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人的好奇心总是要适可而止的。人与人之间是要隔上一层雾来看的,她的身上总有一些是你看不到的,也正因为此,有了朦胧,才有美感。
不要总是苦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一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孙小姐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卧铺车厢内,她碰到了一位来华旅游的美国姑娘。由于对方首先向孙小姐打了一个招呼,孙小姐觉得不与人家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与对方聊了起来。
在交谈之中,孙小姐有点没话找话地询问对方:“你今年多大岁数呢?”不料人家搪塞地说:“你猜猜看。”孙小姐觉得没趣,转而又问:
“到了你这个岁数,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美国小姐的反应更是出乎意料:对方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分手,她们两个人再也没有说上一句话……这场谈话不欢而散,充满了无奈与尴尬。其实我们一方面理解孙小姐意出友好,只想拉近彼此距离;另一方面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这位美国姑娘的反应,问题就出在孙小姐的“交谈全程”都身处“禁区”,向对方提出的问题,统统属于是不宜向他人打探的个人隐私。面对这样的“入侵”,对方的反应一定是“城门紧闭”。
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根由。”这体现了与人交谈时应该自律的准则。那么隐私的禁区在哪里?什么事情是不能关心不能打探的?下面五个“莫问”提示你。
初交莫问年龄、见面莫问收入、婚变莫问底细、家事莫问家丑、成功莫问出身。
英雄不问出处,学科背景、学历、学校重点非重点之类,其实都是实力问题,有教养的人是不谈的。所以类似老家是哪里的、什么专业、哪所大学毕业、以前是做什么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是该避而不问的,而且许多成功人士的家庭背景、个人出身、人生经历中,往往有这样那样不愿广而告之的秘密。所以你还是不要随随便便地擅自查对方的“户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忌讳处,都有不同的心灵伤痛点。
这都是人的隐私,在交谈中您都应该小心翼翼地回避、呵护和尊重。总之,交谈之路还望你绕过禁区,谨走慎行。
来而不往非礼也——寒暄的技巧
寒暄问候是交谈的导入阶段,是交谈的第一礼仪程序。寒暄的主要用途,是在人际交往中打破僵局,缩短人际距离,向交谈对象表示自己的敬意,或是借以向对方表示乐于与之结交之意。所以说,在与他人见面之时,若能选用适当的寒暄语,往往会为双方进一步的交谈做好铺垫。反之,在本该与对方寒暄几句的时刻,反而一言不发,则是有失礼貌的。
小张是个工作勤勤恳恳的人,深得公司老板的喜爱。一日,一位老客户拜访老板,凑巧老板正在开会。负责接待的小张把这位客户引进了休息室,让他在那等待老板。小张给客户倒了一杯水并礼貌地说:“请您喝水。”然后就一直陪客人坐着,但心里却一直犯嘀咕,这该和客户说些什么呢?自己还怕把握不好分寸,说错话。一分钟,两分钟……气氛越来越尴尬,偏巧这位客户也是个不爱说话的人,看小张不开口,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这样两个人尴尬的坐着,一直坐到老板开完会。小张觉得这短短十分钟仿佛有一小时那么长。
您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您是否也不知道和人见面之后应该怎样寒暄呢?您是否还是只会说“您吃了吗?”“您干嘛去啊?”这些自己也认为无用的套话。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可见寒暄是很必要很讲究技巧的。所以下面我们就要教您几招寒暄的技巧!让您不再尴尬!
