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好发的病,夏天能不能治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慢性咳喘,往往冬天发作、加剧,那么,根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除了在冬天发作时治疗之外,就常常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在夏天未发时,就“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部疾病等临床表现主症为“咳、痰、喘”,所以,我们习惯简称为慢性咳喘病。
慢性咳喘病,病程反复周期长,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和传输功能失常,痰饮内生;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寒邪外袭,引动内伏痰饮,上逆阻碍气道,肺气不能正常宣发,则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肾阳不足,不能温化痰饮,表卫不固,易受寒邪侵袭。所以,我们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以化痰饮,增强体质,而使来年咳喘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
如何进行“冬病夏治”目前有许多方法,有中药汤剂、膏剂,有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方法。中药穴位敷贴和穴位注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疗法发挥了穴位刺激和药物作用的疗效,集汤药和穴位为一体。我们认为疾病的产生多为经脉阻滞、气脉不通所致。《灵枢·经脉》说:“经络者,所以能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汇集点,也是外界邪气的侵入点,疾病的反应点,以及我们采用中药外治的治疗点。中药穴位敷贴及穴位注射,一方面通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通过渗透作用,透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
现代医学证明,药物从体外作用于人体穴位,皮肤、神经、血管、淋巴管等均发生一定的变化。我们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刺激皮肤,穿过毛孔,不断进入淋巴液、血液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对于慢性喘咳,怎样冬病夏治呢?
(1)夹脊姜灸法在夏天。采用中医传统的“夹脊姜灸法”,在患者背部的大椎、定喘穴,以及脊柱两旁的肺俞、厥阴俞、心俞等穴位上,先用梅花针叩打,然后将切成薄片的生姜摊在穴位上,再用艾条熏烤。每周灸1—2次,可连续4—8周。
使用“夹脊姜灸法”的同时,可配合服用补肾纳气,健脾益肺的中药,一般可用党参、北沙参、肉苁蓉、补骨脂、黑苏子、茯苓、白果各9g,紫石英15g,煎水,分3次服。第一个月每日服1剂,第二个月隔日服1剂,第三个月3日服1剂。
(2)敷贴可用吴茱萸、桔梗、苏子,研面,用白酒调敷两肺俞穴、大椎穴、膻中穴,隔3日1次。
(3)推拿平素可运八卦2分钟,清补肺2分钟,补肾2分钟,推四横纹1分钟,清肝穴1分钟,2日1次。
经过以上的预防治疗可以增加入体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减少发病,预防哮喘、咳嗽的复发。
冬病夏治是中医治疗反复咳喘的一种独特疗法包含深刻的医学道理,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冬季反复发作的咳喘病,为何要在发作很少的夏季进行治疗呢?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儿童或年老体弱的人,经常在冬季感冒连续不断,发热、咽痛、咳喘日久不愈,病情逐渐加重,发作的次数和每次患病的天数越来越多;反复感染使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日趋降低,耐药菌株滋生蔓延,用药越来越难以见效。打针输液用的都是最新的抗生素也不能将其治愈,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医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频繁发作,虽然有病毒和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但其反复感冒咳喘的根本原因还是患者体质差,全身或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力低下造成的。中国医学认为,这类患者往往既有体质虚弱的一面,又有湿痰素成,肺火易炽的一面,在发作期的冬季,补虚则容易助火,清热又易伤正气,难于两全。春末至秋初的几个月中,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较少的时期,也是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补虚损,增强体质的大好时机,如能系统而正确地治疗,就有希望彻底根治反复多年的顽固病症。常言说:“打鱼之时不能补网”“天清之后才能修屋”,冬病夏治也是这样的道理。
冬天气候干燥寒冷。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降低,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室内,空气中悬浮的细菌病毒密度大,呼吸道病不易根治。夏季温暖湿润,户外活动增多,长时间不发病,是呼吸道黏膜修复损伤的良好时机,加上适当药物治疗,有希望使炎症造成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排列混乱的状况得到纠正,恢复原来的有序排列,从而使其黏膜屏障作用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彻底治愈本病。
