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辽宁抗战英雄故事-不屈的抗联将军——李兆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以苦为乐,讲故事填饱肚皮

    绚烂神州地

    白山黑水间,

    八载余强敌嚣张,

    铁蹄肆路线。

    中华民族遭蹂躏,

    惨痛何堪言,

    骨暴原野血染白山巅。

    义愤填胸揭杆齐向前,

    驱逐倭寇团结赴国难,

    民族自救抗日军成,

    铁血壮志坚,

    杀敌救国复河山。

    这首歌的名字叫《第三路军成立纪念歌》,歌词的作者就是李兆麟,这首歌在60多年前的东北大地广为传唱,成为鼓舞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艰苦斗争的有力武器。

    李兆麟,化名张寿,1910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后回到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1932年5月,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次年8月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曾与赵尚志指挥打宾州,克五常堡,与李延禄部配合袭击洼洪,攻点林口,指挥老钱柜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战。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领开展松嫩平原游击战。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为了纪念他,哈尔滨市将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

    1940年秋,部队后方只留下李兆麟和一些年老体弱的战士及女同志来照顾伤员。1940年的抗日战争进行到了最艰苦的年代。李兆麟他们在深山老林里已经被困了五十多天了。五十多天的时间里,这些伤员和战士们吃什么呢?他们只能坚持着到树林里找榛子、蘑菇来充饥。偶尔的时候,他们还会逮住一些野兔子,野鸡什么的,那可是一顿美餐了。

    就是这样的食品,每一个出外采集的战士也舍不得往自己的嘴里放。他们互相鼓励着,坚持一天,就离胜利靠近一天。

    这天,下了一场大暴雨,山洪带着咆哮从李兆麟他们的宿营地前朝山下冲着,这场大雨把树林里本来就很少的食物又都冲走了。

    有两个到外面找食物的战士几乎是空着双手回来的,这么多天了,他们吃着树根、草叶子,要是能找到几块蘑菇那可是改善生活了呀。可是两个战士回来了,并没有找到几个蘑菇。今天,大家可是整整一天都没有吃到东西了,这可怎么办呀。

    两个出外找食品的战士,因为没有什么收获,脸上带着一些不安的神色。李兆麟看见了,想了想,对大家说,来来,同志们,我们往一起坐一坐,我来给大家弄点吃的吧。

    李政委要给我们弄吃的了。大家一听都高兴起来。纷纷围坐过来,以为李兆麟会像变戏法似地给大家变出什么好东西来呢。

    见到大家都来了,李兆麟笑了笑说。“挨饿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呀,五根肠子闲了六根半,肚子里全是气呀。”

    说到这时,李兆麟把话头一转,“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有兄弟俩人是故意自己挨饿的,这两个人叫伯夷、叔齐。他们宁愿饿死在首阳山上,也不食周粟呀,这就是人的一种很宝贵的气节。说心里话,我们不愿意挨饿,也想把肚子吃得饱饱的,可是日本人不让我们过好日子,我们就要和他们斗。现在我们饿肚子,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们都能吃上安稳饭,都不饿肚子。”

    李兆麟的这番讲完后,大家的劲头仿佛像吃了饭似地都来了。看来,讲故事也能当粮食呀,这是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呀。

    有人提议,“人多力量大,我们大家再分头到林子里找东西吃,这么大的树林子,只要下点功夫,一定能找出一些吃的来。”

    李兆麟说,“好,这次我带头去找吃的。咱们比一比看谁找的多,找的好呀。”

    大家分头出发了,李兆麟走在最前面,他边走边说,“同志们,等我们打跑了日本鬼子,我一定请大家吃饺子,你们说好不好!”