不同地方需使用不同的寒暄语,才会有好的效果。比如,当我们进入一间装有空调,铺设地毯,四周金碧辉煌的办公室时,可以说:“你们的办公室真是富丽堂皇,舒适典雅。”这样,主人也许会很兴奋。但倘若到一间只有50年代的木制书桌、水泥地板、白炽吊灯、四壁空空的办公室也这样说,主人就会觉得你不是过于虚浮,就是刻意挖苦,会很反感的。
另外,寒暄中难免要恭维对方一番,这样会使对方感到愉悦,对即将进行的交谈更感兴趣。但是要注意:恭维一定要得体,一定要了解他的需要。恭维不能过分,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总之,只有有技巧的寒暄才能引起交际双方的交谈兴趣与欲望,才能活跃交谈气氛,使交谈友好、亲切地进行下去。
一千个原谅的理由——道歉之道
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而处于“过”和“改”之间的“道歉”,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善”,却也是很有讲究的。道歉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冰释前嫌,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厌恶感,也可以防患于未然,为自己留住知己,赢得朋友。然而,要想做出正确的道歉,尤其是在商业社会,可不像说一句“对不起”那么简单了。来看下面的故事。
在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年资较浅的副总裁对管理团队中一位高级总裁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固执己见,引起这位总裁的强烈不满。这位高级总裁于是当众对副总裁进行了攻击,对她冷嘲热讽,甚至指责她智商有问题,批评她在公司遇到困难时动摇决心等等。事后,这位副总裁也觉得不妥,决心去道歉……站在总裁的面前,这位骄傲的副总裁又拉不下脸来了,但毕竟是来道歉的,她狠狠心,说了如下一番话:“上次惹你不高兴我很遗憾,也许是我的说话方式有问题,而且当时在场人很多,让你下不来台了,不过我觉得你也应该提高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了!”结果,事态更加恶化……看完这个小故事您是否觉得自己或身边人曾有过相同的经历呢?因为不会道歉而弄巧成拙!其实这种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发生。那怎样才是有效的道歉?首先,请放下您的骄傲,错了就是错了!道歉并不表示您的软弱,也不等于您就退缩了。相反,道歉是挽救名誉的一剂特效药。首先,它可以修补关系。当双方的关系因其中一方的冒犯而产生裂痕时,道歉可以弥合这种裂痕。其次,它还可以挽回冒犯者的威信。
但是,道歉并不是您想象得那么简单。
道歉应当及时。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要说“对不起”,否则拖得越久,就越会让人家“窝火”,越容易使人误解,而且您也越不好开口。为一件五百年前的事情道歉,实在没什么太大意义。
道歉应当大方。道歉绝非耻辱,应当大大方方,堂堂正正,不必遮遮掩掩,也不要过分贬低自己,说什么“我真笨”,“我真不是个东西”等,这可能让人看不起,也有可能让对方乘机得寸进尺,当然彼此关系非同一般,当成玩笑之话就另当别论了。
道歉并非万能。不该向别人道歉的时候,就千万不要向对方道歉。不然对方肯定不大会领您的情,搞不好还会因此而得寸进尺,为难您。即使有必要向别人道歉时,也要切记,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此后的所作所为有所改进,不要言行不一,依然故我。
让道歉仅仅流于形式,那样只能证明自己做人缺乏诚意。
“感”时若期花溅泪——如何言谢
人都有走麦城的时候,大师也不例外。话说马尔克斯年轻时因揭露海军走私而引火烧身,亡命巴黎。海明威曾经说过:“如果有幸年轻时住在巴黎,那么最终你的一生,巴黎便会围绕在你身边。因为巴黎是流动节日的场所。”但在马尔克斯看来,它却是座熬人的炼狱。他穷困落魄,仿佛下辈子也还不清长期拖欠的房租,但是弗兰德旅馆的老板拉克鲁瓦夫妇也许是自认倒霉或觉得该当如此,竟然不催不逼……
后来,马尔克斯时来运转,无可阻挡地发达起来。1967年,《百年孤独》的出版更使他名满天下,但他时刻都记挂着帮助过他的拉克鲁瓦夫妇。
一天,他悄悄来到拉丁区,寻找弗兰德旅馆,旅馆依然如故,只是物是人非,他再也见不到拉克鲁瓦先生了。好在老板娘健在,她一脸茫然,根本无法将眼前这位西装革履、彬彬有礼的绅士同10多年前的流浪汉联系在一起。为了让她相信眼前的和过去的事实并收下“欠款”,马尔克斯煞费了一番苦心。再后来,马尔克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又专程前往巴黎看望当初收留过他的老板娘,还带去了拉克鲁瓦夫妇年轻时的偶像:嘉宝。
