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第一比丘尼——隆莲法师传-弘法利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引言

    作者:我觉得佛教中还是有男尊女卑。比如比丘(即和尚)受大戒只须一次,比丘尼(即尼姑)就得二次受戒。作法事时,比丘走在前,比丘尼走在后。还有,比丘尼的戒律也要比比丘多得多,对吧?

    隆莲:是的。比丘尼受具足戒,要先在比丘尼中受戒,然后再由比丘授戒。即是二部僧戒。说到戒律,也的确是比丘尼多。比丘250条,比丘尼348条,多98条。

    作者:能举个例吗?哪些戒律是比丘尼独有的?

    隆莲:这不能告诉你,你不是出家人。

    作者:那作为女性,出家修行是不是比男性更艰难、更不容易?

    隆莲:这是肯定的。我们比丘尼的始祖,也就是佛祖的姨妈大爱道,当初坚决要求出家。佛祖就说,如果你一定要出家,就必须遵守“八敬法”,即对比丘怀有敬意,遵守八项特殊的戒律。这样将来才不致毁灭佛法。大爱道为了出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既然是先有比丘后有比丘尼,有些现象也就好解释了。

    隆莲法师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复出后,可以说,就进入了她一生中的“黄金时代”,虽这个时代来得晚了些,可它毕竟是到了。

    1980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常务理事和副秘书长;并被聘为《法音》杂志的编委;

    同年,获日本佛教传道协会“传道功德奖”;

    1981年,在四川省佛教协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会长;

    1982年,当选为成都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并被增选为四川省政协委员;

    1984年,任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

    1985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7年,在中国佛教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会长,是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位女会长;

    1988年,连任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四川省政协委员;

    1993年,在中国佛协第六届代表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副会长;

    等等。

    在经历浩劫终于挺过来之后,隆莲对佛教事业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加上天时地利人和,佛教事业兴旺发达,因此一切的荣誉的到来,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1984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明旸法师到四川视察,隆莲法师陪同他们一起来到故乡乐山。赵朴老的夫人陈邦织女士特意为隆莲在凌云大佛前拍了一张照片。隆莲满怀激情地在照片背后写下了诗一般的誓句:

    久立菩萨志,今来此献身。

    愿常燃不熄,永供佛前灯。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黄金时代”,她的身体也好了起来,并且比年轻时还要好。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使她得以日夜操劳,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

    从1981年到1993年,隆莲法师接待了来自日本、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朝鲜、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孟加拉国、韩国、柬埔寨、越南、老挝、不丹等20余个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佛教界来访人士。客人们对她在佛学、修持和比丘尼历史研究方面所具有的高深造诣极为叹服,对她为增进中外佛教界的了解和友谊所做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但在我看来,这“黄金时代”还不仅仅体现在隆莲所获得的一系列荣誉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她终于能够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弘扬佛教尽心尽力这一点上。

    首先,一些她过去翻译和整理出来的佛学著作,也在这个时期印行流通了。如《〈入中论〉讲记》、《〈摄大乘论疏〉略述》、《入菩萨行论广解》等等。尤其是《入菩萨行论广解》,曾花费了她很大的心血,经赵朴初会长的推荐,不仅交金陵刻经处印行,并且还将收入到“续藏”中,作为佛学的经典著作流传于后世。

    还有一些过去一直没有机会印行的佛学文章,也纷纷被整理印行,有的作为教材,有的发表在中国佛教界的刊物上,使其多年的研究心血昭然于佛门。

    最为重要的,是隆莲法师在这个时期,终于实现了她的两项夙愿:一是创办尼众佛学院,二是恢复比丘尼的二部僧戒。

    这两项工作实际上是联系在一起的,都是为比丘尼而做,从而提高比丘尼的文化水平,完善比丘尼的戒律、提高比丘尼的地位。所谓尼众佛学院,就是专门培养比丘尼的学院,我已在另一章作了专门的介绍,这里主要要谈的是恢复二部僧戒的工作。

    我想要真正地了解隆莲法师,了解她所从事的事业,首先就得对比丘尼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比丘尼的产生。

    第一节 爱道的故事

    比丘尼的始祖,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姨妈,名叫爱道。是她把释迦牟尼抚养成人的。当她看见释迦牟尼成道后,也渴望出家修行。但释迦牟尼不同意,他说女人有五障,如果出家的话,将会使佛法毁灭。