穿衣防寒要考虑“小气候”
人穿了衣服,衣服与衣服、衣服与肌肤之间便形成了局部气候环境,这就是衣服小气候。适宜的衣服小气候有助于调节体温、维持健康。辐射和对流散热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法。寒冷季节,外界温度较低,皮肤表面辐射出大量的热,通过体表空气对流,身体就会发冷。如果穿上棉衣,就会立刻感到暖和。这并非棉衣可以产生热量,而是中间的棉絮或其他絮状物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散发,阻挡了外界冷空气与体表热空气层的对流,因而肌肤和衣服之间就形成了温暖的空间。
寒冷的冬季,有的人穿得鼓鼓囊囊,以为穿得越多越暖和;有的人则图潇洒和方便,里面穿一件紧身毛衫,外面只套一件风衣。其实,这两种着装都具有片面性。因为衣服的保暖程度与衣服内空气层的厚度有关系。衣服与身体紧贴,则空气层的厚度近乎为零,保暖性当然最差。当一件一件衣服穿上后,空气层厚度随之增加,保暖性也就随之增大。但当空气层总厚度超过15毫米时,衣服内空气对流明显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所以,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衣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着皮装,保暖效果最佳。
冬季的室内外温差很大,要想穿衣有良好的保暖保健效果,还必须注意控制室内温度和穿衣件数。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当室内温度为15℃左右时,穿一件衬衣,衣服表面温度约为30℃;如再加一件背心和外套,衣服表面温度则为24℃左右。在一定范围内,衣服越多,衣表温度与环境的温差就越小,人体热量散发也就越小。所以,当人们从一种温度环境进入另一种温度环境(如进出室内外时),就要适时增减衣服,以维持衣服内的适宜小气候。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以10—15℃为适,否则,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如裸体时为24—30℃,着单衣时为17—23℃),超过这个范围,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植物神经机能,会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等。例如,冬季穿衣太多,人就会感到烦躁;而猛地将衣服脱得过多,又会冷得直打寒战,这些都是由衣服小气候不适而诱发的。
特别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保暖和舒适是穿衣的基本要求,可以有效的防止咳喘病的复发。
晚上睡觉被窝有讲究
咳喘病患者最忌晚上睡觉受凉或者睡眠质量差等。特别是到了冬季,虽然许多人对本地冬季的气候规律比较关注,同时,也比较注意调节室内气候(比如增温、加湿等),但对与人体直接接触被窝里的“微气候”状况却注意不多,这不仅影响睡眠的效果,甚至可能影响人体的舒适和健康。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秋、冬、春三季,睡眠的直接环境就是被窝。保持被窝里有适宜的小气候,对保证睡眠的质量极为重要。
温度是影响睡眠的最主要的气象要素专家们认为,室温在20—23℃最适宜人睡眠。古人说“春眠不觉晓”,主要依据就是春天早晨的气温在20—23℃。但室外温度、卧室温度及被窝温度均并非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只有被窝温度适宜才更直接有利于睡眠。研究表明,最适宜入睡的被窝温度为32—34℃。人体的恒温一般在36—37℃,所以在冬季,睡前被窝温度远低于体温,如果睡前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人体在接触被窝后的一段时间内,皮肤受到寒冷的刺激,会引起大脑皮质的兴奋,从而不利于入睡。
调节被窝温度为了确保卧床后能迅速入睡,可采取以下措施调节被窝温度:(1)卧床前用电热毯或热水袋,使被窝温度提高到32℃以上,但不能超过35℃。温度控制既可凭手感,也可用体温表测量。(2)临上床前用热水泡泡脚,有利于增进全身血液循环,缩短上床后身体与被窝的热交换时间。(3)选用厚薄适中的被子,一般以3千克为宜,被子过轻,达不到隔热、保暖的效果;被子过重,既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易做噩梦,容易使被窝温度超过35℃,使人体新陈代谢过旺,能量消耗增大,汗液增多,醒后反感疲劳、困倦,还容易受凉。
被窝内的湿度也是影响睡眠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但人在睡眠中因汗液蒸发,被窝湿度常常高于60%,使皮肤受到刺激,影响睡眠深度。为了使被窝湿度趋于最佳状态,可采取以下措施:(1)降低室内空气湿度。阴雨和降雪天气,卧室内湿度常达70%以上,天晴后,就应及时开窗通风、采光,使室内湿度迅速降低;若长时间阴雨或降雪,可通过室内增温达到降湿的目的。(2)被子、床单要勤洗晒,从而保持棉絮和被面的干燥。(3)内衣厚薄要适中,质料要合适,一般以穿对皮肤无刺激、吸湿性强的棉织品为佳。此外,睡眠时把两臂伸出被外,对降低被窝湿度也是有利的,但要防止臂、肩部受凉,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或肩、臂关节炎患者则要慎重。
其实,只要睡眠质量得到了提高,人的抗病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咳喘病患者应当认真注意好自己的被窝。