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关心、照顾和支持表示必要的感谢,不仅是成功人士应当具备的修养,而且也是对对方为自己“付出”的最直接的肯定。这种做法,不是虚情假意、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需的。俗话说:“受人点水恩,需当涌泉报”。马尔克斯的品质同他的作品一样光彩闪耀。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得到他人帮助之后,我们必须表示一下感谢,这是做人的基本素质。
帮助与感谢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行为,它不同于一般的货款交易。感情是一种值得反复品味的耐久的特殊事物,不能用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那种纯商业手段处理。不要以为他帮助了我,我已经酬谢过他了,从此咱们两清了,毫不相干了。假如这样,未免太缺少人情味了。因此,对有些人的帮助,如有必要和可能,可保持长久的联系,让人情之桥永远畅通。
感恩,不是压力,不是桎梏,更不是债务负担,而是催人向上的动力。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种健康心态,是一种良知和动力。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会得到滋润,并时时闪烁着纯净的光芒。
拒绝实在“苦”
——拒绝他人的技巧
终于快下班了,小马看看手表,长出了一口气,起身刚想走,电话却响了……电话那边一个心急火燎的声音:“再帮兄弟我一次,写个新方案给客户吧!客户已经催了好几次了,我实在没时间!最近……你也知道我……大恩不言谢啦!”挂断电话,小马长叹一声,又回到办公桌前,重新旋开了台灯。
打电话的是小高,因为正处于热恋期,小高常常这样请小马帮忙做方案。两人是关系比较好的同事,以前他们常常一起去打球、游玩,小马挺喜欢小高的洒脱和率真。所以一个月前当小高一脸兴奋地谈到他和一个女孩子交往的时候,小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帮他干点活,给小高更多的时间去“谈朋友”。可是一个月下来,小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快乐,他已经厌倦了总是替小高做事。可是怎么拒绝小高呢,他觉得很难说出口,作为好朋友是该“两肋插刀”的,拒绝多不仗义,还有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小马犯难了……
您是否也有和小马一样的经历呢?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有”,那您是怎么做的呢?直接说“不”吗?好像不行,口气生硬不说,还要冒着连朋友都没得做的风险。怎么委婉推托?就说:“我能力不够,其实小A更适合。”那这番话传到小A耳朵里,他会怎么想?那都不行,就任“刀插两肋”,当“苦命英雄”吗?答案是:不要!几条建议教您说“不”!
“不”得顺理,“拒”得成章
在我们决定拒绝之前,首先要注意倾听他的诉求,比较好的办法是,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在我们婉转地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比较能避免伤害,或产生草草应付之嫌。
“不”字也甜蜜
如果我们无法帮助别人,就应该温和坚定地说“不”,语气要诚恳,并说明自己的苦衷,告诉对方为什么无法提供帮助。在我们仔细倾听了同事的要求后,并认为自己应该拒绝的时候,说“不”的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比较容易入口。同样地,温和地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容易接受。拒绝后,对方肯定想知道理由,那我们就应该坦诚地告诉他理由,此时的沉默势必会引起误会,对方也许会怀疑我们根本就不想帮助他,而不是没有能力。
总之,拒绝别人毕竟是一件伤害别人感情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掌握技巧,把握分寸,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也给自己一条退路。
“争”之以礼“辩”之以情——不伤和气的争辩妙招
智者争辩应是温文尔雅,谈笑间令人无懈可击。您心生敬佩理所当然,若是自愧摇头未免太急,因为下面有绝招要告诉您。
一虑三思而后“辩”
一虑:在进行争辩时,应考虑的头等大事,是看它有没有实际意义。
一般来说,为公事而进行争辩是必要的,为私事进行的争辩则意义不大。为大事应当进行争辩,并且应当据理力争;为小事则宜求同存异,不必非“争”不可。
一思:自己争辩胜利后,对自己是利大还是弊大?不妨“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轻”。
二思:自己争辩的欲望,是出自理智抑或情感,若为情感而冲冠一怒则毫无必要。
三思:自己对争辩对手有无敌意或成见?如果有,则务必克制、冷静,不要血气方刚,火上浇油,不能自已。
“礼”“情”二字挂心间在进行争辩时,切记对事不对人,勿忘常存敬人之心。
