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家风-长白街道 忠诚爱国 遵纪守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用心传家风 用爱建社区

    ——记长白街道长白苑社区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家,家国两相依。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作为一个国家的最小分子,家庭的和谐美满,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而家教家风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

    长白苑社区位于长白岛西部,东起胜利南街,西至长大铁路,南到马总兵南巷,北至浑河,所辖9个园区,占地面积0.987588平方公里,共有居民5573户,人口9000人。自和平区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以来,长白苑社区以“社区、家庭、家教、家风”为着力点,以家庭带动社会和谐,积极打造有情有爱的和谐社区。

    一、党员先行,关爱群众,凝聚人心

    长白苑社区以多种形式积极搭建与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共同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平台,以“和”文化为核心理念,精心打造幸福家园,让居民更充分享受到温馨、和谐、幸福、快乐的家园生活,让“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永恒主题。

    长白苑社区定期召开党小组会、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按时上好党课,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同时利用在线远程教育平台,定期组织社区党员干部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和活动的开展,让党员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通,百事通,观念新,事业兴。长白苑社区开展“温暖我心,处处是我家”党建项目,倡导党员先行,关爱群众,让党的温暖深入到百姓家,同时在小区楼道内张贴党员家庭公示板,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其精髓就在于无私奉献、细致入微。社区退休党员王莲华今年已经七十有余,原来是小学教师,她经常聚集老党员们在一起讲讲过去的故事,社区有宣传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为社区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成为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弘扬家教家风,共缔幸福社区

    长白苑社区是典型的混合型老旧小区,有回迁小区,有经济适用房,还有部分商品房,情况复杂。为了营造“和”文化气息,长白苑社区秉承“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的理念”,共缔幸福社区。通过社区营造的氛围,让居民以社区为家,并以“和”文化为主导,针对长白苑社区居民特点,开展各种服务项目。创办科普大学,组建合唱团队、舞蹈队、兵乓球协会等志愿者队伍,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为中青年提供再就业培训、自主创业、法律援助等扶持政策。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自主创业的新局面。每年社区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例如,春节居民都自编自演关于“家的味道——庆新春”联欢会;春节期间社区与驻街单位共同开展“家的味道——暖心送福”关爱失独家庭活动,失独家庭方井文含着泪握着社区书记的手说:“感谢社区对我们一家的关心,谢谢,谢谢你们……”方井文中年丧子,爱人瘫痪在床,所有的不幸一瞬间降临到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方井文细心照顾妻子数十年如一日。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到他家里探望老两口,嘘寒问暖,给他送去生活用品,在方井文的心中社区工作人员就是他的子女,是他的亲人,而社区就是他的另一个家。母亲节社区开展“倡家风、传家训,爱心献母亲”特别活动,为亲爱的母亲送去一枝康乃馨,把满满的爱送给母亲;六一儿童节,开展家文化之亲子趣味活动,让整天忙于工作的父母多亲近孩子,活动生动又有意义。社区的活动形式多样,居民喜欢什么活动,社区就搞什么活动,可以说活动是逢节必搞,同时社区还在园区内彩绘“和”文化墙,以“和”文化墙引导居民家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典型家庭传家风,榜样力量永传承

    自和平区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以来,社区始终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带领居民开展长白苑社区“最美家庭”评比活动,宣传典型事迹,弘扬家庭美德,评选出“最美志愿者”“最美妈妈”“最美爱人”“最美儿女”等二十户典型家庭,以“最美家庭”评选活动来增进邻里紧密联系,激励社区居民家庭和睦的良好风气。社区坚持通过各种教育不断提升“和”文化的深入传播,使得长白苑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典型家庭在活动中发挥模范作用,形成自己的家风,让家风传承下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硕果累累。

