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葛剑雄自选集-“蛮夷长官司正长官”不可能是谢安后裔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6月30日《新民晚报》第二十五版所刊《贵州发现东晋谢安后裔及文物》一文称,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半坡寨发现了谢安的后裔及有关文物,根据是当地人士出示的《谢氏族谱》,其实是上了族谱中这类记载的当,因为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

    这篇文章根据《谢氏族谱》和一位谢姓小学教师的介绍,说谢氏来贵州的祖先名谢石宝,原是南京某千户所长官,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时,谢奉调随军来到贵州。当时贵州尚属土司统治,谢石宝受任为中曹蛮夷长官司的正长官。

    根据确切的史料记载,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在洪武十四年,根本不在洪武五年。明朝设置中曹蛮夷长官司的确在洪武五年,但与平定云南无关,因为元朝时这一带归属湖广行省,洪武五年改属四川布政司,才有这样的建置,到永乐十一年又划归新设的贵州布政司,却从来没有归属过云南,自然与平定云南没有关系。洪武五年朱元璋只派了一名使者去云南劝降,并未出动军队,当然不可能有谢某随军来贵州。

    中曹这一带一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在元朝时就设有中曹白纳等处长官司,属管番民总管,明洪武五年改为中曹蛮夷长官司,以后又从中分设了一个白纳长官司。这类土司的长官必定是由当地民族的首领世袭的,绝不可能任命外来的汉人担任。直到清朝实行“改土归流”,才由上级政府委派的“流官”取代“土官”。中曹这一带元、明和清朝前期都是当地民族的聚居区,怎么可能在明朝初年忽然由汉人出任长官,并且让他世袭?

    真正的原因是在长期处于民族不平等的条件下,加上汉族文化的影响,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先后采用汉姓。等到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有所提高以后,就不愿被人称为“蛮夷”,一般都会在修族谱时请文人编一段家族迁移的历史,将本族联系到中原的世家大族。年深日久,就连他们的后裔都不知道真正的祖先了。但因为是出于编造,一般都有漏洞,或者似是而非,无法查证。

    在少数民族受到歧视的时代,这类现象非常普遍。像清初贵阳府有13个土司,其正、副长官除了中曹的谢姓外,分别姓周、赵、蔡、宋、庭、郭、梅、程、龙、韦、顾、得、卢,其中宋、龙、蔡都不止一家。只要修族谱,几乎没有一族会承认自己是世居当地的“蛮夷”,都可以编造出来自中原大族的世系。

    所以该文举出的“文物”和证据,没有一件能证明这支谢氏与东晋的谢安有关。衙门等物都属明、清时代,与东晋毫无关系。谢石宝死后归葬南京钟山,纯属族谱编造。既然早就自称来自乌衣巷,在家门照壁上画一幅《五燕祝寿》,这是一般文人都会指点的手段,怎么能称得上“历史渊源”,“是有道理的”呢?

    在长期民族歧视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人士也曾以冒称汉族名人后裔为荣,或根本不了解自己的真正祖先,这种现象今天应该结束了。所以对族谱中这类记载必须对照史实分析核实,不要轻信,更不要动辄称之为“新发现”,企图制造轰动效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