“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在利益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辩,实属自然。因此切勿“一不作,二不休”,翻脸不认人。一上场就揭老底,算总账,口出恶言,置人于死地。“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争辩时应口下留情,常存理解与同情之心,有理不在言多,有礼嘴上留情。
争辩的目的就是推翻对方的看法,树立自己的观点,它是带有“敌意”的语言行为,素有“唇枪舌剑”之说,如此的言谈目的同社交言谈所强调的“温文尔雅”几乎是背道而驰。但是争辩不是争吵,更不是恶妇骂街,我们还要始终如一地礼貌待人,维护对方的自尊心。牢记以上几招,相信“争辩以礼”不是“高难度动作”。
别问我是谁,这样让我心碎——准确记忆对方名字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什么?——有人说是“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
西奥多·罗斯福是美国著名的总统,他和善可亲,非常的受人欢迎,甚至他的仆人也都非常喜爱他。我们不禁要问,他运用了怎样的魔法使人们都喜欢他呢?其实很简单,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很善于记忆别人的名字。
据说有一天,罗斯福在卸任后重回白宫拜访新总统,在那里他跟所有白宫的仆人打招呼,并且他礼貌又真诚地叫出了每一个人的名字,甚至连厨房的小妹也不例外。当他见到厨房的欧巴桑·亚丽丝时,就亲切地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罗斯福对待这里的每一个人还同他以前一样,仆人们都彼此低语讨论这件事,一名叫艾克胡福的仆人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是将近两年来我们唯一有过的快乐日子,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个日子跟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显而易见,罗斯福充分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赢得了很好的人缘。
由上述事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社会交际中,如果能准确无误的记住对方的名字,我们成功的天平上砝码又会增加一倍。
能够叫出别人的名字,一下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时交际双方可以很快进行深入的交谈,亲切感就是从我们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的。如果能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我们的心中装着他,他在我们的心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是有价值的,是引起别人注意的人,那么被叫出名字的人会有一种心灵的慰藉和满足。对方也愿意与我们交谈,对我们有好的印象。
如果想有好人缘的话,我们应该有一份自己的交际档案。
将别人给我们的名片、别人给我们打电话时,记下对方情况的纸片以及我们所有见过面,并且知道姓名的人的情况整理出来,放在你办公桌上或床边,休息时经常翻看,作为一种消遣的方式,这样我们的交际空间便一天比一天宽起来。对于我们经常打交道的老朋友的姓名档案,可以剔掉并添加新的,这样今天的新朋友就成了明天的老朋友,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天天都有新朋友,我们可以变成一个拥有大量财富的人了,财富不是朋友,但朋友却是最可宝贵的财富。这样一来,我们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宽,自己的路也就越来越宽。
卡耐基曾经说:“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最熟悉、最甜美、最妙不可言的声音,在交际中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记住人家的名字。”
抒怀何必“三寸舌”
——谈话中的无声语言
意大利著名的悲剧家罗西有一次应邀上台表演。他走到台上,用意大利语念起一段台词。他那满脸的辛酸,那凄凉、悲怆的语音,那直触人心的声调,那凄楚的表情,使在场听众无不泪如泉涌。表演结束后,听众们还久久不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好奇,是怎样动人的一段台词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听众。
但事实上,当时除了翻译,没有人听懂他念的是什么内容(在场的听众都是外宾)。
后来,翻译说,罗西念的是大家桌子上的菜单!