    我在佛教词典上查到了有关五障的解释。说法不一。我选其中两种好明白的来说吧:一是“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二是“烦恼障、业障、生障、法障、所知障”。我对其意不甚了解,但望文生义,觉得这些个“障”并非女人所特有,恐怕是人都有这样的弱点吧。

    我们还是来接着讲爱道的故事。

    尽管释迦牟尼说女人有“五障”,可爱道出家的决心已定,说什么也不肯改变。她毕竟是释迦牟尼的姨妈,释迦牟尼思量之后对她说,如果你一定要出家,那么,就必须遵守“八敬法”,即对比丘怀有八种敬意,或者说遵守八项戒律,这样将来才不致毁灭佛法。

    爱道为了出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释迦牟尼就专门为爱道修建了一座庙,供她念经修行,这也就是爱道堂名称的来历。

    那么,爱道接受下来的“八敬法”是哪“八敬”呢?在没有看书之前,我只知道一条:比丘尼见了比丘要行礼。

    现在我们还是来把它说全。“八敬法”又称“八不可越法”,它对出家女弟子的要求非常严厉。(一)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的比丘,亦应迎接礼拜,敷净座请坐(看来远不是行个礼那么简单的问题);(二)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说比丘过失,但比丘可说比丘尼过失;(四)学戒女学戒后,应从众僧求受大戒(这便是二部僧戒的源头);(五)比丘尼若犯僧残罪,应于半月中在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行忏悔;(六)比丘尼于半月内,当在僧中求教授师;(七)不可在比丘处结夏安居;(八)结夏应于僧中求忏悔之人。

    这样显然苛刻的不平等的要求,比丘尼的始祖爱道还是接受了下来,那么后世的比丘尼,地位自然是低下的。也许是因为女人的地位素来就低,所以并不觉得这“八敬法”过分,世世代代将其延续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出家修行的女人,须有比男人更强的忍耐力和更大的决心,更不容易。

    第二节 净检尼的故事

    目前比较一致的说法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那么,中国最早的比丘尼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从《比丘尼传》上看,是距西汉末年200多年后的西晋,河南洛阳竹林寺的净检尼。

    这位净检尼本姓种,名令仪。从小就聪慧好学。江苏徐州人。父亲到河南任职,便将她带到了河南。出嫁后丈夫早逝,一直守寡。因家中非常贫困,她就去给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上课,教他们读书弹琴,也就是做家庭教师。但她却没遇到或者说没有发生如《简爱》和《音乐之声》那样的故事。

    这时佛法传到了洛阳,一个叫法始的和尚在城西修了一座寺庙,向众人讲经说法。净检尼前去听法,顿时就觉悟了。用现在的话说,一下子就听进去了。她开始借经书来看,想通晓其中的道理。从经书中她看到,出家修行的不但有比丘,还有比丘尼。她就去找那位法始,要求出家做比丘尼。但法始说,这里还没有比丘尼师父,不具备传授比丘尼戒的条件。

    她又去请教一个大和尚。大和尚说,比丘尼和比丘的戒大同小异,尼有十戒,须从大僧受。净检尼就将自己的头发剃了,从这位大和尚受了十戒。和她一起受戒的共有42人。她们一起建了一座竹林寺,从此开始认真修行。在修行过程中,她“蓄徒养众,清雅有节,说法教化,如风靡草”。

    过了两年,有一位叫建的僧人带着比丘尼戒律来到中国,在洛阳将其翻译出来,净检尼就根据此戒律,从大和尚受具足戒,成为了真正的比丘尼。就在受戒那天,一种奇异香气传来,芬芳馥郁,众人闻之,无不欢欣,因此对净检尼十分敬仰。以后,净检尼修行更加虔诚精进,矢志不渝。

    到了公元335年。有一天,70岁的净检尼照例在认真修行念经,忽然又闻到了那种奇异的芳香,接着就看见天上出现了红云,有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五色花,从空中下来。净检尼见了,欣喜地对众尼说,你们好好地照料寺庙吧,我今天要走了。说罢,就随那持花的女人腾上了空中。她们的脚下,出现了一道彩虹,像一条路直入云端……

    第三节 铁萨罗的故事

    我在读《比丘尼传》时发现,其中的许多故事都写得如同神话一般,故事中的比丘尼修行到最后,总是实现了去往西天净土的愿望。且不管它们的真实程度如何,就其故事本身而言,倒是很美的。这也是佛教文学的特点之一吧。

