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准确理解是执行的基础
执行,首先要正确地理解上级的决策。执行者在吃透精神、系统把握的基础上,坚决而忠实地予以执行。否则,理解错误,或者断章取义,就会南辕北辙。南辕北辙,即使执行者再卖力气,再下功夫也是一个失败的结果。
清朝雍正年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叫童华的人,从浙江调到苏州为知府。当时,皇帝下诏书,要清查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来江苏地区拖欠的一千二百余万的税款问题。
江苏巡抚接到圣旨,认为应该严加追缴。于是,就要求欠税的人几天内要交清,否则,就予以逮捕。结果抓了一千多人。
童华请求宽限。巡抚大怒。斥责他说:“你敢违抗圣旨吗?”童华说:“我不是违抗圣旨,而是遵循执行圣旨。皇上知道有多年的欠税问题,他没有下令严加追查,而是下令清查。清查就是想弄清来历,查明原因。拖欠税款的原因是在官府呢,还是在民间?是应该征收的,还是应该减免的?搞清楚之后,奏请圣上裁决,这是圣旨的本意。现在如果我们不弄清楚圣上的本意,就要求老百姓将拖欠15年的税款马上交清,这是横征暴敛,不是清查。现在请您宽限我三个月,我们将情况搞清楚,登记造册,逐级上奏圣上。”(原文:“华非逆旨,乃遵旨也。皇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圣裁,诏书意也。今奉行者绝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力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清史列传·童华传》)
巡抚答应了他的请求,释放了一千多人。并将江苏欠税的情况登记造册上奏朝廷。
当时,朝廷也听说江苏巡抚严查的事情。皇上很生气,下令要严加处理。后来听说巡抚改正了原来的做法,才赦免了他。圣旨的本意果然像童华所说的那样。
显而易见,在如何落实执行圣旨的问题上,巡抚与知府之所以出现严重的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对皇上的旨意有着不同的理解。
巡抚认为“清查”,就是要严加追究;知府认为“清查”,是弄清来历,查明原因。
按照巡抚的理解,必定会造成横征暴敛、民怨沸腾、政局不稳的严重后果。幸亏童华说服了巡抚,让他纠正了落实执行中的错误行为。
(二)执行时只能有一种声音
决策时,可以有多种声音,大家集思广益;但在执行时,只能有一种声音:坚决服从,令行禁止。服从,就是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不问为什么要我做,只想怎么做,怎么把它做好。
作为执行者,其服从,就是要服从上级,服从组织,服从制度,自觉地接受上级的管理,接受上级的领导。
如果是党员执行者,服从,就是要做到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
“四个服从”,最根本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这就要求党员执行者从党性原则、人民利益的高度出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决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阳奉阴违。
刘少奇同志《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曾经讲过下面的话:
“有一个地方的党组织,曾经写信给中央说,他们要服从上级,但是,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服从了当地上级的规定,就违反了中央的政策;如果服从了中央的政策,就要违反了上级的规定。这个党组织要求党中央回答,他们应该服从哪一个上级?
“这个党组织提的问题很重要。它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某些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和国家计划中存在着分散主义,就是因为在那里有一些同中央政策和国家计划相抵触的规定。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唯一的道路,就是全党都要服从中央。”[5]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是《党章》的规定,这种服从是无条件的服从。
组织、多数、上级、中央的决策正确时自然要服从,如果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怎么办?《党章》规定:“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这就是说,在行动上必须服从,但可以向上级直至中央反映不同的意见,也可以保留个人的意见。这就是党的政治纪律和党内规矩。请看当年刘志丹是怎样做的:
1935年10月,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党中央期间,西北根据地内发生了后果十分严重的“肃反”事件。刘志丹也成了肃反的对象。
10月6日,正在前线的刘志丹无意间从瓦窑堡后方领导机关来的一位通讯员的手中接到一封急信。他打开一看,竟是逮捕密令。密令逮捕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原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大部分领导人的名单,他被列在第一名。
刘志丹对“左”倾冒险主义者这种迫害同志的卑鄙行径非常痛恨,但是为了不使党分裂,不使红军自相残杀,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他决定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他把信交还通讯员后说:“你把信送去,告诉他们,我自己去瓦窑堡了。”
他本想向中共中央驻西北代表团提出申诉,但他来到瓦窑堡之后,竟被“左”倾冒险主义者不容分辩地投入监狱。直到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根据地,刘志丹同志才重获光明。
当刘志丹伤痕累累地回到家时,他的妻子同桂荣哭着骂“左”倾分子太残酷无情。刘志丹劝她不要伤心,说这是党内矛盾,内部问题,不是敌我矛盾。
同桂荣说:“不是敌我矛盾还把好人朝死里整哩┈┈,你有刀有枪,为什么不和他们斗争?”
