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时候就像无法选择父母一样,无法选择学校和老师。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会包容和承受,同时要鼓励孩子开辟多种学习通道,大胆走出既已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换环境,才能换脑筋,才能换人生。
爱,作为一个字眼,早就过了羞涩提起的年代了。大人孩子谈爱说爱示爱的勇气,已经与时俱进、全面刷新了。可是,真正能够深刻理解爱的要义的人,不见得很多。真正的爱,真正应该是一种密码应答。爱一个人,就要努力做到成为解答对方心头密码的第一人、唯一的人。否则,轻易不要说爱,那样的爱很苍白,很浮华。作为老师,作为家长,越往前走越感后怕。我们对孩子的爱,很多时候是单相思,正似天天油头粉面手捧鲜花示爱求爱的笨男孩,有些许的可怜可爱,太多的可怕可悲!
愚乐总动员
“不能因为不喜欢一个老师,进而就不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程。”这是我们大人经常会对孩子说的话语。孩子就是孩子,孩子不大可能十分理智,孩子经常会因为对一个老师的情绪而直接影响到对相应功课的情绪。让一个孩子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忘我的境界是很有些难度的。
女儿上小学时,班级有个语文老师,和学生的矛盾较大,普遍不受欢迎,同学们背后都称她为“乌龟老师”。更有厉害的学生,在英语课上,利用三分钟演讲的时间,把这个老师里外损了一通。
这位老师最后被请出学校,直接的原因跟考试有关。老师出试卷可能太马虎了些,平时考试和学期考试都使用同一本试题集上的试题,被几位眼尖的学生发现并悄悄传播,结果导致学生间考分严重不公,孩子们就告了这位老师的状。
新老师蛮有自信地走进了课堂,她说她有信心教好她的语文课,因为她有30多年的教龄和若干年的班主任、年级组长的经历。学表演的同学们不吃这一套,昨天已成为过去,关键要看你现在的展示。这位老师教的要比她说的差多了,说话懒洋洋的,几乎很难说上一句孩子喜欢听的话语。久而久之,班级所有的同学都很讨厌她了,因为她比刚走掉的老师还要差。要学校立马再劝退新老师,孩子们深知难度很大。
愚人节的那一天,矛盾总爆发了。同学们,主要是那几个调皮的同学,为了愚人节的快乐,已经全面动员、精心策划了好些时日了。第一节是班会课,班主任没有来,孩子们就自由活动了。于是两位大胆的女生就开始为第二节课的恶作剧做精心准备了。第二节课铃声响起,教室里有了从未有过的安静。语文老师推门而入,门板上端的一水杯歪倒落下,正好落在老师的脚下,地上全是水,教室里满是笑声。很快,笑声就被骂声压制住了,45分钟的课,语文老师骂了40分钟,最后布置了些作业就草草下课了。
同同告诉了我班上的这件事情之后,我很认真地跟她谈了一次。同同说,她没有参加,她跟这事情没有关系,但看到同学们这样干,她心里感到很开心。同同还说,她很愿意上学,不是因为学校里能学到多少东西,而是学校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好玩的事情。同同这个时候还冒出句不合情景的话语来,“爸爸,我以后长大了可不想像你这样过日子,为了孩子什么都不要了。”我知道,她此刻说这句话,还是在强调他们在学校获得的快乐。
愚人节过去了,同学们“愚乐”的心思还在。语文老师上课喜欢前后走动。往后走时,前排的同学就会纷纷转身在老师的身后用两个手指做个V的形状长在老师的头上,说是给老师长个兔子耳朵,于是孩子们就哄堂大笑。老师不明白,还问:“你们笑什么啊?”走到后排,转身往前走时,后面的同学又立刻行动了起来,纷纷让老师头顶上长出一个个兔子耳朵来。如今的孩子真是太厉害了,惹怒了这些孩子的确是要遭到惩罚的。
语文老师不受欢迎,英语老师也是这样。他们不了解这些孩子,整天骂这些孩子懒啊,笨啊,白痴什么的,同时还经常出些难的题目来治理这些孩子,很多孩子不及格,很多孩子的心头就累积了不少怨恨。哎!这些老师太不实事求是了啊!能考进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哪个不是顶呱呱,哪个不是最聪明的孩子啊。这些孩子的专业是音乐,文化是为专业服务的。你不能用对待其他学校孩子的标准来对待这些孩子啊。孩子们太可怜了啊,因为辛苦所以可怜。既要忙文化,又要忙专业,哪天晚上不都是要弄到很晚很晚啊。哪个学校的孩子的辛苦程度能跟这个学校的孩子比啊。我做过老师,我了解我的女儿,我也很懂女儿的同学们。孩子们的时间太宝贵,老师要懂孩子,要真正有能量,要精心备课,上课再也不能说太多教训的话语了。孩子是可怜的,孩子们的这些老师们也可怜。如果老师们能够懂得尊重欣赏这些可爱的孩子,孩子也一定会投桃报李的。