    英勇的抗联战士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就是以这样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来战胜困难的。

    2、艰苦岁月,浩然壮歌唱遍林海雪原

    李兆麟领导的抗联队伍,被日本人恨透了。

    日本关东军又集中十万多兵力扫荡三江平原。抗联部队伤亡很大,在遭受如此严重挫折的情况下,李兆麟独撑危局,担负起各军的指挥责任。他日夜奔波于松花江两岸,巩固了抗日联军的各部队并先后组织了三批部队西征,为保持抗联实力、创造新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江地区抗联主力于一九三八年七至八月间由冯志刚、陈雷、王钧、王明贵、金策等同志分别率领抗联队伍开始陆续西征时,为保证部队顺利西征,李兆麟率六军司令部仍在三江活动。他曾率领抗联战士在富锦境内,为四军留守处、十一军一师师长李景荫领导的三百多名同志解了围。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党决定李兆麟率六军军部教导队和十一军李景荫部最后一批由富锦出发西征,当时不少战士冬服还没有穿上,李兆麟派部队袭击鹤岗市郊区的日本仓库,将缴回来的棉布、棉花带领同志赶制棉衣一百多套。山区乡亲们又送来不少套棉装,看到战士仍有没换上冬装的,不少乡亲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给子弟兵穿上。抗联战士感动得直流泪,更坚定了西征抗日救国的决心。

    西征途中,在百里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里,没过多久,战士们身上带的粮食就吃光了。李兆麟鼓励大家说:“同志们,为了抗日,我们必须保住生命。”他和大家一起吃干蘑菇、皮带和发霉的烂马皮。饥饿、严寒及长途跋涉,战士们都十分疲惫不堪,不少战士还没有到达西征的目的地,就长眠在皑皑白雪的林海里。

    有一位小战士小陈同志,平时好说好笑,这天在齐腰深的大雪里走着走着就一声不响地屹立在风雪中死去。每每出现这些不幸的情景,李兆麟都含着泪水小心翼翼地用雪掩埋好这些战友的遗体,悲痛地在风雪中继续率部前进。

    一天,零下四十多度,在森林里露营。一个战士由于冻得神经错乱,一头扑到火堆里,当同志们把他拉出来时,这位战士已经牺牲了。以后每到露营时,李兆麟总是提醒大家不要离火堆太近。当大家入睡后,李兆麟不顾自己疲劳,在篝火旁一边同其他领导同志研究第二天行动计划,一边往火堆里加柴。有时怕冻坏已经入睡战士的身体,还把熟睡的战士叫醒起来活动活动再睡。

    在征途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经常鼓励大家说:“我们的西征就快要到达目的地了,大家要坚持斗争,度过这黎明前的黑暗!”英雄的抗联健儿在李兆麟率领下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冲破敌人重重包围,战胜饥饿和严寒,翻越丛山峻岭,踏平林海雪原,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底到达小兴安岭西麓海伦境内的六军三师后方白马石,与王明贵等同志率领的西征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中,在西征的艰苦岁月里,李兆麟身临其境地经历了抗联战士在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艰苦作战生涯,于戎马倥偬中编写了一首用古曲《落花》调填词的《露营之歌》。这首歌,表达了全体抗联战士无论是在“暴雨狂风”的恶劣天气里,还是“足溃汗滴气喘难”的艰苦行军中;无论是处在“敌垒频惊马不前”的重重包围下,还是“冷气侵入夜难眠”的雪地露营时,都动摇不了誓同日寇血战到底“夺回我河山”的钢铁意志。

    一九三八年二月初在松花江北岸梧桐河畔发表了《露营之歌》的第一段。歌词是:

    铁岭绝岩,林木丛生,

    暴雨狂风,荒原水畔战马鸣。

    围火齐团结,普照满天红。

    同志们!锐志哪怕松江晚浪生。

    起来哟!果敢冲峰。

    逐日寇,复东北,天破晓,

    光华万丈涌。

    一九三八年年底,在海伦八道梁后方发表第四段。歌词是:

    朔风怒吼,大雪飞扬,

    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

    伟志兮!何能消减。

    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

    夺回我河山。

    这首歌里的两句歌词: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已经成为有着抗联史册上代表性的诗句。战士们高唱着《露营之歌》,驰骋在抗日烽火的岁月中,拼搏在抗日救亡的疆场上。这首歌在当年成为激励抗联勇士报国雪耻、英勇杀敌的有力的精神支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