秋令保健,养肺为先
中华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与寒邪最易伤肺;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多在秋末天气较冷时复发,所以秋季保健以养肺为先。
固护肌表肺主一身肌表,风寒之邪最易犯肺,诱发或加重外感、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或成为其他系统疾病之祸根。故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适当进补,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风寒等外邪伤肺,避免感冒,是肺脏养生之首要。
滋燥润肺秋令保健养肺为先肺喜润而恶燥,燥邪伤肺。秋天气候干燥,空气湿度小,尤其是中秋过后,风大,人们常有皮肤干燥、口干鼻燥、咽痒咳嗽、大便秘结等症。因此,中秋后气候转燥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湿度,避免剧烈运动使人大汗淋漓,耗津伤液。秋季饮食应“少辛增酸”、“防燥护阴”,适当多吃些蜂蜜、核桃、乳品、百合、银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少吃辛辣燥热与助火之品。
防忧伤肺忧思惊恐等七情皆可影响气机而致病,其中以忧伤肺最甚。现代医学证实,常忧愁伤感之人易患外感等症。特别到了深秋时节,面对草枯叶落花零的景象,在外游子与老人最易伤感,使抗病能力下降,致哮喘等宿疾复发或加重。因此,秋天应特别注意保持内心平静,以保养肺气。
补脾益肺中医非常重视培补脾胃(土)以使肺气(金)充沛。故平时虚衰之人,宜进食人参、黄芪、山药、大枣、莲子、百合、甘草等药食以补脾益肺(即中医所谓“培土生金”),增强抗病能力,利于肺系疾病之防治。
通便宣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若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肺气宣降;若大肠功能失常,大便秘结,则肺气壅闭,气逆不降,致咳嗽、气喘、胸中憋闷等症加重,故防止便秘,保持肺气宣通十分重要。
天冷时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八要点
天气变冷了,随着温度变化,最先经受考验的要数呼吸系统。有些人每年都要经历几次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另外比较常见的冬季传染病包括:流感、风疹、麻疹,比较少见但致命的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出血热等。
当然,还有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非典”等,都与干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有关。
其实,呼吸道传染病是有“克星”的。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等,这些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所以,日常生活中是有对策来避免它的。
(1)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2)净化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巾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3)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和维生素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冬季气候干燥,空气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保持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5)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但雾天不要晨练,因为浓雾中不仅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而且水汽较多,会影响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
(6)注意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尽量少到拥挤的公共场所;雾天外出可戴口罩。
(7)免疫预防流行季节前可到防疫站或正规医院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如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等疫苗。
(8)早发现,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别不当回事,更不要胡乱吃药。
肺心病患者如何平安度冬夜
肺心病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引起的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也就是说,它的病根在于肺、“恶果”却结在心脏。本病在我国较为多见,根据国内近年的统计,肺心病平均患病率为046%。患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急性发作以冬、春季多见。尤其是寒冷的冬夜更易导致急性发作,咳嗽、喘憋加重,不得不上医院看急诊,经吸氧、打针后,方可渡过难关。那么,肺心病患者如何才能安全度过一个个漫长而充满危机的冬夜呢?
