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您最喜欢的诗人词人有哪些呢?
隆莲:(思索了一下)我爱读杜(甫)诗,仇兆鳌的详注是我常备的书。早年喜欢读苏(轼)诗。我家有一本木刻版的王文诰注本,很好。可惜损失了。词人么,更早的时候曾欣赏李清照的词,还楷书抄写过一本“漱玉词”给弟妹们摹写书法用。后来我写的词就比较随意了。
作者:苏东坡是您的老乡,他的诗、词、文、赋样样都行,还精于书、画、医学,您年轻时也学了那么多学问,是不是受了他的影响呢?
隆莲:可以这么说吧,我很佩服他。但我不能和他比,我是这个(比了一下小指头)。
作者:我从你的诗里看出,你青年时代一直很关心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命运,可以说经常处于忧国忧民的心境之中,那你想过参加革命吗?
隆莲:没有。我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住,还敢去革别人的命?
作者:可是从你的一些文章中看出,你对治理国家有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和清醒的认识。
隆莲:见解归见解,那都是纸上谈兵。真要去实践去做,都是很不容易的。我年轻时只是个书生。
当我随着隆莲法师的人生足迹走进她的青年时代时,我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隆莲法师是一位男性的话,她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在仕途上有很大作为的人。因为她不仅有过人的智慧和广博的学问,她还有深刻的思想和忧国忧民的心肠。她并没有因为信佛而躲进书斋远离人间,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不闻不问。她的思想和学识,在当时已远远超过了许多同时代的男人。
但由于是女性,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可能从政。她父亲也好,她本人也好,从没把从政作为她的人生目标。她父亲当时最大的希望,莫过于她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一定贡献、同时又能得到社会尊重的文人。
而她自己,虽然为了顺从父亲也做了种种努力,却始终没有放弃少年时就埋下的心愿:潜心佛学,研究佛教。
于是,青年时代种种光耀夺目的经历,在隆莲,都仅仅只成了人生主旋律中的一段段插曲。
第一节 在女中任教
1931年,隆莲随父亲第一次来到四川的省会成都。
父亲被介绍到省政府教育厅当秘书。之后他通过他的一位当时在成都县当县长的同学,将女儿隆莲介绍到成都县女中,做了一名老师,教授数学。这一方面是为了让女儿学以致用,发挥其才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她分担一下家庭的经济重担。
当时隆莲22岁。
也许是出身在世代教书人之家的缘故,血液中好像有着天然的教书先生的因子。她一站上讲台就非常自如,将枯燥的数学讲得十分有趣,让从来没接触过数学的女学生们入了迷。那些比她小不了多少的学生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她们的这位数学老师,是个从没进过学堂的老师。
讲课之余,父亲还让她和大弟一起,去跟随他当年的老师、四川文化名人刘豫波先生学习诗词和水墨画。应当说隆莲学习诗词创作最直接的老师就是刘豫波先生。隆莲和弟弟称他为刘太老师。刘太老师也是一位佛教徒,他的祖父刘止唐是大儒,通儒、佛、道,认为三教同源。还自创一宗派,称为刘门。其一生著作等身。刘老先生最擅长古诗,亦喜欢作画,其中又以画兰最为出色。他的字体亦是兰草体。
隆莲从他学诗,又学了画。直到晚年她还能作兰草画。
在女中时期,隆莲更进一步地接近佛教。她认识了几位信仰佛教的女老师。其中一位寡言少语的廖老师特别令隆莲心仪。后来她得知,这位廖老师和其他几位女老师,都是四川著名的佛学者刘洙源先生的弟子。
刘洙源,1875年生,四川中江人。系前清拔贡(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后毕业于北京经科大学,历任四川高级师范、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曾在成都佛学社讲经说法10余年。晚年辞职入山修行,法号白云。1950年去世。
