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许多帝王为了确保江山稳固,都会求教于风水师,有时帝王的年号甚至朝代的名称也取自于《易经》。汉武帝刘彻,把他即位的第一年称为“建元”之年。西晋司马炎曾有年号“咸宁”,取自《易经》中:“首出庶物,万国咸宁。”隋炀帝杨广在605年取年号“大业”,来自《易经·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断之谓盛德”。
唐太宗曾有年号“贞观”,取自《易经·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唐高宗曾取年号“咸亨”,取自《易经》:“含弘广大,晶物咸亨。”咸,皆、都;亨,美好。咸亨,即一切都平安美好。
元世祖忽必烈,就是采纳汉族官僚刘秉忠的建议,改国号为“元”。这是取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哉是语气词,乾元是天的意思。而明朝的“明”字,则取自《易经》中“大明终始”,大明指太阳,意思是像太阳一样永放光明,故取朝代名为“大明”。
二十四节气是如何来的?
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后来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干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处于什么地位?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处于主要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算农历时“冬至”是处于首地位的,确定了冬至也就是确定了农历的年长(是12个月还是13个月)在现今的农历计算中“春分”也是非常重要(回归年是以它起点定义的)的。
另外12节气都是农历历月的标志,都是农历置闰的重要依据;12节气中的“四立”是我国传统的四季的正式起点。12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中国的十二宫历,其本身是农历的一部分,类似西方太阳十二宫)的起点。
在农历历月中标注节气其本身就体现了节气的主要作用,这是农历区别于国外的其他阴阳合历的标志;农历节气是直接以黄经度数计算的“真节气”,其精度很高。
阴历是怎么来的?
阴历又叫农历,是起源于夏代的一种历法,所以又叫夏历,也叫旧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周期来定历法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朔望月,农历把朔望月定为一个月,即一个朔望就是一个月。月亮全暗时的日期定为月首,即农历初一,这一天就是朔日。由于朔望月的周期平均等于26. 5306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天,称为大月;有个月份是29天,称为小月。农历一年有12个月,共有354天或355天。
阴历要同时考虑朔望月和回归年这两个周期,并把这两个周期协调起来,这样又产生了闰月。
为何会有闰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 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所以每四年于2月加1天,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虽然是4的倍数,也是平年,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为何会有闰月?
农历中的闰月是为了调和农历年与回归年的矛盾而设置的。
回归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长度,时间为365. 2422日,农历年是按照阴历计时的,时间长度为354. 3672日,比回归年少了10. 88天。我国古代人为了使月份的变化和季节变化吻合,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经天文观察和计算,提出了科学的闰月方法,即每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这样农历年和回归年的长度只差0.0892天。置于农历润哪一个月,这还跟二十四个节气有关。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也保证了公历和阴历都能运用,两全其美。
农历闰月是怎样确定的?
至于农历闰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处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二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农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农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候,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农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而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农历月里面(农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农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黄历与皇历是一回事吗?
我国在西汉以前,使用过六种古历法。有皇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传说其中皇帝历最为古老,所以人们习惯把历书称为黄历。
后来的黄历,人们在里面掺杂了很多宣扬吉凶忌讳的内容,有着浓烈的迷信色彩,黄历成了旧历书的代名词。历代的皇帝都很重视历法,9世纪初的唐朝皇帝曾经下令,历书必须经过皇帝亲自审定后才能颁布,并且规定只能由官方印,不准私人印,故此,历书就成了“皇历”。关于“皇历”,据说还与宋太宗有关,宋太宗每年到了年底,都会给文武百官每位都送历书一本,历书里刻有农历日期节令,还有在耕种方面的普通知识。因为历书是皇帝所送,所以就叫它为“皇历”。
“皇历”中的历法,一般都是一年为限,第二年变更,如果用去年的皇历查看今年的历法,一定是不正确的,平常所说的“老黄历”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意思也就是从这里得来的。
《十二气历》是何人何时所作?
