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正确的自我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自我教育意识,是对他们进行道德自育的前提。道德自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作为教育思想,道德自育是一种体现人的主体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追求个体道德自我的建立;作为教育方法,道德自育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自觉的道德教育,是一种教育者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的道德教育方式。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道德自育都把自我观念作为贯穿主体内心世界的一条主线,作为影响主体自育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引导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自育,首先必须正确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观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青少年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容易以偏概全,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社会比较中实现的,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在比较中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不足,使他们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自觉去追求自己的努力方向;其次,在端正自我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去提高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育的自觉性。要使青少年学生具有道德自育的良好意识,关键是激发他们道德自育的需要。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包括启发式、引导式、激励式、模仿式、自省式、自治式等,提高学生反省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了解和理解学生,全面加以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加以引导;激励学生需要,深入加以引导;改善师生关系,及时加以引导。通过各种方式,激发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育的自觉性。
(2)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营造道德自育的氛围。
良好的舆论和风气是一股力量,能使积极健康的因素发扬光大,使消极不健康的因素受到谴责和制约。营造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更大地发挥学生群体道德自育的作用,促进青少年学生个体道德自育能力的发展。从青少年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的实际来看,他们对传统、对权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顺从,空洞的道德说教很令他们反感,但是同龄群体的相互影响、榜样作用却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很容易由“示范”而形成集体意识和群体效应。例如,一个具有良好学风的班级,具有民主、宽松、积极向上的氛围,会让其中的学生感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激发起其稳定持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在日常管理中以主人翁的思想,自觉地投入其中,努力去保持班级的荣誉。可见,教育氛围、舆论环境、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成长会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健康向上的集体会激发广大学生道德的自觉性,而个体道德自育能力的提高,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中的其他个体,促使整个群体自我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学校德育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种健康力量占主导的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气和良好的精神状况,给青少年学生营造积极的自我教育环境。学校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道德自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使学生充分认识道德在其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意识地将道德自育贯彻到平时的生活中去。更重要的是还能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自育,提升学生的自我理想、自我认识水平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积极地追求自我完善。
(3)实施自我教育行为,养成道德自育习惯。
中国先哲一向重视个人的心性修养在培育品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大力提倡个体通过自我心性修养来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德,得也,从直从心,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所谓“内得于己”,就是反省自我,端正心性,善念存于心中,使个人内心具有善的品性,使身心互得其益。孔子将能否内省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准,认为能否端正自身是关系人之为人以及国家命运的大事。在他的观念中,完善的君子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自身自反、自修、克己、复礼来验证,而为仁、为忠的实现也必须通过推己及人的途径来落实。道德修养其动力不假于外物,儒家提出自我修养、自治、自律、自省、克己等方式,将道德修养作为道德自我建立的必由之路。此思想对于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启发性,因为直接从自我的内心上下工夫,易发挥修养者自己的主动性,使道德教育落到实处,避免了流于形式。因此,要养成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自育,根本还在于落实到践行上,使青少年学生产生自我教育行为的自觉。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通过行为训练检验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沿着正确的路子迈进。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让学生自主地管理,自主地开展活动,给学生展示才华、锻炼自我的机会,不断拓展道德教育的空间。真正的道德行为不能是偶然的表现,必须是稳定的、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而然的出现,因而要实现学生的道德自育,还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习惯成自然,形成了习惯才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所以,学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道德行为的训练,并特别要重视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我训练,使他们的道德行为变成一种自觉的道德习惯。
(三)道德批判力的培养
1.道德批判力的内涵与价值