当时刘洙源先生正在成都佛学社讲经说法。隆莲就与廖老师一起,经常去佛学社听经。廖老师是刘洙源先生最为赏识的女弟子。廖老师叫廖清华,比隆莲年长10岁,亦生在书香门第,亦立誓终生不嫁。她与隆莲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很快就成了挚友。常常一起出入,吃素食,学佛听经,感情很融洽。她们的友情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1994年廖老师去世。
但在当时,这些行为却使那些年轻的女学生们感到不解,暗地里窃笑议论她们的游老师。但隆莲不在乎,仍旧我行我素。
父亲得知后,心里不大愿意,但不好说什么。恰好这时,四川省举行高等文官考试。它的全称是“四川省普通行政人员和高等教育行政人员检定考试”。考试及格再参加“高考”,就有可能成为政府官员。这种考试制度是孙中山提倡的“五权分立”的制度之一。当时来说,是知识分子要进入仕途的正规途径。由此可以看出,那时虽然已经废除了科举考试,但依然将其中的内核延续了下来:即学而优则仕。通过这样的考试,几乎把专家学者的苗子统统送进了官场。
父亲就让隆莲去参加考试。父亲的意思,是想让她将来做个文官,有个维生的职业。
第二节 初露锋芒
隆莲参加的这次“高考”,一共考了国文、伦理、中外历史、中外地理、高等教育原理等若干门类共18门课。范围之广、学问之深令人咋舌。
仅摘录部分题目如下:
国文: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说
伦理:
1.群己幸福契合说
2.墨子主兼爱,而伦理学者又或以墨氏为功利派,试言其故。
中外历史:
1.东周以后,王官之学散在四方百家,并起争鸣,汉艺文志类别为九流,并各溯其所从,能列举以对否。
2.清之亡,不亡于太平天国,而亡于预备立宪,其故安在?
3.试述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之原因。
4.十字军在欧洲历史上有何价值?
中外地理:
1.我国历史上著名之六大都会其变迁之迹可得闻欤?
2.试言气候对于人生之影响。
3.希腊文化发达之原因。
4.苏伊上运河凿自何人及其于欧亚交通之影响如何?
5.西安洛阳北平金陵均曾建都,其形势以何处为较优?假欲设都,于上列四者以外何处为适?试畅言之。
6.欧洲永久局外中立国有几?其四界如何?国情如何?试详述之。
高等教育原理:
1.试述课程心理的组织与论理的组织之原理及其方法。
2.试述我国教育宗旨变迁之经过及其背景。
3.何谓积极的训育与消极的训育?试分别详述其具体方法以对。
4.试言学牛各期生理心理之特征及其教育方法。
老实说,这样的考题,不要说是没有进过校门,就是从正规学校出来的也难以应对。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又有一定的深度。
因此隆莲在参加考试之前,心里还不太有底。这毕竟是她第一次参加考试,在此之前她一直处于自学状态,没人检测过她的成绩。而且她知道那些应考的人,尽是些正规学校的毕业生,便猜测这场考试一定很难。
出于女孩子的自尊心,隆莲没有跟学校里说,她怕万一考不上丢人。她自己悄悄去报了名。报名时,她又使了个小心眼儿,不用那个尽人皆知的名字“游德纯”,而是启用了小时候姨妈给她取的那个名字“游永康”。
这是“游永康”第一次面世。连她自己都没料到,这个名字一面世就为她带来了光荣和自豪。从这以后就一直跟着她了。而原来的大名“德纯”就作为了她的字。
谁都没想到,这个完全依靠自学的姑娘,在考试中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她在“普通行政人员”和“高等行政人员”两次考试中均获第一,毫无疑问地荣登榜首。一时间,她的名字在省城传开了,人们都知道成都女师出了个了不得的女才子。
第三节 “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
父亲很为女儿感到自豪,他出资,将女儿的诗词和考卷印成了小册子,名为《志学初集》。
刘豫波老先生用他的兰草体书法亲自为这本书题写了一首诗:
乐府清声发,诗城雅意深。
即此养生诀,造化入讴吟。
不栉称进士,春风道德林。
这本《志学初集》是现在唯一一本保留下来的隆莲早年的诗文集。在这本集子里,我们可以看到隆莲当初参加“高考”的主要试卷。的确是才华横溢,不让须眉。
其中尤以那篇《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说》最为出色。以其犀利的言词和深刻的思想,为世人所瞩目。