    四、温情暖心服务,共筑幸福家园

    2016年7月开始,老旧小区开始环境升级改造工程,涉及长白苑教师公寓路面铺设、墙体整修、小区绿化、摄像头安装30处。为确保这项惠民工程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社区成立了督察小组,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全程跟踪,对施工期间的问题及时沟通解决,通力配合确保工程出精品,让群众满意,让惠民工程真正得民心、顺民意。社区用惠民资金在45号楼和47号楼平台上面安装了10个长廊凳,改造了两条外排水管线,缓解下水井堵塞问题。在全市三网改造中,马总教师公寓燃气和自来水在改造范围内,涉及6栋楼287户。从2016年8月开始进场施工,施工前半个月,社区对这200多户逐一进行摸排并建立台账,细分重点人群。在施工时遇到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就请求街道和马总村的帮助。在区领导高度重视下,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燃气改造顺利进行。为期5个月的时间,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5加1、白加黑地工作,使燃气改造顺利完成。社区工作人员用心、用情、用爱的服务方式,共筑长白苑社区这个幸福家园。

    人睦千秋福,家和万事兴。走在长白苑社区,你会发现社区居民的精气神儿更足了,家的味道更浓郁了,庭院更美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这正是长白苑社区全体工作人员及全体居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五个冬夏的风霜雨雪,五载春秋的点点滴滴,我们真诚奉献,希望会绽放出别样的风采,“和”文化散发的光芒将更加夺目。

    一条大河绕沈阳,胜利桥边高铁旁;

    高楼林立长白岛,长白苑里歌声扬;

    俊男靓女巧打扮,舞步轻盈甩袖长;

    锣鼓喧天唢呐响,妇幼翁妪喜洋洋;

    社区人员勤政好,辛苦为民保安康;

    街坊邻里共和睦,助人为乐正气旺;

    人有精神报国志,专心敬业工作忙;

    中央之路大众走,共建共荣幸福意;

    和谐社区人增寿,富裕美满过小康;

    天蓝水清家乡美,人人喜庆爱沈阳。

    这首《幸福社区长白苑》代表了社区居民韩大爷的心声,同时也表达了更多居民对社区的赞美。

    石绍恒:孝老爱亲,幸福美满

    ——记长白街道万科城社区文明家庭

    什么是幸福?有人认为腰缠万贯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是幸福,有人认为食可果腹就是幸福,也有人认为平安即是福。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心中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不同人对幸福的演绎也千差万别。幸福是什么?夫妻相敬如宾,拥有一份尊老的孝心,助人的热心,用简单的爱心演绎小家庭的温馨,诠释平凡的伟大,朴实的珍贵,这也许是幸福的最真实内涵。

    有人问,家是什么?石绍恒认为,家是一份责任,家是彼此的真诚相待,家是温暖的港湾。因为有了温馨的家,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都有美丽。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家和出凝聚力,出亲和力。困苦时,家和出亲情;悲伤时,家和出慰藉;重压时,家和出力量;沮丧时,家和出坚强。家是甜蜜,是温馨和浪漫,更是人生旅途的驿站。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宿;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给予人们连火炉都不能代替的温度;家就像是一瓶陈年佳酿,融进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

    石绍恒是万科城社区的一位普通的居民。1975年,石绍恒和爱人一同从辽宁林校毕业,并留校当了老师。共同的经历使他们互相产生好感,迸发出爱情的火花。和大多数共和国的同龄人一样,石绍恒夫妻俩结婚时一穷二白,没有婚礼,没有婚纱,没有新房,那时学校还在抚顺清原,他们都住集体宿舍,当年他俩正在沈阳进修学习,去了一趟农村的叔叔家就当是旅行结婚了,第二天就回学校上课了。回想起那时的艰苦生活,石绍恒感慨:真是委屈了老伴!可她没有怨言。一个大连姑娘,远离父母,义无反顾跟石绍恒一起艰苦生活。回想起两人携手走过近40年的爱情历程,石绍恒无限感慨。他深深体会到:事业的辉煌成功不过是一阵子,而婚姻家庭的幸福却是一辈子。幸福的家,家家相似。他们的五口之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平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相敬相爱、家庭和睦,得到单位、邻里的羡慕和夸奖。

    退休前,石绍恒一直在学校机关做行政工作,当过校办公室主任、校工会主席,无论干什么,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得到群众的信任和赞扬。石绍恒的老伴则在教学第一线,三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连年获得先进教师、优秀班主任的荣誉,如今已是数学教授,桃李满天下,光荣退休,很有成就感。

