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节日:中学版-“十一”国庆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根据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即“十一”国庆节。

    国庆节词义小考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中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中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现代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而把国庆定的那个日期称为国庆节。

    国庆纪念日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一种特征,是伴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变得尤为重要。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反映这个国家的国体和政体。

    国庆这种特殊纪念方式一旦成为新的、全民性的节日形式,便承载了反映这个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显示力量、增强国民信心,体现凝聚力,发挥号召力,即为国庆庆典的三个基本特征。

    新中国的诞生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取得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此期间,毛泽东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决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2月1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随着我军解放和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新中国诞生在即。

    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成立了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起草共同纲领,拟定政府建立方案,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并决定在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它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的国家结构形式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在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完整、系统地构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一致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等56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通过北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改北平为北京。决定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所致的开幕词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委员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

    9月30日会议结束当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

    开国大典

    一切准备就绪。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历史定格在天安门城楼。下午2时,新选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布就职。

    下午3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新中国成立大典开始。毛泽东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军乐队随即奏响了庄严激越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响彻云霄的国歌声,礼炮轰鸣,毛泽东庄严地按下升旗电钮,新中国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城楼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

    升国旗、鸣放礼炮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决定北平改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面对30万群众汇成的欢腾海洋,面对凤凰涅槃的神州大地,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下午4时,秘书长林伯渠宣布阅兵式正式开始。身着崭新呢料军服的朱德总司令,走下天安门城楼,乘坐敞篷轿车,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检阅陆、海、空三军受阅官兵。检阅后,朱德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他要求全军指战员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随后,盛大的分列式和群众游行拉开了序幕。

    聂荣臻率领海、陆、空三军受阅部队自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首先正步通过天安门广场的是第一次亮相的由155人组成的人民海军方队,这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在共和国13次大阅兵的历史上,有12次是陆军走在最前列,唯开国大典阅兵是海军打头阵。海军方队率先走过天安门检阅台,擎着“八一”军旗的李冠英成为开国大典阅兵的第一兵。其后是由8000余名指战员组成的多兵种步兵部队,包括冲锋枪营、轻机枪营、重机枪营、步兵团、通信营、战防枪营等40个方队,声势浩大地通过天安门。紧跟着步兵方阵的是由美式大卡车牵引的炮兵师和摩托化步兵、装甲步兵及坦克组成的战车师。受阅部队的装备,大多数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它们记载着人民军队的赫赫战功。在这一方阵中,还刻意安排了一些由骡马作牵引的炮车,以示炮兵部队是由骡马拉炮发展壮大起来的。紧跟后面的是来自察哈尔草原的骑兵师部队。骑兵师由3个骑兵团组成,后面还有一个炮兵营,共有1920匹军马,编成6个纵队,以六马并行的队列通过,并按马的颜色分别组成“红马连”、“白马连”、“黑马连”。这是天安门广场第一次通过骑兵。骑兵们跨着战马,握钢枪,举马刀,个个雄姿英发。

    当战车师的钢铁洪流隆隆开过广场时,刚刚组建的人民空军分别以双机、三机编队一批批接连飞临天安门上空,飞翔的战鹰引发出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

    开国大典的受阅飞机到底有多少,这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一个谜。当时,我军空军部队共有9架P-51式歼击机、8架蚊式轰炸机,阅兵指挥部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设想:9架P-51式歼击机飞过之后,再绕一个圈,跟在蚊式轰炸机后面回到天安门上空。这样做,虽然飞行难度加大,但国威、军威却将因此而大增。果然,次日的外电在有关开国大典的报道中纷纷惊呼,中共空军以“野马”战斗机为主,一共出动了26架飞机。

    戎马一生的朱德,在国庆日当晚宴请飞行员时,举杯痛饮,兴奋地告诉下属:从今天起,我才是真正的三军总司令!

    阅兵仪式结束后,开始群众游行。工人、农民、学生、市民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当天,全国已经解放的各大城市都举行了热烈的庆祝活动。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本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并由此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任务而奋斗的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历次国庆大阅兵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1950—1959),每年的国庆都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同时举行阅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庆庆典上共进行过14次阅兵。分别是1949年至1959年间的11次和1984年国庆35周年、1999年国庆50周年、2009年国庆

    60周年的3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本着厉行节约、勤俭建国的方针,改革国庆典礼制度,决定“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

    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国庆均在天安门前举行盛大的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1984年,国庆35周年,举行了盛大的国庆阅兵和群众庆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均采用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再举行国庆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

    下面介绍一下历次阅兵情况。

    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受阅部队以海军两个排为前导;接着是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共16400人,由东向西行进。空军17架飞机从天安门上空飞行受阅,都是缴获敌人的螺旋桨飞机。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其中有4架是携弹飞行。

    1950年国庆阅兵:此次阅兵最壮观的景象是骑兵部队驾驭1920匹战马以六路纵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1951年国庆阅兵:本次阅兵中出现了民兵大队,他们是华北老解放区民兵的代表。

    1952年国庆阅兵:公安部队首次参阅。本次阅兵最为奇特的是,民兵大队的成员来自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手里拿着新式的作战武器。摩托化步兵方队乘坐的并不是汽车,而是160辆摩托车,煞是威风。

    1953年国庆阅兵:火箭炮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队伍中,使用的是苏联的“卡秋莎”火箭炮。

    1954年国庆阅兵:这次国庆受阅部队中,出现了伞兵部队的方队,但伞兵部队并没有跳伞。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则是最后一次接受检阅。

