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讲原生态养生-原生态养生好去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生态养生可以利用森林、阳光、泥沙、空气、水及大自然中的一切能量,来调理恢复人的自然之性,激发人体的自身抗病能力,调畅机体的失衡状态。当你在工作生活之余不妨去享受一下自然带给你恩赐。

    森林氧吧通肺窍

    森林是大自然的肺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森林指的是地球上那些长满了树的区域。这些区域给早期的人类生活提供了食物、燃料、木料、药材和其它生存物质。人类的文明有起源与森林密不可分,那时人类制造工具、房屋、城池、车轮、木船的所有原料都来自森林。森林还萌发了人类的美感,使人类做出了无数艺术创造。森林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虽然不像粮食和水那样,一旦缺少就会很快致命,但森林作为一种"调节剂",却在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人类的安危。有人形象地说,森林是大自然的肺。森林拥有强大的原生态能量。

    森林是空气的净化剂。随着工矿企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用矿物燃料的剧增,受污染的空气中混杂着一定含量的有害气体,威胁着人类,其中二氧化硫就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害气体。林木在低浓度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环境得到净化。例如,一公顷柳杉林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美人蕉、月季、丁香、菊花以及银杏、洋槐也能够吸收二氧化硫。凡生物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本领,但吸收速度和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面积巨大的,吸收二氧化硫要比其他物种大的多。据测定,森林种空气的二氧化硫要比空旷地少15-50%。若是在高温高湿的夏季,随着林木旺盛的生理活动功能,森林吸收二氧化硫的速度还会加快。

    森林是天然制氧厂。氧气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人体每时每刻都要呼吸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健康的人三两天不吃不喝不会致命,而短暂的几分钟缺氧就会死亡,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文献记载,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森林每生长一立方米木材,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850公斤。若是树木生长旺季,一公顷的阔叶林,每天能吸收一吨二氧化碳,制造生产出750公斤氧气。诚然,林木在夜间也有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特性,但因白天吸进二氧化碳量很大,差不多是夜晚的20倍,相比之下夜间的副作用就很小了。

    森林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森林浓密的树冠在夏季能吸收和散射、反射掉一部分太阳辐射能,减少地面增温。冬季森林叶子虽大都凋零,但密集的枝干仍能削减吹过地面的风速,使空气流量减少,起到保温保湿作用。

    森林有除尘和对污水的过滤作用。工业发展、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威胁人类健康。高大树木叶片上的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能粘截到大量微尘,有明显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榆树林为3.39克。一般说,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另外,森林对污水净化能力也极强,据国外研究介绍,污水穿过40米左右的林地,水中细菌含量大致可减少一半,而后随着流经林地距离的增大,污水中的细菌数量最多时可减至90%以上。

    由于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和空气污染加重等。森林对环境和生态的价值远远高出了它提供木材的价值。因此,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是关系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人类能否生存的大事。

    森林的氧气含量很高,适宜练排山倒海功法。

    练功时,必须要加上意念,才能事半功倍。意念在气功练习中,属于高级功法,切莫胡乱引气,以免走偏,走火入魔,须服从气功师指导。

    松静站立、闭目、双手自下往上半举,肘与肩平,扩胸,同时将气吸满。

    吸气时,想象自己身处森林之中,将树木的氧气全部吸入肺腑、丹田及全身。

    呼气时,两手自肩前向正前方慢慢推出,想象自己面对大海,海水被你一推,似急速退潮一样向前翻腾,同时将自己身体内的废气、瘴气、毒气完全吐尽。

    如此一呼一吸为一次,十五次为一轮,做三轮。

    要注意的是,做此功法时,千万别憋气,否则会头昏脑花,在一呼一吸之后,可以加一个正常呼吸。高血压患者、妇女月事及孕妇,改自然呼吸法施功。

    让我们的肺做个森林氧气浴

    长期生活在拥挤嘈杂的城市中,人们呼吸的空气氧气含量不高,而且城市空气中还漂浮着许多有害气体。长期生活在氧气不充足的、污浊的空气中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还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节假日期间,到森林中去充分享受一下清爽宜人的林间空气,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森林浴就是沐浴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森林中的空气清洁、湿润,氧气充裕。某些树木散发出的挥发性物质,具有刺激大脑皮层、消除神经紧张等诸多妙处。有的树木,如松、柏、柠檬和桉树等,还可以分泌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此外,有人还提出,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负氧离子,在森林中的含量要比室内高得多。上午,阳光充沛,森林含氧量高,尘埃少,是进行森林浴的好时机。

