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生活不美,是你快乐太少-放下心中的贪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贪婪,是很多灾祸的根源。因为贪婪,会导致友谊的破裂;因为贪婪,会使快乐沦为不幸;因为贪婪,生命也会走向死亡。一个贪婪的人,一生注定生活痛苦。得一望十,得十望百的心理使人们走上贪婪的道路。

    拒绝贪欲

    托尔斯泰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句名言是针对那些贪婪自私、欲壑难填的人来说的,它包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无度的贪婪,就像压在人们身上的一座大山而招致祸患。古今中外,那些为无休止的欲望葬送一切的人还少吗?

    罗马政治家及哲学家塞尼加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细想一下,我们所拥有的整个世界不外乎是:一天三餐,一张睡觉的床,包裹我们自己的衣服,还有与自己有关系的亲朋。这其实很简单,即使一个极平常的人也会享受到这一切,哪怕是一个泥水匠。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财物,像存款、车子、房子等,还有看不见的亲情和友情,没有一件是永远属于自己的。有的是暂时使用,有的是暂时保管,到了最后,物归何处,不得而知。因此明智的人都把这些视为身外之物。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所谓的“得”,而失去了自己的多少东西啊!为了生活,很多人透支着体力,很多人殚精竭虑。为了失去的亲人,很多人透支着伤痛。为了爱情,很多人透支着感情……

    不论我们得到或失去什么,都应该把握分寸,适可而止。过度的劳累,脑力的耗尽,抑或悲痛欲绝,抑或大喜过望,像压在心灵上的一座大山,都会造成我们精神上的极大损害。所以,我们对于物质和金钱的索取不要太过贪婪,身边的例子还少吗?他们又有多少人由贪而时时提心吊胆,由贪而变贫,由贪而受到法律的处罚,由贪而丢失性命呀!

    当然,人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都希望自己过得幸福快乐一点,这是人之常情,只是这不能超过自己的能力,不能铤而走险或给自己无穷的压力。不要有过度的索取欲望,它会使我们一步步走向崩溃,甚至毁灭。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得失是相对的,这主要看你得到的是什么,丢掉的又是什么。如果有超过本身需求的物质欲望,我们不如丢弃物质来换取友谊和亲情。其实,得与失是相辅相成的,你得到多少,就会失去多少。不要过度羡慕那些富甲一方和生活奢侈的人物,他们有的用健康的代价来换取物质的享受,有的是牺牲时间的自由来换取物质财富。说不定他们还会羡慕你呢,羡慕你的轻松和快乐。

    所以说,无论做什么,都应该适可而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换取我们生活所需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过于强迫自己,办不可能之事,生活本来应该是快乐的,何必给自己徒增烦恼和压力呢?否则,就好像自己拿着鞭子把自己赶进了监狱或坟墓一样。

    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人贫穷,有的人富足,有的人漂亮,有的人丑陋。贫穷有贫穷的快乐,富裕有富裕的担忧,漂亮有漂亮的烦恼,丑陋也有丑陋的满足。总之,生活总是快乐的。那些老是叫苦连天的人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呢?要多学学那些轻松主宰生活的人群,把自己从繁忙的压力中释放出来,而不要把贪婪变成压在你心灵上的一座大山。你还得戒除你吝啬和贪婪的习性。曾有位哲学家指出:“对财产先入为主的观念,比其他事更能阻止人们过自由而高尚的生活。”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作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居住了。

    后来他想到当他要洗衣服的时候,他需要另外一块布来替换,于是他就下山到村庄中,向村民们乞讨了一块布当作衣服,村民们都知道他是虔诚的修道者,于是毫不考虑地就给了他一块布,当作换洗穿的衣服。

    当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后,他发觉在他居住的茅屋里面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件准备换洗的衣服,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他不愿意去伤害那只老鼠,但是又没有办法赶走它,所以他回到村庄中,向村民要一只猫来饲养。

    得到了一只猫之后,他又想了——“猫要吃什么呢?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跟我一样只吃一些水果与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乳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维生。

    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庄中,找到了一个可怜的流浪汉,带着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到山中居住,帮他照顾乳牛。

    那个流浪汉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跟修道者抱怨说:“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想一想也是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的苦行生活……

    这个故事的最后结果也许你已经猜到了:整个村庄都搬到了山上。

    贪欲太多,人生就会变得疲惫不堪,因为心灵之舟不能承受太多的重荷。否则,压在你身上的这座大山,会压得你身心崩溃,不能翻身,甚至粉身碎骨。

    知足者常乐

    纵观古今中外,在人生重要的关口,要想长久地辉煌下去,有时要学会放弃一些既得利益,放弃是一种睿智和清醒,更是一种智慧和超脱。对于人生来说,放弃意味着幸福和快乐!

