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没有机会看到这部家谱,但从报道看就是完全靠不住的。首先,这是“1925年重修之物”,至于它再往前面的来源就没有提到。75年前的人对1000多年前的事大概不可能比现在的人多了解什么吧!文章又说:“《富春刘氏宗谱》曾多次重修,每次都有名家作序,如朱熹、文天祥、方孝孺等都名列其中。”这又是上了一些家谱的当,因为这类名人的序大多是从其他地方抄来的,像不少家谱中朱熹的序连文字都一模一样,只是将张家换成王家而已。
更离奇的是,“据谱中记载,自司马炎建立晋朝以来,刘氏家族离川避难,并‘将劉字去卯刀而姓金焉’”。实际上,离蜀国灭亡不久就问世的史书《三国志》中对刘备后代的下落有明确记载:蜀亡后,后主刘禅、刘禅的庶弟刘永、另一位庶弟刘理的儿子刘辑、刘禅的四个儿子等都“举家内迁”至洛阳,蜀国大臣、大族被内迁的有三万户,刘氏宗族是不可能遗漏在四川的。司马炎建晋后,刘禅还安享了七年“食邑万户”的“安乐县公”,子孙被封侯的有五十余人,再到永嘉之乱后才“子孙绝灭”,但还有刘永的孙子刘玄迁回四川。退一步说,即使刘氏有个别远亲留在四川,即使司马炎要灭刘氏的后裔,怎么会在洛阳供养着五十余位公侯,却要逼得四川的个别刘氏后代逃亡改姓呢?再说,晋朝的刘氏也是著名的士族,推翻西晋的匈奴刘氏自称刘邦之后,取代东晋的刘裕更声明是刘邦之子楚王的后裔。那位“刘备后代”根本没有必要改姓金,即使一时不得已改了,也早有恢复的机会。
报道中另一个笑话是:“后来由于家族出现了‘专政的刘瑾’,家道再度衰落,宋朝皇帝诛杀了刘瑾之后,‘又欲诛天下刘金二姓’,刘氏家族被迫流亡。”众所周知,宋朝根本没有出过“专政的刘瑾”,倒是明朝出了一位专政的太监刘瑾。但刘瑾被杀是当时的大事,记载十分详尽。刘瑾本姓谈,冒用了另一位太监的刘姓。刘瑾被杀后的确杀了他的族人,但那都是谈家的后裔,皇帝再残暴,怎么会牵连到“天下刘金二姓”?明朝当时姓刘、金的官员名人随便都可以举出几个,哪里有过这样的事?
看来,这部宗谱的先人其实是姓金的普通人,为了要将自己的家族附会为名人之后,不惜请人编造史实,以便与刘备挂上钩。可是替他编造的人连基本的历史常识也没有,留下了这些漏洞百出的笑话。
前几年还在一本颇有声誉的杂志上看到报道,称司马迁的后代就在他的故乡,只是已改了不同的姓,原因是东晋灭亡时,宋武帝刘裕要杀尽天下司马氏。可是编造者却忘了一个根本的事实,东晋灭亡时司马迁的故乡今陕西韩城已经不在它的国土之内,刘裕再厉害也不能杀到敌国去吧!其实从那几个姓看,正是曾经聚居在这一带的羌人之后。
我完全理解当地希望充分开发历史资源、发展旅游的迫切心情,但不能饥不择食。如果将这类拙劣的编造当作“丰厚的历史底蕴”,倒是会贬低真实历史的价值,降低了旅游的人文品位。也希望传媒能慎重对待这类家谱,不要被它们牵着鼻子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