    森林的隔声效果会使人感到一种远离都市喧闹嘈杂特有的宁静,绿色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能给人以安谧舒适的感觉。另外,森林中的许多树木花草,如樟树、落叶松、蒲公英等,还会散发出一种对人有益的药素,据说这种药素可以治疗某些常见病。据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对森林浴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吸入杉树、柏树的香味,可降低血压,稳定情绪。专家认为,构成木屑香气主要成分的菘萜、柠檬萜这类天然物质具有松弛精神、稳定情绪的作用。

    在森林中散步时,血压和抑郁荷尔蒙的含量都会降低。这些作用过去只是停留在人们的感觉上,如今已经从数据上得到科学验证。除了木质发出的香气之外,林中小溪的流水声,触摸树皮时的感觉,也会让人心旷神怡。

    一些医院最近开始引进森林浴疗法,让不便出行的患者接受这些香气氛围的熏陶,以产生医疗效果。享受森林浴并非唯森林是举,城市里的公园、花房、林荫道都具有这种氛围。

    如果您和您的家人要去森林浴,最好先了解调查一下准备去的那片森林,看是否拥有这样的环境:首先,这片森林空气清新,不含有毒物质,无菌,无灰尘;其二,要绿树成荫,林中凉爽,气候宜人;其三,林中小道或集中沐浴场具有松软的落叶层或地下有厚厚的地皮、草、叶等;其四,有鸟叫蝉鸣,并伴有溪间流水之声,形成自然和谐的气氛;其五,树叶和树形美观,景色秀丽。

    森林浴大致有三个过程:

    一是林间步行,上下爬动,尽量出汗,以有疲劳感为最好。这样可以激发出人体内的原生态能量。

    二是选择步行目标里程,走了2公里后尽量快步行走,速度要边走边与人正常交谈为宜。此时是调节体内原生态能量的过程。

    三是置身于幽林深处,面对连接天际的壮丽森林,或仰望千年巨木,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神秘、喜悦、悲伤等情感涌上心头,这是人与大自然的无声对谈,自然而然的静思最舒松身心。这时候人们可以感受到森林中蕴含的强大的原生态能量,并吸收到自己的身体里,作用于人体的代谢平衡。

    在空气清新的森林里,很适宜练功。例如:

    三机一体功法,主要是训练人的呼吸系统。一般人常常运用的呼吸,大部分都以支气管为主,很少运用到肺及丹田,因此吸入的氧不够,活化细胞的效果不大,身体就不会好,三机一体呼吸法是运用支气管、肺、丹田同时吸气的腹式呼吸法,所吸入的氧气比一般人多十倍,足够令身体的细胞活化及再生,因此,病毒传染的机会大大减少。

    施功时,将双手上下放置在胸与丹田两个部位,利用肢体动作协助,吸气时,腰渐渐伸直,头慢慢抬起向后仰,支气管、肺及丹田同时吸气到饱和。吸满之后再慢慢吐出,吐气时,腰微微向前弯曲,使胸腔及腹部之废气完全吐去。

    这一吸一吐为一次,十五次为一轮,做三轮,此功法即告完成,完功后在中丹田做三开合。最好是清晨至山间,有树有水,空气新鲜的地方。高血压者要注意,吸气不可太满,以舒适为原则,吐气时也不必吐尽,适可而止。

    高山草原忘烦忧

    爬山是原生态的健康运动

    据医学专家分析,登高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原生态运动。

    专家们认为:登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的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登高还有助于防病治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飘尘和污染物比平地少,而且阴离子含量高,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然是有利于健康的。登山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

    长期生活在人多拥挤,个人空间狭小的城市里,人们出门以车代步,平时的运动量远远不能满足身体健康的需要,一些人就是因为长期少于运动,而损耗了原生态能量,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被病毒侵入。休闲时光,约上三五好友,结伴爬山游玩,既放松身心,又可以加强身体锻炼,陶冶情操,何乐而不为呢。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户外活动中,适当地利用装备,有时候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在徒步的时候如果能有两根登山杖与你同行,能为你带来不少便利。最好有两根能自由伸缩,携带方便,有防震功能的专业登山杖,如果没有,当然也可以就地取材用树枝、木棍代替。

