《寿言》、《覆墓》四折,共计二十折。
爱新觉罗·永恩(1727—1805),字惠周,号兰亭主人。袭封康亲王,复称礼亲王。存有演韩愈被贬潮州的《度蓝关》。另有传奇“漪园四种”:《五虎记》二卷四十六出,演秦琼、尉迟恭、罗士信、王君廓、段志元唐朝开国元勋五虎上将的故事;《四友记》二卷五十五出,把元人吴昌龄《张天师断风花雪月》与《东坡梦》合二为一,穿插敷演而成;《三世纪》二卷四十一出,根据王士祯《池北偶谈》中《郡进士三世姻缘》增润而成;《双兔记》二卷四十出,则演木兰从军故事。
桂馥(1736—1805),字未谷、冬卉,号老苔,山东曲阜人。存有仿明代徐渭《四声猿》杂剧的《后四声猿》:包括演白居易遣去家妓樊素的《放杨枝》;演陆游与唐婉的《题园壁》;演苏东坡谒见府帅陈希亮的《谒帅府》;演黄居难将李贺诗稿投入溷内的《投溷中》4种短剧。
沈起凤(1741—1796),字桐威,号薲渔、红心词客,江苏吴县人。曾创30多种剧本,现仅存4种传奇:《投恩缘》,又名《攀桂图》,二卷三十八出。演一受护白猿,助书生与白丽娟等3位女子联姻的报恩故事;《才人福》二卷三十二出,演穷书生张敉与秦晓霞、李灵芸二女子的爱情故事;《文星榜》二卷三十二出,根据《聊斋志异·胭脂》增润而成;《伏虎韬》二卷二十九出,根据袁枚《子不语·医妒》改编。
孔广林(1746—1813后),字幼髯,山东曲阜人。存有《东城老父斗鸡忏传奇》四卷四十二出,根据唐人小说《东城老父传》增润而成;《王璇玑锦杂剧》四折,写苏蕙织回文锦感动丈夫窦滔之事;《女专诸杂剧》,摘取《天雨花弹词》中一段增减而成;《松年长生引》二折,祝寿之作。
汪柱,字石坡、铁林,号洞圃主人,江苏袁浦人。生卒年不详。乾隆年间刊刻《砥石斋二种曲》,包括2种传奇3种杂剧:《诗扇记》二卷三十二出,根据小说《人中画》改编;《梦里缘》二卷三十二出,虚构才子佳人梦中相会,好事多磨,终结良缘故事。《林和靖妻梅子鹤》一折;《心幽品》四折,每折写一位名人,即《楚正则采兰纫佩》、《陶渊明玩菊倾樽》、《江采苹爱梅赐号》、《苏子瞻画竹传神》;《破牢愁》四折,演一书生吴中访道求仙之事。
钱维乔(1749—1798后),字竹初,江苏武进人。存有2种传奇:《乞食图》二卷三十二出,演才子张灵与崔莹的爱情悲剧;《鹦鹉媒》二卷四十出,演孙荆与王宝娘的爱情故事。
王筠(1749—1819),女,字松坪,号绿窗野史,陕西长安县人。存有2种传奇:《繁华梦》二卷十五出,写才女王氏梦中变为男子,建功立业之事;《全福记》二十八出,写高官之子文彦与李云杰的友情及二人各自的爱情故事。
这一时期,除杨潮观创作的《吟风阁杂剧》和传奇《雷峰塔》影响较大之外,唐英和蒋士铨的剧作,成为戏曲文化的两大亮点。
唐英(1682—1755),字俊公,又字叔子,号蜗寄居士,一号陶人,人称古柏先生。清奉天(今沈阳)人,隶属汉军正白旗。曾任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先后奉命监督景德镇窑务十余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制陶经验。又曾兼理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税务。他除有卓越的管理才能之外,诗、书、画功夫不错,著述颇丰,现存诗文集《陶人心语》五卷、《陶人心语续编》九卷、《可姬传》一卷;编有字典《问奇典注增释》六卷;辑刻《琵琶亭诗》一卷。他创作戏曲剧本很多,今存剧作有:《清忠谱正案》一出,《长生殿补阙》二出,《女弹词》一出,《笳骚》一出,《虞兮梦》四出,《芦花絮》四出,《三元报》四出,《梅龙镇》四出,《面缸笑》四出,《梁上眼》八出,《巧换像》十二出,《无缘债》二十出,《双钉案》二十六出,《转天心》三十八出,共17种。除后3种较长之外,大部分作品短小精悍,适于场上演出,这是由于他写剧本,主要为自养家班演出而创作之缘由,在文人创作剧本案头化越演越烈的当时,可作为他所作剧本的特点之一。
特点之二,他创作的剧本翻改地方戏曲剧本较多,保留了民间戏剧原作的鲜活性,喜剧性观赏性很强。如把梆子腔《双钉案》、《巧换缘》、《面缸笑》、《十字坡》等,改编为昆曲剧本演出,保存了原作中许多戏剧性强的鲜活内容。《面缸笑》里,腊梅串唱的梆子腔:“婆惜老公真好汉,暗龟明贼黑三郎。”这显然是借用《杀惜》中的唱词。而《笳骚》里唱的《胡歌》,与一直活跃在舞台上的《小放牛》中的唱词雷同。可能是《小放牛》、《杀惜》等,在当时舞台上,演出效果很好,唐英借用过来,以增强观赏性。