    古时候,有一个辛勤耕作的农夫,一天到晚忙于田地间,日子虽说算不上富足,倒也美满和快乐。

    一天晚上,农夫做了一个美梦,梦见自己在田野里挖出了18个金身罗汉。说来奇怪,第二天,农夫果然在田地里挖出了一个金身罗汉。他的亲朋好友都非常高兴。但农夫却闷闷不乐,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成天心事重重。别人就问他:“有了这个金身罗汉,你就成了百万富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农夫忧伤地回答说:“我只是在想,自己本来梦见了18个金身罗汉,另外的17个到哪里去了呢?”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贪婪者常悲。对于知足者来说,即使一无所有也有生活的乐趣;对于贪婪者来说,即使得到了一个金身罗汉,也会失去生活的快乐。

    我们的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放下的过程,但有时鱼与熊掌往往不会兼得,如果你看见什么就想索取什么,想什么就要得到什么,就会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以财为重的人生观不是我们人生本身的意义,更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那些见什么都要抓的人活得又累而又可悲。事实上,他们不但抓不到所期望的东西,而且还会失去既有的东西。得不到,会加重心灵的负担,一个守财奴般的心态是不会有什么快乐和自由可言的,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陷入形形色色的诱惑之中。所以,放弃是一种智慧,它可以给你带来生活的快乐,让你深刻体会到有失必有得的人生真谛。

    对于我们来说,短短的一生有如一场旅行,如果我们像蜗牛般负重,压力会容不得我们去欣赏沿途美丽的风光。但如果我们放下身上的一些不必要的重负,人生是不是会变得轻松快乐一些呢?放弃是一种高明的智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放弃身上的一切浮华虚荣,人生才能得到升华。

    我们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总会遇到太多太多的诱惑,当你对目前的所有不满足,当你得到更多时,也不见得会快乐。对于平凡的人们来说,快乐的法宝不是增加财富,而是减少欲望,知足常乐。功名利禄,只能带给我们短暂的快乐,唯有以平静的心态投入自己所奉献的工作中去,才会带给我们永恒的快乐。快乐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享用,更多的时候是要发掘。当快乐的气息传递到别人身上时,总有几分也会传递给自己。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世界如一座花园,展开在我们的面前。”大自然以丰富的物质世界馈赠给我们,我们手上拿着各种欲望,眼睛又看着不属于自己的各种追求,如果不学会放弃自己无度的欲求的话,我们就会与别人争个头破血流,去争那个自己本不需要的累赘。从而走入一种误区,坠入直通痛苦的深渊。

    罗曼·罗兰说:“人生对我们来说是不可再生资源,犹如一块煤,一桶汽油,燃过即完。”短短几十年的人生,对于广阔浩瀚的宇宙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我们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短暂的一生,让美丽的世界多一份欢乐和美好呢?一切的恩怨情仇只不过是过眼烟云,为了一点得失而刀光剑影实在没有必要,不如拥有一颗平常心,万事自有定数,只有顺其自然,干自己该干的事,爱自己所爱的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快乐。

    在现在这个物质文明发达的社会里,我们拥有的已经太多了,人们往往不会满足于已有的东西,以为自己拥有的越多,就越幸福,自己就会越快乐。有时,我们会为了一丁点儿利益没有得到而闷闷不乐,自己有一天终会发现,自身的一切的无奈、忧虑、伤心、困惑都与我们的无休止的欲望有关。有了自己所拥有的,又害怕从自己手中失去,而且还会渴望一些没有得到的东西。这些“害怕失去的”和“渴望得到”像一个沉重的包袱一样,使我们过得格外劳累。