沈括(约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我国北宋科学技术鼎盛时期最博学的科学家。他在中国的天文学、声学、光学、地学等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名著都出自他的笔下。
沈括在天文仪器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浑仪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取消了浑仪上不能正确显示月球公转轨迹的月道环,放大窥管口径,同时又改变了一些球的位置,这样一来,通过浑仪能经常看到极星,也使浑仪大大简化了。
沈括在历法方面,推行了比较合理的“奉元历”,另外还设计了太阳历性质的《十二气历》。《十二气历》虽然在当时传统的束缚下没能被采用,但它是一种纯太阳历的历法,既简单又便于生产活动。《十二气历》完全按照节气来定历,以12个节气定月,即立春为孟春(正月)初一,惊蛰为仲春(二月)初一等。大月31日,小月30日,一般大小月相间,一年最多有一次2个小月相连。月亮的圆缺虽与节气无关,但可在历中注明“朔”、“望”。
农历中一年有多少候?
候是在24节气之后,是我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候是节气的必要补充,它和24节气一起构成了我国农历中的阳历成分,是我国农历中的特殊的太阳历系统。
最早,从立春开始以5天为一候,一年共有73候(最后一候为6天或7天)是一种简单的平候(类似平气);后来它和24节气相结合便去掉1候就成了从立春开始的72候即“一(节)气管3候”,成为节气的细化单位,这样平气对应平候;以定气对应的平候为半定候;古代历法家刘焯提出了定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黄道上每隔黄经5度就是1候,而不一定是5天了。各种候虽然不一定都是5天,但“候”作为时间单位就是5天。
历法中的“三正”指的是什么?
我国古代的“三正”实际上是我国周代各诸侯国使用的三种历法。“三正”指的是夏正(建寅的农历月份,就是现行农历的正月),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殷正(建丑,即现行农历的十二月),殷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正(建子,即现行农历的十一月),周正以十一月为岁首。
还有一种说法在历算上有:天正(农历11月,冬至月),是太阳光照量的“最少极点”(冬至点)月,从这个月起,白天增长;地正(农历12月,大寒月),是气温的“寒极点”,从这个月起,气候就要转暖;人正(农历的正月,雨水月),太阳光照量达到冬至和春分的一半,是气温开始转暖,标志春天的开始。
干支计年法是怎么回事?
根据干支计年法可以推算我国历史年代,如“咸丰庚申”即指咸丰皇帝几几年,我国古代只有康熙和乾隆两帝执政超过一个甲子年,即60年,然后可按干支法计年再循环。
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如2007年为农历丁亥年,60年后的2067年同为农历甲子年。
需要注意的是干支纪年是以立春作为一年开始,而非农历正月初一。
天干地支次序表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戌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戌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己卯、丙辰、丙辰、丁巳、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你会推算干支纪年吗?
由于民间仍有使用干支纪年的习惯,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将公元年号推算出该年的干支年号,其方法如下。
第一步,将天干和地支按顺序分别编号;第二步,将需要推算的公元年份的个位数字减3或加7,所得数即为天干的号码数,据此,找出对应的天干;第三步,先将公元年份的年数除以12,再把余数(包括o在内)减去3或加上9,所得数即地支的号码,据此,找出对应的地支;第四步,将天干和地支结合起来,便是该年的干支纪年的年号。如2000年,是庚辰年。其方法是:第一步略;第二步,0+7=7,天干对应“庚”;第三步,2000÷12 =166余8,8-3=5,地支对应“辰”;第四步,2000年用干支纪年法应是“庚辰年”。
何谓帝王年号纪年法?