    当你在凹凸不平的山路上前进的时候,登山杖可以保持你的身体平衡,避免摔倒或磕磕绊绊的发生。过河的时候,登山杖等于为你的身体又增加了支点,有利于在湍急、滑湿的河流中保持平衡。上坡的时候,登山杖可以帮助你的脚助力,下坡的时候可以帮助减少膝部的震动,减少对身体的伤害。走在有灌木丛的山路上时可能会有蛇,这时可以用登山杖在前面探路,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有了登山杖,就等于有了一根“打狗棒”,逢村过寨的时候,你可以用它对付野狗。休息时可以用登山杖把地席支起来做一个简易的遮阳棚来遮蔽太阳。冬天的时候,经过有雪的低矮树木时,可以用登山杖把树枝上的雪打下来,这样雪就不会掉在身上了。有的登山杖还可以作为照相机的独角架使用,在徒步的同时,如果你还有摄影的爱好,这种登山杖是个不错的选择。

    准备好登山用品及饮食,找个天气晴好的日子,向着高山进发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儋儋,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辛甚事哉,歌以咏志。”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观沧海》。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刹“水岩寺”。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

    山有一种安宁的原生态能量,可以让人忘记忧思。有的山,钟灵神秀,有的山,奇峰峻岭,每座山都有它独特的风貌,每座山都带有它独特的原生态能量。尤其是北方的山,一般比较险峻,到处是悬崖峭壁,起伏跌宕。

    站在山顶向远方眺望,胸中自会升起一股豪气。山中无处不在的原生态能量帮助人们坚定心中的志向。

    草原的原生态能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看见这首诗,眼前似乎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

    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就是敕勒川,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天野相接,无比壮阔,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这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而事实上,草原确实就是如此壮阔美丽。草原拥有一望无际的牧草,也被自然赋予了去穷的原生态能量。

    久坐办公室、面对电脑的白领人群已经被认为是干眼病和视疲劳高危人群,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终日面对电脑屏幕工作,而且很可能进入目不转睛的状态,视神经长期紧张、眼球处于干燥环境。所以这类人群在节假之余看看草原的美景,对于眼睛是十分有好处的,并且在草原的辽阔背景下,人的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工作的压力,不顺心,统统不见了。

    草原的空气十分清新,天空总是湛蓝的,没有杂质尘埃。草原的绿色植物一望无际,故而氧气含量也很高。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受草原辽阔的地貌影响,唱出歌来,音域都如同草原一样宽广。

    草原的原生态能量有助于人们保持身体健康。生活在草原中的人们,以马代步,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草原的原生态能量还能够改善人的性情。草原人民如同草原一样热情奔放,大方好客。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也应当时不时地走出城市,拥抱自然。草原的宁静高远,有助于消除人们在城市中形成的勾心斗角的自私之心,给人以精神的洗涤。在草原中尽情呼吸,多多吸收草原的原生态能量,对人体也是大有好处的。

    草原的绿色是养眼的好方法。而且非常多食物都有明目、养眼功效,但在食补的同时,人们还应注意每工作一小时“强迫”休息5~10分钟,业余时间尽量放松眼球,不要再集中注意力在近距离屏幕上。好的护眼习惯加上有效的食补,才能最大限度缓冲工作对于眼睛的压力和伤害。

    护眼首选食物是杏、枣、菠菜、西红柿、韭菜、枸杞。

    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有助于补肝明目,缓解眼睛疲劳。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蛋黄中。植物性食物只能提供维生素A。β-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胡萝卜、西红柿、菠菜、韭菜、杏、红薯等绿黄色蔬果中。

    维生素C也有明目效果。据介绍,人眼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血液中高出数倍。随着年龄增长,维生素C含量明显下降,晶状体营养不良,久而久之会引起晶状体变性。专家建议白领工作者多吃维生素C含量丰富的蔬菜、水果。

    青椒是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杏和枣也富含维生素C,菠菜、西红柿、韭菜、枸杞等都有明目功效。