    回想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困难,石绍恒一家选择的是坚强面对。他们夫妻恩爱,风雨同舟,从容面对困难,用努力和奋斗成就了事业的成功。在学校,他们是公认的一对模范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热心助人,邻里和睦,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马克思说:“父母的职业是教育子女。”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陶冶习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努力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榜样,使孩子懂得诚实诚信、孝敬老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石绍恒夫妻非常注重言传身教,他们的女儿受父母的影响,从小就很自立,学习上从没让父母操过心,工作、结婚也一帆风顺,小夫妻也恩爱,家庭幸福,都是孝顺的孩子,他们工作努力上进,皆事业有成,老夫妻俩也为他们感到非常自豪。小外孙女是小两口送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外孙女9岁了,活泼可爱、聪明漂亮,不仅是全家人的掌上明珠,更是一枚“开心果”。为了她的健康成长,为了女儿女婿能安心工作,石绍恒夫妻俩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们,当他们的后勤,买菜做饭,接送孩子上学上课,每天累并快乐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外公外婆的教育下,外孙女从小乖巧懂事,性格开朗,很有爱心,她经常去公园给小山羊喂青草、给院里的小猫带鱼吃,她讲文明懂礼貌,主动捡起小区的垃圾丢进垃圾桶,看见院里的爷爷奶奶主动问好,对保安叔叔和保洁阿姨也是彬彬有礼。他们还经常教孩子要学会感恩,别人对你好,你就要回报别人,要感恩长辈,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你的人。在外公外婆的影响下,孩子这样做了。在学校,她热爱集体,关心班级,勇于奉献,是一个无论在哪都受欢迎的好孩子。石绍恒说,一定好好教育外孙女,让她健康快乐地长大,能够为社会做贡献。

    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宽容体谅、互相体贴关心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另一重要条件。宽容体谅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润滑剂,体贴关心是促使家庭和谐的重要砝码。心与心沟通交流,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家庭生活才会温馨幸福,安定祥和,充满欢声笑语。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如果我们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则成就一种大爱。平时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石绍恒一家都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给予帮助。石绍恒笑着说:“在学校我就是爱管闲事的人,教职工有什么事都愿意找我,我总是有求必应,尽力让大家满意。退休后我们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配合社区开展相关工作,热心公益事业,对社会上的贫困家庭能够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沿街乞讨的老人、残疾人或小孩,也会经常拿些零钱给他们。”

    一个家庭的和睦不只是要对自己的家人关心,还要处理好邻里关系,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石绍恒一家也都热心帮助,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造美丽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年来,石绍恒一家与邻居和谐相处,相互间彼此尊重,结下了很好的人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了解人生悲喜的通透,是相伴一生的执着。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和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如今,石绍恒老两口积极参加社区的活动,每天唱歌跳舞,在这里找到了快乐,结识了新朋友,生活更加充实了。“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石绍恒说,老年人只要注重养生与保健,践行老有所乐与老有所为,就可以自豪无悔地向世人宣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王金霞:和谐友好 幸福家庭

    ——记长白街道格林生活坊社区文明家庭

    在我们格林生活坊小区有这样一位老人,街坊邻居一提起她,无不竖起大拇指。虽然她已过花甲之年,可是这位热心的老太太却从未有一刻停歇,在照看身患重病的亲家母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在关心家人的同时,也关心着邻居,默默无闻地付出。她朴实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心态,都让人敬佩。这位老太太名叫王金霞。

    王金霞老人今年66岁,辽宁抚顺人。退休后,为了照顾子女,和老伴张广春来到沈阳,与女儿女婿及亲家一同居住在格林生活坊社区三期。王金霞老人全家人相处融洽,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生活中,王金霞老人勤劳能干,为了让女儿女婿安心忙事业,她和老伴承担了家务、接送孩子上下学、照看孩子生活起居等重任,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毫无怨言。虽然家庭条件优越,但她仍然勤俭持家,崇尚节约,反对浪费,给后辈做出了榜样。

