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数民族创世神话选集-裕固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莫拉[1]

    很久很久以前,裕固族人赶着自己的牛、羊、骆驼,越过沙漠戈壁,穿过泥泞沼地,跟着水草,走呀,走呀,从遥远的新疆,直走到甘肃的祁连山下。

    祁连山下好牧场,牲畜肥壮牧人喜洋洋。可惜,山下有个大冰洞,冰洞里还住着大雪妖。它常常兴妖作怪,给草原带来了不少灾害。

    每当人们看见山下冰洞里冒出茫茫白雾的时候,那就是雪妖发脾气了。你瞧吧,不出一时三刻,狂暴的风雪就来了,一来就是十天半月。厚雪压盖了草原,人没有柴烧,牲畜吃不上草,小羊羔、小牛犊因为经不起严寒,也都被活活冻死了!

    人们给雪妖烧过多少香,人们给雪妖磕过多少头,可是,雪妖一点也不动心。

    有个叫莫拉的,平日看着雪妖老是那么作恶行凶,心里气得不得了。有一次,莫拉问爷爷说:“阿爷!雪妖这么凶恶,为什么不把它除灭?”

    爷爷摇摇头说:“孩子,雪妖神通广大,谁也不敢动它!”

    “天地间,难道没有一个能降服雪妖的人吗?”

    “只有太阳神能降服它。可是,太阳神住在东海里,山高路远,有谁能去向他学法讨宝呢?”

    莫拉听了爷爷的话,立即拍拍胸脯,坚决地说:“只要能降服雪妖,哪怕山高路远,我也要去拜太阳神学法讨宝!”

    草原上的人们,一听到莫拉要去寻太阳神,大伙都来欢送他。东滩上的一位老牧人,送给莫拉一匹日行万里的宝马;西滩上的一位老阿奶,送给莫拉一件避水宝衣;南山里的一个猎人,送给莫拉一斛百发百中的神箭;北山上的一个牧羊姑娘,把她的一条赶羊鞭儿,也送给莫拉了。在万人的欢呼声中,莫拉小英雄穿上宝衣,背上神箭,跨上宝马,将手中鞭儿一挥,直向太阳升起的东方,飞一般地奔去了。

    宝马驮着莫拉,跑过千里草原,越过万重雪山。跑着,跑着,忽然迎面一座峻峭的石崖,挡住去路。这崖叫“刀刃崖”,崖底扎在地里,崖顶钻在云里。宝马浑身汗水流,绕着崖打转转,要想飞越,那真比登天还难!莫拉正急得没法,忽听头顶一只百灵鸟唱道:

    莫拉哥呀莫拉哥!

    宝马鼓劲能钻天,

    为何不用你的赶羊鞭?

    莫拉果然用手中的牧羊鞭儿,狠狠甩了一下。只听“叭”的一声,像一声炸雷。鞭梢儿冒天伸长,钻入云霄,连人带马,带过了刀刃石崖。

    莫拉骑着宝马,继续向东,不知又跑了几千几百里,前面出现一片大森林。这林名叫“黑虎林”,黑虎林里有个黑虎精。黑虎精见有生人从它林边过,便大吼一声,向莫拉扑来。宝马吃了一惊,转过头便向西方飞奔。黑虎精紧紧追来,眼看要赶上。正在这个当口上,又听那百灵鸟儿唱道:

    莫拉哥呀莫拉哥!

    黑虎精伤不了英雄,

    为何不用你的箭?

    莫拉果然取下宝弓,搭上神箭,扭身瞄准黑虎精,只听见弦响时,黑虎精大吼一声,便跌倒在地上死了。

    莫拉重新勒转马头,又向东方奔驰,不知又跑了几千几万里,终于来到了东海岸上。远远看见红光影里闪出太阳神的宫殿。可是,大海汪洋,浪高水阔,宝马长鸣,渡不过去。忽然又听到那只百灵鸟儿在头顶唱道:

    莫拉哥呀莫拉哥!

    英雄临危事紧急,

    为何不用你的避水衣!

    莫拉果然穿上避水衣,挥鞭纵马,向海中冲去。只见海水分道,大浪退避,宝马踏过水面,一直奔到太阳神的宫殿门前。宫门口坐着一位守门神女,这是太阳神座前的女弟子,穿红戴绿,年纪轻轻,长得很美丽。这姑娘远远望见一个生人骑马踏波,直向宫门闯来,便大喝一声:“吠!莫要乱闯,看法宝!”说着,放出一只神鹰,飞过来要抓莫拉。莫拉抽弓搭箭,一下射死了神鹰,宝马接着便冲到门口了。姑娘吃了一惊,闪身进门,“哗啦”一声,将大门关闭了。莫拉下马,用拳头“咚咚”地擂着金铸银镶的大门,高声喊道:

    太阳神,请开门,

    草原人民遭灾难,

    要求法宝降妖精!

