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立向苍苍-引发改造文人画的社会文化背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回眸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我们会清楚地看到,1840年之后的百余年间,是中国民族矛盾、官民矛盾、社会矛盾、文化矛盾最为复杂尖锐、斗争最为频仍激烈的历史阶段。帝国主义的轮番入侵、专制统治者的垂死挣扎与人民大众救亡图存的殊死抗争、民主诉求的觉醒高涨,紧紧交织在一起。从悟出“三千年一大变局”(李鸿章语),到展开“五千年来未有之创局”(曾纪泽语),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格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为急遽、深刻的变化。中国艺术包括中国绘画在启蒙、救亡思想与传统中的陈腐观念剧烈碰撞下,也发生着史无前例的演进与转型,形成了迥异于既往面目的新传统,开辟了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纪元。

    从鸦片战争开始,伴随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紧逼,也加速、加深了西方近现代先进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首先刺激了朝野各类思想、文化精英的觉醒,使他们较早从“天朝上国”的盲目虚骄的梦幻中清醒过来,并使他们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醒悟到“变之骤至,圣人所不能防”(薛福成语)。而如何不被列强瓜分,则必须“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魏源语)、“采西学”、“制洋器”(冯桂芬语),提出并实践了“中道西器”、“中体西用”的主张(代表人物为李鸿章、张之洞),展开了洋务运动,开始派官员出国考察并组织童子出国留学。有关西学书籍的翻译、出版也越来越多。从1860年到1900年,共出版西书555种,相当于此前半个世纪这类出版物的5倍多,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123种,自然科学类162种,应用科学类225种,其它45种,与此前出版西书主要为宗教类有了重大变化。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起了重要作用。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使中国近代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中国惨败于日本,亡国灭种的巨大危机感弥漫华夏。西学东渐之势头也在此后的十几年间达到高潮。从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到1911年清朝覆亡,译介西书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译介总数的2倍多,而内容则重社科模拟明显增大。这反映了西学东渐从引入物质文明到探索精神文明的又一重大转变。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道—器”、“体—用”之争,已经不能解决民族危亡的问题。作为绵延中国2000年道统理论的儒学,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颓势,汉学被指斥为琐碎,宋学被指斥为空疏。鸦片战争后,儒学更受到了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变动的持续、全面冲击,致使儒学各派兼采会同、儒学与西学会同的努力,皆不能见效,一些重要观点被淘汰,直至它的思想统治地位从动摇到失落。时势选择了“进化论”、“民约论”两大西方理论进入人们头脑,人们把思虑的焦点放在了争取民族独立、自主与推动国家民主、富强上,使救亡图存、民主宪政成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大主题,成了中国爱国主义者为之不懈奋斗的核心。这两大主题的艰难实践,直接催生了推翻2000年皇权专制的辛亥革命和高扬民主、科学精神的五四运动。

    在这样一个大的思想、社会背景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可能不或前或后地随着时代大潮跟进,甚至站到潮头引领潮流。

    还在鸦片战争之前,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不满当时那种“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魏源首开了近代文学新风。基于经世致用的基本思想,龚自珍认为:文学必须“以有用为之”,抒发真情实感,敢于褒贬时事;魏源认为:“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王韬、郑观应等人反对摹拟古人,主张“务归实用,不尚虚文”。曾国藩深受桐城派的影响,循守“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他把道统与文统相结合,更注重经世致用,明确提出把“经济”纳入“文学”的范畴,以补义理的空疏。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高举“文界革命”的旗帜,进行散文改革,推进社会变革。他们的文章感情充沛,笔锋犀利,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梁启超的《瓜分危言》、《少年中国说》等大量文章,完全抛弃了桐城派“义法”,开创了一种自由的、通俗化的新文体,令当时的文坛“耳目为之一新”。梁启超还于1899年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形成了一个颇具声势的新派诗潮流,1902年后的两年间,仅《新民丛报》即刊发新派诗500余首。黄遵宪是近代中国“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政治风云、民族战争、游历所见、声光化电无不涉及。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真正站到了时代的潮头,提出了比以往更有革命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文学主张。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同年2月,陈独秀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两篇文章标志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他们的主张得到了文化界同仁的有力响应。不久,用白话文写作蔚然成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