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孩子,你真了不起,这么小的年龄,就有了这么深刻的认识,我们真应该为嘉嘉鼓个掌啊!”这时候,我带头示意大家一起鼓掌,孩子不好意思但很开心。
“嘉嘉,请你思考并回答第二个问题,好吗?你写下来,你打算为哪些人活着呢?”
嘉嘉一定会很认真地思考,思考的时间或长或短。孩子写的答案不尽相同。多数会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少数孩子会没有写到“爸爸”或“妈妈”。这个里面就隐含着一个结。暂时不要去解,时间不允许,主题也不允许被冲淡。下次找时间再说。
“很好啊,嘉嘉,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啊!宝贝,你就打算仅仅为这几个人活着吗?这是我们的第三个问题,请你思考并回答。”
孩子继续写,写了很多称谓,写了很多名字。继续给他鼓励。继续发问第四个问题,“嘉嘉,你就打算为这些人活吗?就仅仅打算为了叫得出名字的人活吗?”
嘉嘉一声“噢”,显露了他的顿悟。继续写,写了很多他见过的或知道的人:送报的、卖鞋的、楼底下的老人、四川受灾的同胞、山村里读不起书的穷孩子……
孩子的梦想在慢慢被放大,对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要给予十分及时的肯定。
“嘉嘉,你真棒,你真的很优秀啊,我很少见到有你这么有梦想的孩子。你愿意继续回答我的问题吗?好!那你继续写,你就打算仅仅为这些人活着吗?”
孩子这次可能思考的时间会稍微长一些。耐心地静静地等待。终于孩子喊出了他心里的最强音,“我要为全世界所有的人活得更好而活!”
此刻,一定要充分鼓励肯定孩子。报以掌声,或起立握着他的手,对他说些祝福的话语,应该被确定为此时此刻的标准动作、规定动作!
一个孩子就这样慢慢地被激发出来了。一个完全被放飞了梦想的孩子,此刻一定是最快乐的,眼中满含着一种幸福和笃定的感觉。孩子上天了!随后,就要让这个孩子慢慢地落下地来。
“孩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打算通过哪一行去实现你的理想,为了全世界所有的人活得更好而活呢?”
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一定会更长时间地思考。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到了高考时才开始真正思考自己的未来的。此前关于人生的很多愿景也就是停留在“随口一说”的层面上。孩子,中国的孩子,很少有在小的时候就明确了目标,明确了兴趣的。一直在读书,读着家长叫读、老师叫读的书。读书是为了什么?很少有过真正的思考。即使思考了,也是很浅很浅的。读书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了好的工作。孩子一直没有找到,也没有人真正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原动力:为了爱而学习。
孩子想了很久,很可能一直说不出答案。此刻一定要设法引导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理想的领域”。孩子的答案,应有尽有,千万不能笑。有小个儿男孩子要打篮球打成功自己的人生的,有害羞男生要做比爸爸生意规模大几十倍的老板的,有要成为全世界一流画家的……
不管孩子说的是什么领域,都要穿针引线地,把他的领域和他的理想连在一起,明确告诉他,行的,一定行!只是……这“只是”后面的话,是要变通着很灵活地去说的。打篮球打到什么程度才可以造福全世界人民呢?你说得很对,是要达到姚明这样的程度的。人只有站在最高处,喊一嗓子,山下的人才可能全部听到的呀。那姚明打篮球会一直打下去吗?显然不会,那姚明以后怎样才能造福人类呢?
“姚明可以当教练,可以写书,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帮到全世界的人们啊。”
“很好啊,也就是说,姚明不能只会打篮球,姚明还要很有文化啊。因为是名人,因为要经常面对媒体啊,要是说出来的话语不能给人以力量,那就很不好了啊!现在看来,读好书还是很重要的,你说呢?”
交谈要亲切,始终保持商量式的口吻。“孩子,你认为上个全世界最一流的大学,或者是全世界最一流的体育大学,是否能够帮助你早日实现目标啊?”孩子的回答很肯定。然后请他今晚就上网查到全世界前十名的著名大学,请他选定并写下张贴在自己房间里:目标要公开化,视觉化啊!
如果孩子的领域是计算机,那就更容易。请他在自己的目标前加个时间限定,“你打算什么年纪在这个领域取得造福全人类的成就呢?”“39岁!”