    他这样擂着、喊着,一刻也不停,拳头擂肿了,拳头出血了;嗓子喊破了,声音喊哑了。他擂了三天三夜,喊了三天三夜,终于把太阳神感动了。太阳神叫守门女放莫拉进来,姑娘开了大门,引着莫拉来到太阳神座前。太阳神穿着红袍,戴着金冠,摇着金扇,浑身上下,金光闪闪,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来。他捋着长胡子,笑眯眯地说:

    “勇敢的少年!你的来意我已经知道了。现在,我借给你一个神火宝葫芦,教给你放宝收宝的咒语。你降服了雪妖之后,就把葫芦给我送来,我收你做个徒弟。”说罢,从腰里解下一个光华四射的红葫芦儿,交给莫拉,又命令守门女去给莫拉传授放宝收宝的咒语。莫拉谢过太阳神,跟着姑娘来到大门口。一看他骑来的宝马,毛色已经变白了。他大吃一惊,忙问这是什么原因?姑娘说:“在这里一天,人间就是一年,你到这里已经四天了,所以,你的马也就变得老了。”

    莫拉听了,心里很着急,就赶快请姑娘传授咒语。这个咒语虽然不长,说起来却特别拗口难记。“放宝咒”学了八十遍,才记下来了。接着,姑娘又传授“收宝咒”。可是,莫拉心慌意乱,想着自己离开家乡已经好几年了,不知这几年雪妖又在草原上兴起多少灾害。他恨不得立刻回去,除灭这个大害。这样,他学习“收宝咒”的时候,就更难记熟了。他学了四十遍,勉强记住了个大概,便匆匆忙忙,辞别了那神女姑娘,跨马登上了归途。

    家乡的父老乡亲,自从莫拉走后,日日夜夜,盼望着他能早日取上法宝回来,降妖除害。可是,一年一年过去了,还是不见莫拉回来。人们都叹着气说:“唉,可怜的莫拉,也许他永远回不来了!”

    直到第八年的冬天,莫拉才满身尘土,迈着艰难的步子,徒步走回家乡。原来,他骑的马已经衰老了,经过千山万水,终于在半路上累死了。勇敢的小莫拉,不怕山高路远,一直走了回来。

    莫拉回到家乡的第二天,雪妖又在冰洞里喷出白雾,兴起了一场可怕的狂风暴雪。莫拉立即作法降妖。他手擎神火宝葫芦,顶风冒雪,向祁连山走去。乡亲们擂鼓鸣锣,远远跟着,替他助威。

    好一个莫拉,他大步奔到山下。口中念着“放宝咒”,咒语念完,大喝一声:“起!”把神火宝葫芦向空中一丢,只见红光一闪,宝葫芦像一个火球,直向妖精住的冰洞里飞去。顿时,大冰洞里燃起了熊熊烈火。那为害千百年的凶恶雪妖,便被活活烧死在洞中了。

    雪妖烧死了,但那洞里的火光,仍然燃烧不熄,莫拉想念“收宝咒”收回神火宝葫芦,可是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那火一直烧着,烧了三天三夜,还是不灭。莫拉非常着急,他怕大火漫开,烧毁了森林草原,给家乡人民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他下定决心,奋身跳进火光中,要抢那神火宝葫芦。他的肉体扑到葫芦上,压住了喷火口,周围的火,渐渐熄了。可是勇敢的莫拉,却被大火炼成为一座红石山,屹立在草原边上。这座石山永远热烘烘的,把方圆几里地面的冰雪全融化了。冰消雪化,白杨河的流水增多了,草原的牧草长得更茂盛了。牛羊肥壮,人畜两旺,裕固族人民过上了平安日子。每当猎人进山狩猎,牧人出圈放牧,远远望见那座挺拔矗立着的红石山的时候,人们都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意,向英勇的草原儿子——降服雪妖的莫拉致敬。

    整理者:乔维森 野枫

    选自马学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第二分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贵伊斯貂尔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年轻的裕固族夫妇,住在离部落很远很远的地方。虽然他们只有几只羊羔,日子却过得非常舒心和睦。