这是选自庄子《徐无鬼》一文中的一句话,大意是,真正优秀的人才想的是振兴国家,而中等人才却只想当官掌权。
许多人拿到卷子后,连题意都读不懂。因为庄子的这句话并不是很流行的那种名言名句,它较为生僻。必须是阅读广泛、深通古文的人才有可能知晓。
但这题却难不倒隆莲。隆莲不仅熟悉这句话,且对此有着自己深刻的理解。特别是结合现实来谈,她更是有许多话要说。因此她马上拿起笔来,唰唰唰地写了两大篇,以犀利明快的语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国家分崩离析之际,人民处水深火热之中,有志君子将出而存危理乱,其术安在?日:在公,唯公生明,唯明生治……”
她从有志兴朝的人必须出于公心这一点出发,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尽管隆莲当时只是个年轻的女教师,但对历史的熟知、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使她有着比一般当权者更深刻的见解。她明确指出,如果为官只为争权夺利的话,将“众叛亲离亡国丧身而不悟。如秦之二世法之路易十六,何莫非一私字而蔽之。为政者于此可以鉴矣”。
这篇文章可以说与她少女时代所作的另…篇文章《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或者说是姊妹篇。前一篇道出了隆莲对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巩固政权的看法,鱼烂是烂于腹,要想国家不亡必须首先巩固政权自身。这一篇,则具体讲了怎么巩固:当权者必须“在公”,用今天的话说,要出于公心。
比之几年前,她的认识又有了较大的提高。她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要求当权者出于公心这一点上。也许她那时就已经明了,仪靠当权者素质的提高来治理好国家是靠不住的,最终依靠的,还应当是法律。
于是她在文末,非常有远见地提出了国家最终应当是“法治”而不是“人治”的观点,只有法治,才可能彻底避免以权谋私。
“指日宪政告成,宪法公布,秉至公之心循法治之义以为政,是又不仅沾沾于若何而招,若何而中而已。”
这些见解现在看来不算深刻伟大,但在当时却极有震憾力。一个女性能在数十年前就产生如此不凡的见解,的确令人惊异。
难怪她成了“头名状元”。
第四节 上街游行,宣传抗日
本来在通过了高等文官的检定考试后,还应当参加正式的文官考试,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政府官员了。但不知为何,那一年政府却没有再举办高等文官的考试。于是隆莲的这一次头名状元,就只成为了一次荣誉。
她依然在学校教书。
但上了没几个月的课,“九一八”事件就爆发了。这一事件揭开了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华的序幕。一时间全国沸腾,掀起了抗日的热潮。身处盆地的成都人,亦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表达中国人民不甘做亡国奴、坚决要求抗日的心情。
隆莲听到这个消息,一夜难眠。第二天早上来到教室,见学生们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座位上等待着她,而是情绪激动地发表着抗日的演讲。隆莲一进教室,学生们就热情地邀请游老师加入她们的队伍。
虽然那时的隆莲心向佛门,但她一直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何况日本侵略者如此欺辱中国人民,更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这是最具有凝聚力的国家仇、民族恨。
因此一听到学生的请求,隆莲不加思索就答应了。学生们高兴极了,立即拿着小纸旗和标语口号,向校门涌去。校方知道了,生怕惹是非,连忙赶来劝阻。但根本无法阻挡怀着极大爱国热情的学生们,她们在游老师的带领下,毅然地走上了街头。
大街小巷群情振奋,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受欺压受侮辱的中国人民怒吼起来!
隆莲身临其境,备受鼓舞,不由地领头振臂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坚决不当亡国奴!
