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习见的湖北文学研究基本上拘囿于湖北的文学创作,而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稀少。但是,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在全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促使我去研究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原因。

    关于湖北文学理论批评,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评价,诸如没有提出独领风骚的文论概念、体系;没有出现文学理论批评的国家级的领军人物,没有北京、上海文学理论批评的锐气等。诚然,上述见解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些“意见”建立的评价标准是把那些能“引领”一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风潮作为评价标准。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评价带有过多的功利色彩,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一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贡献与成就,应该要等到后续的历史来评价,这种唯“新”概念下支配的评价标准,是否能接受历史的检验,在我个人看来还是一件难以确认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当代“身在此山中”的人来讲,客观地描述、评价湖北文学理论批评,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不过,如果一定要对湖北文学理论批评作出价值判断的话,我个人的意见也许和其他学者有一定的差异。就我的看法而言,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尤其是转型期以来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独有的特色,在当下中国,甚至在更远的将来,它的生命力也许还是十分“旺盛”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对基础文论的倾注热情,对中国传统文论思想的清理、传统文论和当代文论的融合与沟通,包括对本地文学发展的关注等等几个方面,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另外,湖北学者扎实、踏实的研究态度,在当下学风浮躁的中国难道不值得我们珍视么?

    随着和各地学者,包括和湖北本地学者交往的深入,我渐渐萌发了要研究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愿望。从收集资料到投入写作,已经两年多了。经过前期的准备,正式投入写作是2008年2月份。参与这件工作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研究生们。记得那时候,我和我的研究生们十分投入这项工作。基于客观呈现转型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面貌的考虑,也因为湖北学者的单篇论文过于浩瀚,也考虑到专著更能体现学者研究的系统性、完整性,我们以湖北地区学者的专著作为展开对象。

    在具体研究的时候,我们研究的思路是:

    1)调查1992年到2007年在湖北工作的学者,以及他们的著作出版状况;2)收集学者们的著作,做通读工夫;

    3)接着在阅读的基础上,选出能代表转型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作细致、深入的研读;4)以单书为单位,写作书评;

    5)对相对集中的问题,做一定的归纳。

    这是我们在做这项工作的基本思路。我们的办法似乎有些笨拙,但是希冀能客观地叙述转型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状况,中肯地作出我们的判断。

    这项工作,我们做得很辛苦。从2008年2月—2008年10月,我们每个星期一晚上集中。我们首先讨论、评点上一周的写作,然后,我对本周要写作的学者及著作,作简要介绍,提出写作的基本问题。即使在暑假期间,这项工作也没有中断。很难得的是,这种笨拙的科研方式,我们坚持下来了。我的研究生们对这个苦差事也乐此不疲,充分享受到了、领略到了转型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的风采,也感受到了湖北学者的贡献。此后,我们的工作方式得到了其他研究生的“羡慕”,先后有四名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他们的加入,加快了研究的速度,各个不同专业的视角的碰撞,也提高了写作水准。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由周新民拟定提纲,写作绪论和修改、整合稿件。除了周新民撰写部分外,其他各部分初稿提供情况如下:“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理论研究”部分由黄顺提供(其中江岳、李建华部分由周新民撰写)。“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史研究”中“地域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部分由李汉桥供稿,其他部分由雷运祥写作。“转型期湖北地区各体文学研究”中“中国诗学整体研究”以及有关报告文学、电影研究的理论批评部分由刘晶晶供稿,“湖北地区唐宋词及诗歌研究”由钱刚供稿,本部分有关《〈左传〉人Q物论稿》、《心学与文学》的稿件由何新文、宋克夫提供。“湖北地区小说研究”由冯晓斌供稿。“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批评”中“文学批评理论:中西融合”部分由冯晓斌供稿(其中《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部分的论述由庄桂成提供),“湖北文学批评个案研究”由李汉桥供稿,版本批评部分由雷运祥供稿。全书由周新民做总体安排,写作提纲、导论,并对学生提供的初稿做出修改、调整,有些内容甚至重新写作。附录部分的《历史的祛魅与探源——论李遇春的文学批评》是为青年批评家李遇春写的综论,发表在《南方文坛》2010年第3期。李遇春是湖北地区有代表性的青年批评家,以他为个案,可以窥见湖北地区青年一代批评家的理想与追求。附录部分的《重现传统文学史的光辉——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是我和我的学生方莹合作的产物,收录在此也是对师生缘分的纪念。从师於可训先生问学至今已有12年之久,这期间於老师为我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在此,我要深深感谢於老师对我的关怀!为了完整地呈现湖北地区在世纪转型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整体风貌,附录特地收录“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理论批评著作编年”。从1996年开始,我曾在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学习、工作了十二年之久。湖北的文学理论批评工作者踏实、勤奋的作风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写作此书也是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也感谢在武汉各高校学习与工作期间众多师长、朋友的关怀。

    本著作获得了湖北省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感谢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办公室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湖北大学文学院领导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刘川鄂教授的支持,也感谢责任编辑方莹辛勤的劳动!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领导为本书所作的工作。

    在写作之中,我们也有遗憾,有些著作没有收集齐全,有些问题我们还研究得不透彻。好在我们还有充实的机会。我们非常期望能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为把湖北从文学大省建设为文学强省而努力,为把湖北从文化大省建设为文化强省而奋进。

    2011年6月于沙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