在寒冷的冬夜,患者的着衣、睡眠盖被均以保暖为原则。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肺心病患者还应注意脚的保暖,晚上睡前要用热水洗脚,按摩双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肺心病患者冬季棉被以3千克左右为宜,并非越厚越好。在仰卧睡眠时,厚重的棉被压迫胸部,可影响呼吸运动,减少肺呼吸量,使患者气短、胸闷症状加重。此外,被窝热度亦要适当,并非越热越好,若太热,人的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毛孔大开汗液排泄增多,痰液变黏,不易咳出。夜间起床小便,也易感受风寒而感冒,从而导致肺心病急性发作。
在我国,除了东北、华北一带,房间里一般没有暖气,然而有些地区如华中、华东一带,冬季的气温也较低,常需要安装取暖设备。对于肺心病患者来说,以使用电暖器、空调最为适宜。若没有条件,也可安装带烟筒的煤炉,最好是将煤炉安装在另外房间中,而将烟筒经过患者的卧室,以减少煤烟味对患者刺激,卧室内禁止吸烟。动物实验证明,吸入香烟烟雾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支气管收缩痉挛,且黏液分泌增多,减弱了气道净化作用;烟雾还能使支气管上皮受损,白细胞功能降低,细菌乘虚而入,加重呼吸道感染,导致肺心病急性发作。
加强营养与耐寒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有学者曾研究了肺心病患者的合理饮食结构,最佳方案为植物油和动物油各半,多吃水果、蔬菜。适当吃些瘦肉,鸡蛋等。加强耐寒锻炼要从夏秋季节开始做起。具体方法是:夏季用冷水洗脸,手捧凉水冲洗鼻,每日用湿凉毛巾作全身摩擦3次。秋、冬季节也坚持用凉水洗脸,冬、春季节应用手摩擦头面部及上下肢的暴露部分,每日4—5次,每次数分钟,到皮肤微红为止。冬季体育锻炼以选择一二项自己喜欢的项目为宜,如太极拳、散步等。锻炼强度因人而宜,以不出现明显气短为度。
综上所述,肺心病患者若能在生活上按上述要求去做,同时配合医生的积极有效的治疗,就能顺利度过一个个漫长的冬天。
忌季节交替时当防肺病发作
68岁的周大伯,在去年冬春季节交替时因剧烈咳嗽、喘息、胸痛、痰中带血,被送到医院呼吸内科抢救。经诊断,周大伯患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炎。
据该院的专家说,由于这个季节气候变化大,呼吸科病房已收治了好几位像周大伯这样的严重老年慢阻肺患者。他们发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候冷暖变化,昼夜温差大。一些体质较弱的人不能适应,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着凉,诱发上呼吸道疾病;二是由于长时间的晴暖天气以及大气污染,给各种微生物提供了滋生环境,通过飞沫造成抵抗力低下的人发生细菌感染。
另外,我们要知道易患上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主要有三类:一类是老年人,因为大多数老人都有晨练的习惯,冬季清晨的温度较低,而老年人对外界温差调节能力较差,尤其是曾经患有慢支、哮喘、慢阻肺的老年人,受凉后,很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疾病症状,有的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另一类是儿童,孩子们喜欢在户外嬉戏玩耍,如不注意及时增减衣服,很容易伤风感冒。第三类多为体弱多病者,他们由于免疫力低下、脏器功能差,极易感染疾病。
当出现头昏、发热、咽部发痒、干咳、流清鼻涕等症状时,只要多喝水、休息好、注意保暖,一般是可以控制症状的。如咳嗽加剧、咯浓痰、体温升高,则说明病情加重,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有些人因反复感染,长期用药,产生了抗药性,导致致病菌发生了变异,用药效果不明显。这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作必要的检查,如霉菌试验、结核杆菌检测、细菌敏感性检查、病原菌培养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治疗,才会收到好的疗效。还有些患者合并喘息、痰中带血甚至呼吸衰竭、水肿、心力衰竭、意识障碍等,这时单靠家庭治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一定要及时住院,进行系统检查和专科治疗。
