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道德自我建立之教育达成(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明确道德批判力培养的重要性。

    人所具有的批判精神是人能够实现生命不断超越的前提和基础,当一个生命个体没有了批判精神,他就会不再对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人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进行反思,认为一切都是完美的,没有进行发展、创新和超越的必要。这样长期下去,个体生命就会在封闭、僵化、故步自封中慢慢地走向沉沦和异化,失去生命的活力和超越的动力。“要激励想象,运用智慧,防止精神生活陷入贫瘠,要使对真理的追求(或者对正义的追求,对自我实现的追求)持之以恒,就必须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至少应做到足以推动社会前进的水平。”[13]只有在批判之中才能使人不断反思,从自在走向自为,从现实走向理想,从“群体生命”走向“个体生命”,并最终走向“类生命”的自由境界,使人更加是“人”,使生活更有意义,使生命走向永恒。

    批判并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在更高程度上的拯救和召唤。雅斯贝尔斯强调:“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14]而只有具有了批判精神,一个人才能对自己的人生、生命负责。葛兰西(Grarnsci)说:“批评性反思的出发点是认识到你到底是谁,认识到‘认识你自己’也是一种历史过程的产物,它在你身上留下无数的痕迹,但你却理不清它的头绪。”青少年学生不会进行善恶取舍,是因为他们缺乏对道德的批判分析能力,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由于对道德问题的理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没有获得科学的道德标准,青少年学生对道德观念、道德现象以及自身道德行为就不容易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定。当面临道德冲突时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去选择,不懂得自己的行为及结果道德与否,只好随感情的好恶而作为。因此,要培养道德批判力,就必须让人们明白培养道德反思、批判的重要性。青少年学生只有具备道德批判力,才能革故鼎新,不断自觉地追问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批判人生,才能使他们在反思、批判中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呈现意义、凸显价值,不断实现生命的超越、活出生命的意蕴与风采。

    (2)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

    中国当前的道德教育处于改革开放大环境和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道德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各种思想、观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新旧道德交错的复杂局面,如果教师只把自己当做知识传授者,而意识不到作为道德促进者和良好品德开发者的身份,对学生思想认识上出现的模糊性和不良苗头不去进行正确、及时的教育,德育的防范功能和引导价值也就失去了。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才会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当做其工作重点去抓。博克认为,“如果大学想要说明社会的诸多弊端和不公平现象,他们也许会想办法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机构更应义不容辞地运用他们特殊的地位来鼓励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道德问题”[15]。教师具有社会责任感,才会转变“替代选择”的传统道德教育方式,认真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思想变化的复杂性,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和良好道德意识的培养。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自主的道德批判,才能真正在道德教育中交给学生“批判”的武器,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应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道德问题。

    (3)创设有利于道德批判力形成的育德环境。

    批判力是哲学中的概念,近年来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运用,但是把道德批判力的形成与学校德育拉上关系,人们却不一定能够适应。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大批判”的洗礼,批判常常成为残酷斗争与无情打击的代名词,在哲学领域之外,一提到批判,人们就有一种反感与厌恶的情绪,而提到道德的批判,更是让人感到一种恐惧。社会不愿提批判,教师不愿提批判,以至于在我们的学校,包括大学都没有形成批判的文化氛围。因此,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批判力,就需要引导人们对批判、道德批判的内涵和意义有正确的认识,消除人们在思想上的误解,营造批判性的文化氛围,创设一种有利于批判力形成的德育环境。

    首先,要求教师具有道德批判的能力。缺乏批判力的老师,无法培养出具有批判力的学生的。教师要善于对复杂的道德理论和道德现象进行分析和扬弃,学生受到感染,才会认识到道德批判是有意义的,有道德价值的;其次,需要在学校德育中设计具有批判性的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针对社会的现实矛盾和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和争鸣,这种讨论“有独立的思想,具有开放性,以一种尊重和欣赏差异的视野来进行交流,并不渴望把他们还原到同一状态之中。”[16]对于学生认识上的偏激和错误,教师积极地加以价值的引导,而不是以权威或规则去压抑;最后,设计一些特别的活动把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引进学校中来,使学生在熟悉社会问题的同时,逐步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地释疑解答,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澄明。

    (四)道德实践的参与和创造

    道德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生成,道德自我的建立最终都要落实于人之实践。“人首先必须‘做’(doing),才能‘生成’(becoming),在‘生成’中才能‘存在’(being)”[17]。生命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生成,才能使人感受到存在的意义,进而体验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愿意去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因此,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起道德自我,最为关键的是要让他们进行道德实践的参与与创造。道德的认知和接受只能以真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体悟作基础,缺乏生命实践的道德是抽象的、抽去实质内容的、形而上学的。要使青少年学生真正地去完善自己,就应该使每一个个体生命都体验并享有完整的和真正的道德,通过实际的道德实践,使他们在别人无法取代的亲自生活中洞悉道德的真义。只有在道德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的创造,才能真正促进生命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

    1.人的自我精神世界在道德实践中获得提升

    道德实践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在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作用下所进行的具有道德价值的实践活动。道德实践并非游离于其他实践活动之外的,单纯而专门的一种实践,而是指一切有目的、用是非善恶正义等道德观念来评判的行为活动。它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领域,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中,作用于人类的生活世界。道德自我的实践特征,说明了道德不是作为理性知识,不能只是单纯的认知和接受,而应该有主体的自由、意志的努力。前面讲了,既然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德性的潜能,那么学校道德教育就应该努力调动起这种向往德性、践履美德的强烈意志倾向,使每一个学生个体积极投身于道德生活,自觉地协调生命的个体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的关系。只有在道德实践的参与中,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看做是道德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作为局外的看客,从而在共同的道德生活中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所在,产生维护道德原则规范的责任感,主动承担作为主体的道德责任。也只有使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才能使他们体验道德超越的精神快乐,产生道德建设的积极性,获得个体自我完善和主体精神的圆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