    上帝赋予我们一双勤劳的双手和一颗智慧的脑袋,我们必须学会正确对待手里抓着的和脑袋里想着的。有时松开你的双手,让大脑得到自由和快乐,才能使我们真正过得幸福快乐。

    不被财富所累

    汤玛斯·富勒说:“满足不在于多加燃料,而在于减少火苗;不在于累积财富,而在于减少欲念。”

    人们常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可能的。”而现在的人们都在拼命地追逐财富,拼命地往赚钱的大道上奔跑,跑得心力交瘁而不自知,跑得焦虑重重而不放弃,唯恐自己被时代抛弃。

    其实金钱和快乐不能画等号,即使是富甲天下的帝王也并不一定过得愉快。

    据说古代有一个国王,拥有大片的国土却快乐不起来,成天心事很重的样子,烦恼极了。他极想改变,便让大臣去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给自己解开快乐之谜。

    于是,大臣们便四处寻找世上最快乐的人,他们走了一段长长的旅程,首先他们调查了很多当官的人,结果发现他们过得并不快乐,成天和公务打交道,烦恼不堪。他们又去访问了做工的人,发现这些人,成天早出晚归,脸上净是疲惫的神色,同样也不快乐。他们后来去访问农民,农民同样有很多的烦恼。经过对各个阶层的人的调查,他们一致认为:世界上没有活得快乐的人。

    正当他们走在复旨的归途中,看到了路边的一个流浪汉,肮脏邋遢的衣服掩饰不住他快乐的表情,他们上前询问发现,这个流浪汉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没有什么烦恼,走累了,他就躺在地上休息到自然醒,早晨躺在暖烘烘的阳光下晒太阳。渴了,饿了,到街头的人家门口把碗一送。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在得很。

    这个发现让官员们很惊奇,把这些天的调查翻来覆去地研究了几天,终于得出结论:活在世上本来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人们所有的痛苦和不快都是由其内心产生的。

    有人这样说过:宫殿里有哭声,茅屋里也有笑声。在这个物质琳琅满目的世界,每一件东西都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并不是直接导致我们不快乐的原因。

    人们大概都听说过,金钱买不到快乐。但对于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的人来说,他们并不这样认为,如果生活中多一点金钱,他们认为自己会过得更加快活。但人们一旦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快乐的源泉就主要建立在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和丰富的人际关系等因素上。而这些因素与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国外的一些心理学权威教授曾说过:那些无形的财富比有形的财富更能让人得到快乐,快乐并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是懂得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

    大家都知道美国著名的慈善家洛克菲勒,其前半生为了追求财富,尽心竭力,但生意带来的巨大财富并没有使他快乐起来,相反,他变得忧虑,疾病缠身。医生劝说他,如果不能改变这个状态的话,恐怕他活不了多长时间。最后他接受了医生的劝告,从生意中解脱了出来,成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把他毕生积累的财富慢慢散发出去。他的基金对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人类做出了极大贡献,他成了人们心目中公认的慈善家。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只有快乐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标准。他还说:如果我们因为赚钱而使别人遭受了痛苦,那么这钱就不如不赚。当社会上的许多人积累了万贯家财之后,他们发现那么多钱是个累赘。一家人也只能住一套房子,再大的屁股也只能坐一辆车,再大的消费量也只能是一日三餐。所以,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生活准则。茅于轼的观点是,赚钱要开心,花钱要高兴,如果仅仅把赚钱作为人生的最终追求的话,势必会沦为金钱的奴隶,会变成一个忠实的守财奴,有如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欧也尼·葛朗台。

    在笔者居住的小区有一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富有的儿子,都是较为成功的商人,两个儿子天天奔波在生意场上,根本无暇顾及她。儿媳和孙子孙女并不孝顺她,有时甚至责骂她,嫌她脏,爱唠叨,根本不去照顾她。她为了儿子们的家庭幸福,不和儿媳争执,独自搬离儿子们的家,一个人居住。虽然生活简单清苦了一些,但她感到了真正的快乐,她常常得到热情的邻居们的帮助,换煤气,捎东西,买米,买面,还有上上下下的邻居们的孩子时常过来看望她,逗她开心。

    现在,她天天过得非常开心,只是提到她的儿子们,她才有了一些忧郁,之后,迅速地将不快乐的事情忘掉了。很明显地,大家都能感到这个老太太现在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让人明白金钱是换不来快乐的。

    这样一个老太太活在大家的关怀下,天天过得很开心很快乐。可在自家富有的儿子身边却得不到温暖。

    经常会听到一些朋友说:“郁闷啊,郁闷。”为什么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那么多的人陷入精神苦闷之中呢?