游行归来,学生们仍没有心思上课,群情高昂,闹起了学潮。
隆莲亦心潮难平,回到寝室即写了一首长诗,其中写道:
盈盈始佩觽;
天天犹总角;
慷慨邀我行;
谢之色惭恧;
峨冠临高楼;
玉碗煮新绿;
指点嗤我曹;
透风徒仆仆。
很快,隆莲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的事,被父亲知道了。那位校长告诉了介绍隆莲来本校的县长,县长不知是怕承担责任,还是出于对隆莲的关心,又赶紧将此事告诉了隆莲的父亲。
父亲生怕女儿的行为牵扯到政治中去,连忙让女儿辞去了学校的职位,回到乐山。
第五节 颠沛流离
隆莲回乐山不久,即1932年春,隆莲的父亲在省政府当了一段助理秘书之后,被派往地处川黔交界的古蔺县当县长。古蔺县虽然是个偏僻小县,但县长毕竟是个官。
隆莲的父亲就带着妻子和一女二儿——隆莲及大弟二弟走马上任了。之所以带上这二儿一女,一方面是怕他们留在家中无人管教,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隆莲继续做自己的“秘书”。
古蔺县依傍着赤水河,河对岸便是贵州。贵州人用赤水河的水生产出了闻名世界的茅台酒。但当时那里非常荒凉贫瘠。隆莲去后不久,曾写下一首词——《蔺署后园》:
夜雨过荒园,零露沾衰草。披草何人摘野蔬,颇怪容枯槁。
为我说年凶,语殊多不晓。回望城头咫尺山,依旧云遮了。
从这首词里,大概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
荒园,衰草,草丛中一个面容憔悴的人在摘野菜。低声诉说着今年的灾荒,庄稼又没有收成……“语殊”,方音隔阂,“多不晓”,隐含着许多悲惨的喃喃自语。结句描写出云掩山城,无限迷蒙,无限惆怅的心境。“依旧”二字仿佛在长叹:世间的苦难就是这样的没完没了呀!
我对古典诗词没什么研究,但是读了这首白描般的词,却立即被词中所展现的画面所打动了,忽地感觉到一种震颤。我不由地联想到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还有苏轼的诗:“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甄中尘”。这些诗句都表达了诗人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和悲悯情怀。每每见到人民遭受苦难,他们总是感到揪心地疼痛,这种痛切便化作笔底波澜,化作佳作名篇世代相传。
好的诗歌总是召唤着仁人志士,去解救那众多的“贫而无告”的芸芸众生。
从隆莲的很多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她从杜诗和苏诗中,所受的“民胞物与”思想的感染和承传。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思想与佛教的“众生病故维摩病”是极相吻合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一个佛教家,隆莲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很早就具有了的。
说凶年果然是个凶年。他们刚去不到半年,尚未能适应生活,就遇上了军阀混战。贵州的军阀与四川的军阀交火,古蔺县与贵州紧挨着,首当其冲遭了殃。一时间烽烟四起,鸡犬不宁。隆莲的父亲担心妻子和三个孩子的安全,连夜带上家人和行李离开了古蔺。
但在回乐山的路上,他们仍未能幸免于难,还是遭遇了乱兵抢劫。几担行李全部被抢走了,其中包括隆莲的一担子书。隆莲真是心疼极了,许多书都是她极为喜爱的。遭抢劫之后,盘缠也没有了,一家人既没钱住店,也没钱吃饭。
幸好父亲当年做督学时,认识一位宜宾天主教堂的牧师,并且曾经帮助过他。这位牧师就让他们一家在天主教堂里住了几天。最后费尽周折才回到乐山的家中。
后来,蒋介石政权控制了四川,在重庆建立了新的省政府。隆莲的父亲又受命去重庆的省政府当助理秘书。这一回,他没敢再带妻子女儿,只带着大儿子去。他怕再遭遇什么,让她们受罪。
父子俩在重庆没呆多久,省政府又搬到成都,他们也随之到了成都。这样,隆莲的父亲为官一年多,颠簸来颠簸去,生活上一点改善也没有。渐渐地,他看淡了仕途,明白了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个人想有所作为是很困难的。
第六节 诗言志
隆莲回到乐山后,一方面潜心读经书,一方面仍深深地为局势担忧着。在那段时间里,她通过杂志和报纸,继续关心着抗战的形势,写下了许多饱含忧患的诗词。
如:
旄头何夕敛寒芒,消息传闻总渺茫。
正喜捷音收上海,忽惊战略退长江。
便教积怨留三户,只恐妖言应五羊。
漆室有人空倚柱,将军底事弃辽阳?