    那时候,世上还没有火柴。小两口就在锅灶里添满牛羊粪和骆驼粪之类的燃料,长年煨上火,作为家里的火种。一旦火种熄灭,他俩就无法生活了,他们离住家户又很远,更是无法借来火种。因此,丈夫每天出门打猎,总是叮嘱妻子要煨好粪火,千万不能把火种熄灭。天长日久,妻子精心煨火,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

    谁知,有一天丈夫出门后,妻子在家突然得了急病,昏倒在地上整整躺了差不多一天时间。到了傍晚,她慢慢苏醒过来,突然记起了粪火的事。她急忙挣扎着爬起来一看:糟啦!羊粪全部烧完,拨开粪灰一看,连粪灰也凉了。一急之下,她大哭了起来。哭了一会儿以后,她下决心去远方的人家借火种。于是,她咬着牙关,带着浑身的疾病向野外跑去。

    还没有走出十几里地,天色就全黑了下来,她也顾不上害怕什么了,一跌一倒地向前跑去。

    突然,她发现在一座山上闪耀着一点火光,她喜出望外地迎着火光跑去。

    跑呀、跑呀,跑得她四肢无力,腰腿酸疼,还是咬住牙一直跑到山下。她看见火光在半山腰,就奋力爬了上去。

    当她爬到离火光不远的地方仔细一看,是一堆篝火燃烧在一个山洞门前。火堆边还拴着一条又大又白的狗,正在用狰狞的神态望着她呢。年轻的妻子非常害怕,就大声喊了起来。随着她的喊声,从洞中走出一位老奶奶,笑着对年轻媳妇说道:“你过来吧!别害怕,这条白狗是不会咬你的。”

    媳妇一见老奶奶这样说,就放心地走了过去。老奶奶仔细地打量着年轻媳妇,当她知道了媳妇的来由以后,便笑着满口答应了借火种的要求。

    于是,老奶奶就在媳妇的衣襟里先铺了一层火灰,然后在上面放上了火种,火种上面又盖了一层厚厚的羊粪,就打发媳妇回家。媳妇非常感激地谢过了这位好心的老奶奶,便急急忙忙地向山下跑去。

    谁知,火灰里还有火星,把下面的衣襟烧了个小洞,火灰撒了一路,媳妇却一点儿也没有发觉。回到家中,幸好还剩最后一星火种,她急忙对上一点干牛粪吹呀吹呀,终于又燃起了大火。这时候已经深更半夜了,她才发现丈夫还没有归来,以为他打猎在外露宿了,只好只身而睡。

    到了天亮时,丈夫回到家里,她一问才知道丈夫昨晚回来不见妻子,又见熄灭了火种,就连夜去找妻子。找来找去发现妻子的脚印又回来了,他也只好赶回了家。妻子也将取火种的经过告诉了丈夫,小两口感到有些奇怪,打算选个好日子专门去看望那位好心的老奶奶。

    过了一天之后,丈夫又出门打猎去了,妻子照样留在家里做家务活儿。突然刮来一阵旋风,妻子连忙走进屋里把门关好。她刚要转身,忽然听见门外好像来了什么东西似的。她打开门一看,原来正是给她赠送火种的老奶奶骑着那条大白狗来了,手里还端着狗槽。使媳妇感到惊奇而可怕的是老奶奶今天竟长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头,只是两边的小些,中间的最大,径直走进了媳妇的家门。

    老奶奶进屋坐定以后,晃动三个头,命令媳妇跪下,声称要给媳妇看病。媳妇一见老奶奶今天这副凶煞模样,早就吓得魂飞魄散了。一听老奶奶要她跪下,她就乖乖地闭上双眼跪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老奶奶从自己头发里拔出一根锋利的骨针,在媳妇的额头上扎了一针,又在两只胳膊上扎了两针。接着,她三个头上的三张嘴都对住三个针眼猛吸起媳妇的鲜血,吸得媳妇一点不省人事了。老奶奶吸足以后,又在媳妇的双脚上扎了两个针眼,鲜血一滴滴地流进了狗槽,大白狗也饱喝了一顿。然后老奶奶又骑上大白狗,提着狗槽走了。

    傍晚丈夫一进家门,发现妻子躺在地上,身边流下了一摊鲜血,他吓坏了,还以为妻子被谁杀死了。忙上前一摸,觉得妻子的心脏还在微微跳动,只是昏迷不醒。他连忙将妻子抱到炕上。一直到天亮,妻子才慢慢苏醒过来,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丈夫。说完又昏了过去。丈夫听完后大吃一惊,这时他才明白,送火种的老奶奶原来是个妖魔,它是顺媳妇撒下的灰路找上门的。想到这里,丈夫就决定不再出门,藏在自家的屋顶上,准备好弓箭,下决心要射死三头妖魔。

