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培育道德自我的现实依据(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人的发展水平达到具有较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达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时,人能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充分体现人类特征的影响因素,因为,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建构自己的内部世界。[1]

    ——叶澜

    [1]叶澜:《教育概论》,20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一、当今时代人的自我意识增强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社会,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我们这个时代如此地关注人的问题,无论是个体的生存境遇与权益保障还是思想表达和行动自由,与现代社会一同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比前人具有了全方位的进步。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人的经济活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人的生存方式的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和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人们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和自我满足,利益观念和主体意识大为增强。

    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息的快捷迅速的传播,推动媒体的繁荣,深刻地影响中国社会。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运动变革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众文化顺应现代生活而兴盛。大众文化将文化行为带进消费领域,排斥理性而追求感官的享乐,文化的神圣性和教化性被打破。尽管其中不乏大量低级趣味和肤浅庸俗的东西,但是大众文化把文化变成了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使人由抽象的符号回归到真实的自然,个人的欲望、权利、价值开始受到尊崇,人们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关注自己、关注自身的幸福。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转变已经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彩票、股市、房产到处受人关注,明星、富豪、偶像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对象。人们敢于理直气壮地谈论“我”,显示“我”,表现“我”的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意识、自我创造能力,“我”成为时代的强音,人的自主意识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青少年一代,物质环境的优越,生活条件的丰厚,使他们成为最有自我欲望的一代。与过去时代的同龄人相比他们表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特征,比如自信心强,富于冒险精神,敢作敢为,有胆识、有气魄等。他们围绕着“我”并从“我”出发去思考,把自己的存在、自我的独立价值和主体地位作为了生命意义的基本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引起了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急遽变化,也使当今青少年一代生活在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有人说,“当代青少年是在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播媒体最发达的时期,在有史以来价值最显著和最激烈的时期成长起来的。他们面临的一切都在显示着一个‘变’字。生活方式在变,思想观念在变,价值选择在变,以往的既定的许多东西已不再适应,而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亦无济于事,于是就有了冲突,也便有了这独立自主的,不同寻常的一代。”[1]社会的飞速发展加快了当今青少年一代自我意识的进程,使他们较早地面对现实,把原来主要朝向外界事物的目光转而朝向自己的心理活动,即自我体验、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知道对未来生活进行考虑和设计,懂得借助外物的折光来认识自己,强烈关心自己才能与品德的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迫切。

    与过去时代相比,当今青少年一代似乎是不再那么温顺、听话,抛开心理成熟程度不够、自我认识偏颇等因素外,这也是当今青少年一代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体现。他们不再像他们的长辈一代过去那样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有选择能力,强调独立的思考。长辈们过去生活的是在统一的社会,用不着个人去选择,个人也无法选择,甚至在特殊的年代自我还是消融在阶级之中的,无须独立思考,只能接受这种价值观。但是当今时代,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使过去许多一成不变的东西现在都没有了,青少年一代面临的很多事物都是过去所没有的,他们必须增强独立意识,必须学会选择。不但选择个人的人生目标,还要选择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社会新目标的接受,否则就无法生存。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人,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一个不会选择和创造的人,在当代社会是难以生存发展下去的。当今青少年一代不愿墨守成规,不愿沿着现成的说法,不愿过分依赖别人,要求通过自己去探索新的途径,获得新的结论;极力想摆脱成年人及社会对自身的监督与控制,要求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希望社会能为自身的成长提供机会与场所,按照自己的愿望设计自我,这些都是独立意识增强的反映。

    自我意识的增强,不仅体现在青少年一代具有“思考、选择”的态度,更在于他们以“参与、创造”的行为证明了“自我主体”的价值。“他们渴望参与社会活动,渴望尽快实现自己,这种愿望变成了他们参与社会的积极动力,并最终变成了一种行动。他们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宇宙,关心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关心‘思潮’到关心具体问题,从关心政治到关心物价,从以议论的形式关心到以行动的形式关心。于是,在学生中产生了一些‘耗散结构’式的自组织系统。这些自组织系统(自发群体)与学校控制下产生的集体在信念、兴趣、道德标准、利益等方面有一致的地方,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还保持着自己的自主性和自由性。不论是以个体的身份参与,还是以集体的身份参与,都表明了当代青少年自己管理自己的自觉程度的提高,它同时还说明当代青少年在以主体的身份对待自己。不仅如此,他们还渴望创造,并敢于创造,他们想创造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2]

    人对自己的认识始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成熟对个体在青少年时期,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它是影响个体人格的形成、发展和重建的关键。当今青少年不仅希望参与,还渴望着创造,他们想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这表明了当今青少年一代自我意识逐步走向成熟,他们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预示着他们将能够把自我问题作为意识的对象,去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1]张晓静:《自我教育——当代学校教育的主题》,载《教育研究》,1994(10)。