能把一份菜单念到如此打动人心。我们发现原来有时候需要的不是话语的内容,而仅仅是语音、声调、表情就足以传达一种情感,而且还表达得如此酣畅。我们不是罗西,也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他那样高超的水准,读菜单读到让人泪如雨下。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培特,曾经通过研究,立了一个公式,他认为:“谈话的友好=7%的说话内容+38%的声调+55%的表情”。由此来看“言谈之礼”可不能仅仅注重言谈内容。戴文在《善解人意》一书中有过如下妙语:抒怀何必三寸舌?眼波一荡,眉峰一耸,都是导诉衷、诉幽情的绝妙手段。
那么接下来就为您解读这“三寸舌”以外的抒怀语言。
眼送“秋波”,眉传情眼睛是人与人心灵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信号,目光是最富表现力的体态语言,读懂它的暗语就等于打开了沟通的大门。
看这里
眼球的向左或向右平视表示认真聆听;正视表示庄重;俯视表示羞涩;瞳孔扩大表示情绪处于惶恐或焦虑;瞳孔缩小表示情绪处于消极或气愤中。
在社交场合礼貌目光的表达正视对方,目光应是平和而亲切的。谈话初期,要彻底放松精神,把自己的目光放虚一些,不聚焦在对方脸上的某个部位,而好像在用自己的目光笼罩住对面的整个人,这样的目光给人以安全感。当谈话进入主题时,要注视对方,加强对对方所说内容的理解。当主题结束时要自然移开视线,变为虚视缓和交际气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要注意听者的心理感受
有的时候我们可能无心办错事,无意之语,却伤了人心,无奈只得顿足捶胸,大叫“怪只怪我这生来的‘笨嘴’加‘拙舌’”,直叫人哭笑不得。
相信大家还记得一年春晚小品中,赵本山向宋丹丹如此描述那位被“飞眼”的老太太:她比你还难看呢!不是,你比她难看!她没你难看!这话实在是糟透了!其实,谁都知道他的本意,但是话也不能这么说啊!
有一个人请某君办事,在酒店设宴款待,同请几位友人陪客。大伙都到齐了,唯某君未到。主人着急了,于是说:“该来的未来!”朋友张三听后,心想:“看样我是不该来的了。”便不辞而别了。
主人看到张三走了,又着急道:“不该走的又走了!”大伙听了心想:
“看来该走的是我们了!”于是大伙一哄而散。
主人此时觉得委屈,站在那儿半天回不过神来。心里抱怨说:我又不是那个意思,是“他们”太多心了……
“指桑骂槐”——生疑有因,避嫌有方。
既然对方认为我们在拐着弯儿“骂”他,那么原因有二:
一是他有“敏感地带”。这里或者暗藏着他羞于人前提起的弱点,曾经的过错,或是先天的身体缺陷。在说话的那一刻我们也许并未在意,但是他却一直“记挂着”或者“严守着”自己的“防线”。认为我们是在故意触碰,有意给他难堪。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很简单,避开对方的“敏感地带”,不要触碰对方的痛处。也就是别在矮人面前说短,别在胖人面前笑“喘”。
二是您的话本身就有歧义,令人“联想无限”。上面的故事就是个例子。客人们把主人的话当做了“逐客令”。这种情况相对复杂,简单分为“类比联想”与“对比联想”。
前面提到的赵本山的小品可以看做是“直接类比,无须联想”了,当然属于口误加用词不当,如果错误是在这个级别的,那么就只好多多学习了。后面小故事中主人的错误在于让客人产生了“对比联想”。避免联想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少在人前表达自己强烈的喜欢或是厌恶情绪,若非讲不可,一定要思量是否会牵扯到谈话人,尽量把话说到清楚明晰,消除模糊的“联想空间”。
每个人都有两个很软弱的地方:一是自尊心,二是弱点。请时刻注意别人身上的刺,不要在无意间触碰它。
老板不再“板”着脸——怎样和老板交流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上司永远是不可捉摸的。于是乎,在上级面前,缩手缩脚,如履薄冰。其实,并非“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关键在于怎样去“摸”,只要掌握一些技巧,我们会发现原来博得上级的“欢心”如此容易。
以下为《三国演义》里曹操怒斩杨修的片段: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纲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
“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看得出曹操只是犹豫不决,遂以“鸡肋”为号,但未下令退兵,杨修却自以为洞察其真实意图,自作主张,视领导权威于不顾,是其罪名一也;大军初败,军心、士气为重,杨修扰乱军心,是其罪名二也。归根结底,杨修死于“沟通不畅”,错会上意。说话人人都会,但把话说得动听,有效果,并不是每个人的专长。特别是在与上司进行语言沟通的过程中,懂得说话的艺术及技巧特别重要。上司在公司里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不小心说错了话,只好自己掂量一下后果!