    吃着养眼的食物,看着养眼的景色,人们的眼睛就能吸收更多原生态能量,更加健康。

    海洋浩淼阔心胸

    海是生命的摇篮

    海里有无数的生命体,而且还会不断繁殖。在很多人看来,大海里的资源不外乎有点鱼,有点咸水。其实,这个现象只是说明了人们对大海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眼睛看到的,而更多眼睛看不到的,却都很陌生。大海是生命的摇篮,拥有无穷的原生态能量。

    从太空看地球是蓝色的,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海洋占三分之二的面积,而且人类对海洋的了解、利用与开发还远远不够,甚至对海洋的资源储备情况还未掌握。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认为,大家对海洋谈得比较多,一讲海洋就是蔚蓝的大海,就是海水,实际上这一概念是不完整的。海洋说起来应该是三个组成部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好像我们的一杯茶,杯子就是岩石圈,里面的茶叶就是生物圈,里面有鱼有虾,杯子里面的水就是水圈,所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海洋的概念,不要把海洋简单等同于海水。金院士形象的比喻,就使人们对海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对于通俗意义上的大海,实际乃是“两个大洋”:一个是传统性的,就是人们常见的蓝色大海,平均水深大约有4000米。另外,深海下面还有一个大洋叫海底大洋,被称为“黑色大洋”,海底以下深到7000米,都是它的范围。其中没有光线,流动的是流体,其中不完全是水,还有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其他还有些矿物质的东西在里面流动。海洋被称为生命的摇篮、气候的调节器、资源的宝库,主要是这“两个大洋”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地球上的生命实际上起源于大海。

    专家介绍,地球上早期生命体形成时,对于太阳的紫外线是不具有抵抗力的,没有保护系统,而巨厚的海水是有效的保护层,所以人们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海洋与大气交换,海洋给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度,成为气候的调节器。台风等自然现象都在大洋上生成,对人类自有利的一面,还有弊的一面,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

    总之,大海给予人类生命,用它所含的原生态能量来维护自然的平衡状态。人类更应该了解大海,利用大海的原生态能量,更好地爱护大海,回报大海。

    让海水冲走坏心情

    海水含有无穷的原生态能量,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好的作用,休假的时候,不妨去海边玩,泡个海水浴。

    如今,海滨浴场,随处可见游泳、水中跑、冲浪、滑水、跳水……,人们在逍遥嬉水、充分放松之中,尽情体味与海水共舞、与海水共乐的无穷乐趣的同时,也更有意识地接受融保健、医疗为一体的原生态健身法——海水浴。

    海水浴是指在天然海水中浸泡、冲洗或游泳的一种健身防病方法。海水的温度对机体的刺激作用如同冷水浴,海水中的多种盐类可刺激皮肤使毛细血管轻度充血,促进循环和代谢,海水的压力、冲击力、阻力等机械作用可提高心肺功能。另外,碧海辽阔的自然景观,潮润清新的海洋气候,日光照射,海风吹拂,令人心旷神怡。海水浴的综合效能对身心的影响作用是室内浴所不可取代的。

    海水浴的时间一般在每年7-9月份,每次20-60分钟,以不感觉疲劳为宜。浴前要充分活动肢体,浴后要用淡水冲洗身体。重度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活动性结核、肝硬化、肾炎、及妇女月经期,均不宜海水浴。

    海水能影响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激发酶促反应,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交换,并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可改善有机体的微循环及周围血液循环、血管扩张,从而大大增强心脑血管系统的功能。

    海水中含有颇多化学元素、有机物质、惰性气体,这些化学成份可附着于运动者的体表,并且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或刺激皮肤感受器对机体发生特定性的生化关键作用,这对调节有机体物质代谢过程,改善各脏器组织营养代谢,调节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体内氧化还原作用均大有裨益。

    进行海水浴时,由于人体受到机械性的静水压力作用,促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回心血流量增多,心输出量增大;并压迫胸廓、腹壁,使胸内压增高,从而增强呼吸深度,促进气体交换和代谢,增强了肺的通气功能;水流的压力或冲击力的作用还能刺激神经系统兴奋,这将对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产生良好的影响。

    海水浴能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海水中含有钙、镁、锰、碘及有机物和少量放射性元素,一旦它们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将补充体内免疫系统所需酶及辅酶的原料,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调节环路,促进淋巴细胞活性及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细胞免疫及体液的免疫效能。