(《杂感四首》之一,全诗见附录二:隆莲法师诗词选)
诗中充分表达了她对国事的熟知程度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
她还仿照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写了一首词,以表达自己的愁绪:
萧萧瑟瑟,霢霢霏霏,风停细雨初歇。唯有清明天气,阴晴难测。娇黄嫩紫无数,正不知如何将息!欹枕问卷帘人,却道一时吹折。
满砌犹堆香雪,空宛转,肠断凄蜂怨蝶。如此繁华,怎怪封姨妒绝。黄昏倩魂归也,认衣裳,惨绿颜色。这变幻,浑不是看朱成碧。
李清照写《声声慢》时,正经历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丈夫去世,金人南侵,使她饱经忧患,充满哀愁。而年轻的隆莲虽然身居闺房,心灵也同样充满忧患,充满哀愁。
但对隆莲影响最大的诗人,还是那位与她同饮岷江水的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
这不仅仅是因为苏氏在诗词上的高深造诣让她折服,更重要的是苏氏对民众疾苦的关心,他的历经坎坷依然开朗的性情,以及他在晚年所生发的佛学思想,都深深地吸引着她。
古今论及苏东坡,都认为他旷达豪放,即使历尽劫难,也依然心胸坦荡,小存芥蒂。其实到了后期,苏东坡先生的心中也潜藏着深深的忧患。他自己曾说,“一生忧患,常倍于他人。”很正常。大凡文学家,都会有这种忧患意识。因此苏东坡晚年亦开始信佛。佛学的苦空观念令他产生了共鸣。尽管没有出家,也常常与僧人交往,谈佛论道,想在禅佛思想中寻求心灵的澹泊宁静。
年轻时隆莲就熟读了《苏文忠公全集》(木刻版),其中的人部分诗词到现在还能背诵。
在那个期问,她除了写诗赋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外,还尝试着翻译了英国著名诗人雪莱和华兹华士的诗作。她将雪莱的一首《哀歌》译作《忆江南》的韵律,与查良铮先生译的新诗相比,另有一种韵味:
人世间,末路步蹒跚。回首前尘心欲折,韶华何日返当年?逝矣去悠然!
朝复暮,好景杳难追。青帝朱明还素雪,四时百感寸心灰。乐事总相违。
此外她还翻译了一本燕德恩夫人送她的书——《西康探险记》。
这些译作在若十年后,由父亲整理为一个小集《志学撰译英汉对照短篇诗文集》,可惜的是也在日本轰炸四川期间被毁了。
尽管那几年隆莲在乐山的家中一直勤奋学习、潜心做学问,但对于一个已年过20、又有着满腹才华和抱负的年轻人来说,闭门书斋总不是长久之计。她常常感到苦闷,怀念成都的生活。她觉得成都毕竟是历史文化名城,佛文化氛围较之乐山来说,也更为浓厚,常有很多著名的大法师在那里讲经说法。如到那儿去工作,既可以多长学识,又可以深入学佛。
可父亲当时不在乐山,也不在成都,正在仕途上颠簸。她一个年轻女子无法自己出门。
第七节 不会做官的父亲
隆莲的父亲在省政府干了一段时间后,再次经人推荐,前往名山县去当县长。
名山县距成都不远,是个比较富裕的县,一方面有着万顷良田,一方面又以盛产蒙顶山茶而著称。人们都以为游县长这一回捞到个肥缺,可以在名山享享福了。
不想这位游县长一到名山,既不与本县的官僚们搞好关系,也不去拜访当地有权有势的士绅,而是拿出做学问的劲头来,一方面为历代名人刻碑,宏扬民族文化,一方面刻印教材,发展教育事业。这使得当地的权贵很不高兴,他们私下里就去奏他,说他不会管理,不会发展经济。而上头见这位县太爷去了几个月之后都没有进贡,心里也不大满意,于是乎一年之后,又将他调离了。
这一回,上头把游县长调到了地处少数民族的小县靖化(即今天的大金县)。
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在号召禁烟,派出了考察团。其本意是想通过这个手段来多征税,勒索人民的钱。而书生气十足的游县长却以为政府是真的要禁烟,他到了靖化后,顾不得歇息休整,马上就带领人马去铲地里的烟苗。他认为既然要禁烟,当然要禁得彻底,从苗着手。
这下可惹了祸。当地那些以种烟为生的烟民们造反了,将他的住处团团围了起来。游县长不知如何是好。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何这样一个是非明了的事,做起来会这么困难?