然后,请他明确自己要上的最著名的大学。接着问他:“上哪所高中才能确保我们顺利考上耶鲁大学呢?”孩子回答:“市一中啊!”
“那请问,现在的成绩能够考上吗?”“不能。”
“要在班级多少名才能考上啊?”“前五名。”
“你现在是多少名啊?”“叔叔,不好意思,我是25名啊。”
“没有关系,从现在到中考,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只要真的抓紧了,考一中一定没有问题的!”
“是吗?”孩子不敢确信。
“只要你每次考试向前前进一名,你就一定能在初三中考时进入前五名。记住是任何一次考试,默写单词、单元测验等都要前进一名的啊。你能做到吗?”
孩子很响亮地回答:“能,一定能!”
“那从现在开始,你学习就是为了你的目标在学啊。为了大理想,我们必须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的目标。要实现目标,是要吃些苦的啊,是要坚持吃苦的啊,你愿意吗?”
孩子回答:“我很愿意!”
“孩子,你现在快乐吗?”“很快乐!”
“那愿意接受叔叔布置的一道作业吗?以今天的交谈为背景,写篇作文好吗,题目自己定。我相信你会写得很好很好的。”
交谈所需时间一般在半个小时左右。随后,要把家长拉到隔壁房间继续交代:一、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现在不许,以后也不许,对于有了梦想的孩子,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始终鼓励他向前跨一步;二、通过今天的上天入地法,孩子一定获得了很大的成长,但要允许孩子此后又反复;三、今天孩子算启动了,大人肯定也下决心要有个新开始了,记住,启动容易,坚持难。
重回16岁
让孩子,尤其是别人的孩子喜欢自己,说难也不难。
我们小的时候,都很不喜欢那些板板整整的大人,那些动辄就教训人的大人。可等我们自己大了,千年的媳妇熬成婆了,曾经的苦痛不再忆起。要做个孩子喜欢的大人,其实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要设法让自己重回年轻,重回16岁。有了16岁的感觉,你就一定有了让孩子喜欢你的办法了。
要接触一个自己生活圈之外的孩子,事先跟家长的沟通很重要。要对这个孩子的全信息有个通盘的了解,尤其是他极具个性化的特征或爱好。不知道孩子的种种好,就不知道如何表扬肯定赞美他,就无法迅速拉近跟他的距离;不知道孩子的一些不足,就不足以有效地引领帮助他;不知道他的很多个性化的东西,就很难真正说到他心里面去。有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新家庭。孩子跟随妈妈,心里有很多结,孩子很不接受自己的新爸爸,背着大人用剪刀剪碎了继父和妈妈的新婚照。这个孩子特别爱吃花生。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跟这个孩子谈话的突破口。
那天晚上,在上海衡山路的一家咖啡馆里。我见到了这个可爱的15岁的男孩子。我对花生的喜爱和我吃花生挨打的故事吸引了他。我说,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快过年了,妈妈就会买些花生回来,为的是大年初一好招待客人。花生买回来了,是要藏起来的,因为妈妈知道我太想吃花生了。我为了吃到花生,就诈妈妈,我说我知道花生在哪里了,妈妈眼睛一抬,我顺着她的眼神,一下子就知道了花生就吊在屋梁上。从此往后,妈妈不在家,我就用竹竿把梁上的花生袋子捣个洞,想吃一个就掉下一个,想吃两个,就掉下两个,天天吃到花生的感觉真好啊。年三十了,妈妈放下袋子,要炒花生了,花生已所剩无几了,我挨了一顿臭打。孩子听了哈哈笑,孩子也谈起了他的很多有关花生的趣事,我们很快就零距离谈话了。再后来,我谈我和我继父的从前和现在,孩子完全听进去了,孩子很感动。
跟家长沟通,还要请家长有效地向孩子谈起我。千万不要说我有多么优秀了不起,我家有个多么了不起的女儿,那样孩子会有压力,孩子会感到大人请了人来教育教训他。重点要说我很爱孩子,是个很有趣味很幽默的人,特别喜欢调皮的孩子,很多孩子都喜欢我。对于好吃的孩子,就说这个叔叔请你吃大餐。对于爱玩的孩子,就讲我带他去参加篝火晚会啊。总之,带来就好,让孩子在盼望之中来了,就好。