帝王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比较普遍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的年号,就是封建帝王为了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最早的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的,使用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公元前122年)首创的。在此之前的君王只有年数,而无年号。而年号是皇权的象征,是“家天下”的具体表现。
《汉书》记载,汉武帝率领群臣狩猎,捕获一只稀有的独脚兽白麟,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汉武帝应允,因为是在狩猎的时候捕获的白麟,所以就立年号为“元狩”,称当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以后就称元狩二年、三年……但由于汉武帝时在即位的第十九年才有元狩的年号,所以为了便于记载他在位的时间,他就将之前的十八年,追补了三个纪元年号,分别是建元、元光、元朔,也就是每隔六年换一个年号。把他即位的第一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汉书·武帝纪》中也有记载。后代的史学家就把建元元年作为中国史上的第一个年号纪年的开始。
年号纪年从汉武帝之后一直使用,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宣告退位,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也因此画上了句号,而年号纪年法也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而废除了。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国家是日本。西元纪年就是西历纪年,也叫基督纪元,开始于西元六世纪,是以耶稣基督的诞生年为元年。因为流通最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用,所以又称为公元。
何谓十二生肖纪年法?
中国人猜测别人的年龄,喜欢问属于何种生肖。生肖,就是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又叫属相;因为共有十二种,所以总称十二生肖、十二属,是中国传统纪年法之一。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西鸡、戌犬、亥猪,十二年循环一次。
生肖纪年的办法是,在采用天干配地支纪年的同时,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种相应的动物名字,表示这一年的顺序和名称。如果今年是壬申,就是猴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猴。如辛酉年又称鸡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鸡。
这种有趣的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这种纪年方法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个。
(1)据阴阳来确定这些动物名称。如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故用身上有奇数特征的动物表示,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趾,马为奇蹄;而丑卯巳未酉亥旧说属阴,故以身上有偶数特征牛羊猪(偶蹄)鸡(四爪)兔(双唇)蛇(二舌)来表示。
(2)图腾说。古代某一氏族因与某种动物关系密切,便奉这种动物为本族的保护者。此后逐渐用几种常见的动物纪年,产生了十二属相,以祈保护。
(3)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我国自古有以干支纪年的亦法,而只有在古代西北的游牧民族中,才以动物纪年,此后随着民族间的融合,华夏族的干支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的动物纪年法相融合,产生了十二生肖,清人赵翼甚至断定此俗“起于后汉无疑也”。
常说的“虚岁”和“周岁”是怎么回事?
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到“虚岁”和“周岁”。其实,中华虚岁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民俗,它是以农历新年为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的。
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一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一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一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一周岁+1。
古代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吗?
按照现在的说法,元旦和春节并不是一回事,但在古书上的元旦就是今天的春节,即农历新年的通称。
之所以有如此一说,是由于1912年改用现行公历(格里历)把格里历新年称为“元旦”,而把传统的元旦称为“春节”了,这是一种移花接木的方法,很容易造成不知真相的人们的误解,认为古书上的元旦就是现今的格里历“元旦”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此“元旦”非彼“元旦”,古元旦即今天的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年节,而格里历元旦(民间俗称阳历年)是从西方传来的,并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历法有多少种?
有名称可考的中国古代历法,据记载,包括已颁行的和未颁行的,共有以下115种。
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历术甲子历、太初历、三统历、四分历、七曜术、乾象历、黄初历、太和历、景初历、泰始历、刘智历、乾度历、通历、永和历、三纪甲子历、玄始历、永初历、三宣元历、既往七曜历、元嘉历、建元历、大明历、景明历、神龟历、正光历、兴和历、大同历、九宫行答历、七曜律历、天保历、北周历、灵宪历、天和历、刘孝孙历、甲寅元历、孟宾历、大象历、开皇历、七曜新术、张胄玄历、皇极历、大业历、戊寅元历、符天历、麟德历、经纬历、光宅历、神龙历、九执历、大衍历、干岁历、七曜历、至德历、五纪历、正元历、观象历、宣明历、崇元历、万分历、永昌历、正象历、调元历、中正历、齐政历、明元历、钦天历、应天历、乾元历、至道历、辽大明历、仪天历、乾兴历、崇天历、明天历、奉元历、十二气历、观天历、占天历、纪元历、大明历、大明历、统元历、乾道历、淳熙历、知微历、乙未元历、五星再聚历、会元历、统天历、开禧历、西征戌午元历、淳祐历、会天历、万元历、成天历、本天历、授时历、宝鉴历、回回历、大统历、圣寿万年历、黄钟历、西域历、新法历、晓庵历、顺治历、时宪历、癸卯元历、天历。
农历月份还有哪些别称?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开岁、华岁、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丽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蚕月、桃月、桐月、季春、晓春、鸢时、桃良、樱笋。
四月:余月、阴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阳、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阳、季夏。
七月:相月、兰月、凉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穷秋、抄秋。
十月:阴月、良月、正阴月、小阳春、初冬、开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畅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蜡月、腊月、季冬、暮冬、残冬、末冬、嘉平月。
为什么冬至开始“数九”呢?而不是“数十”呢?