幸好当地有一位头人,一直很佩服他的人品和学问,听说之后,马上派人来解了他的围。
父亲再次返回成都,向上级汇报了这一情况。政府官员不但没有表彰他,反而觉得这个人书生气太重了,实在是不能做官,再也不愿用他了。那位杜秘书长听了,也不好再去推举。
就这样,父亲离开了仕途,从此再也没有做官,而是继承了世代家风,重新拿起了教鞭。
好在乐山人民很看重他,他们知道他是一个好先生,是个有学问的认真务实的秀才,聘请他为乐嘉中学的董事兼老师。他就一直在那里教书,直到解放。
第八节 又执教鞭
1936年初春,隆莲跟随父亲再上成都。
安顿下住处后,父女俩乘着黄包车,径直来到成都文庙前街。两年前隆莲在成都县女中教书时,认识了同校的另一位女老师刁瑞文先生。那时候对有文化有知识的女士也称先生。刁先生原姓周,出嫁后就跟着丈大姓刁了。这位刁先生比隆莲年长,却与她很投合。刁先生的弟弟周子高,就在成都女师(原为四川省立女子高等实业学校)当校长,刁先生就推荐隆莲到女师去教书。
其实这位周校长早已知道了隆莲,高等文官考试的状元,在成都自然是名声赫赫,他立即聘请隆莲去他们学校做老师。
27岁的隆莲再次成为老师。这是她第三次当老师,她似乎与教书有缘,以后的经历更说明了这一点。
成都女师是专门招收女学生的中等专科学校。当时能够进校读书的女学生非常之少,学校只有两个班。学生少,老师自然也少。在隆莲去之前,有一位叫邹辛士的先生在任课。校长希望隆莲去后,能负起另一个班的教学。有了以前的教学经验,讲课对隆莲来说已不成问题。她答应下来。
这位邹辛士先生是清末学者颜楷的夫人,颜楷去世后,她和一个小儿子相依为命。隆莲到学校后,她对隆莲非常好。她觉得隆莲虽然年轻,但聪明好学,性情文静。她很喜欢这个小老师。
隆莲叫她邹先生。邹先生亦是个佛教徒,隆莲因为长期素斋,不大适应学校的伙食,她就常常邀请隆莲去她的家里吃饭。逢上下雨,寝室漏水,她也会把隆莲叫到家中去住。两人虽相差近20岁,但却颇为投合,其友情延续了几十年。至今这位邹先生还依然健在,已经是103岁的老人了。
隆莲任教没多久,那位周校长发觉这个年轻的女老师不苟言笑,做事很讲原则,是个管理人才。说不定他曾经读到过隆莲在“高考”中所写的关于训育工作的论文,于是就委以她新的“重任”,让她担任了学校的训育工作。
训育就相当于现在大中专学校里的班主任、辅导员一类,属于管理干部。这对她来说是个新课题。她倒是“管理”过弟妹,但从没管理过这么多学生。
隆莲起初不好拒绝——就她这么个年轻老师,于是走马上任。上任后才发现,这训育实在是一项很麻烦的工作。
学生们一会儿敲门,对游老师说没有蚊香了,游老师就只好去给她们买;刚歇下来,又有学生来敲门,说门扣坏了,游老师只好爬起来请木工去修;到了晚上她刚在灯下打开书本,学生又来报告说洗脚盆不在了……
隆莲觉得自己像个管家婆似的一天到晚不得安宁。这对一个人清静惯了的她来说,真是个不小的负担。累不说,还占去了她的许多读书时间。
隆莲的身体本来就不好,一直体弱多病。当了训育不到一个学期,人就累得又黄又瘦。这使她深深感到,写文章和具体去做,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
这时父亲到学校来看她,见她累成这样,很是心疼。他就跑去跟校长说,不要让她做训育了。校长见老人亲自来请求,只好答应,免去了她的训育工作。
第九节 忧国忧民
这一次来成都,父亲唯恐局势混乱,再三叮嘱隆莲不准参加政治活动。隆莲历来很顺从父亲,就答应了,便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一方面她继续学习佛学,研读经书,哪里有讲经说法的,她就去哪里听。另一方面,她对数学的兴趣仍很浓厚。所谓“兴趣广泛”这句套话对隆莲来说,却是恰到好处的。她结合数学的教学任务进行研究,颇有成效,撰写出了一篇数学论文:《新立求循环小数节法及质数讨论》。此文曾被印成小册子。但今天也不复存在了,实在可惜!