所以,在气候变化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提醒老年咳喘病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凭经验吃药是不可靠的,特别是那些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反复治疗的老年人,病情加重常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经验性用药,很难控制病情,还易导致危险发生。
春季摆脱哮喘的衣食住行
陆先生一到春季就颇感痛苦,因为这个季节他特别容易发哮喘,发作起来,就是打喷嚏、流鼻涕、咳嗽,使得平日里西服革履的他一点风度都没有了。实在没有办法,陆先生出门便戴上口罩,虽然这样很搞笑,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春暖花开的时节,由于花粉过敏等原因,哮喘病的发作率直线上升,很多人痛苦不堪,那么究竟该如何预防春季哮喘病的发作?
哮喘病的病因春季是哮喘病的多发季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春暖花开,很多花粉颗粒飘浮在空气中,容易过敏的人吸入这些颗粒后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或咳嗽,此后会逐渐引起哮喘。其次,春天天气忽冷忽热,冷热变化大,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而上呼吸道感染又是哮喘的诱发因素之一。突然的冷空气刺激也可能直接引起哮喘。还有,春天的气温和湿度适合灰尘中螨虫的生长繁殖,如果吸入这些螨虫,便可引起哮喘发作。
哮喘发作时,一般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痰和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其中呼吸困难常紧随先兆症状后出现胸闷、胸部急迫,甚至窒息感,胸部好像被大石头压着,长时间出现反复加重的呼吸困难,并带有哮鸣音,患者被迫端坐,用力喘气,发作时间可能持续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而咳嗽在先兆期一般表现为干咳,发作期咳嗽减轻,以喘息为主,到尾声时就开始咯痰,但也有少数患者从头到尾只是咳嗽。当然还有其他症状,如发作较严重可能出现胸痛、头痛、头昏、焦虑、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治疗哮喘要治本首先要避免或消除引起哮喘发作的诱因,如对花粉过敏的人,就应该尽量减少郊游或是佩戴口罩,如果是吸烟引起的哮喘,就应该及早戒烟。其次是控制急性发作,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继发感染。总之,不论发生何种症状的哮喘,都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内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规范地治疗。而不能自己乱用药物私自治疗,因为哮喘的过敏原不同,治疗的方式也不同,不能一概论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稳定状态下,也不能马上停用药,应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巩固疗效,防止或是减少复发。
预防是关键
(1)衣在天气变化大时,一定要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到风寒,引发上呼吸道感染。还要特别注意颈部的保暖,衣服不宜过紧,要避免穿含有动物皮毛的衣物装饰品,最好穿用光滑、柔软、平整的纯棉制品。外出戴口罩,既可以防感冒,又可以保暖。
(2)食饮食应该清淡。多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有些蔬菜、水果具有清肺、化痰的功效。比如蔬菜有萝卜、丝瓜,水果有梨、香蕉、枇杷等。平时多喝水,少吃多餐,不要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注意补充钙质等营养元素,增强抗过敏能力,注意免疫功能调节。
(3)住卧室既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又要保持空气的流通。尤其注意的是,刚粉刷完及新买家具的房间不可马上居住。床上用品应该经常清洗消毒,对花粉过敏的人,要注意不要在房间内摆盆花。
(4)行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经常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愉快的心情。
暑天儿童哮喘发作可能是空调惹的祸
8岁的小明,去年暑假到爷爷奶奶处住了20多日,一直平平安安。后来回到自己有空调的家中仅一日就哮喘发作。这是为什么呢?