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或其次日)这一天开始,连数九个九日,名为“连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时节已是惊蛰、春分之间,寒消暖至,冬尽春来,俗称“九九艳阳天”,因而数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这种方式来捱过冬季的漫长严寒。
数九消寒的方式各异,形态自别,民间流行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的九九歌,读来则又是另一番风味: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睦,蚊虫跳蚤出。
穷人的日子一年四季都不好过,而不仅仅是冬天。但歌谣不作过多表述,只让它结束在一个带点苦意的玩笑调侃里,颇具黑色幽默。
为什么有冬三九,夏三伏之说?
“三九”指的是冬至以后第三个9天,大约在1月12日到20日前后。“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基本上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冬至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因此这一天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照射最少。但是冬至不是气温最低的一天,冬至后,尽管太阳光照射时间增加,但地面热量支出仍多于收入。所以,地面气温接着降低,到了地面受到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同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时,天气才会是最冷的时候。这时大约在一月中下旬(三九),才会说“冷在三九”。因为同样的原因,夏至的那天是我国许多地区白昼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一天。即使夏至以后,我国得到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然而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大于放出的热量,热量在继续缓慢上升,到了7月下旬前后,大气的热量吸收与放出处于平等的状态,我国在部分地区气温出现最高,所以有“热在三伏”之说。
万年历是谁提出来的?
万年历,是记录一定时间范围内具体阳历与阴历日期的年历,是为了方便有需要的人查询使用的。“万年”只是一种象征,表示时间跨度大。
相传,西周时期有位叫做万年的樵夫,非常爱观察和思考,除了做工之外就是思索怎样精确地确定时间。他最开始是根据太阳在一天中的移动变化设计了一个“日晷仪”,刚开始日晷仪确实能方便计时,但是一到阴雨天,日晷仪就失去了作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后来万年终于利用滴水的方法成功实现每天计时。
以后万年更细心地研究节令变化,经过了数十个寒暑,终于归纳出节令变化的规律并命名为“太阳历”。当万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给皇帝祖乙时,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改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这就是“万年历”的由来。
“十二时辰”所指具体时刻是什么?
