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其本质而言是种关系性存在。”[39]在人的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出生即意味着人与人的关系的产生,人的全部生活都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马克思说:“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的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存在物。”[40]正因为对人的关系本质的认识是建立于实践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才能够深刻精辟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1]。
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所谓交往,就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作为具体的个人,不过是在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交往中的生命存在。”[42]交往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是人的全部本质、功能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同时又是人的本质、功能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确证和实现的现实舞台。在开放的、平等的交往中,人与社会联系才能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摆脱个体的自然局限性,获得更加深刻的社会本质,实现更自由的、完美的个性。然而,在我们现实的学校教育中,主体间交往的本质似乎成了忘却的记忆,单子式的个人主体性,取代了本该存在的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关系,使教育过程呈现出主客对立关系,异化了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主客两极化,在中国不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都是共性的特征,教育过程成为了单一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这种教育模式只承认一个主体,要么是教师,要么是学生,只记得要“以一定的主体与客体关系为前提”,而忽视了“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使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发生裂变。教学活动本该是主体间完整的人格交流和心灵碰撞,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中介进行思想的启迪与升华,可是,单子式的个体及其相应观念,使师生之间本应共在的对话关系无处存在。
单子式个体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主客体关系上,是相互之间对立的,是对客体以占有为目的的;表现在与其他主体关系上,是排他的,是以他人为工具的;表现在自我关系上,‘自我’等同他的占有物,人被物化、异化”[43]。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方式,使学校教育体现为占有式教育和相互异化的师生关系。作为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前提条件,自我认同、自我要求具有基于自我完善的道德内涵。然而占有式的教育,阻碍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影响了学生的自我构建、自我实现。
教育关系方式的单维化,导致师生之间的抽象化、冷漠化,这种情况在大学最为明显:“主体被抽象化为数字、符号、原子等,相应地人与人的交往沦为抽象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教师所了解的大学生也只是作为符号的他,如名字符号、角色符号(如班长)等。至于大学生作为活的生命体内心世界的丰富性都被符号遮蔽不为教师所知。而在大学生眼里教师也不过是‘思想道德修养老师’、‘邓小平理论老师’等诸多科目的形象化符号的代表。甚至有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教他课的教师是谁,更别想在课外,遇到老师打招呼了。师生交往出现交往主体的冷漠化,这是高校德育主体交往困境所带有普遍性和总体性的特征。”[44]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恨不是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爱的对立面。”[45]冷漠是爱的退缩,师生交往的冷漠化直接导致教师遗忘了指引学生向善生活的教育使命。教师对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发展表现出无所谓态度,只满足于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而不朝向善的价值牵引。学生渴求作为共同体一员和对未来善生活的向往失去了依托,而心灵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只会使他们通过感官欲望的满足来寻求爱和融合的感觉。冷漠不仅造成学生对善生活的疏离,也使学生失去对自己和世界的信赖。“自我实现的道德线索就是可信性,它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诚信’。个人成长依从于对情感障碍和紧张的征服,而这些情感障碍和紧张防止我们真正地了解我们自身。能够可信的行动不仅仅是依据尽可能有效和完善的自我知识的行动,它也意味着使真实的自我脱离虚假自我的困扰。”[46]冷漠切断了学生被爱牵引向善生活追寻的动力,使学生失去了确认自我、发展自我品质的前提。
自我的形成是建立在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只有运用自己的冲动和欲望去实现它,才能使人发展自我尊重感和成就感,变得积极、生动、富有生命活力。密尔说:“使得个人冲动生动有力的是一种强度的感受力,而这也正是最热烈的嗜爱美德和最严肃的自我节制所产生的源泉。只有通过对于这些东西的培育,社会才算是既尽其义务又保其利益;而不是因为不知怎样制作英雄就连制作英雄的材料也排弃掉。”[47]教育关系的单维化,使本该蕴含丰富人性和无限深情的教育活动,变成了机械的、冷冰冰、僵死的训练和控制。学生自我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被剥夺,无法体验到对自己德性的确信,发展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阻断。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0~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周云龙:《小谈规矩》,载《人民教育》,2002(4)。
[3][德]埃里希·诺依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高宪田、黄水乞译,前言,3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同上书,12页。
[5]金生鈜:《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8)。
[6]金生鈜:《学校道德教育理念的反思》,载《道德教育研究》,2001(1)。
[7]扈中平:《对我国道德教育虚伪性的批判》,http://learning.sohu.com/20050214。
[8]《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9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2。
[9]孙彩平:《当代道德的嬗变与教育的道德定位》,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10]尧新瑜:《理解自我:道德教育的人本理路》,载《教育科学》,2006(4)。
[11]王丽娟:《改革大学德育体系需要纳入人文精神》,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
[12]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13]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型:典范转移》,15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14]刘小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1。
[15]杨叔子、姚启和:《论重点理工大学实现四个转变》,载《高等教育研究》,1996(2)。
[16]刘明君、汪志言:《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载《江汉论坛》,2002(8)。
[17]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4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33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19]鲁洁:《道德教育:一种超越》,载《中国教育学刊》,1994(6)。
[20]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205~20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9。
[2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135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2]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100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美]克莱斯·瑞恩:《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4]扈中平:《对我国道德教育虚伪性的批判》。
[25][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杜殿坤译,6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6]褚宏启:《走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怀》,4~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8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8][德]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43页,上海,三联书店,1992。
[29]同上书,33页。
[30]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38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1]杨寿堪:《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几个问题》,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3)。
[32]Bobbitt,F.(1913).The Supervision of City Schools.Twelfth Yearbook of the No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art,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2.
[33]韩庆祥、邹诗鹏:《当代哲学的主题形态何以是人学》,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3)。
[34]刘济良:《生命教育论》,104~10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5][美]奈勒:《教育学基础》,转引自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11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3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12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3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14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8][英]伊丽莎白·劳伦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序言,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9]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3~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2]田汉族:《交往教学论》,12页,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3]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博士论文打印稿),59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44]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博士论文打印稿),37页,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45][美]罗洛·梅:《爱与意志》,冯川译,22页,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46][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8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7][英]约翰·密尔:《论自由》,许宝骙译,7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