    快到上午时,天上又刮起了一阵强烈的黑风。接着,三头妖照样骑着白狗,端着狗槽又来了。当它刚走到门口时,只听“嗖”的一箭飞了过去,正好射中三头妖中间那颗大头。三头妖惨叫一声,仓皇逃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只见一股黑风卷土重来,三头妖在黑风中手持利剑扑向屋顶。丈夫瞄准妖怪又射了一箭,把三头妖的左头也射得耷拉下来。正当他取箭时,妖婆猛扑上来,使尽全身的力气将丈夫一刀劈成了两半,可怜的丈夫倒在血泊中死了。妖婆立刻蹲下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屋内的媳妇在昏迷中被丈夫的惨叫声吓得醒来。她急忙挣扎着爬到门口,透过门缝里往外一看,只见妖婆正在吃喝着丈夫的血肉。在愤怒中她什么也不怕了,于是,提起丈夫的长刀,悄悄上去一刀砍下了妖婆的最后一颗头,为死难的丈夫报了仇。刚要转身时,大白狗又向她扑了过来,媳妇愤怒地举起长刀,狠狠地刺向狗的胸脯,大白狗惨叫一声,污血四溅,倒在妖婆一旁断了气。

    妻子见可怜的丈夫已经被妖婆吃得剩下一堆白骨了,悲伤地从衣襟上撕下四尺蓝布,包起了丈夫的骨头,跑到妖婆住的洞子里取来火种,永远离开了家乡,到有乡亲们的地方去了。

    到了乡亲们中间,她把丈夫遇难的事儿告诉了大家,并把带来的火种分送给了每家每户。从此,她就在那儿安了家。乡亲们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和不幸,也非常钦佩她和丈夫的勇敢。大伙儿都为他俩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永久的火种而感动,于是,为她死去的丈夫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妻子用四尺蓝布包藏丈夫尸骨的做法称之为“贵伊斯貂尔”。让子孙们继承下去,以示纪念这位舍身杀妖、取来火种的勇士。直到现在,裕固族死了人,还要用“贵伊斯貂尔”(即四尺蓝布)先蒙上死者的面部,过上三天后,再举行葬礼。听说,这个做法就是从杀妖勇士的葬礼开始的。

    口述者:白斯坦 郭应贵等

    整理者:才让丹珍

    选自郝苏民编《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兄弟两个

    很早以前,裕固族部落里有位牧人,失去了年轻的妻子。他忍着痛苦,领着妻子留下的儿子苏克,到另一个部落去流浪。

    他走呵,走呵,整整流浪了一年多。父子二人非常可怜。有一天,他俩来到一家豪华的帐篷跟前,可怜巴巴地伸出了破木碗,却被一根木棒打落在地上。父亲抬头一看,见是一位穿着很讲究的妇女,手里拄着打落木碗的木棍,望着这父子俩傻笑。父亲忍气吞声地低下头,什么也不敢说,小苏克却被吓得大哭起来。

    “到屋里去吧!”年轻妇女终于先说了话。“不敢啊!请您积善,给我孩子一口吃的,我们就走……”父亲颤抖着声音说道。“我叫你进去就进去!”妇女说完,自己先进了帐房。父亲只好领着苏克,跟着走进了帐房。

    年轻妇女见他们父子俩进了屋,就热情地端来奶茶和炒面让他们吃。吃饱以后,妇女就问起了苏克父亲的身世。妇女听说苏克的母亲已经死了,非常高兴地说道:“我丈夫也死了,我正愁没个当家的。老佛爷有眼,把你送到我家,你就永远和我住在一起吧!”苏克父亲一听,愣了半天,过了好一会儿才醒悟过来。他犹豫地回答:“可这孩子……”“孩子我就把他当成我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对你我就像第一个丈夫一样恩爱。”

    从此,他俩就做了夫妻,生活在一起了。妻子对丈夫和孩子都很好,一家人过得很满意,丈夫去放牧,妻子在家领孩子、做饭、织褐子。

    这样过了一年多之后,妻子也生了个男孩,取名叫才克。小兄弟俩在母亲怀抱里慢慢长大了,相亲相爱,形影不离。

    母亲见两个孩子都快长大了,就对亲生的儿子才克偏起了心眼儿。给小儿子穿好的,吃好的,也不让亲生儿子去放牧干活。对苏克却越来越疏远了。可怜的苏克整天去放羊、追马,衣服烂了也没人补,肚子饿了也只有狗食一样的清汤。父亲怕惹怒了妻子,也不敢声张,只在暗地里抱住苏克痛哭,安慰儿子。