家长普遍不满,我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闹了也没有用。五年级乱,不能怪学生。学生进校时,个个都是好样的。新人进入新环境,加之四年级的时候老师的配备还蛮好,哪知道到了五年级,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临时老师。班主任,语文老师,英语老师,都是临时的老师,临时的心态。长此以往,怎能不乱呢?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管好我的女儿,同流但不合污。如果同同能够每天从学校里找到并带回些快乐,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啊。同同需要笑。
班主任把同学们留下来训了一顿。骨干分子是要回家请来家长的。同同班级的同学在愚人节获得了快乐,但没有同时给予被愚弄对象快乐的情绪体验。我告诉同同,凡事要有个度,度把握好了,就是美,就是艺术。愚人要愚得适度,愚得愚人者和被愚者都开心,都笑得出。这是方向,方向性的东西不能错。
订正“坐落”
误人子弟的老师是有的,也许是万分之一,但对于这个老师教过的学生,就是百分之百。如果哪个孩子经常性地被“百分之百”,那么,这个不幸的孩子以后做事的态度是极可能会受到影响的。
我的孩子考到上海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这个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实在不敢恭维,真正能够把课讲好的老师实在太少。女儿写作文,多为急就章。我是要经常翻看孩子的作文的,语文老师是不怎么改动孩子的作文的,批语也很少,错别字通常就让它一直错在那里。我是高中语文老师出身,后来做了记者编辑。我当年考入报社,考的就是订正错别字,里面五花八门的错,防不胜防。看到孩子作文里的错别字很不舒服。难得的一次,老师指出了一个错别字,孩子用了“坐落”这个词,老师打了叉,在右空处用红笔加了框,要求孩子订正。这个词经常有人用错,我跟我的孩子讲得很明白,孩子知道“坐落”没有错。孩子想妥协,写个“座”在框里应付一下老师,我没有同意。我要求孩子继续把“坐”写进去,孩子照做了。本子发下来,“坐”旁又是个红叉,老师要求我的孩子继续订正。我没有同意孩子订正。
后来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我想这个老师可能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坐落”对还是“座落”对。当这个老师再在课上去吹嘘他的很多骄人业绩时,孩子已经不怎么采信了。社会上很多人会把“招工启事”写成“招工启示”,但一个高中语文老师不明白“坐落”与“座落”谁对谁错,实在是无法理喻。在老师一再要求孩子订正“坐落”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妥协,我鼓励我的孩子选择坚持,因为包容失当就成了纵容。我跟这个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谈及过这件事情,大家都承认学校文化老师的水平的确是差得没影。
学生写作文很少有说真话的,老师们都知道,但就是不干预,说是无法干预。我的很多好朋友是教语文的,我经常翻看他们学生的作文,跟他们探讨孩子的很多问题。好多老师看不出孩子在说假话,这很要命:一是老师缺少生活,缺少应有的敏锐;二是老师自己就是说假话写作文长大的;三是老师在假话作文里浸泡久了,麻木了。说真的,我要不是做了那么多年的新闻记者编辑,我也不会对假话有那么高的识别力。老师的能力可以谅解,老师不作为的态度令人生忧。真感情,才能有好文章。一假就空,一空就无味,无味的文章还要写,孩子就怕,就烦。老师给自己的做法找到个好像十分说得过去的依据:孩子们写这样假大空的作文已经很久很久了,要给他们换脑筋是很难很难的事情,这样教下去,他还能写得出些东西,要他说真话、说实话,到最后他说出了反动的话,那反而完蛋,最后什么分数都得不到。
孩子的阅读理解,也是个大问题。很多老师离开了后面的答案,自己就无法给孩子讲课了。语文老师无法在题面和答案之间,帮助孩子找到自然而然的解释和分析,这很要命。老师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己不能完全读懂文章;二是自己懂了无法让孩子懂。活的分数拿不下,于是就集中精力和时间去搞死的字词、拼音、解释、文学常识等。孩子越学越死,老师越教越死。
