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未解之谜大全集-危机四伏,我们的地球病得不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美国出现灾难性沙尘暴

    沙尘暴又叫黑风暴,是多发生在沙漠地区的自然现象。沙漠地区有大量的流沙,为沙尘暴提供了沙源。近百多年来,由于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使得地球上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导致沙尘暴的范围扩大,危害加重。

    百年前,广阔的北美大陆到处是茂密的森林、灌木和草原,野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人开始大举开发中西部的无垠沃土。他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规模越来越大,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百多年里,美国人利用国土上丰富的自然资源获取了巨大财富,同时,差不多灭绝了平原上所有的美洲野牛,也几乎砍光了从大西洋畔一直延伸到大平原区的一望无际的森林。大片大片的自然植被消失了,土地裸露,风蚀加速,最终导致了一场灾难——1934年美国西部大平原的灾难性沙尘暴。风暴持续了整整3天,掠过美国2/3的土地,刮走3亿多吨沙土,半个美国被铺上了一层沙尘。仅芝加哥一地的积尘就达1200万吨。风暴过后,清洁工为堪萨斯州道奇城的227户人家清扫了阁楼,从每户阁楼上清除的尘土平均有2吨多重。

    经科学家推算,在一块草原上刮走18厘米厚的表土约需2000多年的时间,如在玉米耕地上刮走同样数量的表土需49年,而在裸露地则只需18年时间。

    世界上不少地方发生过沙尘暴。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就发生了特大沙尘暴,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踪、96.6万亩耕地受灾。沙埋厚度达20厘米~150厘米,房屋倒塌,水井堵塞,农作物颗粒无收,给西北四省造成惨重损失。

    目前,世界上有四大沙暴区:俄罗斯的中亚部分和我国的中亚沙暴区、澳大利亚中部的澳大利亚沙暴区、美国中西部的北美沙暴区、撒哈拉沙漠中的中非沙暴区。

    从世界各沙暴区的起因和发展来看,人为破坏环境是沙尘暴的最重要起因,它占到所有起因的90%。因此,只有保护好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沙尘暴灾害。

    撒哈拉沙漠曾经是一片绿洲

    草原是维持地球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是获取畜牧产品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大草原都在退化,这是人们过度垦殖、过度放牧造成的后果。

    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总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千米,约占非洲总面积1/3,差不多可以装下整个美国。这片壮阔孤傲的大漠和古老的非洲大陆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绽放过繁荣昌盛和远古文明的光芒。

    撒哈拉大沙漠中分布着许多干涸的河床,河流侵蚀的痕迹依稀可辨。考古学家在撒哈拉大沙漠发现了许多包括恐龙在内的动植物化石以及石器时代的文物,印证了这里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家园。令人惊奇的是19世纪、20世纪的考古探险队在沙漠深处发现了很多洞穴。洞穴的岩壁上,绘有大象、犀牛、长颈鹿、鸵鸟等只有在草原上才能见到的飞禽走兽,还有牧民们赶着牛群,孩子们在牛群间欢闹嬉戏的岩画,生动地再现了撒哈拉先民们的劳动、生活场景。科学家们判断,这些岩画绘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这里四季常青、牛羊成群、鸟飞兽走、百花争艳,人们过着安乐的农耕狩猎生活。从绿洲到沙漠,只用了短短不到6000年的时间,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我国内蒙古阴山下的内蒙古大草原,由于近几十年的毁草开荒,而遭到严重的破坏。仅在20世纪60年代,被开垦的草原和牧草场就达到草原面积的1/10。开垦出来的农田,有的由于缺少灌水与劳力而成为荒漠,有的因土地贫瘠而无所收获。再加上牧民乱砍树木、乱挖草药,导致大片的草地被毁掉了,有的地方已成为不毛之地。