    苏克的弟弟才克却和他母亲不一样,母亲给他的肥肉、酥油等好吃的,他都要留一半到傍晚悄悄送给哥哥。后来,他实在看不惯母亲虐待哥哥的情景,就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一条计策:和哥哥出门学本领。可才克知道:公开提出和哥哥出门,母亲是绝不会答应的。于是他先对母亲说自己一个人要出门学本领。母亲一听小儿子很有志气,高兴地满口答应,并连夜准备银钱做盘费,烧了两驮馍馍做干粮,装了一褡裢酥油让才克在路上吃。准备停当以后,她就对才克说:“孩子,你去吧!要学一身本领,要驮来金银,还要驮来一位美丽的媳妇。家里有苏克和你父亲,你就放心走吧。”

    第二天,才克和父亲、哥哥依依不舍地分别上了路。他走了三天以后,就在一片大松树林里生起了篝火住了下来,好像在等待谁一样,一直顾前盼后地四处张望。不一会儿,突然见一位年轻人骑着一匹骏马向才克奔来。才克兴奋地迎了上去,来人正是才克要等待的哥哥苏克。原来他在出发以前,就和苏克商量好一起逃走。但不能同时走,只好弟弟先走了三天,哥哥乘父母没有防备时,连夜骑马来到两人约好的松树林里会了面。

    他们高高兴兴地吃喝满足以后,就赶着牛,骑上马离开了家乡。

    他们走呵、走呵,整整走了六个月,来到了一个非常荒凉而干旱的陌生部落里。这里遍地是死牛、死羊,还有很多死人。就是活着的人,也都痛哭流涕,求天拜地,为天神烧香磕头。兄弟俩觉得很奇怪,想问问他们究竟遇到了什么大难。可问谁都不说话,只是望着兄弟俩,哭呵、哭呵。哥哥还想问,弟弟很不耐烦地提醒苏克说:“我们过路人,不要管闲事为好!”于是哥哥也只好走路了。突然,面前过来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姑娘,见了兄弟俩忙低下了头擦着眼泪。这时,弟弟却问道:“姑娘,你快告诉我们,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天大的灾难?”姑娘一听这话,便又哭了起来。哭了一阵以后,她才回答说:“我们这里连着三年没下过一滴雨了。泉水枯竭了,河水钻地了,雪山烧化了,树木成了干柴,牛羊快死了,人也渴死了一半。我们天天求神仙降雨,可求了整整三年,却没有见一点儿雨星……”“噢!原来是这样,那我们也得赶快赶路了。”弟弟说着就催哥哥扬鞭急马,离开了这块可怕的地方。

    一路上,兄弟俩走着走着,哥哥总是唉声叹气,越走越慢。不管弟弟怎么催他,苏克还是跟不上。

    又走了几天以后,弟弟问苏克:“哥哥,你究竟在想什么?”苏克回答说:“弟弟,我们俩是出门学本事的。如果有本事能叫那些快要死亡的人们喝上水,我看也算是本事啊……”“嘿嘿!那算什么本事?水哪儿没有?可他们非要守住部落死等,有什么办法!可是,这金银财宝和美丽的姑娘不像水那么多,没有本事就什么也别想得到啊……我劝你还是学一点正经本事吧!”弟弟说着,替哥哥催马,两人又上了路。一边走,哥哥一边说:“谁没有家乡啊!我们尧熬尔有句俗话:松树死在自己生根的土里。他们不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部落,我看也有道理啊!”弟弟有些生气地说:“既然你三番五次提出要去救人,那我们可以从此分手,各走各的路,冻死、饿死、狗咬、狼吃,谁也别管谁!”说完,向自己骑的马身后抽了一鞭,赶着两头牦牛扬长而去,看都没有看哥哥一眼。苏克等弟弟说完最后一句话,也毫不犹豫地调转了马头,急驰在刚走过的路上。