    我们还是来说现实的故事。不管结局如何,净检尼的确是中国最早的比丘尼。我们从中还可以看出,那时女众出家,尚无人传授二部僧戒。那么,中国的二部僧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还是从《比丘尼传》中寻找答案。《比丘尼传》是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一位叫宝唱的僧人所写,其中列了从东晋到梁的65名比丘尼。关于二部僧戒的来历,也有记载。

    南朝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有一外国船主叫难提的,从斯里兰卡载了几位比丘尼到中国来,想为中国尼众传二部僧戒。那个时代斯里兰卡的比丘尼僧团比较兴盛。她们住在南京的景福寺。景福寺的尼姑慧果、净音等,就请这位难提再带几位比丘尼来,以够10数为她们授戒。5年后,难提不负重望,果然又带着11位比丘尼来到中国,为首的叫铁萨罗。前次来的比丘尼,此时已学会了中国话,于是以铁萨罗为首的斯里兰卡比丘尼成功地为300余名中国女信徒传授了二部僧戒。从此,中国开始有了正规的比丘尼传戒仪轨。

    所谓的二部僧戒,通俗的讲,就是受两次戒。女信徒想出家,须先请比丘尼10人为戒师,受“本法尼”戒;再由这10个比丘尼师父带领她们到比丘僧团中,请10位比丘为戒师,在比丘、比丘尼各10人的戒坛中,为她们授比丘尼戒。

    二部僧戒传入中国后,经过1000多年的岁月,不知是因为传授起来比较复杂,还是因为比丘尼历来不被重视,已很少举行传戒。

    到1949年,能海法师准备在成都铁像寺恢复二部僧戒。

    这年秋天,能海法师在铁像寺举行了正学女戒的传授仪式。本来他想让隆莲做戒师,可当时隆莲出家8年,戒龄尚不够(须12年),宝光寺的贯一老法师就代替隆莲做了戒师,为铁像寺的女众传授了正学女戒。

    正学女戒受戒之后学戒两年,还要受二部僧戒。但当时成都正面临和平解放,此事便停了下来。

    隆莲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朝一日,完成能海老上师未竟的事业。

    第四节 追根溯源

    1980年,在北京外语学院教僧伽罗语的斯里兰卡学者李拉拉尼特,专程到成都来访问隆莲法师。他听说中国的比丘尼戒是早年从斯里兰卡传入的,将信将疑,想来求证一下。

    原来,当1000多年前,斯里兰卡的铁萨罗等11人,千辛万苦地将二部僧戒传入中国后,斯里兰卡的佛教由于受到摧残,二部僧戒反而失传了。没有了二部僧戒,女众出家就不能做比丘尼,只能受沙弥尼十戒,称为十戒娘。地位就比较低下,无法享受到昔日比丘尼所享有的任何荣誉和权益。更为甚者,比丘僧团中的一些人连她们是沙弥尼都不肯承认,说她们是在家居士,不得穿袈裟。致使许多信仰佛教的女人被排挤在门外,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本来在斯里兰卡,女信徒是一支很庞大的队伍。

    斯里兰卡佛教界的一些仁人志士,一直在为重新恢复比丘尼僧团而努力。他们顶着种种压力呼吁奔走。但反对者以“律藏戒条”为理由,说沙弥尼要受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进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比丘尼。这样,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二部僧戒的源头,并组织比丘尼戒师。

    李拉拉尼特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学者,他将自己的来访的原因告诉了隆莲法师。隆莲法师真诚地接待了他,将有关的资料一一拿给他看。有《比丘尼传》上的详细记载。李拉拉尼特经过仔细研究,确定这比丘尼戒的确是由斯里兰卡传入中国的。

    回国后,他用英文写了一篇题为《今日中国的比丘尼》的文章,发表在斯里兰卡《星期观察家》报纸上,详细介绍了这一情况。文前还刊登了隆莲和静师父的照片。之后,他又将《比丘尼传》译成了僧伽罗语。

    斯里兰卡佛教界的仁人志士们看了很高兴。既然中国的比丘尼戒是由斯里兰卡传入的,那么今天,由中国的比丘尼来为斯里兰卡的十戒娘传二部僧戒,最合适不过了。找到了源头,就可以让断流的水再畅流起来。

    之后,他们就通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向隆莲法师表示,希望她能为斯里兰卡的女信徒授比丘尼戒,即在二部僧戒中,担当比丘尼的戒师。因为就目前中国来说,她最具有这一资格。

