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大娘站在他旁边看着他吃饭,讪讪地说。好象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似的。
小方望望善良的老人,忙加快了吃饭的速度,边吃边说;“好吃,好吃,就是好吃。我这辈子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
他真的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饭。本来是想慢慢咀嚼体味一下这地道的农家饭的滋味,但看大娘那样儿,仿佛是担心他不愿吃似的,其实天天让他吃这种饭他也愿意。
羊肉萝卜臊子荞面圪饦。
这奇怪的饭别说吃过,连听也没听过。他是南方人,主食除了大米,几乎什么也没吃过。到北方来工作,尤其到这山区,可让他长了见识,北方的粮食品种就是多。听说杂粮营养价值高,也许这就是这里的人长寿的秘密吧?
等做好端上来,他才想起这所谓的圪饦,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猫耳朵了。他倒是见过有这种招牌的饭馆,但从没光顾过。
他是省报记者,从省纠风办得到消息,说他们在S市检查工作时,发现电业局在消灭最后一个用电盲区时,不吃请,不收礼,以最快的速度架通了线,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匆匆走了。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受到上级的表扬,报社领导让他来采访。
这个村叫尚家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自然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是本市唯一一个没通电的村庄。这种黑暗的状况,终于在世纪末得到了圆满解决。全村人无不欢欣鼓舞,盛赞政府给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盛赞电业局职工一尘不染的高风亮节。
他做了一天的采访,从村干部到村民,无一不竖起大拇指赞扬这些光明使者,简直就象当年的老八路、解放军一样,没抽一支烟,没喝一口水,自带干粮,自背水壶。这在不正之风肆虐的今天是十分罕见的。
他被这种无私的精神感动着,当晚就写好了稿子,准备第二天回到市里,用传真发出去,争取尽快发表。
村里热情地招待了他并把他安排在全村最富的尚二小家吃住。尚家知道他对大鱼大肉不感兴趣,也招待不起他,就用他希罕的杂粮招待他,使他非常满意。但不知为什么全家人都对小心翼翼的,生怕对不起他。
其实所谓的富裕也只是不愁吃穿而已,单凭种粮是根本富裕不起来的。令他奇怪的是,连饲养户都很少,全村几乎见不到家中养的鸡猪什么的。
第二天他向尚家告别,尚大娘拿出一小袋荞面迟迟疑疑地说:“方记者,俺也没什么好送的,看你喜欢这个,想送点给您的家人吃,又怕您嫌弃,不知该不该……”
她手里提着面袋,面有难色,似乎怕他不收,又担心他嫌少。
他怎能白拿农家的东西呢?可心里又非常想要,就掏出二十块钱,但尚家人坚决不要,推来推去,争持了半天,都僵持不下。最后,上高中的小儿子走出来解围。他挡住他的手说:“方记者,实话对您说吧,您能收下我们家的东西就是看得起我们了,哪能收您的钱呢?因为我们村有猫嘴神,养下的鸡猪也卖不了。谁都不敢喝我们一口水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