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中国父母-生活大课堂(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家的蚊子实在凶猛,没有空调的房间很难正常入睡,孩子虽然有些不习惯,但表示愿意接受挑战。奶奶忘记续交有线电视费了,12日清晨2点半西班牙和荷兰队世界杯夺冠的比赛,显然是要泡汤了。权衡再三,女儿立马决定提前回上海。女儿不能没有世界杯。

    临行前的中午,朋友高俊先生一家请吃饭。饭前还掼了一回蛋。

    “掼蛋”是老家最近流行的一种扑克牌游戏,起源于江苏淮安,由地方的扑克牌局“跑得快”和“八十分”发展演化而来,四人结对竞赛。“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是流传甚广的一句掼蛋名言。

    高先生很认真地跟我们交代了打牌细则,我们感到一点都不难,很自信很快乐地拿牌出牌。几局下来,我几乎每次都是最后一名,女儿也出了不少笑话。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把认为对的东西,通过实践形成了习惯,习惯才能帮助自己“跑得快”。打牌打熟了,开车开顺了,在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时,通常都是一个人的潜意识在起作用。

    下午,我们一起把孩子送到了车站。女儿早已经习惯了自己背包、提琴、拖箱子了。朋友欲帮忙,被我拦了下来,“谢谢,她能行,要向海慧学习。”海慧是我们共同的朋友,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双腿,后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装了两个假肢。每每和海慧同行时,看到海慧背着自己的行囊,十分艰难地上下地道楼梯,我们就想上去帮他一把,海慧都会笑着拒绝我们,“你们帮得了我一时,帮不了我一世啊,我的路还是要靠我自己走啊。”海慧坚持独立地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双腿,其情其景,动人心魄。海慧靠自己的独立和勤劳,养活了自己,还娶了优秀的老婆,不久前,生了可爱的儿子。我们都从内心佩服赞叹海慧。

    女儿下个学期就要上高三了,文化课对于他们这些专业学习音乐的孩子是个很大的挑战。这次到老家的第一个晚上,女儿收到了班主任陈老师特意提前发来的短信息,恭喜孙同同获得本学期奖学金。我们都很开心,女儿立刻回复信息感谢老师,我要求她一定要加上爸爸妈妈感谢老师的内容。老师再来短信,希望孙同同高三继续加油。孙同同说,不得不承认学习音乐的孩子的确很聪明。我问,怎么讲?孙同同说:“学习音乐的孩子,长期独立地面对了太多的挑战,只要心思一转到文化学习上,成绩马上就会上去。我们高三的第二学期,才会真正用心去面对高考的,多数学生文化成绩都会顺利过关。”

    跟女儿的谈话,一下子让我想到了“预习”这两个字。我是曾经的学生,也是曾经的老师,“预习”一词一点不陌生。预习的意义,预习的重要性,还是到了上海做了陪读爸爸才完全弄懂的。孩子考到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读书,跟我原来熟悉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有点近似于大学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模式。孩子经常半天在学校,半天在家;班主任有时也是一个年级才一个班主任;专业老师理论上是一周见学生一到两次。专业老师把谱子交到学生手上,学生复印了,然后就开始自己练,把能自己处理的问题尽量在家全部处理完。再次见到专业老师,就要把自认为没有问题的东西展示给老师,请求老师指导。寒来暑往间,这些孩子就慢慢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相对会比较强。如果带着自己还认为有问题的东西去还老师的课,那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在学校课时之外请老师加课,每小时课时费正常都要在200—600元不等。大人和孩子也许由于心疼钱,不敢不练琴就去还课。我认为女儿的同学们整体上自习预习的能力都很强,这是跟学习音乐这个特定的环境有关系的。作为普通学校的学生,如果老师和家长也能帮助孩子养成这样的预习自习的能力,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立马会有十分喜人的变化。

