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
建立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全国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诊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其解决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我国走科学发展之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有助于弥补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估研究已成为客观需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迎来了一股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热潮。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比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更好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的重视,是因为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重要工具,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检验宏观经济政策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指标。但同时,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它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不能全面地反映社会进步,不能反映资源环境的变化,不能全面地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511]总之,目前的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尚未真正把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等因素考虑在内,缺乏反映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内的人文关怀指标。
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是以科学发展为核心指标,探索一套合乎科学精神、体现人本价值取向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既充分借鉴国际上有关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对现有的以GDP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一次超越,有助于弥补和改进我国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局限与不足。
2.能为科学发展提供一套判断标准,使科学发展更加具体化和清晰化
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利用可量化的指标对发展进行衡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发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了科学性——即发展所体现出的求真、趋善、审美的意蕴,能更好地反映出发展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关怀,能更好地反映和衡量国家与地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的实践向度,一句话,能真实地反映全国和各地区科学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简言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为回答“什么样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这一问题提供了一套具体可行并能够进行量化的指标体系标准,使人们对科学发展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全国及各个地区科学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的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提高科学发展的执行力。
3.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
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以科学发展为核心指标,力求全面反映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并根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不同情况设置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使各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成果变成可以考核的工作绩效,有利于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统计、监测和评估机制。
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反映出某一阶段某一地区不同的实践主体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和状况,综合衡量不同地区不同主体对于推动科学发展的贡献程度,成为有效推动科学发展的着力点。
4.有助于引导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使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所谓政绩观,“是对政绩总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以及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512]政绩观对干部如何从政、如何施政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而且一些干部还会急功近利、欺上瞒下,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劳民伤财。政绩考核指标是各级政府官员工作方向的“指挥棒”,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政绩、用什么样的指标考核政绩,官员就会以相应的态度来对待政绩,“政绩指标一旦确定,就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和公务员努力追求的目标,政绩指标对政府工作,特别是地方政府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也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513]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政府承担GDP增长的责任,这虽然调动了地方政府搞经济建设的热情,但也制造出了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GDP、虚假失真的GDP、暂时和局部的GDP、社会和环境成本高昂的GDP[514]。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导向,有助于引导政府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坚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注重改善民生,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探索一条合乎科学规律、注重人文关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确保科学发展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国内外有关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评价的探索也日益被学术界和相关政府部门所关注,并且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1.国外关于发展考核评价指标的研究
国际上有关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很多,其中,对于我国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主要有以下一些。
(1)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
人类发展指数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该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其中,健康长寿指标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指标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指标用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
(2)社会进步指数(IndexofSocialProgress,ISP)
社会进步指数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理查德•J.埃斯蒂斯(R.J.Estes)教授在国际社会福利理事会的要求和支持下于1984年提出。该指数涉及教育、健康状况、妇女地位、国防、经济、人口、地理、政治参与、文化、福利成就10个有关的社会经济领域,选择了相应的36项指标。1988年,埃斯蒂斯在《世界社会发展的趋势》一书中又提出了加权社会进步指数(WeightedIndexofSocialProgress,WISP),该指数将众多的社会经济指标浓缩成一个综合指数,以此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尺度。
(3)真实发展指标(GenuineProgressIndicator,GPI)
真实发展指标是由国际发展重新定义组织(RedefiningProgress)Cobb等人于1995年提出并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实经济福利的指标,也称为真实进步指标或真实发展指数。该指标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扩展了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并且首先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应用。
(4)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illenniumDevelopmentGoals,MDGs)
2000年9月,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就消除贫穷、疾病、文盲、环境恶化和对妇女的歧视等问题,商定了一套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这些目标包括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利、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以及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等8个方面内容,现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发展进度的重要标准。
(5)IMD国际竞争力指标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ManagementDevelopment,IMD)自1989年开始,每年发布一次关于主要国家和地区全球竞争力的年度研究报告《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WorldCompetitivenessYearbook,WCY),该报告被公认为研究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的一手资料。最初的IMD国际竞争力指标主要由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8项一级指标及224项二级指标组成。2001年进行了较大调整,将竞争力主要归结为4个一级指标(即经济表现、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和314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中有128项指标数据取自统计资料(硬指标),113项指标数据来自专家组的问卷调查(软指标),另有73项指标作为研判国家竞争力的背景参照,不计入排名计算。而且,每年都会根据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微调。
2.国内关于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
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尤其是对科学发展观评价体系的研究,关于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也逐渐进入国内学界、官界的视野。目前,关于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论题主要有以下一些。
(1)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2005年首次提出。课题组依据相关性、可获取性、可对比性和重要性等原则,分别构建了节约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2005年发布的报告中,节约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资源节约水平指数、要素产出水平指数、环境友好指数3个一级指标及9个二级指标;投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规模指数、基础条件指数、活力指数、效益指数4个一级指标及15个二级指标;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经济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可持续发展指数、以人为本指数4个一级指标及20个二级指标。[515]
(2)中国发展指数(RCDI)
该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提出。首次报告(2007年初发布)由4个单项指数、15个指标构成。4个单项指数分别是: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社会环境指数。其中,健康指数包括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万人病床数3个指标;教育指数包括成人文盲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2个指标;生活水平指数包括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比、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4个指标;社会环境指数包括城镇失业登记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并好于二级的天数、人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6个指标。[516]
