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我觉得个人思维方式在经典的经济学来讲,是普遍现象,每一个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我认为中国不同的地方,就是人事关系比较复杂,亲戚朋友这些属性,也是多层次性的,非常复杂。假如说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长大的中国人在一起,见到洋人的时候,会把洋人认为是他人或者是自己人更明显。等到不同的场合,假如说一个北大社会学和北大经济学的人在一起,清华会有属性,他的属性变成北大的一个属性。北大内部的话,在一个系里面不同学派甚至不同的场合,他们的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是根据社会情景变化的,所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我觉得会有影响的,实际上已经影响到很多了。
我讲几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一些学者、一些企业唱高调。比如说我怎么怎么爱北大,你仔细想一想,这些人可能真的需要北大。很多人说我爱谁爱谁,很多程度上是需要那个东西,就是说唱高调唱的越多的,我爱怎么样,他可能更需要这样的东西,加入个人身份,如果不需要的话,他可能就不需要唱这个高调。因为他的生存、他的工作、他的发展、他的荣誉和他的地位可能就需要这样的高调。所以说,很多强调属性的人,把这种集体利益、把其他的公共利益讲的很高的人,他们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是有关系的。
问:老师,您好,我问您一个问题,刚才您讲单位效益是影响收入不平衡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属于自由职业者,他们不属于任何单位,而他们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我不知道您有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群因素?
谢宇:问的很好,实际上单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单位在变,中国情况也在变,传统的单位也在变,所以你讲的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有很多人逐渐地离开传统单位。还有一种人,比如说泛单位,以前国企事业单位,现在泛单位,比较大的私有企业或者是国外的企业,实际上也有单位的特征,有的时候可以看到,它们也有福利,有很多理发店,也提供住宿、饮食,有专车,实际上一些私营企业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上继承了单位的特征,我认为,单位特征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产物,一定程度上还是传统理念的产物,我帮你做,你要管吃管穿,管基本的生活。所以,有一部分单位不是传统的单位,但是它们也具有传统单位的特征。实际上,没有单位,对国家来讲,也是一个负担。所以现在这些没有单位的人,经常把他纳入单位。我上次碰到一个朋友,他就讲现在文化局,很想管一部分人,自由职业的人就是艺术家,很多艺术家是有单位的,而有一部分是没有单位的,这些没有单位的艺术家怎么管理,我刚才讲的,政府也好社会也好,习惯把人划成单位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单位的人,国家的管理和关注,实际上逐渐增加了,我们以后更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习惯把他们强制性地纳入一种单位,比如说公安局假如有事情,还是问你是什么单位,要找你单位等等,这种现象还是有,随着变化,以后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单位和以前的单位不一样。
问:我想问一个问题,刚才我们讲到关于收入差距和国家间经济发展程度没有相关性,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我有点好奇的是,收入间的差距和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谢宇:我没有做过这个研究,一般的认为城市化会造成不平等的增加,你讲的一般认为是有的,因为发展的程度快,它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会突然增加,突然增加以后,教育是花时间的,不是马上会得到大学的教育,所以会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技术上的需要一下子增多,就导致了受教育阶层的回报升高,就是收入高。世界不平等比较高的国家是巴西,巴西的教育比较差,而且他们的语言也不是英文,是葡萄牙文,所以他们教育回报很高,主要是由供不应求造成的,所以在城市化当中,在教育跟不上的情况下,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导致不平等的增加。
问: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传统单位工作的人,分成几种,比如说临时工、合同工和正式工。我一个单位可以考虑正式职工福利,但是我消减我的合同工,我开除合同工,请问看待这种类似于市场化行为,在您的研究中会怎么考量?
谢宇: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实际上你刚才讲的,就是我要想讲的,作为边界来讲,为什么会分成临时工和正式工,就是因为它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局外的,一个局内的,所以要砍就砍临时工,临时工待遇和正式工也有差别,你讲的一模一样,国外也有这种情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