    隆莲法师接受了,并邀请他们到中国来受戒。

    1981年4月,隆莲法师在北京会见了斯里兰卡文化部部长胡鲁拉,经商议,定于1982年春,在成都铁像寺和文殊院,为斯里兰卡和中国的女信徒共同举行二部僧戒的传授仪式。隆莲法师考虑到我国的二部僧戒自解放后也一直没有传授过,这样,即可同时为两国女众传授。

    第五节夙愿实现

    为迎接她们的到来,搞好这次传戒,隆莲法师除了继续为创办尼众佛学院努力外,又亲自将传授比丘尼戒的仪轨译成了英文,并给五台山的通愿法师写信发出邀请,希望与她共同主持这次传戒仪式。通愿法师接信后,欣然应邀来到成都。

    1982年1月,在成都的铁像寺和成都的文殊院,以通愿法师为尼和尚、隆莲法师为羯磨的10位比丘尼戒师,先为受戒女众在铁像寺的尼部传“本法尼”戒;之后带她们来到文殊院,请以宽霖法师为戒和尚的10位比丘戒师,为她们传比丘尼戒。这便是依二部僧戒律传授的比丘尼戒。受戒者9人,是我国解放后第一次授比丘尼戒。受戒仪式非常隆重,袈裟飘逸,法相庄严,香火缭绕,钟鼓齐鸣。

    隆莲法师的心中充满喜悦,她觉得终于完成了能海老上师的遗愿,也终于为比丘尼们做了一件实在的事。

    但遗憾的是,斯里兰卡信徒们,却最终没能来成。这遗憾一直延续到今天。

    1983年,李拉拉尼特教授归国后去世,隆莲闻讯,感到非常惋惜,为此赋诗,以示怀念:

    法流天海久消沉,难得难提好事人。

    不信归航终不返,长怀善愿隔沧溟。

    尽管斯里兰卡的女信徒那一次没有来成,中国佛教界的人士却始终没有忘记她们的愿望。在铁像寺内,专门为她们修建了漂亮的宿舍。隆莲法师和众多的中国比丘尼,期待着有一天她们能够到来。

    在中国,二部僧戒的恢复,则使比丘尼出家修行走上了正轨。

    1986年冬,四川尼众佛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学满了两年正学女戒之后,进受具足戒。她们先在铁像寺的玉佛殿,以隆莲法师为尼和尚,定静师等10位比丘尼为本法尼,传授了本法尼戒。然后于当日下午,即去成都文殊院,以宽霖法师为戒和尚,遍能法师为羯磨,竺霞法师为教授,在比丘十师和比丘尼十师中受了具足戒。

    以后,每一期学生都照此举行了二部僧戒的传授仪式。到目前为止已传授了5期。

    最为隆重的,当属洛阳白马寺那次。

    第六节 洛阳之行

    1993年6月13日,在洛阳白马寺建寺1925周年之际,隆莲法师应邀出席了庆祝法典,并担任了传授二部僧戒的尼和尚。这是隆莲法师在80岁后为数不多的一次远行。

    白马寺的齐云塔院,是中国第一座比丘尼道场。六月十三日这天下午,这里钟鼓齐鸣,众诵佛号,众多的沙弥尼、比丘尼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远道而来的隆莲法师。她们匍伏在法师的脚下,项礼膜拜,虔诚备至。隆莲法师在佛门弟子的心中,已达到了最高的地位。

    这次传戒,应当说是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最为隆重的一次二部僧戒仪式。有近400人接受了传戒。隆莲法师还当场挥毫,亲自为齐云塔院写下了“齐云塔尼部戒坛”的字幅。

    传戒仪式之后,隆莲法师还兴致勃勃地专程趋车前往距洛阳13公里处的龙门石窟,参观了那里的2000余座佛窟,40余座佛塔,和2700多块题记碑偈。其中建于唐武则天时期的卢舍那大佛,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有人认为那是照着武则天的样子塑的,隆莲法师不敢苟同,为此赋诗云:

    稗说穿疑窦,金轮貌似无?