    走了不多时辰,天就黑了下来。苏克也不怕遇到什么,继续往前走去。突然,他发现远处有一点灯火在微微闪光。他忙奔了过去,才发现是一位白发苍苍的阿瓦尕[2],正蹲在篝火边,盘腿喝茶呢。老人一见苏克走来,也没起身,只是微笑着招呼苏克到篝火边坐下。取出一只木碗,为年轻人倒了一碗茶,递了过去。苏克忙磕了个头,接住茶碗,喝了一口,他尝着茶味非常浓香。心想,自己一生还没喝过这样香的奶茶呢。突然老人问他:“你叫啥名字?”“我叫苏克。”“你打算到哪儿去?”老人又问。“我……”苏克迟疑了一下就将自己的身世、来路和打算全说给了老人。老人听完后哈哈大笑说:“你还是听你弟弟的话吧!要去找水,谈何容易啊!我找了快一百年的水,还没有找见一丝水影子呢。”“不!阿瓦尕,我要走遍那个部落的每条山沟,即使我渴死了,我也心甘情愿!再见吧,老人家!我要走了。”苏克说着刚要上马,却被老人叫住了:“你回来吧,年轻人!心急的人会被马摔死的。今晚你先在我身边睡一夜,明天我会教给你办法的。哈哈哈哈……”苏克一听,又高兴了。心想,只要老人教我办法,我就是再住上一夜也心甘啊,于是,他就睡在老人身边,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苏克梦见老人对他说:“这个部落,本来非常美丽而又富足,家家牛羊成群。但他们生活不勤俭,满滩的牛羊,整天无人去管。人们越变越懒。一下子惹怒了神仙,收去了泉水、河水、雨水,惩罚了他们整整三年。现在,他们已经有所醒悟,但要真正得到水,还要靠他们自己的血汗。他们部落里有一棵参天的大松树,只要连根刨出松树,下面就有一股清泉。他们部落里有一块屋大的白石头,只要挪开那块大白石头,下面就有一股河流。他们部落里有一处沙泉,已经被黄沙埋住,只要四面八方挖开沙丘寻找,露出马莲花,花丛下就有一股雪水将会喷出。去吧!年轻人,就要看你的勇气和智慧如何。这个部落里有许多讲究:松树不能动,神石不能摸,沙泉不能踏。就看你能拿出什么好办法……”

    小伙子一觉醒来,天早就大亮了。再一看身边,哪里还有老人,只有昨夜的一堆柴火灰。苏克也顾不得想什么了,独自骑马,向缺水的部落奔去。

    当他回到这个部落以后,人们更加可怜了:孩子们已经哭不出声音了,妇女们躺在地上等死,老人们昏了过去。只有一些男子,还在祈祷。苏克急忙骑马来回奔驰在整个部落里。最后他发现了那棵最大的松树,上面挂满了经幡和牛头、羊头。他明白,这是部落里敬神祭祀的神树。他连忙跳下马,拨开人群走向松树。来到树下,苏克磕了三个头,就脱掉衣服,动手挖起树根。这一举动,吓呆了这里的人们。他们上前抓住苏克讲理。苏克只好把原委告诉了他们。可他们谁都不相信树下有水。讲来讲去,还是请来了部落长做主。

    部落长一听竟有这样胆大的人,愤怒地领着唯一活下来的三女儿来到树前。二话没说,举起长刀就向苏克砍去。三女儿突然上前挡住了父亲。她走向苏克细细打量了一番,觉得很面熟。苏克先说了话:“你忘了?姑娘,是你告诉我部落里没有一滴水了,我就是为这而来的。”“可你为什么要挖我们部落里的神树呢?”姑娘不明白地问他。苏克答道:“我算过,你们这棵大树下有股清泉呀。”“你是什么人?竟敢冒充神仙!”部落长怒吼道。“我不是神仙,但我知道你们部落里哪儿有水。”苏克温和地回答。“要是没有水呢?”姑娘问了一句。苏克不说什么,很利索地抽出自己身上的小刀,递给姑娘说了声:“如果没水,你用它亲手宰了我,喝我的血!”姑娘一下子被感动了,众人也低下了头,部落长也收回了长刀,大伙默不作声,只有姑娘上前向苏克拜了三拜,送还了小刀,点头同意。这一下苏克高兴了,使出了全身力气,挖了起来。姑娘也动手帮助他一起干起来。众人一见部落长不说什么了,也都和苏克一样,使出自己剩余的一点力气,在松树周围挖了起来。

    一直挖了一天一夜之后,终于挖到了树根深处。可是连一滴水也不见。苏克心里非常着急,部落长的女儿也为苏克暗暗捏了一把汗。大伙儿力气都使完了,都躺在树边的大土堆上叹气。苏克却一点儿也不灰心,继续向下挖。