特点之三,他在剧本中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折射出当时社会现实。无论帝王将相、后妃才女,还是贩夫走卒、妓女乞丐,皆各具个性。例如,《转天心》中描绘书生吴明,由于久试不第,牢骚满腹,在玉皇庙中题诗指控天地不公。《巧换缘》透露灾荒之年,贱卖妇女的悲惨场景,在喜剧笑声中让人心酸。《面缸笑》反映封建吏治的腐败。《天缘债》以书生李成龙及结义兄弟张骨董借妻之恩宏扬重义的友道,对照口是心非的假道学,颇具批判力度。
唐英作为清廷官员,为了政基巩固和社会稳定,在剧作中极力教忠劝孝,弥漫着空洞说教的陈腐之气。他在《清忠谱正案》中描述周顺昌死后,受封苏郡城隍,审罚魏忠贤一伙,虚构了一系列情节,以补恨解气。又在自己创作最长的《转天心》中,虚构玉帝罚书生吴明,使其转世为其子吴定,让吴定沦为乞丐,再以吴定的孝义感动天神,参军立功,一门受封。虽然第一出副末开场诗“贵贱穷通有命,前因后果由天。怨天拗命定招愆,劫数轮回可叹!”但通过行善助人,仍可改变命运,即“立忠行孝,勿论人品之高低;仗义建功,端在行为之诚恪”。[1]“天心可转”的理念,认为“存心为善,天地无权。丐子回头,膏粱不及”[2]。这些,既号召人们仗义行善,助人为乐,也明显地宣扬信命守志、善恶相报,以劝教人心,稳定当时社会已有的秩序。
蒋士铨(1725—1785),又名中子,字辛畲、莘畲、心畲、辛予、心余、星渔,又字苕生,号清容、藏园、定甫、定庵,别署离垢居士、铅山倦客、藏园居士,江西铅山人。其先人本姓钱。其祖静之避难铅山,过继蒋姓。士铨幼年聪颖,喜好读书,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改庶吉士,后散绾授编修,充武英殿纂修,复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任职8年,声誉日隆,某显宦欲罗致门下。他为躲避而乞假养母,拨棹南归,应聘为绍兴蕺山书院、杭州崇文书院、扬州安定书院主讲。日久,移归南昌,构筑藏园,奉母家居。其母逝后,复入京师,充国史纂修,记名御史。不久,因患风痹,再乞归养。3年后卒。
他文思敏捷,长于诗文,当时与袁枚有“两才子”之誉,并与赵翼合称“三大家”。著有《忠雅堂诗集》、《忠雅堂文集》、《评选四六法海》等。他兼工南北曲,曾创作戏曲剧本30余种,现存16种:即杂剧《康衢乐》、《忉利天》、《长生箓》、《升平瑞》(以上四种合称《西江祝嘏》)、《一片石》、《第二碑》、《四弦秋》、《庐山会》8种。传奇《空谷香》、《桂林霜》、《雪中人》、《香祖楼》、《临川梦》、《采樵图》、《冬青树》、《采石矶》8种。后十二种合称“红雪楼十二种曲”,又称“清容外集”。
他的剧作,数量较多,质量也较高,是这一时期代表剧作家之一。其现存剧作,有人以题材内容分为历史剧、时事剧、爱情剧,神仙道化剧四类。[3]有人根据写作目的和主题思想,分为祝颂、教化、抒怀三类。[4]因前者分法,使《采石矶》和《四弦秋》不易归类,因此,笔者倾向于后者分法。
一是承应祝颂。此类剧目,为承应祝贺所作,有《庐山会》和《西江祝嘏》。《庐》剧虽然场面热闹,词采华丽,但内容平淡,空洞无物,属作者比较差的作品。而《西江祝嘏》4剧,尽管也属承应祝颂一类,但强化诙谐生动的民间特色。虽也人物众多,但各具个性,讨人喜爱;虽也讲究排场,但景物壮观,赏心悦目。尤其是曲调富于变化,4种十六折中所用曲牌毫不重复,一折之中,或南或北,或南北合套,或杂入弋腔、高腔、梆子腔,真可谓丰富多彩。且场景也变化多端,琳琅满目。如《忉利天》中的散花场景;《升平瑞》中的戏中戏,以梆子腔演唱女八仙;《长生篆》中麻姑唤起鱼龙起舞、毛女表演扑蝶身段,何仙姑捞出明月照冰颜等,皆别开生面。清人梁廷柟称“征引宏富,巧切绝伦”[5]。
二是劝惩教化。此类剧目,既有赞扬志士爱国的《冬青树》、《桂林霜》,又有表彰节义的《一片石》、《第二碑》、《采樵图》、《香祖楼》、《空谷香》、《雪中人》等。蒋士铨强调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宣扬对朝廷的“忠、义”。《桂林霜》以康熙年间“三藩之乱”为背景,突出广西巡抚马雄镇忠于清王朝,坚持不降吴三桂,被囚禁4年,全家39人被害,表彰满门殉节的壮烈。《冬青树》树立南宋末年文天祥被俘后,大义凛然的光辉形象,弘扬士人身处乱世的气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窃观往代孤忠,当国步已移,尚间关忍死于万无可为之时,志存恢复,耿耿丹衷,卒完大节,以结国家数百年养士之局,如吾乡文、谢两公者。”[6]
