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清戏曲论稿-现代戏理论构建与实践意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郭汉城先生对戏曲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我仅就其一直关注戏曲现代戏,为现代戏的发展献计献策,构建现代戏理论大厦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发表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坚决继承 大胆创造

    汉城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热心为戏曲现代戏的发展擂鼓助威,呕心沥血地写下多篇文章,其中1958年发表了《现代戏编剧继承与发展传统的几个问题》这一重点论文,初步阐述了他对戏曲现代戏的一系列观点,如“现代戏曲在创作方法上进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戏曲结构‘线’的问题”等。在论述现代戏的表演问题时,他指出:“把传统剧目中原有的程式动作,根据人物和剧情,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戏里面去。这种方法,在传统戏中是常用的,同样一个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的动作,在不同剧目中,由于剧情和人物的不同,演起来也是千变万化,并不是机械的重复搬用。……还必须运用传统戏曲创造程式的规律,从生活中吸取材料,加工提炼成戏曲动作,为表现新的生活服务,使现代戏能够表现的生活面,大大超过传统剧目的范围。”此文标题为“坚决继承,大胆创造,”点明了中心论点。全文最后结论:“目前现代戏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表现在内容上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也表现在舞台形象日益生动、鲜明、生气勃勃的特点上。”(《郭汉城文集》卷一,第108—109页)

    二、系列探讨 系统论述

    “文革”之后,郭汉城先生对戏曲现代戏重点关注,系列探讨,系统论述,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联系创作实际的论点,既丰富了戏曲现代戏理论宝库,也指导了当时的现代戏创作实践。

    1980年,他在《戏曲改革也要解放思想》一文中,提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如何更符合戏曲规律”这一理论问题,承认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局限,号召:“解放思想,大胆试验,发扬长处,突破局限,要在生活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的,反复的艺术实践中取得经验,逐步扩大其表现生活的能力。”(《郭汉城文集》卷一,第262页)

    同年,他又把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作为戏曲推陈出新的“第三个问题”,列为“主要课题”,“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而这个新任务“要经过无数次反复实践,表演领域和表演能力的不断扩大提高,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丰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逐渐解决了生活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矛盾之后,才能达到平衡与稳定,但是这种平衡稳定,仍是相对的,是就这一发展阶段而言的。随着生活的变化,综合体中各种表演手段之间相对平衡的关系又要遭到破坏,出现新的不平衡,不稳定。只要生活的发展没有终止,这个过程也永远没有完结”。这里,他认识到对现代戏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与当时盲目乐观和一味的悲观,显得清醒理智,也为后来的艺术实践所证明。

    这一年,他在福建省第四届现代戏汇演大会上,做了题为《现代戏与生活》的精彩发言,敏锐地指出“要提高现代戏的质量”,他认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工作还很不够,对戏曲艺术的特点、规律,还掌握的不充分,实践起来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人批评我们的现代戏是‘话剧加唱’,就是这种盲目性的表现形式之一”。(《郭汉城文集》卷一,第314页)

    第二年,郭先生在“1981年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座谈会上,做了题为《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重要发言,总结出了三点:

    一、戏曲搞现代化、戏曲化,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我国戏曲的剧种很多,有300多种。所有剧种,作为戏曲,它们有共同的特点,但每个剧种又有各自的特点。各个剧种历史发展的情况不相同,有的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程式,有的程式并不那么完整,比较灵活,生活气息较浓。所以不能以一个标准、一种规格去要求所有的剧种。拿昆曲、京剧、湖南花鼓戏三个剧种来说,就决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而必须从各自本身的基础出发。现代化的结果,也不是所有剧种都成了一个样,仍然要保持各自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每个地方剧种都有其地方特色,这是它们能够受到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化也仍然要丰富、发展这种特色,而不是消灭地方的特色。现代化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而不是一个样,一般化。

    二、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各种表现手段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要意气风发现代化、戏曲化,就要全面地搞,文学、音乐、表导演、舞美都要搞,要统一步调。要有立志戏曲现代化的同志组成有力的创造集体,来进行创作实验。在当前,要特别强调编剧的重要性。要搞现代化,首先要写出有坚实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为广大群众所关心的时代精神的剧本。现在在剧团里,编剧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浪费人材的现象相当严重,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设法改善编剧的地位和工作条件。当然,其他表导演、音乐、舞美等创作人员,也应重视,也应改善他们的地位和工作条件。