    王金霞的亲家母患有肺癌,家里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多的照顾,请来了保姆。但是由于疾病的原因,老人脾气不是很好,对保姆做的菜也十分挑剔,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原因却只有一个,就是老人太难伺候了。王金霞老人得知后,主动提出把亲家母接到家中,并对女婿说:“放心吧,我一定能把老太太照顾好,一切就交给我吧。”就这样,王金霞承担起了照顾亲家母的工作,每天照顾老人衣食起居。老人不爱吃饭,王金霞就变着花样给她做。为了减轻亲家母的病痛,缓解老人因长期病痛产生的急躁情绪,她每天都陪着亲家母聊家常,给亲家母读报纸,想办法让老人心情愉快。亲家母生病后期,生活不能自理,王金霞老人每天为她换衣裤、擦身子,伺候老人的大小便,未曾有过一点的嫌弃,尽一切努力让老人生活得更舒服些。老人肠胃不好,吞咽困难,她就把食物打磨成糊糊,少食多餐,一天分六餐喂给老人。由于病痛原因,老人作息时间混乱,常常半夜找人说话或要求吃饭。她就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调成跟老人一致,用她的话说:“什么时间我都陪着她,她想说话,我就陪她唠嗑,她想吃饭我就给她弄,她闹了,我就让她闹闹,其实她也不想这样,可是病痛折磨着她,她其实过得也难受,我们是一家人,我能体谅,更能理解,辛苦一点根本不算什么。”就这样,王金霞照顾亲家母两年多。老人去世前,在病床上拉着王金霞的手说:“没有你细心照顾,我也活不了这么久,这个家交给你,我的孩子也交给你,我是真的放心啊。”

    她不仅关心自己的小家庭,和亲戚之间也十分亲近,谁家有事,她都会主动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王金霞老人的侄女因病住院,老人心疼侄女父母过世,没人照顾,就每天去医院为侄女送饭送菜,陪着检查,里里外外忙前忙后,全无怨言。自己的弟弟在外地居住,听说弟弟摔伤了腿,她又急匆匆地赶到外地,她说:“不管我能帮多少,怎么也能帮我弟妹搭把手,做做饭菜,收拾收拾屋子,不至于让弟弟家里乱了套。”其他亲戚家有什么困难,纠纷矛盾,她也都毫不犹豫,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她就是大家庭中的主心骨,凝聚着整个和谐的大家庭。

    王金霞老人的家庭与邻里相处十分融洽,全家都待人真诚、热情,善待左邻右舍,从没有与任何一家邻居吵过架,一来二去,便在社区里结识了一些情同手足的老姐妹。这些老姐妹天天一起散步、一起纳凉、一起逛超市、一起漫步在微风拂面的河边公园赏花,感觉晚年生活很充实。她常说,我们老姐妹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尊重,我们也是一家人。谁家缺水了、谁家马桶需要疏通,大家都相互帮忙。王金霞老人在房前屋后的院子里种了一些绿色蔬菜,也总是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老姐妹们也陪同去医院看病。园区里有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俩,生活得十分艰辛,她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她们,时不时就为她们送去米面蔬菜以及衣物等生活用品。她说:“这一家生活得不容易,邻里邻居住着,在我能力的范围内,我帮帮她们这也算不了什么,不是说远亲不如近邻嘛。”

    王金霞老人性格乐观开朗,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社区道德讲堂、科普大学、大合唱等文艺演出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创造文明社区、当个好居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年年岁岁持久地做下去。她说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积少成多,以小家汇大家,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社区建设中来。

    在王金霞老人的教育教导下,老人的子女也非常孝顺,除了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衣食住行以外,还经常带老人出去旅游,让老人开阔眼界,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不仅如此,老人的小外孙也常常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社区让王金霞老人谈谈自己的家风是什么,她说:“我文化水平不高,也说不出那些文绉绉的话,我们家的家风就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孝顺父母,孝敬老人,主要是以身作则。我用我的实际行动来告诉儿女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助人为乐。做人要善良,这就是我家的家教家风。”

    如今,王金霞老人与老伴风雨同舟,已经携手相伴了几十年,他们的家庭更是社区中人人羡慕的和谐友好家庭:夫妻相濡以沫,子女孝顺,邻里和睦。和谐小家庭,幸福大家庭,传承好家风,成就好家训,王金霞老人用她的实际行动为子女们做出了表率。

    中国传统社会主张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把个人抱负与家国情怀相融合,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衍生出了“家国情怀”。家是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国则是家的扩大和延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家国情怀,在正家风、齐家规的训导中砥砺前行,注重自身修养的塑造,严己宽人,铭记爱国守法、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