    天然草原是许多种植物的平衡体,其中优质牧草占优势。如果在草原上过度放牧,草被过度消耗,这些优质牧草就不能通过再生来保持它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于是平衡被打破,牛、羊不能吃的多刺植物、有毒植物、有气味的植物就逐渐增多,草原便退化了。由于草原退化,牧草大量减少,致使放牧的牛、羊吃不饱,进而也导致肉产量和毛皮产量都下降了。

    草原退化以后,地表的植被减少,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再过一段时间后,草原就会渐渐退化成了沙漠。这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生态系统必将遭到严重破坏。要防止草原退化,就要注意保护好草原这个生态系统,做到不随意垦殖、不过度放牧,让牧草有充分的时间“休养生息”。这样,牛、羊和牧草等就能共同生长、繁衍了。

    水土流失引发的灾害

    1987年,在我国大兴安岭发生的森林火灾吞噬了70万顷森林,损失难以估量。森林火灾、乱砍滥伐、病虫害等原因,导致我国森林面积逐年减少。地表失去森林等植被覆盖,最严重的后果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泥石流是水土流失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可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2010年8月7日至8日,甘肃省舟曲爆发特大泥石流,造成1270人遇难、474人失踪,舟曲5000米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除此之外,泥石流还可淹没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

    水土流失破坏了自然界的相互依赖、平衡发展的基础,使自然环境恶化。最新科研成果还表明,水土流失与疾病、人体健康之间具有一定联系,因为水土流失会引起环境中的化学元素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干扰人体的生理功能,诱发某些疾病。

    在正常农业生产条件下,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形成一寸厚的表土层。而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可使每亩耕地的土肥流失达2吨以上。大量泥沙冲进农田,使良田变沙、变黏、酸变、毒变、瘦变,农作物减产;泥沙冲入水库和渠道,会降低蓄引水的效能,危及防洪安全;泥沙冲入江湖河海,会使河床淤塞、航道受阻。水土流失会大大降低水库、河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旦遇到集中降水便会导致洪水泛滥。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仅陕西省流失到黄河中的泥沙就有将近8亿吨,而陕南山区流失到长江中的泥沙也有1亿多吨,成为长江泥沙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灾难,是导致贫困的根源。

    防止水土流失,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减缓和制止水土流失,就应使坡地梯田化、荒坡荒沟绿化、农田水利化、大地园林化。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宣布已实现了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和总消耗量持平,消灭了森林资源赤字,为进一步制止水土流失奠定了基础。

    给渔业造成重创的赤潮

    说起大海,人们自然会想到是蔚蓝色,但是这里我们要讲赤潮。海面上如同铺上了一层带着颜色的毡子,非常漂亮。在漂亮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对渔业带来的重创。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现象。根据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有时也呈现黄、绿、褐等不同颜色。

    可别小看这些赤潮生物,它的危害可不小,可使大量的鱼虾死亡,也可使海洋正常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具体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赤潮发生以后,海水的pH值就会比以前升高,同时粘稠度也增加。因此,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就会死亡、衰减。

    第二,一片片赤潮生物往往会令鱼类呼吸不畅,进而使鱼类因缺氧而死亡。此外,赤潮生物也会因大量的增殖、过度聚集而死亡。因此,藻类在分解过程中就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与鱼类争夺氧气,本来就变少的氧气进而变得更少。可藻类在分解的过程中也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势必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正常的生态系统。

    赤潮不仅仅可以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同时也会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当一些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致死但毒素却在体内积累。而一旦不慎被人类食用,就会引发中毒,严重时可直接引起死亡。

    那么,赤潮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造成海域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这些给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营养条件。

    第二,海水温度一般在25℃~28℃时,就给赤潮生物提供了繁殖的温度条件。

    第三,海水养殖业的过度发展,也是赤潮发生的一个诱因。

    赤潮是许多沿海国家所面临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目前已引起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监控,并纷纷禁止向海水中排放污水和污染物,尤其要严格监管各种排污工厂。

