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使我感到惊异的是,编者还郑重其事地加了按语:赞扬这篇文章“言之有物”,“发表于此,以便让读者与《靠不住的家谱》对照着读,自会增长不少历史知识”。编者的倾向性很明白,拙文不是言之无物,就是缺乏历史知识,或者向读者提供了错误的知识,让读者“对照着读”,无疑是为了消除错误的影响。编者声称“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似乎要就此做进一步的讨论或批评。奇怪的是,直到此文刊出,该报才有一位编辑以私人身份给我打了个招呼。既然要争鸣,为什么不能让我同时发表意见?对照着双方的意见读,不是更有利于争鸣吗?
当然,对所有读者,包括刘海明先生此文的批评,我衷心欢迎,十分感谢。正因为如此,在读到刘先生“哑然失笑”,“在这篇引经据典的短文里,实际作者的考证既肤浅又‘漏洞百出’,一点也靠不住”时,我万分惶恐,急于了解“百出”的漏洞和肤浅之处。但读完全文,我虽还不至“哑然失笑”,却怎么也理解不了刘先生的批评,只能请刘先生进一步指教。
刘先生有一点是完全正确的,即南朝宋武帝刘裕自称的祖先西汉楚王刘交是刘邦之弟,拙文误写为“子”,无论是笔误还是误记,都难辞其咎,首先应该承认错误,并向读者致歉。但除了这一点以外,刘先生却没有指出什么错误来。例如,刘先生将拙文中称“推翻西晋的匈奴刘氏自称刘邦之后”为“模糊”,说“刘渊明明昭示天下自己是刘邦的外甥而非子孙”,指责我连“浅显的史学问题”也不懂,指责我没有讲清楚这段资料。读过拙文的人一定明白,我提到这一点,只是为了说明,如果那位族谱的祖先本来姓刘,在蜀汉灭亡时不得已改姓金,那么等到自称刘邦之后的匈奴刘氏建国后,完全可以恢复本姓了。“自称刘邦之后”难道不是事实?《晋书·刘元海载记》所载刘渊即汉王令写得明明白白,“昔我太祖高皇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不是自称刘邦“之后”是什么?我说得很清楚,这是“自称”,并非事实,至于是外甥,还是子孙,因与主题无关,似乎不必在一篇千字的短文中说明。退一步说,即使我不懂这“浅显的史学问题”,拙文所指报道中的刘氏若被迫改姓金氏,在刘渊时代已可恢复本姓的逻辑是否合理?刘先生为什么回避这个主要观点呢?
如果篇幅允许,我倒还可以补充一个事实,刘渊不仅自称是刘邦之后,还与刘备、刘禅父子拉上了关系,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称自己是为他雪耻,改变“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的局面。要是真有那么一位一度改姓金的刘备后代,又生活在刘渊的统治区,岂能不恢复本姓?
刘先生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拙文一开始就说明是针对那篇报道写的。报道中称“据谱中记载,自司马炎建立晋朝以来,刘氏家族离川避难,并‘将劉字去卯刀而姓金焉’”,所以我列举的史实只是证明刘备之后在蜀汉灭亡后既没有必要改姓金氏,实际上也没有改姓金,所以才引述刘氏后人在西晋的分布和下落,写到刘玄在西晋亡后入蜀已足以说明问题。难道在一篇短文中非要将刘氏的下落交代甚至假设清楚,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不知”?刘先生完全撇开报道中的话和我要说明的观点,设想了刘玄的后裔从南京再辗转流落到富阳“极有可能”,究竟是在批评我,还是在另写一种与报道无关的推断?即使刘先生的推断成立,也是一支姓刘的刘备之后的迁移,与那篇报道提及的那部家谱中早已在西晋时改姓了金的人毫无关系。连人家自己家谱中都没有记载的事,大概不需要刘先生越俎代庖吧!
坦率地说,我再三拜读刘先生的批评,反复思考,除了误将“弟”写成“子”以外,还没有发现“漏洞百出”和“笔误再三”。既然编者希望开展“百家争鸣”,就请刘先生一一指出,也恳请其他读者不吝指教,以免谬种流传,贻害后人。
我也要重申拙文中三个主要观点:一、蜀汉灭亡后刘备之后没有改姓的必要,至今也没有发现改姓的事实;二、即使有人改过姓,在西晋灭亡之后的北方和东晋灭亡之后的南方都已有恢复本姓的机会;三、宋朝根本没有一位“专政的刘瑾”,明朝倒有一位,却是太监,而且本姓谈。这些都是针对那篇报道而言的,目的是想登在《南方周末》上,让更多非专业的读者看到,刘先生认为“肤浅”我并不在乎,但刘先生的批评根本没有涉及这些观点,倒使我非常遗憾。
我赞赏编者按提出的“百家争鸣”,所以要求编者及时发表我的回应,并且请求不要删改我的文字和题目,以便文责自负。编者先生既已有成见在胸,也不妨直接参与,以确定拙文是不是“一篇靠不住的文章”。对拙文中的那一处错误,我无权作任何辩解,只能深刻反省,再次向刘先生和全体读者致歉。
附:致《南方周末》主编函
某先生并转《南方周末》主编先生:
与二位先生虽系初交,但承蒙贵报抬举,刊用拙稿已有数年。其间偶有不宜发表者,我也从无异议。但此次贵报在“编读往来”中刊登批评拙文的文章,并且加上如此的按语,我却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不能事先将此文转我看一下,为什么不能让我也有一个平等的“争鸣”机会?为什么你们要发表倾向性如此明显的按语?为什么发表后也不正式通知我?既然如此,我不得不做出回应。我要求立即刊登我的文章,并且不希望有任何删改。如果贵刊不愿刊登,也请立即通知我,以便我采取适当方式响应“编者按”中所提倡的“百家争鸣”。
敬颂
编安
葛剑雄上,2001年9月14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