    [2]张晓静:《自我教育论》,22页,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二、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发展逐步走向受教育者的自我建构

    (一)主体、主体性思想进入教育领域

    1.主体教育思想的萌发与蓬勃发展

    古代中国社会,教育的传统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对于儿童而言,“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既然儿童设定了必须学习的要求,而要学习,就需仰仗教师的作用,作为无学或少学的学生在有学、多学的教师面前,只能心存感激,对教师充满仰视和尊敬。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被尊为“师父”,是扩大了的传统人伦关系中的“三父”之一,享有学生及其家长的充分敬重,就连太子也要在形式上行拜师礼。“尊师重道”也好,“师道尊严”也好,还是“天地君亲师”也好,统统都说明了师生关系的唯师为尊。教师被描绘为一种圣人、圣师、圣贤,庄重、威严、富于权威,高于学生之上,担当着社会的代言人。而学生则处在了教育的边缘,甚至被置于知识和道德的边缘,因为对知识和道德的认定也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指引前进,当然,这种指引也总是合理、正确的,就能实现对圣人境界的追求。

    这样,在儒家文化控制的教育形态下,教师居于了权威的地位。教师被设定为训导者,成为教育权力的控制中心,而学生只能作为听从者,被动地接受权力的控制。学生成为了教师的附庸,这种消极的、受压抑的境地,严重地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弘扬,这就是往往我们所看到的典型的儒生形象,为什么总是懦弱胆小、优柔寡断、依附屈从的写照。

    几千年来,这种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的文化观念中,流弊甚多。在其影响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学生则是教育活动的客体,接受着教师知识的传递。即便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兴起了教育学热,十几年时间就出版了几百本《教育学》,但是这些《教育学》大多有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特点,对教育下的定义都大同小异。许多定义来自于国内《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其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这种教育的定义对于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培养人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其弊端也是直接存在的,因为它只把教育看成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培养和影响的一面,而对受教育者积极参与的一面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就在实质上弱化了教育的双边性特点。于是教育活动往往便沦为一种灌输,突出了强制性、划一性,学生充当着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把“知识”填充到这个“容器”便算是完成了“教育”。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状况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越发显得格格不入,传统教育思想的弊病日甚一日地凸现出来。面对教育与时代的反差,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和自身发展中的地位,思考人以及人的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由此开始了教育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转换,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萌发了。这一思想便是人们所称的主体教育思想或主体教育理论,郭文安教授说,“它(主体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上,主张力图改变学生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这一思想以其新颖而陌生的概念与主张、深邃而富有革新精神的内涵,立即引起教育界理论工作者的震动和激烈的论争,推动其思想影响迅速扩展。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思想的论争和研究,由认识论发展到本体论,关注人的特性、作用、价值及其发展、完善与教育、社会的互动关系,并由理论的探讨发展为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吸引了愈来愈多的教育基层领导和教师的参与,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教育热点和蓬勃发展的教育思潮。”[3]

    主体、主体性这些概念虽源于哲学,但它一进入教育领域,在运用过程中便深深植根了,获得了科学而有生命力的内涵,同时也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活力。主体教育思想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培育与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的能动性,这种崭新的观念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它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符合革新教育自身的需要。它有利于人们深入地揭示教育的本质特点与基本规律,弘扬人的主体性,提高教育效率与育人的质量,培育出富有主体性的人才,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作用。主体性教育思想这种蕴藏丰富的内涵,激发着人们去思考、探索,给教育界带来了兴奋、启示、动力和希望,至今,这一思想仍以其永不枯竭的生命力推动着我国教育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2.主体教育思想的兴起使教育的根本问题回归到人本身

    传统教育学的视域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学生的成才仰仗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运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这是不言自明的问题,因为教师“总是作为社会的代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他们对受教育者所发生的作用,无论就性质、方向、范围、水平等方面都较为集中地反映一定社会的要求,一般说来,他们向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都是经过较高层次概括,较为全面完整的社会要求,同时,他们又能自觉地促使受教育者符合这种要求的发展。”[4]。于是,在传统的教育视域中,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师向学生注入知识的过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交往)的活动受到忽视,学生的天赋和能动性是看不到的,他们往往被置于“静听”“静看”的地位。自然,学生作为社会未成熟者,承担社会文化学习者的角色,但是忽视学生学(交往)的活动方式,是将学生容器化和边缘化了。教育过程就成了教师向学生注入知识的过程,以为教师讲了就等于学生读了,教师教了就等于学生学了,教师讲授得越多就等于学生发展得越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