古人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时,夜半(23点至1点)。丑时,鸡鸣(1点至3点)。寅时,平旦(3点至5点)。卯时,日出(5点至7点)。辰时,食时(7点至9点)。巳时,隅中(9点至11点)。午时,日中(11点至13点)。未时,日映(13点至15点)。申时,哺时(15点至17点)。酉时,日落(17点至19点)。戌时,黄昏(19点至21点)。亥时,人定(21点至23点)。
人的生辰八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人的生辰八字(也称“庚帖”)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得从干支纪年法、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时法依次说起。
干支纪年法。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表便得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干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 91÷60一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一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戌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为壬寅,戌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一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为子时,凌晨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干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诀如下。
甲乙还生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戌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乙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若逢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戌为戊子;丁壬为庚子;戊癸日为王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中国为什么把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止乡试、会试,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成立“学部”,袁嘉谷即奉命调入学部筹建编译图书局,后任该局首任局长。编译图书局下设编书课、译书课,任务是研究编写“统一国之用”的官定各种教材。各种教科书的编写中自然会遇到一个“新名词”该怎么处理的问题。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一个新机构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袁嘉谷亲自参加了这个馆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统一的名称。把七日一周制定为中国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谷主持下制定的。
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曰、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称为“七曜”;西洋历法中的“七日为一周”,跟我国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与其如出一辙。但袁嘉谷感到不顺口,使用起来不方便,与同事们商量后,将一周称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称周内各日。
这就是既与国际“七日一周”制“接轨”,又具中国特色的“星期”的由来。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
阳历,年的时间长度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根据,一年的时间长度大约是365. 2422日,即365天5个多小时,阳历取整数,平年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28天),四年一闰(2月29天),闰年为366天。阳历与月亮圆缺无关。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每月的时间长度是以月亮圆缺交替一次为根据,月亮圆缺变化一次大约是29.5天,为形成整数,排列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平均为29.5天。一年则为354天,每年的总日数比阳历少11天,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暑之怪现象。这种日期与季节不对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在历史上也称阴历为太阴历。
阴阳历,每月日数与阴历相同,但年的总日数上以设闰月来与阳历中的年总日数相接近。我国在春秋时代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即19年里面7年算是闰年,闰年多加出一个月来,为13个月,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阴阳历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我国现在使用的农历就是阴阳历。不少人将农历理解为阴历,这是错误的。
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变化有规律吗?
由于春节是按农历来计的,它与公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故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总是变化的,当你阅读完上一条目“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之后,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三条规律可循。
第一条,如果上一年没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提前11天到来。如,1999年没有闰月,故2000年农历的春节(2月5日),比1999年提前11天(2月16日)o这是因为农历无闰月时,一年的总日数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
第二条,如果上一年农历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推迟19天到来。如1982年农历有闰月(闰4月),1983年春节在公历2月13日,比1982年春节(1月25日)推迟19天。这是因为农历有闰月时,一年的总日数则比公历多19天。
第三条,春节所在公历日期为19年重复一次。如1981年的春节是在2月5日,19年后的2000年,春节也在2月5日。1980年的春节是在公历2月16日,19年后的1999年的春节也在公历2月16日。
我国为什么重视立春这个节气?
立春俗称“打春”,多半在正月,有时也在腊月,阳历2月4日前后,民间习惯把它作为春季的开始。农谚说:“立春三日,百草发芽。”这时,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壤逐渐解冻,气温缓慢上升,万物开始萌芽。一年分24节气。立春是第一个,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开始。我国习惯上把立春作为春季开始的节气,气温回升,大地复苏从这天起,由南到北,春耕陆续开始。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重视农业。《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以立春之日亲率公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创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都要在这天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旧俗,立春前一日要迎春,第二天立春时分,地方官率僚属、农民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也要主持迎春仪程,分为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泥塑春牛打烂。山西民间有些地方把春牛打烂后,将士分别带回,洒在自己地里。吕粱习惯这天在门上贴“宜春”二字,晋东南习惯用春牛土涂于耕牛角,说可以避牛瘟。晋南讲究用春牛土净灶,据说可以祛蚍蜉。山两民间艺人喜欢在迎春日做小泥牛。称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者以报酬。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春鸡,喜欢戴在头上。乡宁用娟制小娃娃,称春娃,佩戴在孩子们身上。晋东南缝小布袋,内装豆谷杂粮,挂在耕牛角上,意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立春民间还讲究吃萝卜、姜葱、面饼,称“咬春”。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
所有这些习俗,目的在于希望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同时激励人们勤于耕耘。民谚:“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春打六九头,遍地走黄牛”,“春耕深一寸,顶上一次粪”,“春不忙,秋后无粮”,“立春一过雨水来,农田活计早安排”。
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吗?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之一,也是现存采用夏时最早的历书。隋代以前,它只是西汉戴德汇编的《大戴礼记》中的一篇,以后出现了单行本,在《隋书·经籍志》中第一次被单独著录。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400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12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
《夏小正》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礼记·礼运》载:“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郑玄笺:“得夏四时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小正》。”《史记·夏本纪》也说:“太史公日: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可见《夏小正》在春秋时代以前已经出现。
《大衍历》是何人何时所作?