老师的现状是由老师的曾经造成的。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发展路径,中学毕业,上了大学,然后做了老师,平时通常是两点一线,在学校和家之间奔走,暑假寒假休息时会出去旅游一下。老师的生活圈子决定了老师的视野,决定了老师对真实社会的认知。一个不太怎么懂社会的老师,拿什么去教育引导一个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呢?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但经常被很多老师“复词偏义”偏掉了,只教书,不育人。很多老师就是个知识的收集者,全在教死的东西,最后还沾沾自喜,误以为这就是能力。我建议学校,要真正吸收些懂社会的成功人士走进课堂。最起码,要有意识地主动采取措施让老师走出狭小的天地,走入真实的火热的生活。唯如此,孩子才有救。
学校里是在组织学习,也有出外学习交流的,但多为同行之间的,始终没有出教育的框框。中学老师要不要听听大学老师的报告什么的?要,但不能太多。大学老师再大,终究还是个老师,很多方面也还是很有限的。
一个高中老师在面临新的选择时有过这么一番话语:“我除了做老师,还能做什么呢?”听完后,我惊叹不已,心里头有些许愤怒。一个除了做老师什么都做不好的人,他能做好老师吗?很多老师在抱怨工资低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你的劳动达到了什么效果?很多老师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对孩子说了些什么话?你的话语直指人心,产生力量了吗?
在上音附中,新学年开学时,两张榜前是一定要吸引很多家长的。一张榜是拿奖学金孩子的名单,一张榜是受处分孩子的名单,都蛮长,是其他任何中学里都少见的长。我就诧异,当初这些孩子考进这个学校之前,哪个孩子不是当地最优秀的,怎么不长时间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呢?老师没有责任吗?为何没有第三张榜出来,处分处分那些不合格的老师啊?孩子没有错,错全在大人,坏学生是坏老师教出来的啊。我一直这样认为。
30秒的较量
一群极其优秀又有个性的孩子走到了一起,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全在一个校园里。学生不服管,老师管不好,所以学校和班级几乎天天都有新鲜事儿发生。
孙同同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开运动会了。同同所在的班级,虽然班主任老师经常换来换去,但孩子们很齐心,也许正是因为少了管教或管制,这群孩子身上很多自然而然的东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六在广播操比赛中拿了全校第一,孩子们一片欢腾。小六是小学六年级的简称,这个学校之外,我从没有听说过小四小五小六的说法。
跳绳比赛中,意外发生了。X老师是唯一的裁判,X老师是同同班的数学老师,同时也是小五的班主任。同学们很担心,X老师会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偏心于自己的班级。小六的几位同学就做了有心人,他们和X老师一起掐了时间,他们不敢相信,X老师多给了自己的班级30秒的时间。30秒,就是半分钟啊,对于规定的三分钟来讲就是多出了六分之一啊,这还了得?本来小五平时最好的水平也就是个300下,正常是284下。孩子们没有随即提出来,等到小六上场了,X老师在规定的三分钟时间一到就喊停了,秒秒不误。
同学们气愤了。踢毽子的比赛中,小六的同学输给了小五,据说也跟X老师有关系。同学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全哭了,把教室门关起来哭了,放声地哭了,两个男生气得把桌子都给砸了。年幼的孩子们,最痛恨的就是这些不公不正不平了。同学们集体商定,以后上X老师的数学课,一个也不举手。第二天就是两堂数学课,师生之间的一场特殊的较量一定是在所难免了。同学们满校找校长,要告X老师。X老师后来也知道了同学们的情绪,说是都急哭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