儿童哮喘病与使用空调有关系吗?研究发现,哮喘儿童一旦遇到冷空气、冷风就会促使哮喘发作。在炎热的夏季,利用空调机制冷,使室外温度与室内温度相差很大,外面炽热炎炎,室内“清凉世界”。当人们大汗淋漓地由室外进入室内时,顿时觉得凉爽和畅快。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已进入千家万户,明显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然而对于一个特应性(过敏)体质的孩子来说,犹如从夏季突然转入深秋季节,上呼吸道受到冷空气的突然袭击原本就处于高反应状态的气管、支气管会反射性地痉挛,引起咳嗽、气喘。即使病情稳定的患者,当他从炎热的室外进入装有空调的房间时,由于受到冷空气的突然刺激,往往诱发哮喘发作。另外,空调器内积存某些病毒、灰尘、细菌或真菌。可使人哮喘发作,也可形成免疫反应使迷走神经敏感性升高而诱发哮喘。
夏季哮喘的孩子主要症状是咳嗽常在受冷(如吃了冷饮,进入空调房间等)情况下突然发生阵咳。这种咳嗽的特点是“咳三阵”,即清晨醒来咳一阵,晚上临睡前咳一阵,到了半夜醒来还要咳一阵。轻者一阵咳5—10声,十咳无痰,有时咳出少许白色泡沫黏痰;重者一阵要咳数分钟或半小时,连续的咳声如“开机关枪”。也有的很像“百日咳”,咳得面红耳赤,涕泪齐流。更有甚者,咳得连吃下去的胃内容物都呕吐出来。这种咳嗽常常反复出现,孩子并无明显的气喘,肺部听诊也无哮鸣音,不发热,没有呼吸道感染的征象。医学上称之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变应(过敏)性咳嗽。
如何预防暑天哮喘让孩子度过一个健康、愉快的暑假就应该从防“冷”保“洁”入手,室内的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不要超过5℃,不要让孩子正对着空调的出风口。孩子从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同家,不要让其立刻进入空调房间,更不要打开冰箱拿起冷饮就喝,可以让孩子先用干毛巾将身上的汗水揩干,喝一些温开水,待情绪稳定后再享受空调。教育和管理孩子尽量少吃和不吃冷饮。另外,空调房间每天都要彻底清扫,定时开窗换气。
气候多变,小心哮喘复发
气候变化能否影响哮喘发病?很多患者都有体会,遇到寒冷、干燥或潮湿的空气易犯病。现已证实吸入冷干空气可以导致气道反应性升高而诱发哮喘,所以冬天患者从较高温度的室内到室外温度较低处时应注意带口罩,以避免吸入冷空气。夏天从较高温度的室外进入空调房间时,也应注意温度的变化。
气候变化会促使哮喘发病
(1)气温骤变对人体是一种刺激因素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儿童对外界气温突变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更容易发病。有资料表明,当日平均气温在21℃左右时,哮喘最容易发作。此气温正值季节交替,即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时。
(2)空气湿度的变化对哮喘发病也有影响湿度过高或过低对患儿均不利,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60%—70%。一方面,湿度过高可影响人体体表水分的蒸发,为促进水分的排出,人体只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结果加重了气道的阻力,容易诱发哮喘。另一方面,湿度太高促进细菌的繁殖,有利于尘螨的孳生,这些致病微生物侵入气道后也易诱发哮喘。病毒或细菌的感染会使哮喘的发作变得更难以控制。相反,湿度过低时,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气道上皮细胞损伤,上皮表面的纤毛运动障碍,影响气道的排痰排异功能,也能加重病情。
气压对哮喘的发作也有一定的影响目前认为气压过低,对哮喘患儿不利。低气压可使各种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细菌、灰尘与工业性刺激物不易向高处飘逸扩散,而易于向低处散落被吸入呼吸道。气压骤然降低时可使支气管黏膜上的细小血管扩张,气管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管腔变得狭窄,易发生气管痉挛而激发哮喘。