    此外,由于受到海水的浮力作用,使得人体运动器官负荷变轻,肌张力降低,肌糖元和肌红蛋白储存量明显增多,可以改善肌肉、关节、骨骼组织代谢及营养供给,有利于某些运动系统疾患的功能康复。

    那么从事海水浴前应做什么准备活动呢?从事海水浴前均需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首次进行海水浴应先做海水适应试验,以判断是否对海水过敏。一旦皮肤出现丘疹或风团样改变,并伴有面色苍白、呼吸困难、四肢发凉、脉搏快而弱等过敏性反应者,应立即停止海水浴并给予脱敏治疗。

    海水浴锻炼应选海水温度达20摄氏度以上,风速在每秒钟4米以下的区域。当日气温高于水温2摄氏度以上时,方可进行。

    海水浴的保健功效是非常显著的。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镁、溴化钾、硫化镁等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有益于皮肤病的防治。实践表明,海水浴对过敏性皮炎、日光皮炎、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湿疹、痱子等皮肤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在海水浴的过程中,由于海水的浮力和静水压力,可以起到按摩、收敛、消肿、止痛之功效,同时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并使血管舒张,起到降压作用。海水的压力还可以使人呼吸功能加强,增加人体内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哮喘病人如果在夏天进行海水浴锻炼,可以兴奋交感神经系统,改善体温调节功能,有利于病情的康复。一些慢性鼻炎、咽喉炎患者,通过洗海水浴,也可使病症得到改善。心脏病一般是不能进行游泳的,但某些官能性心脏疾病患者,如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试行海水浴,病情极有可能减轻。

    波澜壮阔的海洋有种神秘的原生态力量,当它醒着的时候,它奔腾、咆哮,让人敬畏。当它睡着的时候,朵朵浪花一波一波慢慢冲上沙滩,静谧安宁,让人心情平静。所以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去看海,不仅能在海洋中享受海水浴的畅快,还能够让海水冲走你的坏心情。

    沙浴温泉洗身心

    原生态温泉可以治病

    在地热地质学中,把温泉定义为:“泉口温度高于当地平均气温,而又低于(或等于)45℃的地下水天然露头。可直接用于人类生活设施。”

    在《现代中国旅游地理》中,称温泉是:“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泉水统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高于人体体温(37℃)的又称为热泉、高温泉或沸泉。”

    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该环境年平均温摄氏5℃,或华氏10℉以上。在学术上,温泉的学术定义中把涌出地表的泉水温度高于当地的地下水温者,即可称为温泉。在地下很深的地方,有温度很高的岩浆,地下的水从那里经过时,就被烤得很热,于是便变成了热水。这些热水从地下冒出来,就是我们见到的温泉,所以温泉的水也就是热的了。

    温泉水的形成是大气降水渗入地壳断层深处,与地下热岩浆接触后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渗透,最终转移到地表形成。温泉水中蕴含着强大的原生态能量,泡温泉就能为人体获得原生态能量,从而使人精神焕发,甚至消除疾病。

    温泉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多种病痛有治疗作用,对保健、美容、护肤等也有功效。由于各地岩浆的不同,温泉水含有的有机成份亦不同,温泉一般分为中性碳酸泉、碱性碳酸氢钠泉、盐泉和硫磺泉四种。温泉的水质不同,则对不同的病症具有不同的疗效。如各种成分都有的单纯泉,对于神经痛、风湿、皮肤病等有疗养作用;含有二氧化碳的碳酸泉,则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有好处。所以泡温泉以前,最好先了解温泉的种类,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才能真正达到泡温泉的预期目的。

    水的浮力、净水压、水的液体微粒对机体的摩擦,可以对人体皮肤产生机械刺激作用。温泉的热度可以刺激人体,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温泉的机械作用和温度作用可以对人体发挥良好的物理作用。

    温泉浴可提升人体的原生态能量,活化细胞功能,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提高免疫力,提高机体氧化还原机能,抵抗自由基的生成,提高解毒和排毒能力,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调整自主神经使之正常化,这是治疗慢性疾病和保健防病的重要基础。

    中国拥有悠久的温泉开发历史,独有的温泉文化是中国温泉之魂,也是中国温泉的魅力所在。中国温泉文化遗产丰富,例如温泉养生文化、温泉沐浴文化、温泉帝王文化、温泉文学等等。