(3)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该体系由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2007年提出。研究中心在其组织编写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中,提出了按照科学性、可比性、动态性、数据的可获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发布的报告中包含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3项一级指标。其中,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2个二级指标构成;协调指数由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3个二级指标构成;支撑能力指数由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科技研发、体制支撑4个二级指标构成。[517]
(4)综合发展指数(CDI)
该指数由中国统计学会课题组2011年提出。课题组依据导向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公认性原则,构建了包含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6个一级指标及45项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民意等领域,体现“以人为本”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科技创新对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518]
除了上述在国家层面构建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探索外,国内一些省市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也积极尝试建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
深圳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早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不久,深圳市就以政府公报的形式公布了《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试行)》。该指标体系分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能力、社会和谐4个大类,包括人均GDP、万元GDP能耗增幅、环保投资占GDP比重、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基尼系数、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亿元GDP安全事故死亡率等18个核心指标及41项细化指标。[519]
江苏省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2008年,江苏省省长罗志军撰写了《关于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江苏省按照导向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公认性原则,构架了包括经济发展类、科技创新类、社会进步类、生态文明类、民生改善类5个一级指标及28项二级指标的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520]
山东省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2009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山东省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发表了《山东省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对策建议》一文,提出了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3个一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全面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4个二级指标;协调发展系统包括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4个二级指标;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人口发展、资源发展、环境发展3个二级指标。在11个二级指标下面,共选取了44个三级指标。[521]
兰州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2009年,兰州市社会科学院邓生菊等提出从“国民统计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两个系统构建兰州市综合性指标体系。其中,国民统计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科教文卫、资源环境、创新能力、协调度7个评价子系统,在子系统下又选取了40项具体指标;主观感受指标体系按照市民“对社会和谐度的主观感受”和“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且分十个阶层进行分层抽样调查。[522]
云南省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2010年,云南师范大学张广斌博士和大理州副州长程云川、州科技局局长李建昌共同编著的《云南省区域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一书,提出了云南省区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该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包括人口状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安全保障、收入差距、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资源有效利用、减量指标、调查指标等13个一级指标及46个二级指标。[523]
总之,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关于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指导意义。
三、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估科学发展状况、引导各地区各单位增强科学发展自觉性和坚定性的重要环节。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在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总体指标设置上,要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情况。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把经济发展摆在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但是,仅有经济的发展还远不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社会的进步及推动人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指标设置上,必须要有经济发展的指标、社会进步的指标、人的发展指标、环境的指标等。
2.适量性原则
在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上,选择的指标越多,反映出来的信息当然也多。但是,如果选择的指标过多,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指标之间有可能交叉重叠、整个体系庞杂而不易操作、数据和资料的获取难度大、投入和消耗的资金大等等。因此,考核评价体系在指标选取问题上,既要全面,也要系统而有层次。要尽可能地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在保证足够信息的情况下,使指标数量适度,以实现结构的优化,并方便操作、节约成本。
3.导向性原则
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目的是通过对科学发展的评价,总结各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各地区科学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此来引导各地区的科学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不仅要评价各地区的科学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各地区的科学发展,为各地区的科学发展提供导向和指南作用。因而,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要能够反映发展的质量、体现发展的科学性;要能够反映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的目的,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能够反映发展方式的转变,引导高代价、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向低代价发展、低碳发展等发展方式的转变;要能够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总之,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要能够起到引领发展方向的作用。
4.可比性原则
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遵循可比性原则,即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空间上,都应该具有可比性。时间上的可比性要求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内,其单个指标和所有指标都具有可比性,以评价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内科学发展的状况;空间上的可比性要求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区内,其单个指标和所有指标都具有可比性,以评价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内科学发展的状况。
5.稳定性与动态性原则
一方面,考核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体现出前瞻性。也就是说,考核评价体系既能考核当前科学发展的状况,而且还要在其体系框架内为长远的发展提供可容纳的指导空间,保证考核评价体系一旦确定之后,在一定的时期内总体上保持稳定,不做大的修改。这就要求在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时要充分做好预测分析工作,使所设计的考核评指标不会在短期内失效。另一方面,随着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的某些指标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以符合新的实践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整个考核评价体系能在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一些指标进行修改,增加一些新的指标,删减一些不再适用的指标,从而体现出动态性原则。这就要求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指标的增加或删减之后,不影响整个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效果。
四、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依据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借鉴国内外关于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有益成果并结合上述原则,我们试图建立包括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科技创新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的具体考核评价体系。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正指标,是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指标,例如人均GDP等;所谓逆指标,是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指标,例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所谓区间指标,是指标值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而是恰好落在某个区间最好的指标,如新生婴儿性别比例等。
五、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运用和调整
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实施运用,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其对科学发展的导向和助推作用。
1.科学确立考核评价主体,形成一个相关主导部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并与群众评判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主体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增加或少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情况下,成立一个专门的考核评价领导小组,在具有考核或确认指标任务的部门(如统计部门、财政部门、劳动保障部门等)中抽调相关领导作为成员。在开展考核评价的过程中,要实行阳光操作,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并接受被考核评价对象的查询质疑,避免暗箱操作等不公正行为的产生。
2.科学运用考核评价结果,将其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应该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一方面,要认真做好考核评价,将其结果作为奖励和惩处各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考核评价只是一种手段,推动科学发展才是目的。要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和监督作用,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克服片面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真正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3.科学对待考核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实践永无止境,旧的问题和矛盾解决了,新问题新矛盾还会不断涌现,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也要随之进行动态的调整。要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认真总结各地区考核评价的有效经验,及时调整和完善考核评级体系,使考核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和引导各地区的科学发展,并进而形成推动整个中国科学发展的良性合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