哮喘病春秋季易发病在日常生活中,哮喘病患者在春秋季节容易发病,是由多种因素所引起的。
(1)春秋季节里温度变化比较大,忽冷忽热易患感冒伤风,而哮喘的发作多与伤风感冒有关。温度比较稳定的酷夏或严冬季节,相对发病不多。
(2)春秋季节花草树木茂盛,不少野草或树木散发出的风媒花粉,飘浮在空气中,过敏体质的人吸入花粉后就开始打喷嚏、流鼻涕、鼻痒及咳嗽,继而引起哮喘发作。
(3)灰尘中存在一种称为螨的小虫,在一定温度时容易生长繁殖,有些人吸入此种尘螨后引起哮喘。也有很多灰尘是刺激性而非过敏性的,所以说对“灰尘过敏”并不恰当,用灰尘脱敏也没有道理。
哮喘的预防方法包括环境运动、饮食、衣物及其他各方面。在环境方面,控制温度、湿度、避免铺设毛毯、地毯,家中尽量摆设简单,床单、枕头罩应每周清洗一次;运动方面,适度的热身运动或在运动前10—15分钟先用吸入性气管扩张剂,都可以避免哮喘发作;饮食方面,忌冰品、人工添加物(如亚硝酸盐)等;衣物方面少用绒布最好以尼龙布料为主,尽量不要将衣物放入衣柜中。其他方面如在流行感冒季节避免出入公共场所,注意保暖等,都能让哮喘不会发作。
冬季警惕“装修性哮喘”
有数据表明,近十年来,上海市儿童哮喘病的发病率上升了3倍。其中男孩发病率明显高于女孩,而且集中在3岁以下婴幼儿。
引发婴幼儿哮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药物、食物过敏、家族遗传史等。但是近些年,因为家庭装修后诱发哮喘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特别是在冬季高发。
室内装修,引发哮喘冬天的到来,也带来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支气管哮喘的高发季节。其中由于室内装饰装修造成的室内环境污染,也是造成支气管哮喘的主要原因。
装修性哮喘的病机和症状支气管哮喘是由于吸入具有致敏作用的变应原后引起的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及支气管壁平滑肌痉挛。支气管哮喘有过敏性和感染性两种,或者由两种综合因素造成。家庭装饰装修一般造成的是过敏性哮喘,但是如果在秋冬季节就很容易与感冒感染的哮喘结合,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特别是装修材料里面释放的化学物质,大都为致敏性及刺激性很强的变应原。当人体吸入后,轻者会引起咽干、咽痛等轻微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则会引起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成为“装修性哮喘”。由于这些患者以往多没有支气管哮喘的病史,对哮喘了解很少,所以更要引起注意。
还有冬季是关门闭户的季节,很多秋季新装修的房子当时感觉气味不大,但是供暖以后发现房间里出现气味,同时家人老有鼻腔发干、咽部发痒、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的症状,其实这些症状和装修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冬季室外温度比较低,虽然建筑、装饰和家具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浓度不是很高,但是由于大家注意保温减少了室内通风换气,大多数人特别是一些老人、儿童和体弱者在室内活动的时间增多,同时冬季也是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多发季节。室内空气中甲醛、苯、氨和放射性物质氡等污染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如何防止室内环境污染造成的“装修性哮喘”大家必须注意:
(1)已经入住新房的家庭每天定时开窗通风,特别是新装修的房间一定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条件的每天早、中、晚3次各通风20分钟为宜。
(2)如果条件允许,新装修的房子最好通风一段时间再入住,同时注意冬季通风不要白天晚上都开窗,因为温度太低不利于污染物质的释放,最好晚上封闭保温让有害物质释放,白天再开窗通风。
(3)防止“装修性哮喘”,要注意室内环境的检测与治理,最好是在入住前找有关部门鉴定一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