    语文题目中的阅读理解,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项目。老师怪学生脑袋瓜不开窍,学生埋怨老师离开教参和答案就不能活,没有本事在题目和答案间讲得学生口服心服。我认为,最本质的问题,是师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老师也会布置学生做些预习题,可是学生做了还是没有做很少有老师检查,很多时候,预习的作业太有弹性,太过虚化,老师想检查也无法真正落实。应付硬性的作业,学生都忙不过来,时间一紧张,第一个放下的就是预习的任务。一篇文章面前,老师要讲课,自然要备课,没有预习过的学生来听课,师生之间的交流就很难是对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被迫选择报个答案就了事的方式。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出路。一个是老师少布置些硬性的作业,留出时间切实帮助学生养成自习预习的能力。另一个是老师事先也不做准备,和孩子同一时间面对一篇文章,一起思考,解答问题。两个出路,要的都是一个效果,要争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同频率,老师和学生有了共同的站位,就易于陪伴孩子,帮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我也经常辅导孩子阅读理解,大多是和孩子同一时间一起面对一篇文章。我们坚决不看后面的答案,先把文章认真地一起看一遍,然后再鼓励孩子用不多于20个字的一句话,告诉我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内容的中心和思想的中心把握住了,做后面的题目就会容易许多。也有一时做不出答案的,我就和孩子们一起思考,慢慢梳理。同行者的角色,容易赢得孩子的认可。最后看看后面的答案,遇到不一致的,我们就特别认真地再次思考。终于确认,我们的答案错了,就开开心心地改回来。也有书后面的答案明显不合适的,我们就坚持自己的答案,相信自己的答案。

    学生面对的永远是两个问题:学什么和怎么学?老师面对的永远也是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学习力,是孩子们最要学习的能力。为父为师者,一定要把培养孩子的学习力当成要务,并形成习惯。套用掼蛋名言,“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课前不预习,等于没学习。

    习惯真的是个可怕的东西。天天掼蛋,一定会成为掼蛋高手;迷恋了世界杯,冠亚军决赛一定是非看不可的;很少独立思考过的孩子,长大后的生活一定会经常颠三倒四。

    做家长和做孩子一样,要想功课好,预习很重要。长期对孩子、对教育缺乏应有关注的家长,是很难听得懂他人分享教育心得中的真金白银的。

    谁来陪伴陪读者

    大山深处的农民,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地默默生活劳作着,单调但很享受地过着他们的每一天。

    一个偶然的因素,一个多少有些文化有些阅历的城里人,带着一个年轻的山里人,走出那被层层大山包围的小山村,来到颇有些国际化气派的大都市,领略了无限的城市风光和城市文明。不久,年轻人从城里回去了,回到了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山村,他已经有些不太喜欢山村的平静了,他已经越发讨厌山村的无聊生活了。于是他作出了个惊人的选择:一是要有新的活法,走出大山,闯荡城市;二是感到生活的无望,做人的艰难,走出去不可能,继续照原样生活又十分不甘心,纠结啊,痛苦啊,最后他彻底地结束了自己的生活。

    两种选择都是惊世骇俗的。年轻人的重新选择,来源于他新的认识,来源于他经过比较之后的彻底清醒。他离开了他祖祖辈辈生活着的大山,留给亲人们和众乡亲们的是无限的忧虑和思念。他离开了他业已生活了20多年的美好世界,亲人们的苦痛更是自不待言的。于是,那个城里人生出了太多的悔意和感慨:要是我不带他出山进城,不就没有那后来一连串的挣扎和痛苦了吗。痛苦因清醒而产生,清醒是城里人有意无意带来的,于是城里人有了一种犯罪的感觉,他的痛苦和悔恨与日俱增。

    这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经常在我脑海浮现,因为我就是虚构故事里的那个城里人,我走不出我的纠结。

    生活里有不计其数的人们稀里糊涂、昏昏欲睡地过着他们的日子,自诩清醒的我一直有着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要一一推摇他们,让他们及早醒来。醒来后的人们陷入的种种恐慌、不安和懊恨,又是我无能为力消除的。因为重新开始任何一种生活都是难如上青天。因为他们清醒之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任何开始新生活的思维和能力。我该怎么办?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没几天就高考了,不在少数的家庭都是等孩子一考完就离婚。也有孩子正在读着初中的大人们,婚姻已经到了尽头,为了孩子,为了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他们选择了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方式,同房但不同床,相约等孩子读大学了就彻底说再见。自然有朋友咨询我婚恋方面的问题,我也就十分真诚地说出了我的很多看法。我认为,过一天算一天,是混的态度,混的态度是一定混不过孩子的眼睛的,要始终给予孩子最真实的成长环境。混是不积极的,重新开始是积极的。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事情是人做的,两个人曾经的婚姻生活不那么和谐,两个人愿意重新修正自己,包容对方,把人做好,事情也就做好了,婚姻也就有救了,新的生活也就开始了。如果两个人实在过不下去了,也没有必要混,完全可以分手。分手时各自的表现,分手后重新生活的态度,这些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姿态的。分手时的吵吵闹闹,分手后的消极沉沦,都会很大地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始终相信生活,相信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侣,这样的积极的开始,一定会无限鼓励到自己的孩子。当然,一个家庭婚姻出了状况,对孩子来说,这道题目的确是难了些,如果父母能够始终积极正确地去引导帮助孩子,孩子把这么难做的题目都能做对做好了,那孩子获得的成长也是一般家庭的孩子不能比的。