对数学的喜爱,加强了隆莲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她日后研究哲学和佛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时隆莲就知道,要治佛学,并不只是有简单的文化就行,而是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和学问。所以在青年时代所学的种种,可以说,亦是在为她有一天成为一个佛学家而做准备。
但她毕竟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社会中,虽然她倾心佛学,想在佛教的理想社会里获得安宁,虽然她一直把学习当作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但一旦离开闺房走上社会,隆莲就不再是个单纯的女学生了。对社会的了解,使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当时民众的苦难,国家的不幸。她无法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社会的安宁,没有国家的安宁,哪来个人的安宁?偌大一个国家,如果容不下一张课桌的话,又怎能容下经坛?
人说读史使人明智,对熟知中国历史的隆莲来说,不能不清楚地看到,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一个超脱于社会之外的佛门。她虽深居简出,但仍然敏于时事,对现实有着透彻的了解。
她常常独自一人秉烛夜读,纵览古今。一次,当读到唐代天宝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时,联想到眼下的社会现实,她的心情非常沉重,夜不能寐,提笔写下了十首绝句:
荔子香随一骑风,
民脂染作玉颜红。
全盘祸水知多少,
殷妲周褒满眼中。
(选自《夜谈天宝之乱,漫成十绝》,全诗见附录二:隆莲法师诗词选)
这10首诗发表在当时的《国民公报》上,为许多人所称道。
父亲读到她的这些诗作,一方面暗暗欣赏女儿的思想和才气,一方面又很为女儿担忧。在他看来,一个女子是不应当关心时局的。但对于隆莲这样一位深谙历史、通晓古今的女性,要让她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闻不问,显然是不可能的。
父亲思来想去,既然如此,不如也让她去考县训班。
第十节 再露锋芒
所谓“县训班”,是四川省政府自1934年举办的、专门培养县长、区长的行政人员培训班。每年办一期,每期三个月,结业后这些学员就被派往各区县任职。
1935年底,隆莲的大弟先期考上了省政府举办的第二期“县训”,经过培训后进入了省政府工作。第二年,即1936年底,省政府又贴出了招收第三期县、区长训练班学员的告示。
由于前两期县训班都没有招收过一个女生,社会上就有人议论说当局歧视女性。政府的一些官员则说,并非他们歧视女性,而是女生确实考不上。
为了表示公正,免去社会上的议论,当局还是决定在第三期学员中招收几名女生。为了有把握,他们动员隆莲报考。
隆莲当时在省城已颇有名气了。但她不愿报考,她听说参加县训须住堂和参加军训,她可不愿意。再说她清楚地知道,在那个时代,女人不可能走上仕途的。几年前当她参加高等文官检定考试后,曾写诗云:“此身不是金闺彦,只合三山学钓鳌”。
但政府官员许愿说,凡考上的女生,既可以不住校,也可以不参加军训。
父亲说,既然这样,那就考考看吧。父亲心里很清楚,这个大女儿一直怀有报效祖国的心愿,既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有治国平天下的见识,如果真的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应当错过。
父亲同意了,隆莲也就顺从了父亲。
大弟连忙将自己前一次的考卷拿来给姐姐看。隆莲看了,心里立时有了底:这样的考题,考上应当是没问题的。
这是1936年的冬天。
参加考试的人极多,有好几百人,大多是毕业于正规学校的高才生们,其中不少还是本科生。年轻的隆莲穿一身素色的旗袍,剪着齐耳的短发,与仅有的几名女考生一起沉着的走进考场。
主考官原本是张澜。他因临时有事,就由襄理者、满清进士邵从恩、卢廷栋两位先生替他主持。
邵老先生见考场上居然还有几个女学生,嘴角不由地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笑容。
隆莲拿到考卷,从头至尾看了一遍,不由地松了口气。那些题对她来说一点儿不难。她一下子充满了自信,沉着地拿起笔写了起来。这么多年来的自修苦学,今天终于有了验证的机会。
她很快就交了卷。
交卷之后,她回到学校继续讲她的数学课,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
第十一节 一鸣惊人
一个月后张榜了。
那天隆莲照样在给学生们上课,讲她的一元二次方程。父亲反倒沉不住气了,叫了一辆黄包车赶往省政府。
省政府门前,拥挤着许多看榜的人。父亲挤上前,从最后一名往前看,终于在第二名的位置上,看见了“游永康”三个字。
父亲满心欢喜,连忙跑到学校去告诉女儿。隆莲听了反倒很平静,她只是微微一笑,说:考了第二名?那就说明还有人比我考得好嘛。他是谁?