    美国储油罐泄漏污染地下水

    1986年美国环保局宣布,这个国家79.6万个钢制地下储油罐中有1/3因结构缺陷和腐蚀而泄漏,在2000个需清理的危险废物处置场中有一半存在危险废物向地下渗漏的问题。纽约长岛约300万居民生活主要依赖地下水,但是,当地的地下水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化粪池泄漏和土地废水处理以及海洋咸水入侵的严重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地下水是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的一个重要供水资源。地下水不同于地表水,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在地下不声不响地流动,不直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二是地下水潜藏在地下,不接触外界环境,不接触阳光,曝气净化和生物净化的过程难以进行。因此,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清洁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城市化的扩展,地下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地下水被污染后,反过来对工业生产又造成危害,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中国80%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1/3河段受到污染,2400千米河段的鱼虾绝迹,90%以上城市水污染严重。

    有机合成化学物质造成的污染,对世界各地的地下水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地下水污染来自危险废物处置场、化粪池、地下污水管泄漏、地下油库、农业径流中携带的杀虫剂和化肥残留物、城市和高速公路的废物(如化雪用盐)、地下或露天矿场,以及受市政和工业污染物影响的地表水。

    化肥中的硝酸盐已经成为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源。随着化肥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使用,这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美国,通过对10多万口水井的调查发现,有6%的水井硝酸盐含量超标,20%的水井氨态氮含量超标。

    因此,我们一定要摒弃造成水污染的不良行为与活动,不要随意丢弃可能造成水与土壤污染的废弃物,进一步控制地下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保护地下水,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我们的地球正在遭受大气污染

    在自然界,洁净的空气成分比较简单,通常氮气占78%,氧气为21%,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和一些微量气体。但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地球自转运动、气象条件改变都会使空气发生运动,这就使得空气的成分发生变化,当大气中某些气体异常增多,或者增加了一些新的气体成分时,就形成了大气污染。

    自然界常常会发生大规模运动,这时也会形成大气污染。火山在爆发时,喷出无数的灰尘和二氧化硫;森林起火时则会产生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尽管自然界的活动异常频繁,混入大气中的杂质也不计其数,但由于自然界本身具有净化能力,天然污染物对人类并不构成很大的威胁。

    现在人们所说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其中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氟氯烃等。

    空气是维持人类生产的重要的环境因素,一个成年人每天的呼吸量很大,约为每天所需要食物和饮水量的10倍。因此,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它常常引发肺气肿、哮喘、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

    人类的许多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已经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不仅如此,人类排放的污染物还在大气环境中发生各种化学反应,生成更多的污染物而形成二次污染。空气中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硫总质量不过1100万吨,而人为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已经超过这个量的10倍。全世界因燃烧煤而排放的硫氧化物已达2亿吨,会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越来越多,就会在空气中积累,导致空气质量下降。这种变化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已使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严重地损坏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目前,大气污染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纷纷行动起来,研究对策,采取措施。相信不久的未来,蔚蓝澄碧的天空将会重新呈现。

    南极上空最大的臭氧空洞

    1849年,人类首次发现了臭氧。臭氧是氧气的一种异构体,在大气中的含量仅占亿分之一,其浓度因海拔高度而异。在距地面15千米~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就是“臭氧层”。

    臭氧层对我们人类是有巨大贡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受短波紫外线照射而引起的伤害。第二,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臭氧分子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臭氧层在平流层的垂直分布对平流层的温度结构和大气运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臭氧层一旦耗竭,将势必对人类及其生存的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第一,紫外线辐射将增强。经科学研究证实,有害的紫外线是皮肤癌和眼科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届时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的比率将大幅上升。第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紫外线辐射将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下降,渔业也会大幅减产。第三,还会使地球表面升温,南北两极加快融冰,以使海平面上升,从而导致更多祸及人类的自然灾害发生。

