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朱蕴山-追忆汶山老人二三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林家骧

    革命老人朱蕴山为统战工作毕生奔走,鞠躬尽瘁。1981年以94岁高龄在京与世长辞,临终仍以未能亲睹神州统一为念。缅怀老人毕生乐观奋斗、百折不回的精神;大公忘私、不求名利的崇高品德;谦逊和蔼、平等待人的作风,过去使我深受教育,今后仍将鞭策我去为人民服务。

    兹追录老人生前使我最难忘的二三琐事,虽挂一漏万,借作怀念的片鳞只爪。

    一、忘年之交

    就我记忆所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至70年代,老人身边总围绕一群青年人。由于老人具有一颗赤诚的童心,善于体察理解青年,能和青年打成一片,深深获得青年的信赖,成为青年的知心朋友。老人一生,交游最广,旧政权某些上层人物、达官贵人固与接触,九流三教一般贩夫走卒,他也从不歧视,因此他能广结人缘。而最主要的是他拥有一批批青年朋友,他对青年总是爱之深、盼之切,循循诱导青年正直为人,积极向上,为国家人民去发挥才智。

    我抗战初考入中山大学经济系,1940年学校由昆明迁到粤北坪石,在桂林开始拜识老人。当时老人周围的青年朋友有卢迺芬(新中国成立前在东江牺牲)、萧爵天、罗宗谦(现在香港经商)、何建章(现在社科院),我们都是不足20岁的青年,老人常与我们在一块,建立了忘年之交,我们都称他汶老。其实当时他并不老,刚过50岁,却蓄留两撇浓黑“仁丹”大胡子。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清癯瘦小,但精神奕奕,行动言谈思路非常敏捷,博通古今,但性情异常随和,在款款细谈中到处流露豪情侠义。当时老人经常和我们在卢迺芬于漓江边开设的一所简陋印刷作坊叙会。给老人煮一盘花生米,沽上半斤桂林三花,老人就开怀畅饮作诗,还为我们背诵史记,讲述太平天国遗事及辛亥革命以来的重大斗争。

    二、两袖清风

    老人一生俭朴,反对奢侈浪费,自奉甚薄,喜欢过平民生活。衣食住行从不讲究排场。新中国成立前老人常与青年朋友在桂林、重庆、广州、香港就食于街边小摊。即使在1952年老人已身居监察委员和民革组织部部长后,有时因事过了机关用膳时间,也经常由我陪他到东华门街小摊吃烧饼。

    新中国成立前老人为革命奔走,食宿无定处,妻儿寄养岳父家,靠各方朋友接济。新中国成立后有固定工资收入,只要有人求援,几乎有求必应,因此也经常入不敷出。老人一生无财产,亦无积蓄,从来不重视钱财,不追逐名利。他常对我们说,人不要做金钱奴隶,不要为金钱而活。他开玩笑地说他是“两袖清风,一身轻松”。无烦恼,无负担,来去自如。

    老人并非看破红尘,清心寡欲,而是疾恶如仇,满腔爱国热忱。从反清帝制到推翻三座大山,始终坚定不移地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三、生活箴言

    我1952年回国,适华北大学停办。老人不愿到处求人安插我到机关工作。1953年北京招考中学师资训练班,他认为我大学毕业虽已10年,但文化基础较扎实,从事人民教育事业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是报国的有效途径。1954年我被分配到北京三十一中做教师,工作很顺利,1955年即被评为北京市第一批优秀教师,颁发奖金奖状。而1957年却被错划为右派,到农村劳动,我当时思想很不通,想找机会出国另谋出路。有一次深夜,老人找我畅谈了一个通宵。他为我分析了两个时代性质的根本区别:旧政权是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今天新中国是代表绝大多数工农利益,如果个人遭到一些曲解误会,应从大处着眼,严格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未来。并赠我四句箴言: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勤劳于所业,

    无愧于将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