    进行温泉浴时我们应当注意什么呢?先冲凉洁身,以保持温泉水质卫生及让身体适应水温。选择适合自己温度的水池浸浴,一般从温到热。初次不适应者或浸泡时间过长者,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立即上岸稍作休息。凡患有较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怀孕或身体不适均不宜入池浸泡。酗酒者严禁入池浸泡。身体适应者可在浸泡期间“过冷河”,即淋冷水温差浴。浴后用清水冲洗身体,但不要用肥皂或浴液,以保存皮肤表面所吸收的矿物质。

    泡温泉带的东西不多,但下面的几个一定不能少:泳衣、水、零食、换洗衣物、拖鞋、浴巾。

    泡温泉可以舒筋活血,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温泉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温泉中的碳酸钙对改善体质、恢复体力有相当的作用;而温泉所含丰富的钙、钾、氡等成分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则可软化角质,含钠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效果。

    泡温泉具水疗及热敷的效果,尤其对于患骨关节疾病的人,如退化性关节炎,有减少疼痛作用。此外,对于长期患失眠、焦虑或抑郁等身心症患者,泡温泉具放松筋骨、促进血液循环等效果。

    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形色色的沐浴疗法应运而生,如蒸气浴、矿泉浴、药浴、冷水浴、热水浴、药物浴、海水浴、沙滩浴、泥浴等,他们在借鉴传统中医学养生方法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道家的沐浴养生法,从而有效地治疗了皮肤疮癣、坐骨神经痛、跌打损伤、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沙浴可增加原生态能量

    将身体埋入沙中,让太阳晒热沙子,数十分钟后,地下水汽透过沙子缓缓地传遍全身,可减轻疼痛,祛除风湿,浴后会感到全身松爽。这就是原生态养生疗法之一,沙浴。

    所谓沙浴,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这种保健疗法。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邀在他的《千金要方》中对沙浴疗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另外一位著名医学家陈藏器也在《本草拾遗》中说明了沙浴疗法的具体步骤。由此可见,沙浴在当时非常普及,已经成为群众健身防病的生活常识。

    沙浴流传到气候干旱的少数民族地区,立即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维吾尔族人利用当地沙漠的自然条件进行沙浴疗法,历千年而不衰。由于这种方法疗效独特,解放以后受到国家的保护,7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还拨专款陆续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了一批“沙疗所”。

    沙浴全称沙浴疗法,是以漠沙、河沙、海沙或田野沙作为媒介,在医生指导下,将身体有病部位埋于沙中,通过沙温向人体传热,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

    沙疗这种原生态疗法既经济又方便,无副作用。对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和血管栓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均具有超过药物治疗和室内理疗的功效。

    沙疗的治病医学原理在于,由于沙疗地区气候干热,高温的沙粒通过压力向人体组织的深部传导,加快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扩张末梢血管,调整全身的生理反应,进而激活与恢复神经功能,改善患病部位的新陈代谢,活跃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以此达到治病的效果。

    现代医学还认为,沙里合有原磁铁矿微粒,患者在接受沙疗的同时,也接受着一定的磁疗。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漠沙比海沙的疗效还要好,于是人们又像候鸟迁飞一样,从天清海蓝的沙滩奔向骄阳似火的大漠。

    据有关部门检测,新疆吐鲁番一带大漠的沙中,蕴藏着含量很高的磁铁矿。加之气候干热、高温和充足的红外线,使灼热的细沙集磁疗、理疗、放疗、光疗、推拿与按摩等综合疗效于一体,被患病康复的人誉为有神奇的疗效。

    在新疆吐鲁番,每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沙疗的最佳季节。午后3至8时使用10厘米以内的混合沙埋,治疗效果最好。这期间的沙漠表面温度高达70度左右,10厘米内沙层温度41度—45度。据当地沙疗所对4152个病例统计,平均沙埋101天,总有效率达92.02%。其中风湿性关节炎疗效为96.7%,慢性腰腿痛疗效为94.8%。沙疗的适应范围较广,除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经期妇女以及患有器质性病变的病人外,诸如偏头痛、神经病后遗症、高血压、雷诺氏症等疾病,可与关节炎、腰腿痛一样接受沙浴治疗。

    沙浴通过沙温向人们传递原生态能量,引发人体内的原生态能量调节,从而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沙浴必然还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