    然而,臭氧层这道天然屏障,近十多年来却仍在遭到破坏。这个问题是1974年美国化学家罗兰和穆连首先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一种叫氯氟烃(CFC)的气体被输送到平流层后,在那里分解产生的原子氯(Cl)就将有可能破坏臭氧层。于是,科学家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每年春天都在南极考察臭氧层。1994年,人们首次观察到了至今为止最大的臭氧空洞,它的面积是2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小。英国南极探险队从1997年开始观察南极上空以来,每年都会在9至11月发现臭氧层空洞。这个发现引起了联合国相关组织的高度重视。1995年1月2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经科学研究证实,氟利昂在使用中被排放到大气后,将长时间滞留在大气中。由于它不能在对流层中自然消除,只能缓慢地从对流层流向平流层,然后被强烈的紫外线分解。分解后产生的原子氯将会破坏臭氧层。那么氟利昂是一种什么气体呢?氟利昂是氯氟烃物质中的一类,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不可燃、无毒的物质,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清洁溶剂、制冷剂、保温材料、喷雾剂、发泡剂等中都使用了氟利昂。

    除了氯氟烃外,在工业废气、汽车和飞机的尾气、核爆炸产物、氨肥的分解物等中可能含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甲烷等几十种化学物质,都是破坏臭氧层的因素。因此,大家赶快行动起来吧,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光污染使得城市上空看不到星星

    许多人都在书本上读到过对夜空如诗如画般的描述:满天星斗、繁星闪烁。然而今天,城市里的孩子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美丽动人的景象了。1998年,英国天文学家在全英小学生和中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孩子曾经看到过天空中的银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人们无法饱览星空动人景色的是现代社会的光污染。光污染是指超量的光辐射对人类生产、生活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现象。光污染使得原本清晰、宁静的星空已经变得无法进行正常的观测,令天文学家深受其害。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光污染呢?造成光污染的光源,来自城市和乡镇居民家里的灯光、高楼大厦亮丽的装饰灯光和现代化大都市通宵达旦的霓虹灯等。这些光源越来越多,越来越亮,其中相当一部分光线都射向天空,直接妨碍了我们对星空的观测。我们都知道,一支点亮的蜡烛在漆黑的背景下显得很亮,一旦把它放在100瓦的白炽灯灯光下,它的亮度就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我们夜晚看不到星星,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地球周围的低轨道空间布满了人造卫星,它们巨大的磨光镀银铝片天线和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反光,也干扰了人们对星空的观测。

    由于受周围地区光污染的影响,建于1675年并闻名全球的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因为无法正常工作而于1998年被迫关闭。许多国家不得不把天文台迁移到大海中的孤岛上,或者迁移到白雪皑皑的高山顶上。这些都是光污染带来的危害。

    除此之外,光污染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三大类,即人工白昼、白亮污染和彩光污染。

    人工白昼指的是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使得夜晚如同白昼一样。这样便扰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导致人们晚上睡不着、白天工作效率低下。这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白亮污染一般是指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等装饰反射光线,白亮晃眼。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人的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的发病率高达45%。除此之外,还会导致神经衰弱,扰乱人的正常身体机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症状。

    彩光污染一般是指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构成的光污染。如果人们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还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到头晕目眩,经常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21世纪人类的最大危机——淡水危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水,江河湖海,雨雪雹霜。也许你拧开自来水龙头就有哗哗的洁净水,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然而,其中的淡水却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独地球存在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水,这就使地球拥有了生命。地球有“水球”支撑,因为它表面有71%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海洋咸水占了97.5%。如果除去两极的冰山,人们容易得到的淡水只是地球总水量的0.26%。联合国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全世界总的耗水量增加了6倍。全世界淡水总消耗率增长了2.5%,比人口增长率高出1倍。到2025年全球人均年用水量将减少1/3。目前,全世界有36个国家严重缺水,有3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每年有2500万人因水污染而死亡,有10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缺水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和问题。