大衍历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为僧一行编制。僧一行,原名张遂,唐朝魏州昌乐(今河南濮阳市南乐县)人。张遂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青年时代到长安拜师求学,研究天文和数学,很有成就,成为著名的学者。后出家做了和尚。唐玄宗即位后,被召为朝廷的天文学顾问。
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让张遂主持修订历法。在修订历法的实践中,为了测量日、月、星辰在其轨道上的位置和掌握其运动规律,与梁令瓒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和“黄道游仪”,浑天铜仪是在汉代张衡的“浑天仪”的基础上制造的,上面画着星宿,仪器用水力运转,每昼夜运转一周,与天象相符。还装了两个木人,一个每刻敲鼓,一个每辰敲钟,其精密程度超过了张衡的“浑天仪”。“黄道游仪”的用处,是观测天象时可以直接测量出日、月、星辰在轨道的坐标位置。张遂使用这两个仪器,重新测定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多次测定了二十八宿距天体北极的度数。而且,他发现了恒星是运动的,推翻了前任恒星不动论,张遂成了发现恒星运动的第一个中国人。张遂还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成为世界测量子午线的第一人。
张遂从725年开始编订历法,至逝世前完成草稿,即《大衍历》,728年颁行。《大衍历》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置。结构严谨,演算合乎逻辑,在日食的计算上,首次考虑到全国不同地点的见食情况。《大衍历》比以往的历法更为精密,为后世历法所师。张遂不仅在中国天文学上成就巨大,在世界上也是非常有影响。《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733年,此历传入日本。
《大明历》是指明朝的法律吗?
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地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中。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差误。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祖冲之编制成了《大明历》。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颁布施行。
《大明历》采用的朔望月长度为29. 5309日,这和利用现代天文手段测得的朔望月长度相差不到一秒钟。在《大明历》中,祖冲之提出了在391年插入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根据新的闰周和朔望月长度,我们可以求出《大明历》的回归年长度是365. 2428日,与现代测得回归年长度仅差万分之六日,也就是说一年只差46秒,这是非常精确的资料了。冬至点是制定历法的起算点,因此测定它在天空中的位置对于编算历法来说非常重要。可是在祖冲之之前,历算家们一直认为冬至点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使得历法制定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差。为此祖冲之把岁差概念引进历法中之后,大大提高了历法计算的精度。
《授时历》是何人何时所作?
郭守敬(1231~1316年),中国元代的大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家。字若思,顺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二年。
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攻研天文、算学、水利。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命令制定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主制仪和观测。郭守敬和其他的天文学家们艰苦奋斗、精确计算了四年,运用了弧矢割圆术来进行黄道坐标和赤道坐标数值之间的换算,以二次内插法解决了由于太阳运行速度不匀造成的历法不准确问题,终于在1280年编成了这部历史上空前精确、空前先进的历法。忽必烈根据古书上“授民以时”的命意,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主要是确定了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 2425日,一朔望月的长度为29. 530593日,摒弃了沿用几百年的上元积年法,以至正十七年(1280年)冬至作为历元(就是与天文学所列数据、图表相对应的时刻)。它的精确度只与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差了26秒,和现在通用的公历(格里高利历)一年的长度一模一样,但是它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年。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的星晷定时仪可能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这些仪器在古代中国也是很有成就的发明。
为何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
中国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民间习惯称这一天为正月初一。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
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在汉朝以前,每换一个朝代,就往往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直到汉朝的汉武帝,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以上解释中可见,正月的“正”为“改正”的正。那么为何又读“长征”的“征”音呢?这是因为到了秦朝,秦始皇名赢政,为了避名讳,就把“正月”读作“正(征)月”。后来人们习惯了,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朔、望、晦指的是什么?
