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出了风的形状-云居寺偶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上车去云居寺那一刻,我才头一回听说这个地名。

    云居住的寺庙,太有禅意和诗境了。一座深山大刹伴随贾岛的诗句从脑海里倏地跳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北京的近郊,在冬天依旧如此苍凉,如千年古画。萧疏的山峦,寥寥几笔枯枝,衰草敷霜。迷蒙的雾霾中,一条公路逶迤而去,提醒现在是2016年的冬天。

    车渐近寺庙,头顶那一圈儿天空,竟然蓝了起来,露出些微儿透亮。

    这座古寺雷音洞的洞窟曾发现珍藏的两颗佛祖赤色肉舍利,与八大处的佛牙、法门寺的佛指,并称为“海内三宝”。另两处我去过,新建的法门寺可谓金碧辉煌,八大处也还算是香火鼎盛,游客如织。可眼前香客寥寥无几,也没见有和尚,护庙的只是“石经陈列馆”的工作人员。

    哪怕只看文物,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的云居寺也称得上北方巨刹。砖砌的辽塔,楼阁、覆钵和金刚宝座一体,形制独特罕有。几座汉白玉唐塔,字迹依稀可辨,十分珍贵。而云居寺冠盖天下的是藏经,从隋唐碑刻伊始,有石经4196块,木经77000多块,纸经22000多卷,如此千年福地,佛缘绵长若高山大河,南方那些近年新建却香烟缭绕的寺庙,相比之下简直是黄口小儿,难道是京城古迹太多了,实在不懂云居寺人迹罕见的道理。

    不知道是比丘祖慧刺破舌尖用鲜血写就的华严经看着瘆人,还是别的缘故。无论是趴在库房的窗口瞧一叠叠石经,还是在偏厢房浏览各种材质的历年经展,背后都阴冷飕飕的,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鬼魂的存在,不敢蓦然回头。墙上一张表格,列明千年来,历朝历代的刻经抄经数字,那得多少人锲而不舍地劳作?他们的精魂,一定蹁跹在这个场域,细小空隙,都是栖居的空间。可我并不害怕,也许我等能来此参拜,便是有福报的人,这些生前一心向佛的善鬼,想必会给我们以善待。

    云居寺一日,让我相当汗颜。这些和尚与供养者,为了要保存他们心中的道,不惜时日与精神,甚至生命,锲而不舍,也要把他们的信仰之书刻在石板上,以其保存,并流传后世。《中国新诗年鉴》编了十九年了,没用过纳税人一分钱,在当今社会,这是个异数。中国,诗歌也是经,文以载道。可比之高僧大德,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十九年,一瞬间而已。

    2016年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