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一结束就去打工,就去了解社会,就去体会挣钱的快乐和辛劳,这没有什么太多的创意,谁都会很容易想到。想到了做到了,坚持做到了,这就是个很大的挑战了。孩子想打工,因素很多,不排除有厌学赶新鲜的成分。大人不能帮助孩子坚持梦想,孩子的成长就会很快夭折。孩子放弃打工的借口实在是太好找了啊!干了两天,孩子感冒了;干了三四天,孩子被人欺负挨人打了;工作的环境太差,周围人全说脏话,孩子会被带坏;分数出来了,孩子要填报志愿了;高三的同学集体返校联欢了;小表妹明年也参加高考,请求给予适当指导,答应会有相应酬劳……每个理由都是那么的充分,孩子就是孩子,孩子想放弃的念头,在放弃成了习惯的父母那里,很可能自然而然地得到支持,于是孩子不再打工了,孩子在坚持中获得的成长受阻了。是大人的悲哀,还是孩子的可怜?
找到工作了,也帮助外甥找到了“坚持吃苦”的决心,我问了些具体问题,“什么工作啊?”外甥回答:“搬运工,搬钢管,70元一天。”我竟然莫名地心疼了起来,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我想象着骄阳似火的工地上,稚嫩的外甥手捧肩扛着一根根一包包东西的十分吃力的场景,外甥一定想到过放弃,也一定会在挣扎中重新坚定。原来,坚持坚强,不仅仅是外甥要进修的功课啊!“注意安全啊!”给外甥留了一行字,我就赶紧撤退了,我怕我的心疼会让他的梦想染病。
我小的时候,12岁开始就烧饭洗衣服了。寻猪草,剪山芋藤,剁山芋藤,都是再寻常不过的活。孩子就是孩子,老是会分心,一不注意,就把手背手指剁开个口子,起初一点不疼,能看到白白的骨头,慢慢地渗出了血,鲜红鲜红的,就怕了慌了。家养的鸡,不小心吃了人家下的药,孩子们都能很熟练地拿起剪刀,割开鸡的食囊,掏出里面被毒药浸泡过的玉米大麦什么的,然后用针线把鸡的食囊缝上。过不一会儿,鸡就又起劲了。我突然感到,现在的孩子没有我们那个时候快乐。我们那个年代,来自生活本身的乐子好像很多。大夏天的晚上,没有电,家家户户搬上凳子和长匾到打谷场上纳凉,大人们说着故事,萤火虫不停地飞舞。真好!
直面死亡
父亲在2010年3月1日去了。父亲去的时候很安详,很干净。父亲去之前的十天里很挣扎很痛苦。食道癌病人,生命的最后一程是滴水粒米难进的,瘦得仅剩皮包骨。父亲走得很痛苦,他人看了很心疼。
所谓健康,真的应该是,活的时间长,死的时间短啊。父亲最后这段时间,生不如死。他双手合十求着我们帮他找绳子,找农药,以求速死。见我们不听他的话,他就骂我们,伸脚踢我们。发火解决不了问题,他就试着自己解决自己。自己在被窝里悄悄脱下了下身的裤子,打算用裤管缠着颈项勒死自己;偷偷地坐起来,打算用头撞墙一死。父亲的最后一程走得很辛苦。吃一肚子饭,睡一觉,第二天被发现死在床上,成了我的老家很多人的向往。
我突然意识到,关于死亡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而关于死亡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似乎很缺失。因为农村里有大办丧事的旧习沿袭,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经常听到哀乐响起,并习惯了磕头烧纸钱的场景的,但孩子对于死亡的认识往往是肤浅的,此起彼伏的哀乐声往往又加大了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城里的孩子,因为城市的文明,不怎么能够经常性地直接面对这些,对死亡的认识和恐惧相对来讲都不及农村的孩子。
我们家的三个孩子都在大人的鼓励下,勇敢地亲切地面对着自己的爷爷或外公。给老人端茶倒水,抚摸老人的身体,手拉手跟老人说话。孩子克服了恐惧,获得了成长;老人接受到爱,感到欣慰。
