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穹A到可可西里-正文(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面接着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可可西里的故事。相信大家对可可西里的了解应该是藏羚羊、无人区等这样的概念,今天我想带给大家一个真实的可可西里。我参加的科考是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主办、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等承办的首次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核心地带的考察活动,科考分3年进行,在每年的秋冬季分不同线路进行为期40多天的考察。我们这次穿越经过多种气候带,可见火山、温泉、高原喀斯特、冰川冻土等多种地貌类型。沿线经过地质类型中的缝合带与构造带,综合科学考察价值较高。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上,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隆起的“年轻”高原。大家可能会问:可可西里跟我有什么关系呢?但是实际上可可西里跟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甚至跟亚洲的每一个人都有关系。因为喜马拉雅山系把这片高原区域分成了两块,两边的气候非常不同,尼泊尔那边是温暖湿润,而我们国家这边西藏是寒冷干燥,研究它对整个亚洲大气环流的影响都是有意义的。再比如现在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喜马拉雅山系上的冰川越来越少,因为冰川是一个固体的水库,从一个长的时间段来说,它的变少对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威胁的。正如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所说,“尽管青藏高原科考已经进行数十年,但是24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面积实在太大了,人类对其中一些地区的了解还是太少,可可西里地区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分析这一地区可能是世界干旱和寒冷的核心地区之一,至于究竟是不是,还有待考察。”

    自从一百多年前西方学者在青藏高原首开科学考察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已经有几代科学家踏上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这块土地进行各种各样的研究。我国科学家也曾三次前往可可西里地区进行考察——1973年至1976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从南侧进入该区获得了第一手的综合调查资料;1987年至1988年,该队在对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区的东段考察期间,从西侧进入该区发现了世界上的寒旱核心;1989年至1990年,中国科学院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从东侧进入该区开展了地质、地貌、冻土和生物分布的综合考察。我们这次科考分为野生动物、冰川、冻土、火山、矿产品、地震等多个专题考察组。

    ——野生动物考察将考察无人区珍贵野生动物的分布、种群变化、迁徙规律,为青藏铁路建成后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提供科学依据。

    ——冰川考察将调查无人区冰川分布、冰川生长或退缩情况,从冰川学的角度证实“西部未来湿润说”的变化,对长周期气候变化规律的揭示有重要意义。

    ——冻土考察将对无人区这一敏感地区的多年冻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揭示黄河断流的原因。

    ——无人区地下是一个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的地区,推测是部分岩石已熔融为液态或半液态,通过地质考察对上述情况进行实证。

    ——无人区有多条古大洋的缝合线通过,以此可研究古大洋的演化。

    ——无人区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历史最理想的地区之一,可以寻找揭示高原隆升历史的证据。

    “可可西里”本来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它是指处于青藏高原腹地,以可可西里山为主体,唐古拉山脉以北,昆仑山脉以南的广袤的高海拔中低山、丘陵和湖盆平原区。这里平均海拔5300米,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虽然我国科学家数十年来也曾多次涉足这一地区,但由于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迄今没有一支科考队到达2万多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核心地带。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大、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正因为自然条件的极端恶劣使得它能够保持非常纯美的自然环境。我这里先阐释三个“可可西里”的概念。一个是地理上意义上的可可西里,它是指位于西藏、新疆、青海三省交界的地方;第二个是指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它是以藏羚羊保护而出名的,位于青海省境内。第三个就是可可西里核心地带。我们2005年穿越的就是这个区域。我们走的路线是从西藏进入,经过新疆,最后从青海出来,整个科考穿越历时40多天,行程超过10000公里。这40多天里,我们穿越了羌塘、阿尔金和可可西里三个自然保护区,羌塘保护区是在西藏境内,阿尔金保护区是在新疆境内,可可西里保护区是在青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