如果说激发道德自育强调的是个体生命对自我内部世界的一种正确把握,道德批判力的培养则是对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要求。批判是哲学中的基本术语,当主体依据某种设定的标准和尺度,对对象进行了辨析和选择的活动就是批判,道德批判是把道德作为考察对象所进行的批判性考察与分析。批判力指对生活现象、行为观念进行分析辨别、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道德批判力也即在道德上的批判能力。道德批判包括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创新三个层次,道德主体对复杂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现象的分析判断、选择取舍、否定创新的能力也就构成了道德批判力。
批判是一种辩证的扬弃而并非否定一切,道德批判力不是虚无地否定一切,也不是愤世嫉俗,而是针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批判理性的缺失,使生命个体学会善恶取舍的选择,产生道德审视的理性觉悟。道德教化不是简单地将道德规范原则移植进人的内心世界,相反,生命个体对灌输的知识存储越多,就越不能产生对外部客观世界进行干预所需要的主体性和批判意识,就越会倾向于适应灌输给他们的对现实的不完整的看法,就越可能造成人性的压抑,成为一个被动的、缺乏道德自觉的人。要使人自我产生道德的需要、信念并贯穿到行动之中,不仅仅在于道德教育的要求是否正确、明确,也不仅仅看接受道德教育要求的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重视道德评价和判定过程中理性思维的培养,使生命个体学会道德的选择和反思,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学会道德批判,生命个体才会表征出一种反省批判的理性,不是单纯地等待既成的“定论”,不是简单地服从惯性中的标准,而是依循共同的价值尺度进行独立的思考,对传统进行冷静的分析。对道德规范原则不是盲目的接受,不仅知其然,还懂得其所以然;对道德要求的接纳不是迫于外在的强制和约束,而是通过自我的深刻分析,获取充分的理解。生命个体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客体对象,从人类的基本价值出发进行道德的选择和反思,超越功利色彩和私利目的,自我生发对德性完美的向往和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形成道德批判力,也有利于引领生命个体产生自我教育的愿望,提升生命个体的道德自我教育水平。因为分析和辨别能力获得了提高,对道德现实的认识就不再局限于表层的感性上,对道德规范的学习也不再停留在机械的识记上。生命个体能够认识到道德规范的价值所在,就会自我对道德要求产生正确的理解,自愿将之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和动力。同时,学会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道德问题,也可以提升个体在道德评价和判定过程中的理性思维。质疑事物的不合理之处,才可能更清楚地看到另一方面的合理存在,而且在质疑之中也往往伴随着建设的思索,能够对道德现象的不合理成分正确赋义,也就是道德自我教育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具有了道德批判力,不光能使生命个体能够对各种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习俗和道德活动作出理性的批判,而且能够对自身道德的意识和行为作出自觉的批判,采取适宜的选择和取舍,在批评否定不合理之中提高自我的觉悟,采取实际的行动淬炼自己的道德智慧,达至自我觉解,促进道德境界的提升。
2.道德批判力培养的缺位及现实表现
批判是人的根本特性,批判意识平常人也可能会具有,批判力却并非天然或先验就会产生,而是要经过后天社会文化环境的逐渐激发和训练。要使个体形成道德批判力,需要道德教育进行专门的培养。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却一直存在着一种忽视道德批判力培养的指向,造成了学生批判能力的缺乏,使生命个体道德能动系统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忽视对道德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德育中,对道德规范习惯于直接灌输,缺乏进行道德规范的分析和考察的引导,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无选择地服从于政令条文。细察学校的管理条例,规章制度都是刚性强硬的,大多体现的是不许如何如何、违反了要受到什么样的惩处等。规章制度对学生行为的约束和规劝进行了重视,而规章制度的教育意义却未能够体现。然而,由于青少年学生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已经不愿再接受强迫服从式的道德教育,而将选择视作了自我拥有的一种权利,但又因其品德心理还处于成长阶段,自我评价和道德判断又时时显得很不成熟。因此,不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他们体会不到道德规范的意义所在,对规则制度难以有正确的解读,于是制度规范对他们来说就变成了一道道的藩篱,不但不能把他们“规范”到划定的轨道上来,反而引发他们逆反的心理。
第二,忽视对道德辨别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学校德育中,对生活世界里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往往有意地进行回避,很少把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引进德育课程。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误解,认为青少年学生社会阅历浅,将复杂的社会现实带入校园会引起思想的混乱,只能在一个净化的环境中教育学生。审视学校德育教材,对美好的道德生活呈现较多,而对负面的、不良的社会现象的揭示则较少。然而,道德教育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正反面的价值引导的。回避现实矛盾与社会问题,掩盖了生活中的假丑恶与阴暗面,学生个体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就无法解决。分析辨别能力不会得到提高,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就难以分清是非。并且,由于学校德育为学生所展示的生活世界与学生实际面对的生活世界形成两个不同的情景,当学生真正遇到道德冲突时,就造成了他们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据一项调查显示,与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我国香港地区相比,我国大学生和研究生的道德判断水平明显低于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第三,忽视对道德批评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德育中,对道德知识的传递很热情,但对于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关心却不足,有的老师甚至对复杂道德环境对青少年学生发生的深刻影响置若罔闻,道德教育面向生活实践的特性未受到重视。当今学生面临的生活环境是复杂的,社会的现实问题随时都会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要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就必须让他们直面道德现实。道德能力只有经历现实的锻炼,才能明白是非善恶的标准。不懂得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道德批评,其防范和抵御负面价值影响的能力将得不到训练,对不道德行为和观念的免疫力也就难以获得。
3.培养道德批判力的教育策略
卢梭说过,“如果年轻人在达到法定年龄的时候还一点经验都没有,这种保护年轻人的措施又有什么用呢?要他们等到那个年龄才自己做主,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的”[11]。学校德育只有帮助青少年学生学会自我判断和处理各种道德问题,才能切实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道德发展处于较高阶段的个人不仅能较好的推理,而且能根据他们的判断行事。实验表明,有原则的人行动比处于较低阶段的人更诚实,同后者相比,他们在遇到矛盾或面对权威时更能坚持他们自己的信念。”[12]因此,道德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个体运用道德批判认识世界的能力,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面对人生道路上遭遇的道德问题时,懂得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作出适宜的选择和取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