家中每天都有来看望父亲的客人,自然会有孩子随着大人一起来的。孩子大多站在大人的后面,怯怯地叫一声老人就再也不说话了。他们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和小学生,他们深爱眼前的这个老人,但我又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害怕。我就试着请出站在大人身后的这些孩子,让他们站到老人的床前来,孩子都很给面子很听话。我和孩子们谈很多关于老人和陪护老人的认识。我说,老人闭眼息气前的陪护是最重要的,此后的吹吹打打、大办酒席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都很点头称是。我就试着进一步问孩子们:“你们爱眼前这个老人吗?很爱吗?”孩子们的回答一定是十分肯定的。“你们对老人的爱,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呢?”孩子们这个时候沉默了。我说:“你们今天是来看望这个老人的,你们对老人是满怀深情的,深情要表达出去,还要以老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让他接受到。怎样才能送出去并让老人接受到呢?我们要从效果想办法,我们可不可以走到老人床前,蹲下来,拉着老人的手,亲切地喊叫他,说些安慰他的话语,可不可以把耳朵凑到他的嘴边听着他对你的最后叮咛?”孩子都给了我很积极的回应。当孩子们一一走近老人的时候,我感动得流泪了,因为他们的勇敢,因为他们的成长。
孩子中大一点的是小敏,她读大学了,一直在老人的床前无声地流泪。看到我手把手教着几个孩子问候老人,老人很感动,孩子很受教,她赶紧又拨打了电话,叫来了另一个孩子。我十分感慨,我说:“孩子们,谢谢你们来看老人,我相信你们今天来看老人,收获了感动的不仅仅是老人,我相信你们自己也一定有很多话语要说的,你们愿意今天回家就把这些想说的话语落实到字面上吗?写你们对老人的怀念,写你们对死亡的认识,写你们直面死亡的勇敢和感动。老人归天出殡的那一天,你们都正在上学,不必请假来了,但我很希望你们能把这篇文章托交你们的爸爸妈妈带来,到时候,我把它贴到墙上,以此表达你们对老人的哀思。”孩子们都表示愿意写。后来孩子们也都陆续送来了或悼念或思考的文章。更有没有直接拉到老人手跟老人对话的孩子,也主动要求写文章交给我。
父亲去了,他去的时候,我和我妹夫跪坐在他的左右侧,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叫他,“放心,安心!”我知道人最后失去的知觉是听觉。父亲去了,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了,请了吹打,请了戏班,乡村的隆重和热闹里,我们全情给了父亲应有的尊重。父亲去了,我的外甥长跪不起,垂泪不已,只因外公最后念叨着的是他的名字,只因不识字的外公给他的最后嘱咐是“好好学习”。父亲去了,出殡的前一个晚上,依照习俗,我们一大家人都要围卧在父亲的身旁,我告诉我的妹妹妹夫和孩子们,人可以被人爱,可以被人恨,但绝对不要被人看不起。父亲一字不识,只靠捞鱼摸虾带大了三个孩子,培养了全大队九个小队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朴实的父亲令人敬重。父亲去了,我双手捧着刚出炉的温暖的父亲的骨灰,把他带到了他曾经长久耕作的菜地。掩埋父亲的时候,正下着雨,大家都说这是吉利的表现、好的征兆。父亲去了,他含笑的遗像一直在看着我们。我深知为老人做好身后的一切准备是尽孝道的要务,我亲自选定了照片,亲自去了照相馆,在父亲去世前两天的晚上,我让父亲的照片和父亲见了一面,父亲很开心,眼神中我感受到了父亲的骄傲。
父亲去了,因为父亲的去,我再一次长大。我最近一直逢人就讲的生命感悟是:“在农村,一个男孩子成长为男人必须经历两件事情:盖一次房子,忙一次上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