    又挖了整整一天,树根全部露出来了却还是不见泉水出来。这时候,苏克就有些怀疑,是不是上了白发老人的当了?想着想着,突然“咣”的一声,部落长扔过了自己的长刀,要苏克自尽。姑娘见此情景,猛然抱头痛哭起来。苏克慢慢拾起锋利的长刀,思索着……突然,他异常激愤地向一根最粗的树根砍去。刀落根断,大树摇摇晃晃地向一边倾倒了。正在这当儿里,忽然从所有拔起树根的孔中,哗哗哗喷出了清凉的泉水。人们一下子都惊呆了。苏克高兴地将长刀吻了吻,跪地还给了部落长。部落长内疚地连忙扶起苏克。接着众人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大伙舀起了清清的泉水,扶老携幼,前来痛饮。姑娘悄悄擦去了欢喜的眼泪,舀了两碗比金银还贵重的泉水,一碗递给父亲,一碗递给了这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苏克。这时候,泉水喷满了大树坑,漫过了草地。羊牛猛扑上来,饮了个痛快。

    接着,苏克对部落长说:“要叫人们生活,神树下的泉水就够了。要叫牛羊兴旺,还要去挖出神石下的河流;要使草原开花,非得寻见沙泉不可。”部落长见苏克看得远,说得有理,也就同意了。于是苏克领着众人,不分日夜,挖出了河流,找见了沙泉。没过多久,草绿了,花开了,牛羊肥了,人们也有笑脸了。同样,苏克也像流水一样,既然救活了众人、牛羊和百花,他又要准备走了。

    众人听到苏克要走的消息,都失声痛哭起来。特别是部落长的女儿,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耳朵里竟会传来这样不如意的消息。自从她和苏克在大树下见面之后,她就打算把自己的爱情和一切都奉献给这位善良、智慧的年轻人。可眼下一听苏克要走,就像晴天一声霹雷一样,震昏了这位纯洁而聪明的姑娘。她不敢想了。最后,在苏克快要出发的时候,她独自在第一次和苏克兄弟见面的路上等候着。当苏克来到她跟前以后,姑娘忍不住哭了起来。双手举起父亲的长刀,赠给了她面前的苏克。苏克接过长刀,抑制着自己内心的感情,冷冷地说道:“我不是为了你才来这里找水的。”说完,头也不回地骑马走了。

    不知走了多久,苏克确实感到人困马乏,就躺在地上睡了一觉。刚闭上眼,白发老人又出现在梦境里。老人微笑着说道:“孩子,你做得对。前面有一个部落,也同样缺水。要是求你,你也要为他们找水。他们部落里有一座雄伟的寺院,寺院中间有一块石板,揭开石板向下挖三丈三尺,就会喷出水来。他们部落长的门前有个灰堆,灰堆下珍藏着清泉。他们部落里有座出名的红石山,红石山根下奔流着一股河水。只要这三处水全能寻见,你就会得到最好的报应。可是,这个部落的寺院,守卫非常森严。这个部落的部落长又非常凶残。这个部落的红石山,虎狼成群,会使你无法靠近。就看你有无智慧和耐心。去吧,孩子……”苏克惊醒,一看四周,除了骏马以外,就是荒滩,再什么也没有发现。他忙翻身起来,马不停蹄地奔向前去。

    他走着走着,突然发现迎面来了一个穿得非常破烂的乞丐。苏克下马仔细一看,原来是他可怜的弟弟才克。兄弟俩相认之后,便抱头大哭一场。最后,哥哥对弟弟说:“才克,你别难过了,跟我走吧,我们会有幸福的。”才克对哥哥只好百依百顺了。长年的乞讨生活,使他失去了所有的胆量和信念。好心的哥哥把弟弟扶上了马背,两人共同来到另一个可怕的部落。

    这会儿除了骨头和枯树以外,连个鸟儿也不见。哥哥心里明白:可怜的人们已经离开家乡逃散了。怎么办呢?是走还是往下寻水呢?最后苏克拿定主意:自己独自寻水,让弟弟骑马去寻找这个部落里逃散的苦难人们。

    弟弟走后,苏克先来到空无人烟的大寺院内。佛殿里的神像都蒙上了一层灰。苏克转了一圈,没有发现什么,就到处找那块石板。他找呀找呀,终于在一层厚厚的沙土中找到了一块很大的石板。他用尽浑身力气,立起了石板,挖了下去。双手磨破出血,两眼冒火星,他还是不停地挖了一尺又一尺。快到天黑时,突然“砰”的一声,大石板掉下来把苏克蒙在井中。他一下子明白了:是自己疏忽,没有放稳大石板,所以石板自己掉下来了。怎么办呢?想出去是根本不行的。时间一长,他透不过气来,觉得头晕眼花。他心想:这下子算是白白送了命。又过了一阵,苏克便昏倒在井中。