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就是我的事情了,用心留就一定会留住人和心的。吃过了,玩过了,最终能够让孩子喜欢我,还是因为我懂他。懂和知道是两回事情。很多大人知道自己的孩子,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不懂自己的孩子。懂一个孩子,是很需要点功夫的。懂得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惑,才能对应着打造出一把钥匙,打开心锁,打开心门。孩子的成长是一定有很多痛苦的,痛是成长的标志,成长成功是无法逃避很多痛的。认同孩子的苦,体谅孩子的苦,理解孩子的种种所谓的错,说些孩子喜欢听的话,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我们大人了。跟孩子谈话,要像当初跟自己的女朋友谈恋爱那样,始终从效果想办法啊。人为何会对女朋友嘴巴甜态度好,是因为女朋友那时还不完全是自己的;人为何对孩子不那么客气耐心,是因为孩子已经是自己的,怎么也跑不掉的。
我跟孩子谈话的这点技巧,完全来自我做记者的经验。要采访一个重要的对象,事先的准备是很重要的。跟孩子谈话,是要把孩子很当回事情的。任何成功,都是在累积一个个细节。跟孩子见面,让孩子喜欢自己,一定要多说自己的丑事。而且只说自己的丑,不能说孩子的一点点不是,连影射的味道都不能有。待到他自己说出了自己这个那个丑事时,就有门儿了。他的不好,一定要他自己说出来,事先不管知道多少,大人都不能说。他说出来,叫幽默和自我解嘲;大人说出来了,就是批评和教训,弄不好,孩子还会有种被自己家长出卖的感觉。
第一次跟孩子见面,让他开心就好。要看到他的笑容,要听到他的笑声,还要等到他的态度:“我下次还想见到您!”有了这三点,才能算得上一次成功的谈话和见面。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他只有感觉到从你这里能可持续地得到快乐,他才会盼着再见你。所以,你在亲切友好的氛围里,还要露一点点你的思想,你的了不起,激起孩子的进一步兴趣。
易亮,是一个做着不错的买卖,同时被很多大人和孩子亲切地喊成“易亮老师”的可爱女人,更有很多孩子人前人后地喊她“易妈妈”。我怀着特别崇敬的心情特意访问了一次易亮女士。我问:“易亮老师,你为何会这么喜欢孩子啊?”
易亮回答:“可能是天性,见到孩子,我的心会立即变得柔软,他们需要我,我也更需要他们。”我接着问:“您是如何让孩子很快喜欢您的啊?”快人快语的易亮说:“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感受,永远做孩子的铁杆儿!”“您对千千万万的家长们有些什么建议啊?”易亮绽放着一脸的笑容说:“愿所有的大人们都能像孩子一样快乐单纯地生活。”
惩罚孩子的艺术
惩罚孩子与表扬奖励孩子,并不矛盾。好似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正所谓,两手都要有,两手都要硬。只是,如同表扬不是乱夸一气一样,惩罚孩子也很有讲究。
要先有规矩,后有惩罚。有了孩子,用心的家长是要及时给孩子一些要求和规矩的。总而大的要求要有,细而小的要求也要有。要尽量做到,孩子的言行有章可依,有矩可循。总而大的要求,是给孩子做事情的一般的指导思想,是有些虚的,是需要孩子遇到事情,思考了,对照了,才能决定如何处理的,比如:永远不要做故意伤害别人的事情。细而小的,是给孩子很具体的要求,是孩子拿来就能用的,比如:饭前便后洗手,不打人不骂人什么的。虚实结合的好处是,规矩无处不在,孩子只要始终在虚实结合的规矩中行为,孩子的成长就不大可能出什么大的意外。
有了规矩,还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地接受规矩。规矩就像冬天的火炉。大家都围着火炉,大家就都会很暖和。谁要是碰了,谁就得被烫受伤。谁要是碰翻了火炉,谁就要在被烫受伤的同时,还要赔大家一个火炉。这就是规矩。我就是这样打比方给孩子听的。孩子听了,很认同。认同的情况下,犯了错误,一般是不赖账的。自然是给孩子定规矩,就必须赏罚分明,好了,好到什么程度给什么奖励,坏了,坏到什么程度给什么惩罚,要明确,要具体。我们家的规矩,是写了贴在大门后的,大人和孩子是一定要在上面签字的。然后再在“规矩”上挂个挂历罩着,外人来了是看不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