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故事-翠微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诞生以来,长安郊外的翠微宫就对帝王和诗人呈现出两幅截然不同的面孔。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朝臣们看到东征朝鲜归来的李世民性情大变,心情沮丧。他们以为是大军在朝鲜的溃败阻止了陛下对世界的进军,打击了他的孤傲和自信。但李世民心里明白,其实这次战胜他的不是朝鲜人,而是时间。在进军朝鲜之前,他的身体已经微感不适,对世界的激情已经开始消退。他以为是太过熟悉的宫禁和长安,以及长安外围那些已经被他征服的帝国的部分腐蚀了他的身体和激情。就像一个嗜血的人,只有鲜血才能让他重新焕发活力;他渴望着征服新的对手和为帝国增加新的版图。他以为只要离开长安,离开亲手缔造的大唐王朝,在新的对手和陌生国度的土地上,他就能够像以往一样重新找回青年时代的无限精力和澎湃激情。然而,离开长安和大唐帝国的版图,踏入辽东和朝鲜的陌生土地,他却沮丧地发现:精力和激情并没有如愿回到他的身上。相反,疲惫、倦怠、无聊、沮丧、心灰意懒……这些莫名的感觉在他的身体和内心里肆意蔓延。战场上的挫折只是表面的,这些感觉的蔓延才是他决定草草收场的原因。

    回到长安时正是溽夏。长安暑气逼人,他再也无法忍受官禁内的烦热。他知道,是离开官禁的时候了。作为皇帝和天子,臣子们随时都在对他进行察言观色。因此,他刚有离开宫禁的心意,就有一群大臣们上奏请求:将长安郊外的太和宫扩建为翠微宫,作为他来年避暑的行官。他自然准奏,由将作大臣阎立德增大规模,主持设计和修建。

    这是一座让阎立德大师心里颇为不快的宫殿,因为他明知道这座宫殿极有可能成为他诸多精美作品中最为短命的一个作品,但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精心仔细地进行创作的一个作品。因为这个作品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行官,并且是最后一个行官。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翠微官成,北门称云霞门,朝殿日翠微殿,寝殿称含风殿。四月,唐太宗李世民搬进了长安郊外刚刚落成的翠微官。

    住进翠微官的李世民依旧诏对大臣,处理着朝政。但对这样的工作,他早已心不在焉。实际上,和亲近大臣们相比,对和尚玄奘法师的诏对更为频繁。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8年)四月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李世民大多数时间住在翠微宫,期间多次诏对玄奘法师。

    最后一次诏对,玄奘法师给李世民仔细讲解自己刚刚译完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讲完,玄奘法师离开了翠微官。三天后,李世民驾崩。玄奘法师从此专注于他的翻译事业,再也没有到过翠微官。

    因为翠微宫是时间最后击败一代雄主李世民的地方,所以,对以后的帝王们来说,这里就成为一个他们极力逃避的阴森之地。无论是李世民的儿子高宗李治还是唐朝的任何一位帝王以及后来王朝的任何一位帝王,都没有人再涉足过翠微官。他们不仅不敢涉足翠微官,甚至连想都不敢多想一下翠微官,真正枉费了阎立德大师倾尽心血精心雕琢的亭台楼阁几十重,更枉费了比阎立德大师伟大一万辈的造化大师在这里精心造作的无限山光和月影。

    因为没有帝王敢于涉足,阎立德大师精心雕琢的翠微宫就迅速破败下去,不过数十年,就湮没在一片荒烟落照之中。

    荒烟落照之中的翠微宫迅速变成了翠微寺,翠微寺又迅速变成了只有几块断碣残碑的荒野——翠微山中的一小片遗址。

    但在帝王们面前呈现出阴森面孔的翠微宫(以及它后来在时光里的变体)却成为诗人们喜爱光顾的一个乐园。

    诗人李白光顾这里,写下《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山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诗曰:

    “初登翠微宫,复憩金沙泉。

    践苔朝露滑,弄波夕月圆。

    饮被石下流,结萝宿溪烟。

    昆湖梦绿水,龙驾空茫然。”

    诗人刘禹锡光顾这里,写下《过翠微寺》诗:

    “翠微寺本翠微宫,亭台楼阁几十重。

    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棵松。”

    诗人温庭筠溜达到这里,写下《题翠微寺》诗:

    “要看山光如泼黛,更须留待雨晴时。

    南山深锁翠微宫,寺在山南十里东。”

    诗人赵闲溜达到这里,写下《翠微寺》诗:

    “南山深处翠微宫,寺在南山十里东。

    抵径朝来衣袖湿,不知身在翠微中。”

    诗人朱诚泳曾溜达到这里,写下《吊翠微官》诗:

    “翠微深入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

    吊古不须增感慨,凭高聊复将笑容。

    千章古木苍烟合,数尺残碑碧鲜封。

    独喜满怀吟兴时,参天花朵玉荚蓉。”

    清代诗僧灵感寺长老慧禅和尚曾溜达到这里,写下《闲嚼集·黄谷寻翠微寺遗迹》诗:

    “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

    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

    忽见旌旗满山谷,凝看金阙高九天。

    一代君王今何处,依稀绿水伴青山。”

    诗人们对翠微官并不感到恐惧,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位帝王那样的雄心一一战胜时间,也没有一位帝王那样的恐惧一一不得不在时间面前放弃占有的整个天下。

    而因为这样的雄心和恐惧,翠微宫、时间和江山就在诗人们面前呈现出比在帝王面前亲切温暖得多的面孔。这个面孔充满美好整体的细节,每一丝肌肤的纹理、色泽和质地都值得悉心玩味和抚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