    1955年国庆阅兵:本次阅兵为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

    1956年国庆阅兵:本次阅兵是14次国庆阅兵中唯一在大雨中进行的。阅兵部队乘坐的汽车是第一批出厂的国产解放牌汽车。因下雨,人们渴望见到的国产喷气式飞机未能参加检阅。

    1957年国庆阅兵:国产喷气式轰炸机、歼击机第一次通过天安门上空接受检阅,有的飞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过功勋。

    1958年国庆阅兵:受阅方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解放军军事学院和步兵、炮兵、坦克兵、工程兵、空军、海军等军事学校的学员们。

    1959年国庆阅兵:本次阅兵,参加典礼的各界群众人数最多,达70万人。受阅部队的装备中最新式的自动步枪、大炮、坦克、高速喷气歼击机,都是中国自行制造的。

    1984年国庆阅兵: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全部是国产现代化兵器,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首次向全世界亮相。第二天西方各大媒体纷纷评论:中国已经拥有核战略威慑力量。

    1999年国庆阅兵:这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也是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直升机编队、陆军航空兵正式成为解放军的一个兵种。

    2009年国庆阅兵:是新中国阅兵史上最“原创”的一次。参阅的武器装备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九成以上是国庆阅兵场上的新面孔。

    新中国向辉煌迈进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经走过了63年伟大而辉煌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可以分为5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一方面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归国家所有,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面恢复了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制定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进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在此期间,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奉行和平外交方针,初步争取到一个有利于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到1956年,我国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建设进展顺利,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工业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已经能够把自己制造的许多设备、材料用以发展工业、装备农业和交通运输,加强国防工业。仅用几年时间,中国人就能够自己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和坦克了。在此期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阶段,从1956年9月至1966年5月,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开展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阶段。

    1956年9月党的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这十年中,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以及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严重后果。尽管如此,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我国初步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石油工业的发展更是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成绩十分显著。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体育等项事业的成就相当可观,已初步建设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并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宏伟蓝图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能够按计划付诸实施。

    第三阶段,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阶段。我国从1966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正当全国人民为完成四个现代化任务而努力工作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这场由文化领域批判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随后又被称作“政治大革命”。实际上,它根本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使全国人民艰苦创建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在这十年中,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同“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由于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尖端科学技术也有新的发展。在这十年中,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了一定改善,国家对农业的资金、物资投入继续增加。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行业均有较大的发展。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和邮电通信设施相继建成。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特别是国防尖端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了我国的国防战略防御能力。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我国的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尽管我们遭到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但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他们。

    第四阶段,从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为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阶段。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党和国家逐步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重要阶段。在这两年多时间里,各级党政组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积极展开了揭发批判

    “四人帮”的斗争,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进行拨乱反正,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建设事业逐步走上正轨,取得了很大成绩。197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4.6%,1978年的工业总产值又比上年增长13.5%。财政收支实现了基本平衡,略有节余。农业生产1978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突破6000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1977年,全国有60%的职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资。由于“文化大革命”和长时期“左”倾错误造成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致使党和国家的许多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在此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胜利召开,会议开始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结束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第五阶段,从1978年12月至今,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创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这30多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主要表现在: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状况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军队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特别是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增强。

    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五星红旗的来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第一、第四颗红星对齐,第二、第三颗红星对齐。

    “五星红旗”原来被称为“红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曾联松设计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新政协”)从全国各地的2992件作品中选出,在两次的精细筛选后,有38幅设计入围,最后第32号曾联松设计的“红地五星旗”脱颖而出,然而因为原方案的大五星中央镶有镰刀与锤子,一些人认为与苏联的国旗类似,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应拥有独特易识别的国旗图案,经过几番考虑后决定取出镰刀与锤子的图案,将设计改名为“五星红旗”。

    国徽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国旗和天安门象征国家,齿轮象征工人阶级,谷穗象征农民阶级),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1950年6月18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该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及其通过的以后历次宪法均予以确认。1991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颁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

    新中国的第一枚国徽是在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制作完成的。

    1950年,国庆节前夕,制作新中国第一批国徽的任务下达到沈阳第一机器制造厂。国徽是由铝铸成的。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设备短缺,铸造工作一开始就面临诸多困难。没有化铝罐,就用其他罐代替,铸铝工艺不熟悉,就一次次地摸索改进。为了保证铸件花纹饱满清晰,这个厂专门从大连和内蒙古运来砂子和砂型。为了克服铸件缩型的难题,用水加速铝件冷却。铸造车间彻夜灯火闪烁,人声鼎沸,很多工人吃住在车间,终于在1950年9月20日前完成了铸造国徽的任务。

    国 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各国国庆节确立的依据

    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

    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

    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

    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

    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

    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一般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国庆日,但是,尼泊尔、瑞典、乌干达、几内亚共和国和丹麦却有两个国庆节。在尼泊尔,一个是国家民主日,一个是国王的生日;在瑞典,一个是国旗日,一个是国王的生日;在丹麦,一个是宪法日,一个是女王生日。

    而韩国有4个国庆日:3月1日,是纪念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统治而掀起的“三一运动”诞生的“三一节”;7月17日,是纪念1948年大韩民国宪法颁布的“制宪节”;8月15日,是为了纪念1945年韩国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得到解放、纪念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建立的“光复节”;10月3日,是纪念公元前2333年国祖檀君创建最初的民族国家“檀君朝鲜”的“开天节”。

    节日小贴士

    又一个国庆节到来了,各地的中小学校庆祝活动很多,花样翻新,有的是拉拉队表演,有的是绘画或征文比赛,有的是集体诗朗诵,有的是在这一天举行少先队新队员入队仪式……你们学校是怎样庆祝的?写一篇日记,把有关经过描述下来,加上自己的感想,留作一生最宝贵的记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