    据国外的一份调查报告揭示:很多人比过去过得更加郁闷和不快。虽然现在的科技水平比数十年前大大提高,但却有90%的人比40年前与其境遇相似的人更忧伤。现在的人生活是富裕了,但由于人们过分追逐财富,并为财富所累,反而不快乐。可见金钱是买不到快乐的。

    不被名利所累

    汉朝的韩婴说过:“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我们的生活本应平淡,平淡地做自己的事情,平淡的处事,平淡地对待一切,哪一个成功人物在没有成功之前不是在平淡中度过呢?他们的成功只是过平淡的生活所取得的成果而已,他们的成功来自他们平常的生活。

    美国好莱坞影星利奥·罗斯顿,是好莱坞历史上最胖的演员。一次在英国演出时,他突患心力衰竭而被送进汤普森急救中心。医生们使用了一切能使用的治疗手段,终归回天乏术,利奥·罗斯顿的生命还是过早地凋谢了。

    罗斯顿在临终之际,喃喃自语:“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站在一旁的哈登院长被深深地打动了,让人把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刻在了医院大楼的墙上。

    后来,工作繁忙的美国石油大亨默尔也因心力衰竭住进了这个急救中心。由于其放不下公司诸多的事务,他在汤普森医院包下了一层楼,增设了用于联系事务的五部电话和两部传真机。有媒体戏称,这里是美洲的石油中心。

    医院的精心护理和高超的心脏外科手术,终于保住了默尔的一条命。但他在出院以后,没有再回到美国,也没有继续亲自打理他的石油帝国,而是卖掉了他的公司,在英国苏格兰一个乡村置办了一栋别墅。

    在生意上大获成功的默尔,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被医院大楼上的那句“你的身躯很庞大,但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打动了,在他的自传中,他这样写道:“富裕和肥胖没有区别,它们只不过是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

    默尔的做法是明智的,他的明智在于能够及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生应该过得轻松和快乐一点,再显赫的名利不过是束缚自身的枷锁,生命之舟又能承受多少负荷呢?在生死抉择的面前,什么又能比得上鲜活的生命重要,什么能比得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重要?

    散文家丁谦说过:崇高的荣誉像开在山顶的一朵花,有的人看见了艰难的路,有的人只看见美丽的花。人们所热衷的名利只不过是自己的热烈渴望,热切渴望名利所带来的荣耀和生活享受。人人都想过得舒服和快乐一点,但也要采取正确而适当的方式才行,它是建立在艰难生活之上的,名利往往会赋予那些能够经受住风风雨雨、对事业执着追求的人们。而不去做臧克家笔下的那种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嗬,我多伟大。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是为了让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丧心病狂,做事不择手段,像历史上的那些昏聩帝王和乱臣贼子,哪一个有很好的下场,哪一个又不被后人戳脊梁骨。就像明朝的那个奸相严嵩,老奸巨猾,玩弄权术,陷害忠良,仗势欺人,无恶不作,最后遭到群起攻击,朝野恨之入骨,和恶贯满盈的儿子终落得个早死的下场。

    功名利禄是非常诱人的,但它有如空中飘忽不定的云彩一样,绚丽但不会在天空中停留多长时间。对于普通的人们来说,真实的事物总不能令人陶醉,但它们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能使我们信服。那种动不动以官阶、出身、资历和职业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的人,往往是浅薄无知的。那些权势熏天、呼风唤雨的人,过得愉快、轻松吗?一点也不。过于追逐名利会导致自己绞尽脑汁,忧虑缠身,甚至是良心丧失,于人于己都划不来。

    现实中的人们,能甘愿放弃名利的人不多,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把名利看得比生命都重要。一旦自己的身份地位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陷入“生不如死”的怪圈之中。无穷无尽的名利心使他们疯狂。宁静而悠然,像清澈的小溪蜿蜒流过的平淡日子不是更有诗意吗?毕竟人生短暂,我们的生命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面对这个大千世界,信奉“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人不少,但为名扬天下而发狂的人也不少。

