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外寇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招贤纳士 扩充军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隆武帝殉难,郑芝龙北上投清之后,福建抗清力量无所统属,各自为政。当时宇国公郑鸿逵占据金门,建国公郑彩同弟定远侯郑联占据厦门。海坛、南日、南北二茭、舟山等岛,都由鲁王派兵把守。其余诸岛也被其他人所据。

    郑成功安葬了母亲,从悲痛中奋起。听说清军又在安平城外设营扎寨,便以隆武帝所赐招讨大将军职衔,担任安平驻军主帅,每日巡视防务,整武练兵。郑芝龙投清之后,郑氏家族的军队已经土崩瓦解。郑成功清点兵员后发现,此时城中能战之兵仅有数千。他知道以此区区之兵,困守孤城,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兵微将寡,也难成中兴大业。他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扩充兵力。他和部将洪政、陈辉、张进等商议后,决定马上招兵买马、招纳贤才。

    郑鸿逵主动承担了招集郑家旧部,联络占领厦门岛的郑彩、郑联兄弟俩的任务。郑成功则在安平树起“杀父报国”的大旗,招集安平附近的青壮年参军。很快,郑成功在安平便招集了300多人。

    至今,福建一带还流传着不少关于郑成功招贤纳士的故事。

    在泉州西门外潘山村(今招贤社区)以北,有一座长约十丈的石桥,凌驾于流经泉州、汇入大海的东溪之上。此桥至今犹存。据说,郑成功揭竿起义时,曾命张进在此招募志同道合的义士。当时,张进带着两个亲兵在桥头竖起了一面招贤旗。桥上摆了一张方桌,上面放置一碗清水,一段残烛和一副火刀、火石。头两天,在桥上经过的人看到这般情景,不知有何用意,只是好奇地看看就过去了。第三天的中午,当地一位渔民路经此处,他看了看桌上的东西,又看了看招兵的旗帜,稍加思索,几步走到桌前,拿起宝剑将那盛满清水的碗击碎。他又拿起火刀、火石点燃了断烛。在旁守卫的亲兵赶忙去报告张进。

    张进急忙赶来,问大汉道:“壮士以剑击水,以火燃烛,不知有何用意?”此人答道:“宝剑击碎清水,以喻‘反清’;火石点燃蜡烛,以喻‘复明’。小的愿随国姓爷,以尽微薄之力。”据载,此人名为陈发。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许多年轻人都投奔到了郑成功的军中。

    在安平完成招兵后,郑成功又决定亲自去南澳(广东、福建交界处的一个岛屿)招兵,因为这一带海岛有不少郑芝龙的部下,他们有兵有船,只因不愿随郑芝龙降清,愤而出海,暂在岛上安身。顺治三年(1646年)秋冬之际,郑成功树招讨大将军旗帜,率文官武将90多人和十几船士兵,扬帆出海,向南澳驶去。

    郑成功在南澳一带招兵,进展得很顺利,共招将士13000余人,大船28艘,小船无计。

    郑成功在招募士兵同时,还广泛地开展了“招贤”活动。他知人善用,以诚相待。这样一来,各路英雄一齐投奔而来,郑成功麾下一时间谋臣如云、猛将如雨。据史料记载,后来名振南国的大将甘辉、当过明朝都察院御史的沈佺期、后来威震敌胆的大将陈豹等都是在这时加入郑军的。

    这年的十二月初一,烈屿(今福建金门)上空旗帜飞扬,郑成功在此誓师会盟。郑成功与众将士身穿戎装,先向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神位,行礼叩拜,然后庄严宣誓;“本藩(郑成功自称)乃明朝之臣子,缟素应然;实中兴之将佐,披肝无地。冀诸英杰,共伸大义。”意思是说,本藩是大明朝的臣子,今国破君亡,服君国之孝,报仇雪恨,是应尽的职责,担负中兴的大任,当肝脑涂地,生死以赴,希望各路英杰,能与本藩同心,共伸大义,至死不渝。”

    大军在烈屿过了年后,于1647年初移师厦门(当时称中左所)鼓浪屿。

    顺治三年(1646年)九月,清军开始向西南腹地进兵。清朝统治者打算以最短时间消灭全部反清力量,兵锋所至,展开血腥屠杀,这激起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的顽强反抗,促使农民起义军与抗清的地主武装联合。同年十二月,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钖等组织了西南抗清力量,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广东肇庆府,建立永历政权。这一政权是西南地区地主阶级抗清各派的联合政权,也得到了李自成农民军余部郝摇旗、高一功、袁宗第等人的支持。他们在岳州和全州等地重创清军,牵制了清军的迅猛南下,客观上为郑成功在闽粤沿海的起兵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当时兵荒马乱,交通阻隔,桂王即位的消息,郑成功没有及时得到,他仍用隆武年号。

    顺治四年(1647年)初,郑成功在厦门附近的鼓浪屿募兵。四方忠义之士,纷纷前来投效,不几天便募集数百人。

    五月,他进驻厦门,在此设演兵场,命部下严加操练,同时建军设职并联络各岛,制订作战计划,做大举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