父亲说:是个男生,他本来就是大学毕业的。你考第二名已经相当不错了。
隆莲心里并不以为然。
这只是笔试。接下来是口试。
那天隆莲一走进考场,邵老先生就非常坦率地说:游小姐,本来这次考试你的分数是第一。可我想你是一个女子,若在榜上占了第一,恐众人不服,就给你调到了第二。把原来的第二名调到了你前面。他是位男子,还是个大学毕业生。我想这样好一些。何况第二名对你来说已经很不错了,是不是?过去还从来没有女子考上过县训呢。
隆莲听了这番话,既不惊讶也不生气。她微微低着头,不卑不亢地对邵老先生说:那就多谢您的成全了。
口试的主考官是那位卢廷栋先生。隆莲的父亲在做省督学时,曾和他有过交往。卢先生也知道隆莲的笔试原本是第一,被人为地改成了第二的。但当他亲耳听了这位女才子的答辩后,简直感到一种震惊。他惊叹说:如此才华横溢的女子,真乃“蜀中之第二个薛校书也!”(薛校书即薛涛,唐代四川著名女诗人)
他当即为隆莲据理力争:第一就是第一,为什么因为人家是个女子就要改为第二?!这不公平!
在这位卢先生的力争之下,最后放榜时,隆莲终于成了头名状元。
一时间隆莲名声大震,人们口口相传,都说成都有个奇女子,称她为“西蜀才女”。
就连那位曾经托人去隆莲家说亲、碰了壁的大军官,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不由地感叹说,难怪她不肯嫁给我的儿子呵!
而那位卢廷栋先生的女儿卢君雄,后来还成为了隆莲的好朋友,她们的友情一直延续到50多年后的今天。
第十二节 省政府第一位女文官
降莲以如此优异的成绩“力挫群雄”做了头名状元后,却并没能走上“女县长”的道路。
当局出尔反尔,对她这位“女状元”取消了当初许诺的一切照顾。报到那天,不但要求她住堂,还要求她参加军训。而且美其名曰地说给她找了两个伴。这两个所谓的伴儿,是开后门进来的军官太太,但他们却对外声称说她们也是通过考试考上的。
隆莲见当局出尔反尔的行为感到很气愤,她不想住堂军训,更不想成为别人的台阶,一听此话就拂袖而去。
父亲听说了,本想劝劝她。因为考出这样的好成绩不容易,放弃了有些可惜。但恰在此时,他从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是关于那个县训班负责人之一某某的。那消息说某某生活腐败,不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于是,一向以正直为本的父亲,也不愿意让女儿进这个县长训练班了。
就这样,隆莲放弃了成为一名女县长的可能。但她的“状元”名声却无法消失。当局考虑到这个年轻女子的确是才华出众,也为了免去舆论攻击,就委派她做了省政府秘书处编译室的编译,专门负责一些文书工作。
这样,年轻的隆莲就成了当时在四川省政府任职的第一位女性,从事父亲当初为她所设计的文秘职业。
父亲松了一口气。
但他却没有想到,女儿并没有按他的意愿走下去。就在进了省政府之后没几天,隆莲就师从当时四川省佛教会的会长、大慈寺方丈昌圆法师,受菩萨戒成了一名居上。
她仍在走向佛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