    唐朝有一个叫宋之问的诗人,他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诗人。一天,他刚写了一首叫作《代白头吟》的诗,就到舅舅家寻求舅舅指点,当看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不禁拍手叫好,忙问外甥:“此诗有没有外人看过?”外甥说:“还不曾有人看过。”宋之问便对外甥说:“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到了晚上,宋之问一直对这两句诗念念不忘,为此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心里合计,此诗一经面世,就会成为千古绝句,立刻就会名扬天下,一定要据为己有才好。于是,一个罪恶的念头在宋之问的心里扎下了根。他让手下的人把刘希夷活活害死了。

    后来,宋之问被朝廷获罪,被流放到钦州,当皇帝知道他的恶行后,又把他赐死,算是给了天下的读书人一个交代。刘禹锡对此评价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宋之问本来就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了,为了自己的那点虚名把外甥害死,自己最后也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实在不值。

    为什么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有的人却活得很累,他们总是想抓住一切,如位子、车子、票子等。但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孙中山曾说:古今人物之名望的高大,不是在于他所做的官大,是在于他所做事业的成功。

    正确对待名利对自己的人生极为重要,处理得好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高尚情操,又能成为自己积极努力的目标。否则就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阻力和沉重的包袱。名利于我如浮云。每一位有追求的人,都应该筑牢自己的思想防线:何不淡泊快乐一些,不过度关注成功,往往会取得成功。

    学会知足

    卡耐基说过:“为所有而喜,不为所无而忧。凡事往好的一面去想,这种心态比收入千镑还好。”

    一对清贫的乡村老夫妇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于是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换了一只羊,再用这只羊换来一只鹅,然后又用鹅换来一只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大袋苹果。

    当他扛着大袋子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了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唠叨,老头子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子金币打赌,三人于是一起回到老头子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次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十分惊喜。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了!”

    “哦,羊奶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背回一袋已经开始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急不恼,大声说:“哦,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这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讲的一个故事,故事中的老夫妇是多么和美快乐。他们不会为失去一匹马而惋惜与埋怨,虽然最后手里只有一袋开始腐烂的苹果,他们也为能吃到苹果馅饼而高兴。老夫妇看似傻呵呵的,但他们对待生活随和、乐观、满足,确实容易感到快乐。

    其实,想要获得快乐很简单,它只是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如果你真诚地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真诚地对待你;如果你糊弄生活,生活也会糊弄你;如果你对生活存有感激,同样生活也会对你存有感激。获得快乐就是如此简单。

    如果你拥有生活中的一切还不感到满足,只是由于失去偶尔的一点就认为上苍有愧于你,你就是在为自己制造不幸,你必然不会有快乐的时候。

    有一个富翁因为实在太富有了,所以凡事都要求最好的。

    有一天他喉咙发炎,这不过是一个小毛病,任何一位大夫都可以看得好,但是由于他求好心切,他一定要找到一个最好的医生来为他诊治。

    于是他花费了无数的金钱,走遍各地寻找医病高手。每个地方的人们都告诉当地有名医,但他总是认为别的地方一定还有更好的医生,所以他马不停蹄地继续寻找。

    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时,病情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了,恶化成脓的扁桃腺需要马上开刀,否则性命难保,但是当地却没有一个能动手术的医生。结果,这个家财万贯的富翁,居然因为一个小小的扁桃腺炎而一命呜呼。

    这位富翁死了,与其说他死于扁桃腺炎,还不如说他死于心理上的不知足。他在物质上是富有的,但是他在心理上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他不满意任何他已经得到的,在心理上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他不可能感到快乐,他的不满足就是造成他不幸的根源。与这位富翁相比,虽然从实际财产而言,那对乡村老夫妇是清贫的,但他们的心是富有的,所以他们也是快乐的。

    我们的人生仅仅几十年,像什么财物、虚名和高位等等,只不过是身外之物而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即使无时无刻不在追逐它,对于贪心的人来说,还是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还会带来无穷的烦恼。我们之所以活得不快乐,往往是由我们的不知足造成的。