    云何诬相好,妄拟乱唐姝。

    传戒仪式的圆满成功令隆莲法师感到非常高兴,但最令她高兴的还是另一件事,即她亲眼见到了她的学生们、当年尼众佛学院的学生们,如今都已成长为既有文化、又戒行精进、在各地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一代比丘尼。长久以来的夙愿终于实现了,隆莲法师内心的喜悦真是无法表达。

    此次洛阳之行,隆莲法师见到了她的卜几位学生。她们有的是作为比丘尼戒师专程来参加传授本法尼戒的;有的则原本在白马寺的齐云塔院任职。无论是哪里的,个个都显得很有出息,让她们的院长感到非常自豪。隆莲法师与她们留下了无数的合影。

    晚上,女弟子们分别在各个经堂内,为前来参加庆典法会的众多的女信徒们讲经说法。隆莲法师就柱着木杖一一去看,她在每一个讲经处部久久地停留。学生们那清亮悦耳的声音如同美妙的音乐,令老法师的脸上绽放出舒心的笑容。

    回到房间内,她吩咐身边的学生去买了一个硕大的西瓜,切开后,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学生们下课。学生们讲完经之后,一起来到老法师的身边。她们一边开心地说笑着,一边品尝着法师亲自为她们准备的西瓜,甜蜜之情,呈现在每一位年轻尼僧的脸上。

    此情此景,令一旁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动。

    第七节 人间净土

    当我们了解了比丘尼的历史,感觉到作为女性出家修行之不易后,就会更加敬佩隆莲法师。她正是在这种不易中,顽强努力地走到了今天,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比丘尼。

    虽然隆莲法师如此积极地为恢复二部僧戒奔走忙碌,但她并不是个只知道严格执行繁琐仪轨的人,她更注重的是结合现实社会的特点弘法利生,止恶扬善,更注重的是弘扬人间净土。

    为此她曾多次撰文,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

    在《佛教道德观》中,她提出了“出世复入世的道德观”:

    “如果只为独善其身而修戒定慧,虽能出离生死,于他人有何益处?”

    “自己固然要成佛,更要紧的是使别人成佛。”

    “菩萨的理想虽然很远,菩萨的境界虽然甚深,但菩萨的修行,却是从现在起步。菩萨修人天十善,是为了成佛普度众生:修出离生死的解脱道,也是为了普度众生:修菩萨的六度四摄,更是为了成佛普度众生。”

    “为了社会稳定,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世界和平,佛教徒应学修如来圣慧所证的道德观。”

    在今天的经济大潮冲击下,许多人的物质欲望膨胀,以至见利忘义,做出一些违背道德乃至违法的事。隆莲法师了解到这些后,希望以佛教中的一些思想,来帮助人们认识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她在文章中指出:“物质文明,利用厚生,诚为社会发展之基础,倘若无精神文明帅之,物质文明可反为祸源。”

    在《佛教的优良传统和发展》一文中,她首先指出:“求实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求实”是佛教的优良传统。释迦世尊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初度五比丘,转四“谛”法轮:“谛”便是“真实不虚”,便是“实”。从小乘的“谛”发展到大乘极致的“一实相印”,也只是一个“实”字。众生愚迷,所见皆妄;如来大觉,所见皆真。背迷合觉,去妄存真,始名为佛。

    在这篇长达6000余字的文章中,隆莲法师详尽阐述了佛教发展中种种优良传统,并结合现实社会的情况,提出了佛教今天应当努力发展的方向,指出“佛教发展的关键,主要是人”。

    此外,本着佛教求实的精神,隆莲法师还一直主张简化修行。

    隆莲认为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广火信众修行,应依简化的法门,不必拘泥于繁琐的仪轨。禅宗的“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净土宗的“纵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律宗的“善观三业”,密宗的“总持”,都可以融会在一起,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不舍一法,自在解脱。

    在教学中,隆莲法师则向她的学生们提出了“心地法门”一说。

    佛设八万四千法门,而20世纪末的佛教要应付快速的生活节奏,就应找一个简便的修行法门,这就是要强调提倡心地法门,在心上用功,方便、总持、易学。在纷纭繁杂的现代生活中提高佛教徒的宗教素质,明心见性,成为解行并重的合格僧才,以实现人间净土。

    隆莲法师亦反对分宗立派,主张学习佛教的根本精神。她认为佛教的根本精神,与今天中国的时代精神,是相容乃至相投的。它提倡的也是真善美,也是奉献精神,无私无我。故佛教徒应当在修行中奉献于社会,利人利己,利己利人。

    第八节 以诗弘法

    在一次答记者问时,隆莲法师明确地说:“一些在家人认为出家是为了逃避现实,这是一种误解,不是佛子出家的本意。”

    的确,隆莲法师从来没把佛门当作是逃避现实的地方,她始终关注着现实社会,并不只是单一地守戒念经。尽管她深居简出,但依然敏于时事,和年轻时一样,随时关注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命运。除了写文章之外,她更多的,就是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关切。