其实,上司并不可怕,他们也期待与我们真诚的交流,所以了解了上司的“忌讳”,稍加留心之后,我们大可不必过多担心,不焦不躁多沟通,一切就会变轻松。
“太极”是一种语言艺术——模糊语言的运用
太极之妙,妙在四两拨千斤,妙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妙在招式连绵不绝,如长江大河,永无止歇……所有优秀的外交官都堪称“武林高手”,深谙“太极”精髓,善于“借力打力”,“见招拆招”,每每看到这样经典的外交语录,相信谁都会心升敬意,大赞妙哉!
设招:在1991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日本记者向中国外交部部长钱其琛提问:“关于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日本的一位部长访问中国时,您告诉他,你们理解、同情日本的立场。请问,中国是怎样理解、同情日本立场的?”
化招:钱其琛回答:“关于日本的北方领土问题,中国的态度没有改变。但是现在正是日苏开始谈判的时候,有时候传出这一方案,有时候传出那一方案,还传出可以用多少钱来换,我们对此很难做出具体的表示。”
拆招:在这次问答中,日本记者的提问有一个明显的陷阱,含有质问的意味,其核心问题是“日本”的“北方领土”问题。
该记者首先指出钱其琛曾经说过“理解、同情日本的立场”,强烈要求他回答“中国是怎样理解、同情日本立场的”。这样一个问题,令人很难作答,稍有不妥就会给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而这位日本记者问得很尖锐、很到位,逻辑严谨、咄咄逼人,让人不能不答。为此,钱其琛巧妙使用了模糊法,运用了“态度没有改变”、“有时候传出这一方案”、“有时候传出那一方案”、“还传出”、“很难做出具体的表示”等模糊用语,这种隐晦模糊的回答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外交纷争,起到了较好的现场交流效果。由此可见,用语模糊即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交际、交流和交往顺利进行。
绝学解密:有人担心模糊语言会影响表达效果。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从交际需要的角度看,使用模糊语言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不但不会影响交际,而且还会使交际更有效。在交际中,人们还可以运用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来表达难以表达的事物,或者用于回避某些麻烦和矛盾冲突。比如说,有人叫我们评价一个对自己有偏见的上司,如果我们说:“这个人很特别。”“这个人很有性格。”这就可以避免别有用心的人打小报告带来的麻烦。这就是模糊语言的妙处,精确语言做不到这点。
“言”不容缓——怎样做好即兴演讲
1924年5月8日,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北京过了他64岁寿辰。北京学术界为他举行了祝寿仪式,梁启超登台演讲。因泰戈尔想让梁为他起一个中国名字,所以,梁启超便从印度称中国为“震旦”讲到从天竺(印度)来的都姓竺,并将两个国名连起来,赠给泰戈尔一个新名叫“竺震旦”。由于话题选择得好,故整段演讲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寓意深刻,传为佳话。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想用短短的几句话就牵动听众的心实在不是件易事,有经验的演讲家在长期实践中得出一个结论:如在最初10分钟内吸引住了听众,后面的演讲将变得很容易。因此,开始讲话的前几句,就应设法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听众。就如同我们看电视和小说,若开篇不吸引人,我们会立刻换一个频道或舍弃那本小说。也就是说,若讲话的最初几句话没能吸引人,想通过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的努力再去赢得听众的支持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从“头”开始:
以一则小故事开头
可供使用的故事一般有两类:幽默的故事和一般的故事。
使用幽默的故事一定要注意,讲话者需有幽默的禀赋,切不可平淡,呆板;而后一类故事,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逸事趣闻,也可以是中外历史上有影响的事件。无论使用哪一类故事,都应注意和自己的谈话内容相衔接。
一颗从容不迫的心
演讲时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不要因为说错话或思路中断而脸红窘迫,保持微笑和自信,大家会原谅你小小的过失。
一个100%投入的状态
自己先被自己感染,说话要有激情,不要平铺直叙,听着像新闻流水账。说到动情处要配以适当的手势,要知道只有能够把自己感染的人才可能感动别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成语“厚积薄发”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想要在“不容缓”的一刻“言”出新意,“秀”出风采,那么就要有深厚的内功做保障。只要坚持,相信有朝一日您也可以口吐莲花,惊艳四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