    生活中的很多不快乐,都是由人们的贪心造成的,都是自找的。往往条件到达一个台阶后,还想迈向更高的台阶,这些无休止的欲望是导致我们烦恼的原因。生活其实是波浪式的,有波峰,也必有波谷。波谷中人容易沮丧,而即使在波峰的时候,也容易忘记自己所处的优越,即对幸福是习以为常了,就不会感觉到快乐了。

    无事做时因无聊苦恼;忙碌时因辛苦烦恼;穷了发愁,富了担心;对生活,我们经常只有吞咽而无咀嚼,只是经过而不回眸,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想得到的太多,从而使我们快乐不起来。其实真正的人生是一种对纷繁诱惑的超越,对生命的透彻领悟,以及一种内心坦荡明朗的境界。

    沧海桑田,谁也不能逃离人生的潮起潮落,摆脱不了方方面面的失意琐事,但如果能随遇而安,淡泊宁静,就可以品味出一种知足快乐的人生。知足常乐,是一种安于平凡而又随遇而安的心境,是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一种自然的挥洒:机遇来时,及时抓住;机遇未到时,淡然处之而不失乐趣。不管别人如何飞黄腾达,自己不妄生羡慕,粗茶淡饭照样健康美好,总之,快乐就存在于自己知足的感觉中。

    学会知足,自己以一颗超然的心去面对一切,得之不惊,失之不怒。不为功利牵累,不为凡尘侵扰,不被烦恼左右。使自己不断得以升华,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不必装饰得很绚丽,却实实在在安然而踏实。

    放下心中的贪婪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说:“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外来事物的依赖。”

    在古老的俄罗斯,有一个非常贫穷而又贪婪自私的猎人,他养了两只猎狗,大猎狗已与他一起生活了十多年,而小猎狗还不会扑击猎物。

    一天,猎人带着他的两只猎狗在齐腰深的雪地里撞到了一只极为珍贵的动物。因为大雪封了半个月的山,人和狗已经几天都没吃上东西了。饿极了的大猎狗当时就箭一般向前扑去。猎人当然明白,猎物一死自然比活着时便宜了数十倍。

    猎人情急之下向天鸣一枪,企图让猎狗返回,饿极了的猎狗怎会理解主人的枪声呢?就在大猎狗刚扑到猎物跟前时,突然又一声枪响,大猎狗倒在地上,满含泪水地死去了。

    两年后,小猎狗早已长大会扑击猎物了。小猎狗吸取了大猎狗的教训,没有猎人的指示,从不主动扑击任何猎物,等猎人察觉时,所有珍贵或不珍贵的猎物往往已经逃跑了。

    又是一连月余的大雪天,猎人准备的食粮快要吃完了,于是单独放猎狗出去寻找猎物。拥有自由的猎狗每天都能扑到足够填饱肚子的兔子、山獾什么的,并且都会给主人叼一两只回来。一天,猎人悄悄跟在猎狗后面。在雪地里,他们又碰到了一只非常珍贵的动物,当猎狗准备向猎物扑击时,它突然感觉身后笼罩过来一股浓浓的杀机。一看,是主人黑洞洞的枪口正对着它。聪明的猎狗对着主人一个屈膝,两行泪水从眼眶滑落下来,而后转身,疾速地向林中逃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猎人高兴地抱着那只珍贵的动物,准备等到雪化了下山去卖。过了六七天,雪不但没融化,反而结了冰。他的粮食早吃完了。无奈之下,他忍痛将那只珍贵的动物杀了充饥,又勉强熬过了两天。

    当猎人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才醒悟到自己对两只猎狗所犯下的错误。以往的日子,两只猎狗就是与他命运休戚相关的亲人啊!

    由于猎人贪婪自私,竭泽而渔。最后是自食其果,自取性命。

    这正如古希腊的伊索在《伊索寓言》里说道:“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却把现在所有的也失掉了。”伟大的诗人但丁也曾说:“贪欲呀!你淹没了那些人类,使他们每个人都抬不起头来,出于你的波浪之上。”

    所以,我们只要抓住我们所需要的就可以了,而不必陷入无穷尽贪婪的烦恼中去,即便你贵为国王,你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住一间房子,睡一张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