    有家庭接受了我的提议,愿意选择重新开始,两种开始都有。选择改变自己挽救婚姻的,夫妻相约,男的不再抽烟喝酒打麻将,女的善待公婆不再约会网友。这样的开始难能可贵,这样的改变贵在坚持。生活中,很少有家庭能够在坚持中获得成功。选择离婚再婚的很多朋友,带着受伤的心和受伤的孩子,一起走进了新组织的家庭。由于是新瓶装老酒,由于新的开始没有伴随心境的提升,新的家庭重新陷入了新的漩涡,大人和孩子再次挣扎于其中。漩涡中的人们万分痛苦并埋怨着,倾听痛苦者,有时候比正处于痛苦中的人们还要痛啊。如同越不怎么懂孩子和教育的父母,他们反而越敢生养很多孩子一样,那些越不怎么善于经营婚姻的夫妻,他们反而越有豪情开始一次次新的婚姻。

    学习音乐,跟经营婚姻一样难。孩子专业学习音乐,走到半途,很多家庭已经知道自己的孩子走错了道路,继续前进,要想有个突破,比登天还难。音乐圈子竞争极为激烈,自己的孩子目前不如别人,一定是此前漫长的岁月里,孩子在目标的建立和习惯的养成方面出了很多问题,人家没有问题的孩子是不可能停下来等待你的改变和进步的。选择放弃音乐,打道回府,重新开始也很难。想当初,能从外地考到上海来学习音乐,是一件多么风光长脸的事情啊,现在失败了灰溜溜地回去,怎么有脸面去面对亲戚和朋友们呢?孩子的文化课到了普通学校怎么可能跟得上呢?不计其数的家长们在长时间地挣扎着,全面突破改变自己又不愿意,举手投降重新开始也缺乏勇气,于是就混就耗。我天天和这些家长们在一起,一定是无限指引过方向并给以适当陪伴的。每每让我失望的是,这些人无论往哪条道上走,遇到一点困难就喊叫、停顿直至打转。

    有一个孩子跟随一个老师,老师的很多言行极大地伤害了这个孩子。孩子和家长无数次起心动念要革了这个老师的命,鼓足了勇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终于开拔了,别人一劝或是一吓唬,这个家庭就偃旗息鼓了。这个家庭在上海的这么多年,一直在做着很多打转转的事情,可悲可叹可怜!

    有个孩子的家长,很舍不得花钱,孩子该补的课也不补,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家没有多少钱,有限的钱要留着孩子出国比赛用呢。”我说:“该用的时候不用,以后孩子怎么会有机会出国比赛学习呢?”一番说道,他们愿意接受我的建议,适当作了些调整。等到后来,钱花了,课补了,孩子还是没有学得很好的时候,他们就又恢复了以前的紧缩政策。

    我突然感觉到,陪读孩子的那些大人们身边,也很是需要有人陪护陪伴的。要陪他们读书,学习,改变,成长。有智慧者给他们方向还不行,还要给他们应有的陪伴,没有陪伴,往往就没有了坚持,没有坚持就会徘徊、纠结,陷入泥沼。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也一样,有方向了,有陪伴了,也就有希望走向新的辉煌了。谁来陪伴陪读的家长呢?

    永嘉新村,永远的家!

    2002年6月,孙同同正式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们由上海静安区的四和花园搬到了学校附近的永嘉新村。

    永嘉新村跟学校背靠背,孩子出了新村的后门,走过京剧院的院子,就到了学校的小门了,很近很方便很安全。后来学校的小门堵了,就要绕到衡山路,然后再到东平路9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