农历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朔月。朔月是新月,农历每月初一时,月亮正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能被太阳光照到的地方正好位于月亮的背面,加之它和太阳一同升降,因此在地球上都看不见。
农历每月十五是望日,望日当天的月亮称为望月,望月又称满月,月影呈圆形。此时月亮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尔雅·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满月阶段,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是晦日,这天的月亮称晦月。月终之日。许慎《说文》:“月尽也。”从每,许慎《说文》释每:“草盛上出也。”每与萌同声相借,萌芽欲出但未显。又每与昧字声同。
人们把每月朔月、望月这样循环的变化过程称为朔望月。
何谓上弦月,何谓下弦月?
上弦月上半夜出来,在西面出来,月面朝西。在农历的每月初一,为“新月”或“朔”。
新月过后,月亮渐渐移出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区域,这时我们开始看到月亮被阳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弯弯的娥眉,所以这时的月相叫“娥眉月”。这种“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上弦过后,月亮一天天变得丰满起来,我们可以看见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这时的月相叫“凸月”。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叫“望月”或“满月”。
望月之后,月亮继续东移,月亮上升的时刻一天比一天迟,同时月亮的明亮部分也一天比一天少,到了望月后七八天,月亮又以明亮半球和黑暗半球各一半朝向地球,又成了半圆的形状,这叫做“下弦”。它依次经历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几个阶段后,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残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由于我国农历日期是根据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有时靠它来判断农历日期及夜间的大致时间。
月亮从新月位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 53天,也就是说,月相的更替变化周期平均为29. 53天,称为一个“朔望月”。
人们所谓“一轮明月”指阴历十五六前后,月圆如轮。“月如弓”指上弦下弦(弦谓弓弦)。月上缺如弓弦向上,此即上弦。月下缺似弓弦朝下,此为下弦。“弯弯”、“如眉”、“如钩”、“如镰”,或平或竖,为新月、残月。
“小时”是如何来的?
古时候,在汉朝以前,“时”是指季节,“一时”相当于现在的一季。一年有四季,当然一年也就有“四时”了。直到现在,有些书中仍有用“四时,,来表示一年的说法。
汉朝以后,“时”不再表示季节,而是用来表示每天计算时间的单位了。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在《红楼梦》、《水浒传》这些古典小说中,“时辰”这两个字跟现在的说法不一样,那里面的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小时。一更到二更,二更到三更都是相隔两个小时的时间。
后来,人们有把每天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仍用“时”来表示。由于这时的“一时”,只相当于汉代以后的“一时”即“一个时辰”的一半,所指的时间缩短了,为了区别于以前的“时”,所以就把现在的“时”成为“小时”了。接着,人们又把一小时的时间划分成60等份,每份的时间叫1分;每分的时间又分成60等份,每份叫1秒。时、分、秒就这样确定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时、分、秒。
另外,既然有“小时”,古代也有“大时”。“小时”也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后,钟表传人到我国。人们就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古代计时法主要有几种?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是时、更、点、刻。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孔雀东南飞》:“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地支纪时法。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
更和点个指的是什么?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
一夜分为五更,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因为夜有长有短,所以,作为夜间的计时单位,也就随之而变化了。但无论怎样变,作为夜半的三更天,永远是五更的中段,也就是俗话说的“子夜”、“三更半夜”。“鸡鸣五更”就是“五更”天,就是拂晓时分。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古人又将一更分为五点,古代的1点合现代的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的“三更二点”,就是指夜间11时48分。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鸣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
人们为什么把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
15分钟为一刻,这是人所皆知的。一刻钟的称法源于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早在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最原始的人造钟——铜壶滴漏。首先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钟表,二十四小时等于一百刻,一刻即14.4分钟,因此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来代表四分之一小时。
滴漏计时器在我国使用的时间很久。近代西方自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后,人们发现自动机械钟表计时的十五分钟,正好相当于滴漏蓄水壶上滴出一刻度水的时间。后来,人们便逐渐把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