刘志丹严肃地对她说:“怎能这样说!这是党内问题。我们红军不能自相残杀。”
同桂荣问刘志丹:“那你为甚不跑开,偏要来瓦窑堡。”刘志丹说:“当时情况复杂,如果我带大队兵马离开,风声一走露,军心会大乱。如果在军团部逮捕我,警卫人员会动武。所以我一人骑马离开部队到瓦窑堡与他们进行说理斗争,这就避免了党和军队的分裂,没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他还告诉同桂荣:“党内问题不必性急,要忠诚为党工作,让党在实际行动中鉴定每个党员。大家不要再记前仇,应该想大局,想团结,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把革命工作做好,再不要提这回事了。”[6]
刘志丹真的是坚决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典范。他明明知道前往瓦窑堡凶多吉少,但为了避免党和军队的分裂,他对上级的决定还是在行动上坚决地服从。
2015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纪律处分条例》)修订印发。《纪律处分条例》第46条规定,“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属违纪行为。为什么禁止妄议中央大政方针?中纪委法规室的一位领导同志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党中央在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时,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充分听取有关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建议,但有些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台上不说、台下乱说”,实际上不仅扰乱了人们的思想,有的还造成了严重后果,破坏了党的集中统一,妨碍了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也严重违反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无疑,应当按《条例》第46条规定给予相应的处分。
这就告诉党员领导者,中央大政方针确定之后,就要坚定不移地服从,并贯彻落实执行到位,而不能“妄议”,“妄议”就违反了党的纪律。违反了党的纪律将会受到相应的处分。
(三)先做,做好,再做完美
服从,不是口头上的服从,而是要雷厉风行地去执行上级的决策。《孙子兵法》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兵贵神速”。执行上级的决策,要先做,再做好,再做完美。
清朝人彭端淑著有《为学》一文,文章中讲的故事,会让我们受到启迪。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都想买船而南下,还没有能够去成。你靠什么能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游历的过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有几千里路之遥,富和尚不能去,但是,穷和尚却到达了那里。看来,问题不在能不能去,而在是否真正行动。
常言道:“路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上级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之后,执行者就要把握“速度制胜”的原则,立即行动。行动了,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不行动百分之百没有希望。
行动不是盲目地行动,而应该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行动。因此,执行者在执行时,一定要有结果思维。执行的关键不是做事,而是要把事情做成。
(四)用细节保证执行的结果
执行上级的决策必须要认真,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而不能耍小聪明,搞投机取巧。中国驻德国汉堡的一位副总领事曾经历过的一件事为认真做了诠释。
那是他刚来汉堡时,一次,他在限速的公路上超速了几秒钟,为的是越过前面德国人开的一辆车去转弯。转弯后,他发现被超过的这辆德国人开的车在他后面紧追不舍,一直追了一个半小时。
到了领事馆下车后,他问这个德国人为何一直跟着他。这个德国人说,我追了你一个半小时,就是想问你一句话,你为什么在限速的道路上要超速?
德国人的认真是举世闻名的。据说,有人想考验一下德国人的循规蹈矩,一丝不苟的情况。于是,他分别在两个电话亭上贴了“男”、“女”的德文标志。
结果如何呢?结果是,德国人果然按照电话亭上的标志,男女各进各位。即使一边排着长队,另一边的电话亭是空的,也没有人违反这一规定。
认真,就要关注细节。否则,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爆炸就是明证。
2003年2月1日,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返回地面。
就在即将着陆前,“哥伦比亚”号意外发生了爆炸。航天飞机上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全世界为之震惊。
事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导致这一航天灾难的凶手,是一块脱落的隔热瓦。
正是这个隔热瓦的“细节”,使得“哥伦比亚”号功亏一篑,七条宝贵的生命也因之而魂消太空。
由此可知,细节到位,才能真正执行到位。在20世纪,世界上有四位最伟大的建筑师。密斯·凡·德罗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人曾经要求他用一句最概括的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他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中”。
密斯·凡·德罗认为,不管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就不能称之为一件好作品。他说,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现在,全美国最好的戏剧院有许多都是出自德罗之手。他在设计每个剧院时,都要精确测算每个座位与音响、舞台之间的距离,以及因为距离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听觉、视觉感受,计算出哪一些座位可以获得欣赏歌剧的最佳音响效果,哪一些座位最适合欣赏交响乐,不同位置的座位需要做哪些调整方可达到欣赏芭蕾舞的最佳视觉效果。不仅如此,他还一个座位一个座位地去亲自测试和敲打,根据每个座位的位置测定其合适的摆放方向、大小、倾斜度、螺丝钉的位置等等。
密斯·凡·德罗为什么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师,这就是答案。
可见,成功离不开细节的积淀。细节虽“细”,但集腋能成裘,积土能成山。“细”中见精神,“细”中见功力,细节蕴藏着机会,细节保证着执行到位。
(五)原则性灵活性有机结合
有个美国人去俄罗斯旅游。有一天,在俄罗斯的一条马路边上,他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一个俄罗斯人拿着铲子在路边挖坑,每隔3公尺挖一个。他干得很认真,坑也挖得很工整。另一个工人却跟在他的后面,把他刚挖好的坑立刻回填起来,还踩得很结实。
美国人觉得奇怪,便问那一位挖坑的俄罗斯工人:“为什么你们一个挖坑,另一个马上便把坑给填起来呢?”
那个挖坑的工人回答道:“我们是在绿化道路。根据规定,我负责挖坑,第二个人负责种树,第三个人负责填土。不过,今天第二个人请假没来。”
这是一个冷笑话。这个冷笑话可以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机械地落实执行,其后果不亚于不落实、不执行。事实的确如此。北京某区,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
气象台预报某日有暴雪,区里有关部门立即开会,部署应对预案。根据应对预案,有的部门负责扫雪,有的部门负责撒盐。但这一日天气预报失误,天没下雪。可是撒盐车照常上路撒盐。听起来像个笑话,但是这个笑话很让人心里不舒坦。很显然,这就是机械执行的表现。
执行,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事实上,中央的每一项政策,都是面向全国960万平方公里、13多亿人口的,不可能是解决每一个地方的具体措施。因此,执行,要把中央的精神和当地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不离上级谱,唱好自己的戏;学好北京话,说好地方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