    三、我们搞戏曲现代化,重视和提倡现代戏,仍然要坚持“三并举”的剧目方针。排斥传统戏,不要新编历史戏,单打一地搞现代戏,这样一定搞不好。必须看到,戏曲现代化、表现现代化生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向传统借鉴、学习、吸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了的事。戏曲的传统十分丰富,我们继承得还很不够。我们有些现代戏艺术质量不高,群众还不甚爱看,与继承传统不够也是有关系的。还有,有质量的现代戏的保留剧目的积累,也是长期的事。传统戏的存在,还可以使现代戏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质量。等米下锅似的,匆匆忙忙搞出来,很快推上舞台,很快又销声匿迹,这样做工,只能败坏现代戏的名誉,降低现代戏的威信。这种教训,过去很多,现在不能再重复了。再说一句,我们坚定不移地要使戏曲现代化,我们要大力提倡戏曲表现现代生活,但决不能搞一刀切,一窝蜂。既要坚定不移,又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们的目的总会达到。(《郭汉城文集》卷一,第329—330页)

    这三点,既是对当时现代戏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总结,也是对那一阶段的创作实践给予切实指导,一直照耀着现代戏探索的历程。3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我深感其理性的光芒,仍然熠熠闪烁。

    三、戏曲现代戏趋于成熟

    21世纪之初,郭汉城先生总结了现代戏的发展现状,得出了“趋于成熟”的论断。他认为“经过五十年的努力,现代戏已经在戏曲舞台上站住了脚跟,改变了观众的审美趣味。过去老百姓‘不要看不穿衣服的戏’,……我们的确可以说戏曲现代戏成熟了”。并把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建国初期,这个时期的现代戏可以沪剧《罗汉钱》为代表。总的看来,这个时期演现代戏的热情很高,但经验不足,剧种的题材范围比较窄,尤其一些大剧种,演现代戏困难比较大。这个阶段,可以称为现代戏的探索阶段。这是个很重要的阶段,没有探索也就没有以后的发展。

    现代戏的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可以豫剧《朝阳沟》和京剧《红灯记》为代表剧目。《朝阳沟》是1958年的作品,《红灯记》是1964的作品。这个阶段的现代戏,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比第一个阶段成熟,演现代戏的剧种多了,反映生活的领域扩大了,像京剧、豫剧这类古老剧种都能演现代戏,大大地提高了戏曲表演现代生活的信心。古老剧种演现代戏困难多,但是,一旦克服了这些困难,它们的优势反而显现出来。它们的表演手段、表演方法丰富,表现现代生活的能力比一些年轻剧种和小剧种更强。这是现代戏从探索到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

    现代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时期,是现代戏趋于成熟的阶段,好作品大量涌现:如《四姑娘》等,不胜枚举。这一时期作品的最大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回归和深化,简单化和政治说教的倾向逐渐克服了,作品的生活基础丰厚,真实感和时代性强。像《山杠爷》、《榨油坊风情》、《风流寡妇》、《土炕上的女人》都代表了新的时代的先进思想。在舞台艺术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比较自然地运用程式表现生活。比如《土炕上的女人》,演员的表演与生活好像没有太大的距离,但实际上这种表演是有程式的,不过在程式运用上达到了得心应手、不露痕迹的地步。(《郭汉城文集》卷一,第467—468页)

    这样的划分,有相当的科学性。尤其是他看重现代戏历程中“现实主义的回归和深化”,作为现代戏成熟的主要标志,提出“戏曲是一种以巨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为核心,广泛地吸收、融合各种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特殊的现实主义,东方的现实主义。它来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的原样,最本质的特征是自由与规范相结合,其外在形式是程式”。进而肯定了在许多现代戏中,运用虚拟、夸张、节奏的办法所创造出来的新程式,“它们新颖优美,简洁明了,富有形式感、韵律美,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