仿照洪昇对李隆基、杨玉环帝妃感情故事作而又作,蒋氏对明宁王朱宸濠与王妃娄氏故事,也是如此。他先创作了四折杂剧《一片石》,通过剧作家的化身薛天目寻访娄氏残废荒冢,从侧面描述娄氏得知丈夫朱宸濠欲谋反之际,极力劝阻,陈述利害,未被采纳,愤而投河自尽的悲壮故事。而《第二碑》仍有薛天目上场,改为争取重修了娄氏坟墓的过程。而现实中,剧作家本人四方奔走,几经波折,重修了娄氏墓。后来,作者再次创作了十二折的《采樵图》,从娄氏出阁到渔父为她收尸埋葬,描述了其生平故事,突出了娄氏在一幅《采樵图》上题写“昨夜雨过苍苔滑,莫向苍苔险处行”,劝谏丈夫,而其夫不听劝阻,一意孤行,谋反败落后娄氏投江自尽。作者对已定为叛妇的娄氏翻案和表彰,用心良苦。
三是抒发感慨。这类借他人之酒,浇胸中块垒之作,有《临川梦》、《采石矶》、《四弦秋》等。如《四》剧谱写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泪”故事而有“台谏皆藏舌,宫坊强出头。才高官不利,谪贬去江州”。“何须青史,冤鼓未烦过。是非黑白,愚贱口不争差”等语,正说反说,均为牢骚。又如《采》剧中李白受陷害被绑赴法场时唱:“平生我向刀头飘然一过,收拾才人浑未妥,人皆欲杀,长庚寿亦无多,将这朵青莲开向火,欲生无恁般附和。”愤懑之语,溢于言表。有感于千里马常有而世缺伯乐,蒋氏在《雪中人》里频频呼唤伯乐的出现,既反映出作者对人世人生的思考,也折射出对人生价值的体验。
蒋氏以资深的诗人创作剧本,能闪烁在乾隆时期剧坛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描绘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如《雪中人》“写吴六奇颊上流毫,栩栩欲活”(梁廷柟《曲话》)。又如《采樵图》中的娄氏,明理识势,苦口婆心劝阻野心膨胀的丈夫,描绘出一位见识不凡、慧巧刚烈的巾帼女子。再如《空谷香》中的梦兰与《香祖楼》中的若兰,同为遭遇不幸的女性,但性格各异,清人杨恩寿对此评云:“作者偏从同处见异。梦兰启口便烈,若兰启口便恨。孙虎之愚,李蚓之狡,吴公子之憨,扈将军之侠,红丝之忠,高驾之智,王夫人则以贤御下,曾夫人则因爱生怜。此外,如成、裴诸君,各有性情,各分口吻。”[7]作者通过这批各具个性的戏剧人物,反映了时代的价值判断。
而蒋氏剧作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戏剧性不太强、有的情节欠生动等。作者往往直露地表达个人主观意识,过多使用佛道设教,将人事托言鬼神。例如,《桂林霜》中的《平寇》、《灵台》,《冬青树》中的《梦极》、《神迓》、《饿殉》、《西台》、《勘狱》等。有的剧目中,神道情节的设置,与剧中主要人物和事件,关联不大。如《采樵图》中,结尾《学道》一场,表现本是平叛主帅的王守仁看破红尘,出世入道,有画蛇添足之感。
注释:
[1]王永健:《中国戏剧文学的瑰宝—明清传奇》,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76页。
[2]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3]梁廷枏:《曲话》卷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
[4]同上。
[5]《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6]《蒋士铨戏曲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7]杨恩寿:《词余丛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九),第251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