    1984年国庆,当她从电视上看到隆重的庆祝集会和游行时,激动地写下了“静向银屏观宇宙,始信净土在人间”的诗句。

    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隆莲法师闻听之后欣喜异常。她以一个世纪老人的目光,看到了改革之于中国的重要:“变法由来致富强,商君而后又弘羊。大同礼运恢前景,雅什生民企小康。”

    随便翻一下她的诗稿我们就会发现,她的许多诗中都流露出一个文化老人对国家时事的关注和睿智的目光,她过去没有、现在更不会躲进佛门远离现实。在她看来,国家的命运和出家人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应当同生死、共命运。

    出家后,隆莲法师曾写过许多学佛赞佛的诗词,如《学佛四首》、《小品宝相赞》、《读十六观经》、《读妙云集》等。但更多的,则是由现实生活所引发的感叹。

    隆莲法师虽身居庙宇,但对如今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种种现象还是非常明了的。作为一个一生都在止恶扬善、弘扬人间净土的佛学家,她的内心十分焦虑,因此做了5首诗《未必五首,诃五欲也》。用简单质朴的道理,告诉人们“未必钱多乐便多”,“未必芳菲始是春”,“未必名高位便增”,“未必肥甘便永年”,“未必清闲便是仙”(全诗见附录二:隆莲法师诗词选)。

    所谓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种凡人的欲望。佛教认为五欲之乐虽有快乐,但不圆满、不究竟,苦乐交杂,暂有还无。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弃世欲而起法欲,轻世乐而重法乐”。隆莲法师将佛教的说教与现实的情况相结合,写出了“诃五欲”。诃,意即“呵责”。诗末落款是“清时散人”。我猜想这个名字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她是个生在清朝末年的人;二是表明她如今处在一个清明的时代。

    她让学生们把这5首诗复印后广为散发,目的就是劝戒众生,不要被太多的欲望淹没了,那样并不快乐。

    这5首“未必”后来深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赏识,他老人家亲自将诗书写下来,发表在《佛教文化》杂志上。

    第九节 身体力行

    我在与隆莲法师接触的过程中深深感到,隆莲法师并不是悬空清谈佛法的人,她总是把学佛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用她的话说,与其到极乐世界去成佛,不如在现实世界弘扬佛教,普度众生,实现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正如她在文章中所说:“如果只为独善其身而修戒定慧,虽能出离生死,于他人有何益处?”

    在日常生活中,隆莲法师不仅自己积极弘扬人间净土,也常常劝导弟子和居士们,在现实社会中修行,扬善惩恶,多做好事。

    有一回一个戴眼镜的年轻女子抱着一个刚半岁的孩子来见隆莲法师。这是常有的事。她们希望隆莲法师能给孩子摸项,说几句祝福的话。还有的索性把自己孩子的照片搁在法师桌上的玻璃板下,以讨吉利。

    这位年轻女子据说是个硕上研究生,也皈依法师做了居士。当她把孩子抱到法师面前时,那孩子立刻就笑了起来,而且无论怎么抱她,她都要把头转向隆莲法师这一边,看见法师就眉开眼笑。

    于是大家都说这孩子有慧根,与隆莲法师有缘。这使得这位母亲极为高兴。她就说,祖师爷,您说这孩子长大了让她做什么?

    法师笑盈盈地回答说,让她长大了学雷锋。

    我有些意外,我以为她会说让她学佛。而那年轻的母亲似乎也有些意外,甚至有些失望。大概她希望法师说出些更远大的前程。

    但法师又重复说,让她好好学雷锋。多做好事。

    她们走后我问法师,你对雷锋,还有焦裕禄、孔繁森这样的人怎么看?

    法师回答说:我认为他们就是菩萨。他们做的事就是菩萨做的事。所以我希望那小姑娘长大了学雷锋。

    我想隆莲法师是希望通过提倡学习雷锋,来弘扬佛教止恶扬善的精神。

    隆莲法师自己更是身体力行。由于不收弟子、不开山门,除了工资,她没有什么别的收入。但她总是尽其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她每月的工资加上佛学院给她的课时费有1000元左右,除了上交几十元伙食费之外,全部都拿来用在了助人或公益事业上,自己没有一分钱存款。

    平日我在她那里聊天,常会有一些居士婆婆来找她,问这问那,耽误很多时间。但她不管来人是谁,只要是求助的,都会给予最耐心的回答,从不敷衍了事。

    这使我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另一句则是“莫以恶小而为之”。

    隆莲法师正是身体力行,按照佛法所要求的努力修行,以成佛普度众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