    突然,苏克又醒了过来。往上一看,石板不见了。他觉得奇怪,忙爬上来喊了几声,却听不见一丝回声。高兴之下,他再也不想什么了,跳下井去又挖了起来。一直挖到天亮,突然他感到自己身子轻飘飘的。往脚下一看,清清的泉水已经喷到他的腰部了。一会儿工夫,泉水就把他浮出了井口。他喝了几口清凉的泉水,就连忙把水引出了寺院大门,泉水流向干枯的草滩。

    他又走向部落长住过的大院门口,刚一进门,他踏翻了一小块木板,接着“嗖”的一声,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支暗箭,正好射中了苏克的大腿。他明白了,凶残的部落长生怕有人来占了他的家园,就设了暗箭想射死进门的人。苏克又是疼痛,又是后悔不该进门。他想试着拔去箭头,一动手就疼得昏了过去。

    当他醒来时,发现腿上的箭头不见了,伤口也被包扎得好好的,一点血迹也没有。他觉得非常奇怪,难道是白发老人吗?他忙爬起来走了两步,腿也不觉得怎么疼了,他低头再细心一看包伤口的褐子,觉得很眼熟,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在哪儿见过。苏克再也顾不得想这些了,赶忙动手挖起泉水来。他挖呀、挖呀,两手麻木了,就缓一口气,饿了吃一口带在身边的野沙米,一直挖到第三天上午,突然一股清泉从他胸前喷出,又流向被太阳晒焦的茫茫大地上。

    苏克高兴地喝了几口泉水以后,想起弟弟快要来了。再望望红石山下的干树,他更焦急了。连夜奔向红石山下,寻找泉水源头。找了一天一夜,终于发现了一条干枯了多年的深沟。他顺着深沟一直往里行走,突然听到脚下有轰轰隆隆的声音。他停下脚步仔细一听,好像是一条大河在他脚下流动。他高兴地抽出长刀刚要动手时,突然从一边冲出一只凶猛的豹子,向他扑来。他还没有来得及举刀,就被大豹子压在底下。当豹子正要用血口咬断苏克喉咙的千钧一发之际,忽听“嗖”的一声,接着又是“叭嚓”一声,豹子头被一粒飞石击中,豹子脑浆都溅了苏克一脸。豹子倒下了,苏克又得救了。他惊奇地向四周大喊,还是没有一点响动。他很虔诚地向四面八方磕了头,又挖起了潜流。他整整挖了九天九夜,河水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近了,可就是挖不到水边。

    到了第十天早上,突然山下的草滩上人欢马叫,金锣、皮鼓、海螺、铜号齐鸣。他细心一看,原来是这个部落的人们都回来了。人们虽然没有发现苏克,可他却在红石山下为这些苦难的人们高兴。突然,他身后“轰隆”一声,一大块沙石塌了下来,沙石后面露出一个洞口,从洞口中迎面扑来一股强风,接着是一股洪流冲出洞来。苏克忙闪在一旁,这股他盼望已久的河水终于从大山下冲出地面,从他身边流向千里原野、森林和戈壁……

    这时,苏克才觉得自己疲劳了。但他想到:部落里的人一定会感谢弟弟,他会得到幸福的。而苏克自己又该走了……

    于是,他提起长刀,背起自己吃的沙米口袋和水袋,又奔向荒漠……走着走着,突然身后飞来一匹骏马。苏克定神一看:天哪!这不是前一个部落长的姑娘吗!她送的长刀还在苏克身边呢!姑娘下了马,向苏克递过一支带血的箭头,苏克一看便愣住了:这不是射中自己大腿的那支箭吗?苏克一下子才明白过来:是这位姑娘搬掉了大石板,是这位姑娘拔掉了箭头,用自己的包头褐巾包扎了苏克的伤口,又是这位姑娘用飞石击中了凶恶的豹子头……“看来,你一直在跟着我?”最后,苏克这样问道。姑娘回答说:“自从你离开我以后,我并没有离开过你。但我不是为了你。”“那你为了谁?”苏克急忙问道。“你为了谁,我也为了谁。”姑娘毫不犹豫地回答。苏克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猛扑上去,抱住了这位善良、聪明而勇敢的姑娘……

    从此,裕固族家乡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百花盛开,百鸟欢唱。据说这都是苏克和他妻子的功劳呢。

    口述者:杨生虎等

    整理者:才让丹珍

    选自《陇苗》1982年第8期

    注释:

    [1]莫拉:裕固语,孩子。

    [2]阿瓦尕:裕固语,老爷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