    2004年,在江苏常州举行的全国现代戏年会上,郭先生更加深化了“现代戏成熟”的论点,把现代戏的时限上推到1911年辛亥革命,进而把新编演的《骆驼祥子》、《死水微澜》、《金子》、《膏药章》、《华子良》等作为成功范例,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一些全国性报刊,对此大加报道,为现代戏推波助澜,标志郭先生的现代戏“成熟论”为社会所公认,并从一个侧面,表明郭先生有关现代戏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意义影响面的扩大及认同。

    四、创造新程式与戏曲建设

    郭先生2002年5月在《戏曲现代化要与时俱进》一文中,提出了50多年的戏改“已经胜利完成”,“其主要标志”之二:“戏曲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突出的成就是戏曲表演现代生活趋向成熟,现代戏在台上立住了脚要。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积累起一大批现代戏优秀剧目,如《祥林嫂》等,其中有不少已经成为长演不衰的保留剧目;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出现了变化,由不喜欢现代戏到喜欢现代戏,特别是广大农村观众。现在一个好的现代戏在农村中演出超百场、超千场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了。观众审美需求的这种转变来之不易,差不多经历了百多年艰苦探索的过程,从靠某种政治气氛赢得观众到靠艺术创造力量吸引观众,是它趋于成熟最重要标志。现代戏是戏曲现代化最后一块试金石,它预示着完成戏曲现代化任务必将成为现实。”(《郭汉城文集》卷一,第483页)

    关于现代戏的表演,他提出:“我们不仅要继承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具体程式,而且要继承运用程式的法则、法规、规律。掌握了规律就能更加自觉地改造、运用旧程式、旧行当和直接从现实生活中取材创造新程式、新行当。”“现代生活是古代生活的继续和发展,现代戏是古代戏曲的延续和发展,两者不能截然割断。这种历史的联系,既提供了戏曲表演现代生活的可能性,也提供了戏曲表演现代生活的程式特征的规定性。”“新程式的创造,虽不及旧程式改造运用那么多,但也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我不是导演,谈不具体,只能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舞台上表演骑自行车,从湖南花鼓戏《张四快》到豫剧《风流女人》,还有评剧《黑头与四大名蛋》;又比如表演打电话,杨兰春在《冬去春来》中用唱来打电话,后来汉剧《弹吉他的姑娘》发展成了又唱又舞,跨越几个空间打电话;又比如,在四川《四姑娘》和淮剧《奇婚记》中表现人物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不同心理状态的“门里门外”的戏;在评剧《风流寡妇》中创造的齐老蔫赶大车;《骆驼祥子》中创造的祥子拉洋车;还有在《吵闹亲家》中用程式创造出一系列量衣、裁衣、剪衣、缝衣、熨衣等等新的动作;许多军事题材的现代戏,还创造出许多行军、作战的程式。除此之外,还有新板式、新唱腔、新套曲等例子举不胜举。这些都是运用虚拟、夸张、节奏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它们新颖、简洁明了,富有形式感、旋律美,比实际生活更高更美。以上所举是很不全面的例子,但说明了古代戏曲与现代戏曲、旧程式与新程式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当然戏曲现代戏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在领域宽阔,潜在的创造性很大,与此相比,我们做得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郭汉城文集》卷一,第469—470页)这些论述,既充满理论智慧,也具有实践意义。

    他进而提出,戏曲发展已进入戏曲现代化的第二阶段:“戏曲建设阶段”,“第一阶段(戏曲改革)是第二阶段的基础,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和深化,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什么叫建设?并不是以前没有建设,而是要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基本建设方面来”(《郭汉城文集》卷一,第484页)。这是很有戏曲战略发展眼光的论断。

    五、郭汉城现代戏理论的品格

    郭汉城先生现代戏理论,呈现出三大品格:

    第一,严谨而朴实的品格。郭先生的现代戏理论,既没有华而不实的西化概念,也没有让人琢磨不透的故作高深,朴实无华,又显得严谨,学术性很强。

    第二,与现代戏创作实践相结合的品格。郭先生的现代戏理论,从创作实践中来,又回到创作实践中接受检验,指导现代戏的创作实践,因此实践性很强。

    第三,民族化的品格。郭先生的现代戏理论脱颖于民族戏曲理论,在戏曲现代化和现代戏发展进程中,演绎总结出来,理论色彩很浓,从而丰富了民族戏曲理论的宝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