    除了中东和非洲外,原本水源充足的南亚、巴西、中美洲也闹起了水荒;东欧、美国、日本也时常感到水源缺乏,供应不足;就连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俄罗斯也受到缺水的威胁。在全球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淡水的供给状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淡水已成为十分珍贵的战略资源。

    水造就人类文明。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沿着水的轨迹走向的历史——沿着河走,沿着海走,最终走向大洋。20世纪的人类面临的是能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那么21世纪人类可能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什么呢?是淡水危机!这是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达成的一个共识。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开源”主要是指向海水要淡水,采用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措施;其次对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处理及回收利用,加强对水的自然循环的调控,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节流”就是尽量减少从天然水体中的取水量,保持水循环的正常运行。

    地球上的物种正在急剧减少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据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同盟发表的调查资料显示,从100万年前到现在,平均每50年有一种鸟类灭绝;最近的300年中,平均每2年有1种鸟类灭绝;最近的100年来,每年就要灭绝1种鸟类。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更快,在热带森林,平均每天至少灭绝1个物种。据统计,现在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那么,物种为什么会急剧减少呢?

    物种减少的第一个原因是动物栖息地和植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这是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人类活动不停地改变着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矿山开采、开垦荒地、修筑水坝等活动往往使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岸发生巨大变化,使野生生物无家可居,导致它们大量灭绝。朱鹮是一种稀有珍贵的鸟,原先生活在我国北方和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20世纪50年代,我国陕西秦岭山区还有不少朱鹮,后来因大片树林被砍,朱鹮失去了营巢繁殖的条件,数量锐减,几乎灭绝。80年代,科学家们经过艰苦搜寻,终于又找到了7只朱鹮。现在经过大力保护,朱鹮已有2000多只了。

    物种减少的第一个原因是热带森林的破坏,这对物种的影响最大。

    热带森林虽然只占地球面积的6%,但全球50%~90%的物种都生活在这里。据估计,在未来的30年中,主要由森林砍伐引起的物种灭绝,将使世界物种的5%~15%消失,即每年失去1.5万~5万个物种。

    物种减少的第二个原因源自过度开发或不适当地引进物种。

    渡渡鸟生活在印度洋的岛国毛里求斯。它因为不会飞,就把卵产在地上。在16世纪,有人带着一些猪来到岛上生活,结果猪在岛上大量繁殖,并吞食了渡渡鸟的卵。到1681年,渡渡鸟便从地球上消失了。

    物种减少的第三个原因是人为的捕杀。

    生活在美国的美洲旅鸽,因其肉味道鲜美而被大量捕杀,当时仅密执安一地每年就要捕杀1亿只以上,最后1只美洲旅鸽于1914年死于动物园。栖息在纽芬兰到斯堪的纳维亚地带的大海雀外形似企鹅,19世纪初被渔民作为食物大批杀害。1844年,最后2只大海雀被人收作标本,大海雀从此灭绝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我们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想象的脆弱,当它被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到时再亡羊补牢,恐怕也晚了。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每一个物种。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只有一个地球”最早出现在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只有一个地球》是为该会议提供的一份非正式报告,由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R.杜博斯主编,副标题是“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作者不仅试图从地球本身的前途出发,而且试图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把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滥用、工艺技术的消极影响、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世界范围的城市困境等综合起来,探讨环境问题,呼吁人类明智地管理地球。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呢?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住、行以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湖泊、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的文明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痍。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程的巨大障碍,地球森林面积急剧下降。由于热带雨林对调节全球气候有重要作用,大面积地砍伐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风蚀、盐碱化的土地日益增多。如果继续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占用大量农田,全世界现有的耕地20年后将损失1/3,世界粮食生产将受到严重威胁。另外,由于野生生物的栖息地大量消失,人类又肆意捕杀这些生物,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世界上植物和动物的遗传资源急剧减少,这对人类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已经认识到,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发展。不解决它,不仅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会受到影响,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会受到严重的威胁。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这两分钟的静默,代表全人类在向地球忏悔、在反省、在思索: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